刑法131條
Ⅰ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一條內容是什麼
第一百三十一條 勘驗、檢查的情況應當寫成筆錄,由參加勘驗、檢查的人和見證人簽名或者蓋章。
Ⅱ 中國有哪些什麼罪
中國的罪有:危害國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侵犯財產罪、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危害國防利益罪、貪污賄賂罪、瀆職罪、軍人違反職責罪等
一、危害國家安全罪
危害國家安全罪具體行為:故意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的行為。
危害國家安全罪包括:背叛國家罪,分裂國家罪,煽動分裂國家罪,武裝叛亂、暴亂罪,顛覆國家政權罪,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資助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活動罪,投敵叛變罪,叛逃罪,間諜罪,為境外竊取、刺探、收買、非法提供國家秘密、情報罪,資敵罪。
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危害公共安全罪具體行為:故意或者過失地實施危害不特定多數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財產安全及公共生產、生活安全的行為。
危害公共安全罪包括:放火罪,決水罪,爆炸罪,投毒罪,交通肇事罪,破壞交通工具罪,失火罪,過失決水罪,過失爆炸罪,過失投毒罪,破壞交通設施罪。
三、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具體行為:違反國家經濟管理法規,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嚴重危害國民經濟的行為。
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包括: 生產、銷售偽劣商品罪,走私罪,妨害對公司、企業的管理秩序罪,破壞金融管理秩序罪,金融詐騙罪,危害稅收征管罪侵犯知識產權罪,擾亂市場秩序罪
四、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具體行為:故意或者過失地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的行為。
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包括: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強奸罪,姦淫幼女罪,強制職工勞動罪,過失致人死亡罪,過失致人重傷罪,拐賣婦女兒童罪,非法侵入住宅罪。
五、侵犯財產罪
侵犯財產罪具體行為:故意非法佔有、挪用公私財物,或者故意毀壞公私財物,破壞生產經營的行為。
侵犯財產罪包括:盜竊罪,詐騙罪,搶奪罪,侵佔罪,聚眾哄搶罪,挪用特定款物罪,職務侵佔罪,挪用資金罪,設施勒索罪,搶劫罪,故意毀壞財物罪,破壞生產經營罪。
六、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具體行為:妨害國家機關的社會管理活動,破壞社會正常秩序,情節嚴重的行為。
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包括: 擾亂公共秩序罪,妨害司法罪,妨害國 ( 邊 ) 境管理罪,妨害文物管理罪危害公共衛生罪 ,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 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組織、強迫、引誘、容留、介紹賣淫罪,製作、販賣、傳播淫穢物品罪。
七、危害國防利益罪
危害國防利益罪具體行為:違反國防法律、法規,拒不履行國防義務或以其他形式危害國防利益,依法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危害國防利益罪包括:阻礙軍人執行職務罪,阻礙軍事行動罪,破壞武器裝備、聚眾擾亂軍事管理區秩序罪,煽動軍人逃離部隊罪,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裝備罪,僱用逃離部隊軍人罪,聚眾沖擊軍事禁區罪。
八、貪污賄賂罪
貪污賄賂罪具體行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非法佔有、挪用公共財物以及損害國家工作人員職務廉潔性的行為。
貪污賄賂罪包括: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賄罪,單位受賄罪,行賄罪,對單位行賄罪,介紹賄賂罪,單位行賄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隱瞞境外存款罪,私分國有資產罪,私分罰沒財物罪等十二種罪名。
九、瀆職罪
瀆職罪具體行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背公務職責,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徇私舞弊,妨害國家機關正常職能活動,致使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嚴重損失的行為。
瀆職罪包括:濫用職權罪,玩忽職守罪,徇私枉法罪,枉法裁判罪,環境監管失職罪,放縱走私罪,商檢失職罪,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簽訂合同失職罪,動植物檢疫徇私舞弊罪。
十、軍人違反職責罪
軍人違反職責罪具體行為:軍人違反職責,危害國家軍事利益,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行為。
Ⅲ 刑法第131條
第一百三十一條【重大飛行事故罪】航空人員違反規章制度,致使發生重大飛行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飛機墜毀或者人員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Ⅳ 結果加重犯的具體罪名和法條
結果加重犯通常是依據分則條文規定確定的,即是法定的。
(一) 常見的故意犯罪的結果加重犯
1. 搶劫致人重傷、死亡的;
2. 強奸致人重傷的、死亡的;
3. 非法行醫致人重傷、死亡的;
4. 非法拘禁致人重傷、死亡,虐待致人重傷、死亡的;
5. 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致人死亡的;
6. 綁架致人死亡的;
7. 拐賣婦女、兒童造成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或者其親屬重傷、死亡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8. 放火、爆炸、投毒、破壞交通工具、破壞交通設施、破壞電力設備等造成人身傷亡或者重大財產損失的;
9. 生產銷售假葯嚴重危害人體健康;
10. 生產、銷售劣葯後果特別嚴重的;
11. 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
12. 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
13. 劫持航空器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嚴重破壞的;
14. 劫持船隻、汽車造成嚴重後果的;
15. 暴力危及飛行安全造成嚴重後果的;
16. 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法規實施造成嚴重後果的;
17. 組織、運送他人偷越國(邊)境造成被組織人重傷、死傷的;
18. 挪用公款數額巨大客觀上不能退還的;
19. 徇私舞弊不征、少征稅款造成特別重大損失的。
故意犯罪的行為人對加重的結果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過失的。
(二) 常見的過失犯罪的結果加重犯
1. 危險物品肇事後果特別嚴重的;
2. 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後果特別嚴重的;
3. 交通肇事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 具體幾條你看刑法條文。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罪名有多少條分別是哪些罪
一.2009年10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針對《刑法修正案(七)》,增加、修訂並公布施行了一批新的罪名。現在我國刑亊犯罪的罪名已經增加到445種。最新的罪名從11月3日開始執行
二.增加,修訂情況如下:
第134條第2款 (《刑法修正案(六)》第1條第2款) 強令違章冒險作業罪
第135條之一 (《刑法修正案(六)》第3條) 大型群眾性活動重大安全事故罪
第139條之一 (《刑法修正案(六)》第4條) 不報、謊報安全事故罪
第161條 (《刑法修正案(六)》第5條) 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取消提供虛假財會報告罪罪名)
第162條之二 (《刑法修正案(六)》第6條) 虛假破產罪
第163條 (《刑法修正案(六)》第7條) 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取消公司、企業人員受賄罪罪名)
第164條(《刑法修正案(六)》第8條) 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取消對公司、企業人員行賄罪罪名)
第169條之一(《刑法修正案(六)》第9條) 背信損害上市公司利益罪
第175條之一(《刑法修正案(六)》第10條) 騙取貸款、票據承兌、金融票證罪
第177條之一第1款(《刑法修正案(五)》第1條第1款) 妨害信用卡管理罪
第177條之一第2款(《刑法修正案(五)》第1條第2款) 竊取、收買、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
第182條(《刑法修正案(六)》第11條) 操縱證券、期貨市場罪(取消操縱證券、期貨交易價格罪罪名)
第185條之一第1款(《刑法修正案(六)》第12條第1款) 背信運用受託財產罪
第185條之一第2款(《刑法修正案(六)》第12條第2款) 違法運用資金罪
第186條(《刑法修正案(六)》第13條) 違法發放貸款罪(取消違法向關系人發放貸款罪罪名)
第187條(《刑法修正案(六)》第14條) 吸收客戶資金不入賬罪(取消用賬外客戶資金非法拆借、發放貸款罪罪名)
第188條(《刑法修正案(六)》第15條) 違規出具金融票證罪(取消非法出具金融票證罪罪名)
第262條之一(《刑法修正案(六)》第17條) 組織殘疾人、兒童乞討罪
第303條第2款(《刑法修正案(六)》第18條第2款) 開設賭場罪
第312條(《刑法修正案(六)》第19條) 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取消窩藏、轉移、收購、銷售贓物罪罪名)
第369條第2款(《刑法修正案(五)》第3條第2款) 過失損壞武器裝備、軍事設施、軍事通信罪
第399條之一(《刑法修正案(六)》第20條) 枉法仲裁罪
三.調整後全部罪名也就是現在最新的罪名打開以下專貼
http://tieba..com/f?kz=576404220
Ⅵ 中國刑法詐騙罪條款第一百三十四條
廣東胡律師:
是否構成詐騙罪要看對方的工程是否真實存在,編造謊言或隱瞞真相而騙取款物,到期不能償還的,只要沒有非法佔有的目的,也沒有揮霍一空,不賴帳,不再弄虛作假騙人,確實打算償還的,仍屬借貸糾紛,不構成詐騙罪。
1、詐騙罪的定義:(刑法第266條)是指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用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的方法,騙取數額較大的公私財物的行為。
2、詐騙罪的處罰:
A、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B、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C、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1996年12月16日)的規定: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千元以上的,屬於「數額較大」;個人詐騙公私財物3萬元以上的,屬於「數額巨大」。
個人詐騙公私財物20萬元以上的,屬於詐騙數額特別巨大。詐騙數額特別巨大是認定詐騙犯罪「情節特別嚴重」的一個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情節。詐騙數額在10萬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應認定為「情節特別嚴重」:
(1)詐騙集團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詐騙犯罪中情節嚴重的主犯;
(2)慣犯或者流竄作案危害嚴重的;
(3)詐騙法人、其他組織或者個人急需的生產資料,嚴重影響生產或者造成其他嚴重損失的;
(4)詐騙救災、搶險、防汛、優撫、救濟、醫療款物,造成嚴重後果的;
(5)揮霍詐騙的財物,致使詐騙的財物無法返還的;
(6)使用詐騙的財物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7)曾因詐騙受過刑事處罰的;
(8)導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嚴重後果的;
(9)具有其他嚴重情節的。
Ⅶ 違反保險法131條可以算合同作廢嗎
不一定作廢。
一、新《保險法》第131條主要是對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及其從業人員的誠實義務做出的規定。如果違反,顯然會導致合同相對人不能真實表達意思、不能真實的理解合同,所簽合同是被欺騙所簽,根據合同法,這是可以撤銷的合同,而不必然導致合同作廢。
二、新《保險法》第131條規定: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及其從業人員在辦理保險業務活動中不得有下列行為:(1)欺騙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2)隱瞞與保險合同有關的重要情況;(3)阻礙投保人履行本法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或者誘導其不履行本法規定的如實告知義務;(4)給予或者承諾給予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 (5)利用行政權力、職務或者職業便利以及其他不正當手段強迫、引誘或者限制投保人訂立保險合同;(6)偽造、擅自變更保險合同,或者為保險合同當事人提供虛假證明材料;(7)挪用、截留、侵佔保險費或者保險金;(8)利用業務便利,為其他機構或者個人謀取不正當利益;(9)串通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騙取保險金;(10)泄露在業務活動中知悉的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的商業秘密。
三、具有上述10種違法行為之一的,依照本條規定,承擔下列法律責任:
1、刑事責任。保險代理機構、保險經紀人及其從業人員在其業務中欺騙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欺詐公私財物,數額較大的,構成詐騙罪,應當依照《刑法》第266條的規定進行刑事處罰。實務中大多數保險代理人、保險經紀人在簽訂、履行合同的過程中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以偽造的、變造的、作廢的票據或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款等逃匿等方式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的,應按《刑法》第224條規定的合同詐騙罪、集資詐騙罪和非法吸收存款罪論處。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刑法》的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挪用、侵佔保險費、保險賠款或者保險金的構成挪用資金罪和職務侵佔罪的,按照《刑法》第198條的規定承擔刑事責任;串通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騙取保險賠款或者保險金的,應按《刑法》規定的保險詐騙罪論處;泄露知悉的保險人、被保險人、投保人或者受益人的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情節嚴重的,按侵害商業秘密罪和侵犯個人隱私罪論處。
2、行政責任。依照本條規定,保險代理機構、保險經紀人及其從業人員在其業務中欺騙保險人、投保人、被保險人或者受益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保險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並處以5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經營保險代理業務許可證或者經紀業務許可證。
Ⅷ 罪犯被剝奪哪些權利
本文所指的罪犯,是被人民法院依法判處刑罰後投入勞改機關實行懲罰與改造的已決犯。罪犯的權利義務問題是我國勞改法學理論要研究和解決的一大課題。正確認識罪犯的權利義務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把我國勞改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充分運用法律武器有效地改造罪犯,提高改造質量的需要。鑒於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意義,筆者擬就本文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研究罪犯的權利義務必然涉及罪犯是不是我國公民的問題。有的人把「人民」與「公民」等同起來,認為被剝奪了政治權利的罪犯屬於「敵人」的范疇,就不是公民;還有的人認為,凡是犯了罪,判了刑的罪犯,都是「專政對象」都不是公民。在他們看來,罪犯都是「敵人」,所以不再是「公民」,也就不存在權利義務問題。這種認識是不妥的。
我們知道,「公民」與「人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們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公民」是一個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國國籍並依照該國憲法和法律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人民」是一個歷史和政治概念,是相對於「敵人」而言的,它伴隨著社會存在的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隨著革命性質和任務的變化而變化。在我國,「公民」與「人民」的含義只能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來使用和解釋。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凡是具有我國國籍的人都是我國公民。我國公民違法犯罪被處於刑罰後,並未失去我國國籍,仍然具有公民資格,同樣享有一定的權利和應承擔一定的義務。罪犯的權利主要有下列幾項:
1、政治權利。政治權利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有權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權利,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達個人見解和意願的自由。關於罪犯的政治權利,法律作了兩種不同的規定:一種是依法被剝奪了政治權利;一種是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而是保留並停止行使這種權利。法律作出這樣的規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出於剝奪政治權利是一種比較嚴厲的刑種,因而它只適用於反革命分子和那些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這樣做,充分體現了黨的區別對待,爭取與挽救多數人的政策。同時,被判刑勞改的罪犯的情況千差萬別,有的罪犯罪行極其嚴重,有的罪相對較輕。多數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間不是被剝奪而是保留其政治權利,只規定政治權利是「停止行使」而不是「當然剝奪」,這為在具體執行中對各種不同罪犯在政治權利方面加以區別對待留下了一定的迴旋餘地和靈活的可能,這有利於促使罪犯積極接受改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根據我國刑法第50條和憲法第35條的規定,剝奪政治權利的范圍指:(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2)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出;(3)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4)擔任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對於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來說,就無上述四項權利;而未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上述權利理應享有,但由於罪犯特殊的法律身份和法律地位,某些政治權利即使未剝奪也要限制和停止行使。依照我國憲法第34條、《選舉法》第3條的規定,以及五屆人大常委會第26次會議通過的《關於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中的有關精神,未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間准予行使選舉權。其他政治權利依法停止行使。
2、經濟、婚姻家庭方面的權利。罪犯在經濟、婚姻家庭方面的權利受法律保護,但由於他們是犯有各種罪行的人,在服刑改造期間被剝奪了人身自由,因此,他們住這方面的權利同守法公民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從經濟方面看,罪犯的權利主要包括勞動權、休息權及財產權。勞動權是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獲得一定工作和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罪犯是被迫從事勞動改造,其勞動是無償的。這同守法公民所享有的勞動權性質有著原則的區別。依照我國法律的規定,強迫罪犯進行勞動生產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將其改造成為遵紀守法、自食其力的新人。因而勞動首先是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是強制罪犯履行義務。勞動作為罪犯的一項權利,是指罪犯有權要求勞改機關為他們提供各種形式的勞動條件,提供必要的勞動保護。
與勞動權相對應的罪犯的休息權也應得到保障。罪犯只有得到必要的休息,其體力和精力才能夠恢復,才能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勞動生產。我國勞改法規對罪犯勞動、休息時間作了詳細的規定。
罪犯的個人合法財產和生活資料所有權受法律保護,這一點同守法公民之間無原則區別。但對罪犯行使財產權利卻有某些限制。根據法律的規定,勞改機關對罪犯的財物有管理權,罪犯的非日常用品應由專人保管或通知其庭屬領回;罪犯不得保存現金,其現金由勞改機關代為存入銀行;郵包和匯款由勞改機關代領。這些規定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犯人的財產,防止他們濫用,矯正其揮霍的惡習,以利其改造。
關於婚姻家庭方面的權利,罪犯同守法公民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間不允許戀愛或結婚;不能與親屬共同生活;接見親屬的時間次數受嚴格限制。除此之外,罪犯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其他權利同守法公民是一樣的。比如,罪犯的配偶提出離婚時,受理的人民法院應通知被告,允許被告提出答辯意見。同時,罪犯也能提出離婚申請。法院在受理罪犯離婚時應嚴格按婚姻法辦理,應以「感情確已破裂」為離婚依據,而不能以一方當事人是罪犯作為離婚理由。破壞、妨害罪犯婚姻家庭的行為也應受到行政或刑事處分。
3、人身權利。我國刑法第131條規定:「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不受任何人、任何機關非法侵犯。非法侵犯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責任本文所指的罪犯,是被人民法院依法判處刑罰後投入勞改機關實行懲罰與改造的已決犯。罪犯的權利義務問題是我國勞改法學理論要研究和解決的一大課題。正確認識罪犯的權利義務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把我國勞改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充分運用法律武器有效地改造罪犯,提高改造質量的需要。鑒於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意義,筆者擬就本文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研究罪犯的權利義務必然涉及罪犯是不是我國公民的問題。有的人把「人民」與「公民」等同起來,認為被剝奪了政治權利的罪犯屬於「敵人」的范疇,就不是公民;還有的人認為,凡是犯了罪,判了刑的罪犯,都是「專政對象」都不是公民。在他們看來,罪犯都是「敵人」,所以不再是「公民」,也就不存在權利義務問題。這種認識是不妥的。
我們知道,「公民」與「人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們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公民」是一個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國國籍並依照該國憲法和法律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人民」是一個歷史和政治概念,是相對於「敵人」而言的,它伴隨著社會存在的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隨著革命性質和任務的變化而變化。在我國,「公民」與「人民」的含義只能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來使用和解釋。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凡是具有我國國籍的人都是我國公民。我國公民違法犯罪被處於刑罰後,並未失去我國國籍,仍然具有公民資格,同樣享有一定的權利和應承擔一定的義務。罪犯的權利主要有下列幾項:
1、政治權利。政治權利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有權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權利,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達個人見解和意願的自由。關於罪犯的政治權利,法律作了兩種不同的規定:一種是依法被剝奪了政治權利;一種是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而是保留並停止行使這種權利。法律作出這樣的規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出於剝奪政治權利是一種比較嚴厲的刑種,因而它只適用於反革命分子和那些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這樣做,充分體現了黨的區別對待,爭取與挽救多數人的政策。同時,被判刑勞改的罪犯的情況千差萬別,有的罪犯罪行極其嚴重,有的罪相對較輕。多數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間不是被剝奪而是保留其政治權利,只規定政治權利是「停止行使」而不是「當然剝奪」,這為在具體執行中對各種不同罪犯在政治權利方面加以區別對待留下了一定的迴旋餘地和靈活的可能,這有利於促使罪犯積極接受改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根據我國刑法第50條和憲法第35條的規定,剝奪政治權利的范圍指:(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2)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出;(3)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4)擔任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對於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來說,就無上述四項權利;而未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上述權利理應享有,但由於罪犯特殊的法律身份和法律地位,某些政治權利即使未剝奪也要限制和停止行使。依照我國憲法第34條、《選舉法》第3條的規定,以及五屆人大常委會第26次會議通過的《關於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中的有關精神,未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間准予行使選舉權。其他政治權利依法停止行使。
2、經濟、婚姻家庭方面的權利。罪犯在經濟、婚姻家庭方面的權利受法律保護,但由於他們是犯有各種罪行的人,在服刑改造期間被剝奪了人身自由,因此,他們住這方面的權利同守法公民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從經濟方面看,罪犯的權利主要包括勞動權、休息權及財產權。勞動權是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獲得一定工作和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罪犯是被迫從事勞動改造,其勞動是無償的。這同守法公民所享有的勞動權性質有著原則的區別。依照我國法律的規定,強迫罪犯進行勞動生產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將其改造成為遵紀守法、自食其力的新人。因而勞動首先是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是強制罪犯履行義務。勞動作為罪犯的一項權利,是指罪犯有權要求勞改機關為他們提供各種形式的勞動條件,提供必要的勞動保護。
與勞動權相對應的罪犯的休息權也應得到保障。罪犯只有得到必要的休息,其體力和精力才能夠恢復,才能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勞動生產。我國勞改法規對罪犯勞動、休息時間作了詳細的規定。
罪犯的個人合法財產和生活資料所有權受法律保護,這一點同守法公民之間無原則區別。但對罪犯行使財產權利卻有某些限制。根據法律的規定,勞改機關對罪犯的財物有管理權,罪犯的非日常用品應由專人保管或通知其庭屬領回;罪犯不得保存現金,其現金由勞改機關代為存入銀行;郵包和匯款由勞改機關代領。這些規定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犯人的財產,防止他們濫用,矯正其揮霍的惡習,以利其改造。
關於婚姻家庭方面的權利,罪犯同守法公民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間不允許戀愛或結婚;不能與親屬共同生活;接見親屬的時間次數受嚴格限制。除此之外,罪犯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其他權利同守法公民是一樣的。比如,罪犯的配偶提出離婚時,受理的人民法院應通知被告,允許被告提出答辯意見。同時,罪犯也能提出離婚申請。法院在受理罪犯離婚時應嚴格按婚姻法辦理,應以「感情確已破裂」為離婚依據,而不能以一方當事人是罪犯作為離婚理由。破壞、妨害罪犯婚姻家庭的行為也應受到行政或刑事處分。
3、人身權利。我國刑法第131條規定:「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不受任何人、任何機關非法侵犯。非法侵犯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責任人員予以刑事處分」。實踐中,有的同志認為勞改犯喪失了人身自出,因而刑法保護公民人身權利的規定對他們不適用。這種看法顯然與法律的規定相悖。勞改機關為了有效地對罪犯實施懲罰和改造,維護正常的監管秩序,對罪犯實行嚴格的管制,因而使罪犯完全或部分地喪失了人身自由,這是勞改機關專政職能的具體體現,與刑法第131條的規定並不矛盾。而且人身自由只是人身權利的一部分,罪犯區別於守法公民的只是人身自由的喪失,但在人身權利的其他方面與守法公民是相同的。這些方麵包括:
人格受到尊重的權利。《 人員予以刑事處分」。實踐中,有的同志認為勞改犯喪失了人身自出,因而刑法保護公民人身權利的規定對他們不適用。這種看法顯然與法律的規定相悖。勞改機關為了有效地對罪犯實施懲罰和改造,維護正常的監管秩序,對罪犯實行嚴格的管制,因而使罪犯完全或部分地喪失了人身自由,這是勞改機關專政職能的具體體現,與刑法第131條的規定並不矛盾。而且人身自由只是人身權利的一部分,罪犯區別於守法公民的只是人身自由的喪失,但在人身權利的其他方面與守法公民是相同的。這些方麵包括:
人格受到尊重的權利。《 本文所指的罪犯,是被人民法院依法判處刑罰後投入勞改機關實行懲罰與改造的已決犯。罪犯的權利義務問題是我國勞改法學理論要研究和解決的一大課題。正確認識罪犯的權利義務是在新的歷史時期把我國勞改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充分運用法律武器有效地改造罪犯,提高改造質量的需要。鑒於研究這一問題的重要意義,筆者擬就本文談一點粗淺的認識。
研究罪犯的權利義務必然涉及罪犯是不是我國公民的問題。有的人把「人民」與「公民」等同起來,認為被剝奪了政治權利的罪犯屬於「敵人」的范疇,就不是公民;還有的人認為,凡是犯了罪,判了刑的罪犯,都是「專政對象」都不是公民。在他們看來,罪犯都是「敵人」,所以不再是「公民」,也就不存在權利義務問題。這種認識是不妥的。
我們知道,「公民」與「人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他們有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公民」是一個法律概念,是指具有某國國籍並依照該國憲法和法律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人民」是一個歷史和政治概念,是相對於「敵人」而言的,它伴隨著社會存在的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隨著革命性質和任務的變化而變化。在我國,「公民」與「人民」的含義只能根據我國憲法和法律來使用和解釋。我國憲法和法律規定,凡是具有我國國籍的人都是我國公民。我國公民違法犯罪被處於刑罰後,並未失去我國國籍,仍然具有公民資格,同樣享有一定的權利和應承擔一定的義務。罪犯的權利主要有下列幾項:
1、政治權利。政治權利是憲法和法律規定公民有權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權利,以及在政治上享有表達個人見解和意願的自由。關於罪犯的政治權利,法律作了兩種不同的規定:一種是依法被剝奪了政治權利;一種是沒有被剝奪政治權利,而是保留並停止行使這種權利。法律作出這樣的規定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出於剝奪政治權利是一種比較嚴厲的刑種,因而它只適用於反革命分子和那些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的犯罪分子。這樣做,充分體現了黨的區別對待,爭取與挽救多數人的政策。同時,被判刑勞改的罪犯的情況千差萬別,有的罪犯罪行極其嚴重,有的罪相對較輕。多數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間不是被剝奪而是保留其政治權利,只規定政治權利是「停止行使」而不是「當然剝奪」,這為在具體執行中對各種不同罪犯在政治權利方面加以區別對待留下了一定的迴旋餘地和靈活的可能,這有利於促使罪犯積極接受改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根據我國刑法第50條和憲法第35條的規定,剝奪政治權利的范圍指:(1)選舉權和被選舉權;(2)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自出;(3)擔任國家機關職務的權利;(4)擔任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領導職務的權利。對於被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來說,就無上述四項權利;而未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上述權利理應享有,但由於罪犯特殊的法律身份和法律地位,某些政治權利即使未剝奪也要限制和停止行使。依照我國憲法第34條、《選舉法》第3條的規定,以及五屆人大常委會第26次會議通過的《關於縣級以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直接選舉的若干規定》中的有關精神,未剝奪政治權利的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間准予行使選舉權。其他政治權利依法停止行使。
2、經濟、婚姻家庭方面的權利。罪犯在經濟、婚姻家庭方面的權利受法律保護,但由於他們是犯有各種罪行的人,在服刑改造期間被剝奪了人身自由,因此,他們住這方面的權利同守法公民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從經濟方面看,罪犯的權利主要包括勞動權、休息權及財產權。勞動權是有勞動能力的公民有獲得一定工作和取得勞動報酬的權利。罪犯是被迫從事勞動改造,其勞動是無償的。這同守法公民所享有的勞動權性質有著原則的區別。依照我國法律的規定,強迫罪犯進行勞動生產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將其改造成為遵紀守法、自食其力的新人。因而勞動首先是改造罪犯的基本手段,是強制罪犯履行義務。勞動作為罪犯的一項權利,是指罪犯有權要求勞改機關為他們提供各種形式的勞動條件,提供必要的勞動保護。
與勞動權相對應的罪犯的休息權也應得到保障。罪犯只有得到必要的休息,其體力和精力才能夠恢復,才能以旺盛的精力投入勞動生產。我國勞改法規對罪犯勞動、休息時間作了詳細的規定。
罪犯的個人合法財產和生活資料所有權受法律保護,這一點同守法公民之間無原則區別。但對罪犯行使財產權利卻有某些限制。根據法律的規定,勞改機關對罪犯的財物有管理權,罪犯的非日常用品應由專人保管或通知其庭屬領回;罪犯不得保存現金,其現金由勞改機關代為存入銀行;郵包和匯款由勞改機關代領。這些規定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犯人的財產,防止他們濫用,矯正其揮霍的惡習,以利其改造。
關於婚姻家庭方面的權利,罪犯同守法公民之間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罪犯在服刑改造期間不允許戀愛或結婚;不能與親屬共同生活;接見親屬的時間次數受嚴格限制。除此之外,罪犯在婚姻家庭方面的其他權利同守法公民是一樣的。比如,罪犯的配偶提出離婚時,受理的人民法院應通知被告,允許被告提出答辯意見。同時,罪犯也能提出離婚申請。法院在受理罪犯離婚時應嚴格按婚姻法辦理,應以「感情確已破裂」為離婚依據,而不能以一方當事人是罪犯作為離婚理由。破壞、妨害罪犯婚姻家庭的行為也應受到行政或刑事處分。
3、人身權利。我國刑法第131條規定:「保護公民的人身權利……不受任何人、任何機關非法侵犯。非法侵犯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責任人員予以刑事處分」。實踐中,有的同志認為勞改犯喪失了人身自出,因而刑法保護公民人身權利的規定對他們不適用。這種看法顯然與法律的規定相悖。勞改機關為了有效地對罪犯實施懲罰和改造,維護正常的監管秩序,對罪犯實行嚴格的管制,因而使罪犯完全或部分地喪失了人身自由,這是勞改機關專政職能的具體體現,與刑法第131條的規定並不矛盾。而且人身自由只是人身權利的一部分,罪犯區別於守法公民的只是人身自由的喪失,但在人身權利的其他方面與守法公民是相同的。這些方麵包括:
人格受到尊重的權利。《
Ⅸ 刑法131條第四款
第一百三十一條航空人員違反規章制度,致使發生重
大飛行事故,造成嚴重後果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
拘役;造成飛機墜毀或者人員死亡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
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