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王世洲刑法

王世洲刑法

發布時間: 2022-01-16 11:42:43

1. 王世洲的人物信息

1978年9月他進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學習,1982年獲得北大法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北大刑法學法學碩士學位,1987年獲得中美法學教育交流基金(CLEEC)赴美學習,1988年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法學院法學碩士學位,1994年至1996年作為洪博基金會(AlexandervonHumboldt-Stiftung)客座研究員在聯邦德國馬普國際與外國刑法研究所和奧格斯堡大學法律系進行研究工作,2004年作為英國學會王寬誠研究基金()客座研究員在倫敦大學英國高等法律研究院進行研究工作。王世洲教授1985年留校任助教,1987年任講師,1993年任副教授,2001年擔任教授,自2003年起擔任博士生導師工作。
中國刑法,比較刑法,國際刑法
王世洲教授參加了中國1997年刑法典的起草准備與咨詢工作,為1996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提供過法律幫助,另外,還幫助起草了中國禁止證券欺詐行為暫行辦法,為中國證券法、著作權法、以及許多單行刑事法律的制定工作提供過咨詢意見。

2. 犯罪原因的犯罪學深度揭示為獄內偵查學上的犯罪原因的直接探究提供了方向和路徑。這是什麼意思,不太理解

可以精簡的記為:犯罪學為犯罪原因的探究提供了方向和路徑!前面的定語部分你再補充記憶就好。

3. 德國刑法學總論的作者簡介

克勞斯·羅克辛,1931年5月15日出生於德國漢堡,1950年進入漢堡大學學習,1957年3月獲得博士學位(Promotion),1962年7月通過教授論文(Habilitation),同年在漢堡大學擔任私講師(Privatdozent)。1963年至1971年在哥廷根大學擔任刑法、刑事訴訟法和一般法原理的教授教席(Ordinarius),1971年以後在慕尼黑大學擔任刑法、刑事訴訟法和一般法原理的教授教席,1974年以來擔任全體刑法研究所學術所長,1999年9月30日退休。從1984年10月開始至2004年5月,羅克辛先生已經獲得韓國、義大利、葡萄牙、西班牙、希臘、墨西哥、阿根廷、巴拉圭等國14所大學授予的名譽博士學位,另外,2000年5月獲得秘魯利馬大學的名譽教授。此外,羅克辛先生在1994年1月獲得西班牙政府頒發的勛章(Cruz de Honor de la Orden de San Raimundo de Penafort[Madrid,Spanien]),2000年9月獲「慕尼黑金質獎章」(「Müuchen leuchtet-den Freunden Münchens」),同年11月獲是「聯邦德國一級功勛十字獎章」(Beccaria-Medaille in Gold)。自1973年至1981年,羅克辛先生擔任德國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研究會的專業鑒定人(Fachgutachter),自1975年自1980年擔任洪博基金會(die Humboldt-Stiftung)的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專業的遴選鑒定人(Auswahlgutachter)。他自1973年起就是德國弗萊堡馬普外國刑法與國際刑法研究所專業咨詢委員會的成員,並且自1989年起擔任委員會主席。另外,他自1994年2月志擔任巴伐利亞科學、哲學和歷史研究院院士。羅克辛先生還是《全體刑法學雜志(ZStW)》和《刑法新雜志(NStZ)》的主編之一,以及卡爾·邁協會(Karl-May-Gesellschaft)的法律圖書的主編之一。他在1971年至1999年期間,擔任卡爾·邁協會主席,自2000年12月起,擔任卡爾·邁協會管理委員會主席。截至2003年,羅克辛先生已經獨立出版專著17部(包括在義大利和秘魯出版的三部專著),其中的《刑法中的罪責和預防》一書是用西班牙、葡萄牙和日文三種文字發表的;與其他學者合作發表了教科書和專著4部,其中的《刑法典、刑事執行法和刑事訴訟法的選擇性草案》一書共計13卷,從1996年開始,到2004年才出齊。此外,羅克辛先生還出版了150篇以上的學術論文。他的學術成果,涵蓋了刑法、刑事訴訟法和刑事政策的所有領域。王世洲,男,1953年6月20日生於福建省泉州市。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1982年和1985年獲得北京大學法學學士學位與法學碩士學位,1988年獲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法學院法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得德國洪博研究基金,作為德國洪博基金會客座研究員在德國弗來堡馬普外國與國際刑法研究所和奧格斯堡大學法律系從事研究工作。現任北京大學法律系副教授,講授刑法學。
·查看全部>>

4. 誰有Roxin的《德國刑法學總論》,王世洲譯,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這本書不錯。我有。

5. 伊梨事件

欺騙是把未出鞘的刀,真相大白時就會傷人。伊利公司董事長鄭俊懷在涉嫌挪用公款之外,到底有沒有欺騙國家和股民,搞變相管理層收購,相關查處工作仍在繼續,真相大白尚有待時日。

而隨著記者調查的深入,伊利事件發生的根源漸露端倪:「創業英雄」自身固有弱點、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層收購提供腐敗土壤,三大原因導致了伊利危機的產生。有關專家稱,伊利的這些軟肋在目前我國經濟生活中具有一定普遍意義,希望通過對伊利事件的剖析,得出一些有益啟示。

「創業英雄」的輝煌與末路

鄭俊懷是個什麼樣的人?在呼市,記者聽到了各種說法。毫無疑問,他是個能人。帶著一個年利稅不足5萬元的小奶廠一路走來,迅速發展成為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並使伊利股份長期保持令投資者趨之若鶩的績優藍籌股形象。鄭俊懷帶領伊利人在過去20多年中,創造了令人矚目的輝煌。

同時也有熟悉者評價鄭俊懷是一個獨斷專行的人。在公司內部,罩有「教父」光環的鄭俊懷一言九鼎,即便是像斥資3億元買進國債這樣的重大投資行為,都沒有經過董事會討論。公司獨立董事發出不同聲音後,竟遭罷黜。

據稱,看守所中的鄭俊懷仍不失「教父」霸氣,他不但拒絕在逮捕決定通知書上簽字,還發出「如果某某還在,你們就不敢像今天這樣查我」的英雄末路般慨嘆。

也有一種說法,鄭俊懷固然是能人,但伊利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地方政府的傾力呵護,以及寬松的民族經濟政策照顧。

更有分析人士尖銳指出,鄭俊懷出事之後,伊利並未受到致命打擊,有關部門正在積極扶持企業新管理層度過困難。種種跡象表明,像鄭俊懷這樣舊經濟時代的「弄潮兒」正面臨被新經濟大潮淘汰的威脅,或許正是一種職業敏感和微妙的失衡心理導致他們走向歧途。

法人治理結構,「形具而神散」

伊利公司1996年上市以來,雖歷經多年市場錘煉,但作為現代公司制度的核心——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在該公司卻一直是「形具而神散」。

中共中央黨校經濟學部主任、博士生導師王東京教授向記者介紹,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包括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等,各組成部門權責分明,相互制衡,構成穩定的公司管理經營結構。這些法人治理結構要件在伊利都有,但遺憾的是卻沒有發揮出應有功能。鄭俊懷在公司既是董事長,又是黨委書記,又是首席執行官,管理、人事、經營一肩挑,高度的個人集權,使法人治理的權力制衡難以實現。

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姜月忠介紹,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有利於對公司進行內外部監督,增強企業透明度。國外有稱上市公司為「玻璃房子」之說,意思即公司的經營、業績要對社會大眾充分公開,為廣大股民作出投資決策提供必要的參考條件,同時接受監督。然而鄭俊懷等涉嫌挪用1500多萬元的行為早在2000年就已發生,但直到2004年才被發現,說明了公司信息的不透明,歸根到底還是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形具而神散」。

還有一點需要指出,金融監管的缺位也是伊利事件發生的原因之一。伊利第四大股東華世商貿的四位主要股東均為鄭俊懷等伊利高管的親屬,如此重要的關聯信息卻一直不為人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用現代化的手段,對上市公司、公司高管、大股東信息等進行獲取和監控十分必要,將是今年證券監管工作的重點之一。

管理層收購,小心法律高壓線

近段時間來,關於MBO、變相MBO等經濟學術語充斥於伊利事件的報道中。MBO即企業管理層收購(Managerment Buy Out),是一種特殊的股權轉讓方式,管理者通過收購股權成為企業所有者,其工作積極性會得到激勵提高。在國企改制中,MBO一度很熱。

被媒體熱炒的伊利涉嫌MBO行為,即伊利公司於2002年投資3億元購買國債,直到2003年年底,公司尚持有國債2.91億元。在此期間,2003年7月,總部設在浙江金華的金信信託公司以2.8億元總價,從呼市財政局手中將伊利所有國有股購得,成為第一大股東。上述兩筆交易恰好吻合,而國債可以在市場隨時折價回購變現為資金,再加之其他一些原因,導致人們懷疑伊利高管們在搞變相MBO,即拿公司的錢為自己買公司股權。

MBO在國企改制中是否可行,專家們的看法不盡相同。經濟法專家、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王世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MBO在國企改制中不可行。他說:「最基本的,國企領導的合法工資收入並不是很多,收購一個企業少則幾十萬,多則幾千萬、上億元,他從哪裡來那麼多錢?」

大多數學者認為,MBO為某些國企領導提供了腐敗的機會,但專家們同時告誡那些蠢蠢欲動者,刑法中有挪用公款和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等罪名在等著鋌而走險者,搞管理層收購,小心觸到法律高壓線。

「成績和榮譽只屬於過去。」懸掛在伊利集團總部二樓的大標語引人注目,記者在離開呼市時想,但願風波帶來的陣痛也會很快成為伊利集團的「過去」。

6. 武漢大學法學導師情況

我來回答,10月2日 19:39 北京大學與人民大學是招收法律碩士的重要院校,不但招生人數在全國位於前兩位,而且其學術實力與師資力量也在中國大陸名列前茅.因此,為了方便大家了解這兩所名校,我將在今後分幾次介紹兩校,並進行對比。大家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選擇報考
一. 博士生導師
1. 法理學:
北大:鞏獻田 羅玉中 周旺生 朱蘇力
人大:孫國華 呂世倫 朱景文 朱力宇
2. 法制史:
北大:賀衛方 武樹臣 張建國 李貴連
人大:曾憲義 鄭定 葉秋華 趙曉耕
3. 憲法與行政法
北大:羅豪才 袁曙宏 姜明安 應松年
人大:許崇德 韓大元 胡錦光 楊建順
4. 刑法:
北大:陳興良 郭自力 劉守芬 王世洲 張玉鑲 周振想 儲槐植
人大:高銘暄 王作富 趙秉志 盧建平 韓玉勝 黃京平 謝望原 何家弘
5. 民商:
北大:劉凱湘 錢明星 尹田
人大:趙中孚 楊大文 王利明 楊立新 龍翼飛 葉林
6. 知識產權:
北大:鄭勝利
人大:劉春田 郭禾
7. 訴訟法:
北大:陳瑞華 汪建成 潘劍峰
人大:江偉 程榮斌 陳衛東 王新清 甄貞
8. 經濟法:
北大:劉劍文 劉瑞復 張守文
人大:劉文華 史際春 徐孟洲 吳宏偉
9. 國際法
北大:白貴梅 龔刃韌 饒戈平 邵景春 吳志攀
人大:董安生 趙秀文 郭壽康
10. 環境資源法
北大:金瑞林
人大:周珂

評述:從博士生導師的分布情況上,可以看出人大在民法與刑法上占據優勢,趙秉志與王利明是代表性人物。而北大在法理與憲法行政法 國際法上有一定的優勢 (僅代表個人意見)

二. 報考與錄取
1. 北大:此次北大共有2400人報名,共招收305人,前180名在本部學習,後125名在深圳分校學習
(1) 北大復試人數為321人,淘汰者為復試筆試加口試成績總和不及格,英語口語考試為參考成績,不記入最後錄取分數
(2) 復試分數線:330 55 55 90 。復試分數所佔比重為= 初試成績*14%+復試成績*30%
(3) 學費為43000元,不管住宿,沒有研究生補助金
(4) 學制三年,必須全脫產學習
(5) 深圳分院:學費 66000,三年補助金為36000,前十名為36000+6000 不包住宿
(6) 教學方式:為雙導師制,校內一名加校外一名
(7) 獎學金為1萬元/學年
2. 人大:
(1) 此次人大共有3400人報名,共招收360人,全部在北京學習,前二十五名為公費
(2) 人大的復試人數為407人,
(3) 復試分數線:325 55 55 90 —— 西部委培生可以降五分錄取(原來的分數線為330 55 55 90 ,但復試人數只有308人,不符合國家教育部規定的120%的復試人數的要求,後進行降分擴招,人大最初將分數定為330是因為人大法學院師資力量在全國是最雄厚的,但是在歷年的分數線上都是五所院校中最低的,這樣很難吸引優秀考生報考,故今年與北大看齊,但最終並沒有堅持,但在官方資料中分數線仍稱為330,我想這大概是一個面子問題)
(4) 學費:39000,本來定為46000 元,但由於在招生簡章上並沒有註明學費,在錄取時突然告知考生為46000,遭到人大法碩考生的一致反對,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學費改為39000元,第一學年先交26000,否則不發通知書
(5) 學制:全脫產為兩年,業余班為3年
(6) 不包住宿,每月定期發研究生補助
(7) 師資力量雄厚,博士生導師也參與教學
(8) 法律碩士教研室:朱力宇,趙曉耕,范愉

評論:人大的報名人數雖然比北大多一千人,但330以上的人數少於北大考生,因此報考人大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錄取後均在北京上學也是一個優勢,缺點是這個學校的管理水平還有待提高,行政人員態度蠻橫,錄取不公開,不透明,知道成績而不知道排名。政策制定朝令夕改,學校體制與工作人員帶有濃重的行政機關色彩。北大的錄取雖然公開透明,但是考上後的待遇實在太低,考北大需要更多的勇氣與毅力,而人大對於考生來說是理智的選擇,盡管你心中有一些不甘。

中國人民大學2004年法律碩士招生簡章

為培養應用型高層次法律人才,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司法部於1996年開始設置和試辦法律碩士專業學位,中國人民大學為首批招生單位。2004年計劃招生人數200人。法律碩士專業學位(專業代碼:030180)是具有特定法律職業背景的專業學位,主要為立法、司法、行政執法、法律服務與監督以及經濟管理、社會管理等實際部門培養德才兼備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需要的高層次的復合型、應用型法律專門人才和管理人才。

一、我校實行網上招生,招生信息均在網上發布

網上招生包括網上報名、網上支付報名費和網上調劑錄取等。我校碩士生招生信息均在網上發布,考生須隨時登錄研究生院網站查詢有關通知。考生自行從研究生院網站下載《准考證》、《初試成績單》、《復試通知》和《協議書》等,我校不再給考生寄發書面通知。

二、報考條件

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願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品德良好,身心健康,遵紀守法,具有國家承認的大學本科畢業學歷或具有本科同等學力的非法律專業的畢業生。

同等學力者須具備以下條件:

1、獲得國家承認的大專畢業學歷後,經兩年(從大專畢業到錄取為碩士生當年的9月1日)或兩年以上,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

2、報名前已通過國家四級外語水平考試並獲得證書,復試時提交國家四級外語水平考試證書原件和復印件;

3、復試時加試兩門所報考專業大學本科主幹課程(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

4、復試時提交相當於學士學位水平的論文(字數不少於1萬字)或在報刊上發表的三篇文章。

5、年齡不超過40周歲(1964年8月31日以後出生)。報考自籌經費和委託培養的年齡不限。

三、報名時間及報名程序

1、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參加入學考試的考生

凡在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參加入學考試的考生一律在網上報名、網上支付報名費。

網上報名網址:
http://pgs.ruc.e.cn
具體報名程序如下:

考生登錄研究生院網報系統,注冊用戶;

2)通過網報系統的網上支付平台到工商銀行網上銀行交納報名費;考生在網上支付報名費後,一律不退報名費。

網上付費成功後,考生在網上提交報名信息;

4)網上報名成功後,考生須攜帶有效身份證件(有效身份證、軍官證)在教育部規定的報名時間)到我校進行電子照相。

2、在外地參加入學考試的考生

凡在外地參加入學考試的考生須在我校規定的網上報名時間內,登錄研究生院網站提交報名信息,但不在我校網上支付報名費。

考生在網上提交報名信息後,須攜帶有效身份證件(有效身份證、軍官證)在教育部規定的報名時間在當地省、市招生辦指定的報名點辦理交費、照相等報名手續。

外地考生須登錄研究生院網站查詢是否須在外地報名點再次提交報名信息,並登錄研究生院網站查詢在外地提交的報名信息是否完整、准確。

3、考生必須如實、准確提交報名信息,不得弄虛作假。一旦發現考生提交的報名信息不實,立即取消考生報考資格或錄取資格,後果自負。

4、考生辦理完報名手續後,報名表等報名材料不需返回我校。

四、考試科目

1、全國統考:(1)101政治 (2)201英語或203日語

2、全國聯考:(3)398專業基礎課(含刑法、民法)(4)498綜合基礎課(含法學基礎理論、憲法、中國法制史)

具體考試科目以日後教育部公布的為准。

六、考試地點

北京考區:中國人民大學

外埠考區:在當地省、市招辦指定的考點。
八、錄取

根據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的原則確定錄取名單(原則上錄取第一志願的合格考生)。按規定,被錄取的考生必須同我校簽定協議書(如屬委託培養,還須同委託單位簽定協議書),按規定交納培養費後由學校發放錄取通知書。自籌經費生可以遷入我校集體戶口。

九、培養方式

脫產學習,不脫產學習兩種方式。全日制學員限招170人,學校安排住宿,費用自理。

十、培養費

每名學生的培養費總計39000元,分兩次交清。

十一、學位授予

學習期滿,完成規定課程學習且考試通過,並通過碩士論文答辯者,授予教育部統一的碩士研究生畢業證書和法律碩士專業學位證書。

十二、關於畢業生就業

原單位委託培養的碩士畢業生必須回原單位工作,其他畢業生可按國家有關規定就業。

法學院咨詢電話:010-62511265 法學院網址:
www.cnlawschool.com

研招辦電話:010-62515340 中國人民大學查號台:010-62511301

入學考試成績查詢電話:16898166

歡迎考生報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
中國人民大學研招辦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17174希望對你有幫助!

7. 有哪些刑法學必讀的經典著作

1、[德] 羅克辛襲:《德國刑法學總論 第1卷:犯罪原理的基礎構造》,王世洲譯,法律出版社,2005。

2、中國,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第二版)(上、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

3、[日] 大冢仁:《刑法概說》(第三版)(總論/各論),馮軍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

4、中國台灣。林山田:《刑法通論》(增訂十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

5、其他
張明楷:《刑法的基本立場》
馬克昌:《犯罪通論》
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
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
張晉藩:《中國法律的傳統與近代轉型》法律出版社
(英)丹寧勛爵的系列著作:《法律的訓誡》、《通向公正之路》、《法律的正當程序》、《法律的界碑》等,法律出版社

8. 德國刑法學總論的內容簡介

本書第二卷,包括了實行人與參與人,未遂,不作為構成行為,以及兗合理論,也已經在2。。003年以德文出版了,本書第二卷的中文翻譯本,應當會在這本第一卷之後盡快地得到出版。整套成果就是關於當代德國刑法總論的完整教科書。在這里,我想從兩個方面,為我的中國讀者們提供服務。第一,我的「總論,,應當以完整和清晰可讀的形式,向我的中國讀者介紹在德國流行的學術觀點和與刑法總則性理論有關的司法判決,同時仔細地闡明和考慮各種贊同性和反對性的論點。因為在中國的圖書館中沒有完整的德文文獻,所以,在我看來,如果讀者們通過我的成果,能夠相對完整地了解德國學術討論和司法判決的狀況,那是很有好處的。第二,我想向中國的法學工作者介紹我自己的建立在刑事政策基礎上的刑法體系方案。根據這個方案,「不法,』和「責任」是刑法信條學的兩個中心范疇。屬於不法的是控制舉止行為的任務。通過宣告一種確定的舉止行為符合法律或者不符合法律,法律告訴人們,什麼是他們在刑罰的威脅中不能做的或者可能是必須做的,法律I司時告訴人們,所有沒有受到法律威脅的舉止行為方式,都被宣布為在刑法上不具有重要意義。那種區分不受刑罰威脅的和受到刑罰威脅的舉止行為的標准,是由允許性風險的標准建立的。例如,在一個人的行為符合道路交通規則時,他就是在允許性風險之中活動的,因此,在他捲入的那場事故中:事故的結果就不應當作為他的構成行為而歸責於他,也就是說,從一開始就排除了一種刑事可罰性。相反,在一個人的行為危害交通時,他就超越了這種允許性風險,因此,可能發生的事故後果就應當作為過失或者故意的刑法上的不法而歸責於他。這是我以現代形式創立的客觀歸責理論的最簡明的表述。在過去幾十年裡,這個客觀歸責理論已經在德國得到了貫徹,並且在國際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這里的刑事政策性的主導思想是,藉助在法律上不贊成的或者說允許的風險:應當籀據仔細制定的規則,來劃分國家的干涉權和公民個人自由之間的界限。詳細的說明,請見本書第11節和第24節。與此相對,在罪責中,並不涉及區分不法是否不具有重要意義的問題,而是涉及這樣的問題,即一個符合不法的舉止行為是否也是必須受到刑事懲罰的。通常,這種案件是必須的,然而,在兩個條件下,對這種符合不法的舉止行為的懲罰就能夠被放棄。一方面,對責任的排除存在於行為人無罪責地行為時,這就意味著,因為行為人在實施這個構成行為時,比如,處於精神混亂之中,或者,因為行為人的行為是處在一種自己不可避免的不認識之中時,行為人就不是處於那種會把自己引導向法律對舉止行為的說明狀況之中的。在這種案件中,我談的是行為人「在規范上是不可交談的」。因此,根據我的理論,罪責是「規范上的不司交談性」。在這里,有關的是這種刑事可罰性的條件,而不取決於對人的意志自由的爭論。另一方面,在由於行為人的特別情況而缺乏一種特殊預防或者一般預防的刑罰需要性,並因此能夠放棄刑罰時,現有罪責中的責任也能夠通過法律或者憲法加以排除。例如,在有人僅僅因為受到身體或者生命的威脅而觸犯禁止性條文時,就會在排除責任的緊急狀態中存在這種情況。在這里,立法者能夠寬容相待,因為這個行為人不是出於犯罪性動機,而是出於害怕而行為的。這樣,既不會為再犯的危險提供根據,也不會為模仿的危險提供範本,因此,刑事懲罰就成為多餘的。在本書第19節至第22節中,對這些都作了詳細的說明。這個責任范疇所具有的這種刑事政策性的主導思想,就是我的刑罰目的理論。在第3節中,這個理論發展出了下面這些說明:各種刑事懲罰不僅應當以罪責為條件,而且應當以預防性刑事懲罰的需要性為條件。我希望,我對自己一些刑法體系基本思想的這個簡短概述,能夠幫助讀者完整地理解這本書,使他們對本書的內容產生興趣!我感謝法律出版社做出了出版這個成果的決定。我特別感謝王世洲教授先生,他承擔了本書的翻譯工作,非常認真地工作,並在較快的時間內完成了本書的翻譯工作。如果本書能夠對深化中德刑法學界的共同工作做出貢獻,那將是我莫大的榮幸!
·查看全部>>

9. 王世洲的重要著作

截至2006年底,王世洲教授已經獨立出版專著2部,其中《德國經濟犯罪與經濟刑法研究》一書獲得2000年北京市第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作為主編、副主編、主譯出版專著、譯著4部,其中《美國經濟犯罪和經濟刑法研究》(周密主編)一書獲1995年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參著、合著、合譯專著12部,其中在荷蘭克魯沃出版社出版的英文專著3部,《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原因和對策》(周密、康樹華、儲懷植主編)一書獲1990年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第二屆評獎大會二等獎,《中國刑法論》(楊春洗、楊敦先主編)一書獲1995年國家教委第三屆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二等獎,另外,還出版了個人譯文集《我的一點家當》和獨自翻譯了135萬字的《德國刑法總論(第一卷)》。
另外,王世洲教授在國內外和台灣地區還發表了論文、譯文近70篇,其中包括直接用英文、德文在歐洲、美國、德國、波蘭、英國等國家與地區發表的論文10餘篇。在「美國比較法雜志」上發表的「論中國刑法中的司法解釋」一文被「美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收入,在「法學研究」上發表的「中國刑法理論中犯罪概念的雙重結構與功能」一文被「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收錄,主要觀點被收入《中國法律年鑒(1999)》,在「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發表的「關於中國死刑制度的反思」一文被《新華文摘》轉載,在「法學研究」上發表的「現代刑罰目的理論與中國的選擇」一文獲得「第二屆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獎」科研成果類三等獎。王世洲教授有論文被翻譯成日文和韓文。
2010年,王世洲教授因在刑法學研究領域內的傑出成就和對刑法學科國際交流與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被德國亞歷山大·馮·洪堡基金會(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選拔委員會授予2009年度洪堡科研獎,成為我國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刑法學家。

10. 犯罪學與刑法學的聯系與區別

聯系:

犯罪學意義上的犯罪概念中包含了刑法意義上的犯罪概念。兩者都是把 一定的反社會行為視為犯罪行為,都以刑法的規定作為依據。犯罪既是一種 社會現象,也是由法律所確認的,它是一種社會法律現象,離開了法律特別 是刑法的評價,人們的所有行為都無所謂犯罪。在這一點上,兩者的概念有 相同之處。

區別:

一、從犯罪概念的內涵上講,兩者對犯罪的本質特徵一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 理解不同。 刑法中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實際上是危害的客觀性與主觀判定的綜合體。 刑法犯罪定義中包含的社會危害性,只是行為的客觀危害性與統治意志不相 容的統一,是行為人的主觀罪過和行為的客觀危害的統一。在刑法規定的意 義上,犯罪的「社會危害性」天然地具有不真實的成分。

然而,犯罪學中犯 罪的社會危害性只在於危害社會的客觀屬性。犯罪學的任務是促成社會理性 認識犯罪並預防犯罪。 對犯罪的本質特徵——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犯罪學和刑法是基於各自特 殊的立場去認識和把握的,是犯罪學犯罪概念與刑法犯罪概念區別的根本所在。

二、犯罪學中的犯罪不受刑事違法性要素制約 刑法學犯罪概念中必然包含有刑事違法性要素,而犯罪學犯罪概念不應包含 這一要素,這是兩種犯罪概念對犯罪本質特徵認識不同的邏輯結果。 犯罪學意義上,刑事司法中需要認定的犯罪只不過是立法者對客觀存在的具 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進行有意識的篩選和分類的結果。但犯罪本身具有不依 賴於法的規范性而獨立存在的屬性。

因為,在本來意義上,犯罪並不是違反 刑法或法律范疇之內的行為。 對犯罪學而言,重要的不是現行法律是如何規定犯罪的,而是構成社會的人 是基於什麼原因和如何實施危害社會秩序行為的。可以說,對犯罪的考察超 越刑法的規定性,並把「犯罪的法的規范性」本身也納入自己的犯罪對策體 系中進行理性評價,是犯罪學完成自己幫助社會確立科學的犯罪對策觀和促 進犯罪預防對策改善之獨特學術職能的根本保證。

三、犯罪學中的犯罪不對應於刑罰處罰 在刑法中,刑罰是作為犯罪的對應物而存在的。只要是犯罪,就必然具有應 受刑罰處罰性。對立法者而言,只有當某一行為的社會危害程度超過了通過其他法律手段處理的界限,應當動用刑罰相威脅,方能防衛社會時,才會被規定為犯罪。

對司法者而言,只有當已發生的危害社會的行為達到了觸犯刑 律的程度,並且應當受到刑罰處罰時,才會將其判定為犯罪。正是基於刑罰 與犯罪之間的這種內在聯系,「應受刑罰處罰性」成為刑法犯罪概念中不可 或缺的要素之一。 而在犯罪學中,與犯罪相對應的則是比刑罰方法要廣泛得多的防治措施。

但由於刑法犯罪定義中所包含的刑罰處罰具有預防犯罪人再犯的基本功能, 因此,犯罪學犯罪概念並不排斥「刑罰」這一極端的反犯罪方法。因為,以 刑罰為手段的犯罪預防,是在事前預防歸於失敗的情況下,必須作為最後的 預防手段加以選擇的。因而,這種預防方法也包含在犯罪學所研究的預防措 施體系中。

四、研究的角度不同。刑法中犯罪定義主要針對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關系; 而犯罪學中的犯罪定義則主要是從犯罪原因的角度來探討的。 六、任務不同。刑法學中確定犯罪定義的目的或則說是任務是根據規范研究 如何准確懲罰犯罪。而犯罪學中的犯罪概念主要是研究預防犯罪,制定防控 方案。

拓展資料:

犯罪學(Criminology)是一門以犯罪現象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廣義上還包括專門尋找犯罪行為出現的實際原因,以提供一個方法減輕犯罪行為對社會的影響。

刑法學以世界各國刑法為研究對象,是研究犯罪和刑罰、刑事責任及其罪刑關系的科學。它屬於部門法學的范疇,是部門法學中最重要的學科之一。

熱點內容
常州律師查詢 發布:2025-07-26 00:14:30 瀏覽:449
深圳經濟特區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 發布:2025-07-26 00:00:23 瀏覽:134
以道德為話題的議論文 發布:2025-07-25 23:33:03 瀏覽:885
廣州黃埔法律援助免費咨詢 發布:2025-07-25 23:23:14 瀏覽:371
山西省法院法官學院 發布:2025-07-25 23:03:41 瀏覽:872
天津律師大廈 發布:2025-07-25 22:33:37 瀏覽:91
刑法282 發布:2025-07-25 22:29:22 瀏覽:996
連帶責任需要法律明確規定 發布:2025-07-25 22:28:29 瀏覽:751
租車車主不承擔責任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5-07-25 22:23:59 瀏覽:311
信訪條例里 發布:2025-07-25 22:22:32 瀏覽: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