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不溯及既往

民法不溯及既往

發布時間: 2022-01-16 14:21:35

⑴ 法不溯及既往,是啥意思

「法不溯及既往」是一項基本的法治原則。通俗地講,就是不能用回今天的規定去約束昨天的行答為。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追溯既往的法律不得通過。

法國民法典規定:法律僅僅適用於將來,沒有溯及力。在我國,「法無溯及力」同樣適用於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方面。



(1)民法不溯及既往擴展閱讀

溯及力原則:

(1)從舊原則,即新法對其生效前的行為一律沒有溯及力。

(2)從新原則,即新法對於其生效前未經審判或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一律適用,具有溯及力。

(3)從新兼從輕原則,即新法原則上具有溯及力,但舊法(行為時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時,依照舊法處理。

(4)從舊兼從輕原則,即新法原則上不具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則依新法處理。

上述諸種原則,從舊兼從輕原則既符合罪刑法定的要求,又適應實際的需要,為絕大多數國家刑法所采,我國刑法亦采此原則。

⑵ 民事訴訟是否可以溯及既往

我國民商事方面沒有溯及既往,只有在刑法中才有溯及既往,但有利於被告人。

⑶ 為什麼說「法不溯及既往」

這是原則,因為當你沒規定為違法時,別人做了,當然是違法。你不能後制定一種規范去調整以前發生的事情,這是不公平的

⑷ 法不溯及既往原則是什麼

法無溯及力的原抄則,表現在國家不能用當前制定的法律指導人們過去的行為,更不能用當前的法律處罰人們過去從事的當時是合法而當前是違法的行為。以限制國家權力的擴張與濫用,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性,保護人們期待的信賴利益。

法律具有指引、規范、調整作用,無論是確定的指引還是不確定的指引,都是為人們提供一個既定的行為模式,引導人們依法實施自己的行為。而新法頒布之前,並不存在新法提供的既定的行為模式,所以頒布後的新法就不能依據該模式對之前人們的行為去引導、規范或調整。換句話說,新法頒布前人們的行為,只能按照當時的法律來調整。

⑸ 民法是否適用從新原則如果是,那麼跟「法不溯及既往」原則是否有沖突為什麼

「法不溯及既往」是一項基本的法治原則。通俗地講,就是不能用今天的規定專去約束昨天的屬行為。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追溯既往的法律不得通過。法國民法典規定:法律僅僅適用於將來,沒有溯及力。在我國,「法無溯及力」同樣適用於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方面。

⑹ 民法上的一般沒有溯及力,但司法解釋有特別規定的除外。有人知道有哪些特別規定嗎

中國民法也採取民法規范一般沒有溯及力的原則。但是在原則上確認民事法律沒有溯及力的同時,並不排除國家根據客觀需要,在一定的情況下作出某種溯及既往的規定。例如,1950年10月20日,前政務院頒行的《新區農村債務糾紛處理辦法》等1條規定:「解放前,農民及其他勞動人民所欠地主的債務,一律廢除」。民法溯及既往,必須要由國家的法律作出明確規定,或者由有權解釋法律的機關作出解釋,這種法律規定或解釋,是不溯及既往原則下的例外規定。

⑺ 民法的溯及力

一般情況下,法律抄是不襲溯及既往的,就是說你的事故和向保險事故的求償行為發生在新法發生效力之前,這種情況下理當適用舊法。對於新法,國家為了其在實踐過程中便於操作,往往會在新法出台之後,由最高法出台一系列的司法解釋來補充和完善新法的適用,你的問題也許就會在這里得到解決,可以適當關注~如果急於解決此事,可以向當地律師咨詢。

⑻ 什麼叫「法不溯及既往原則」

「法不溯及既往」原則的具體含義如下:

1.從定義上來看:

(1)法律具有指導作用。無論是明確的指導還是無限期的指導,它都為人們提供了既定的行為模式,引導人們依法實施自己的行為。在頒布新法律之前,新法律沒有提供既定的行為模式。

(2)因此,頒布後的新法律不能根據模型指導前人的行為。換句話說,新法律頒布前人們的行為只能根據當時的法律進行調整。

(4)從舊兼從輕原則,即新法原則上不具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則依新法處理。

4.上述諸種原則,從舊兼從輕原則既符合罪刑法定的要求,又適應實際的需要,為絕大多數國家刑法所采,我國刑法亦采此原則。

⑼ 民法的效力中,有一條規則是「法律不溯及既往」是什麼意思能不能舉個例子謝謝

法律不溯及既往是一條法律原則.
我國國家立法法已經作出了明確規定,法不內溯及既往容原則,是我國立法法已經明確的問題,就是除了法律有特別規定外,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不溯及既往,就是說一個法律對於其生效以前發生的事沒有法律效力
「法不溯及既往」有以下兩層意思,一是立法上不溯及既往,即立法機關(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等)原則上不得制訂具有溯及力的法律規范;二是適用上不溯及既往,即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不得擅自將法律規范溯及適用。
「法不溯及既往」,要求國家應充分保障公民的信賴利益,也就是要求國家不得對已完結的事實重新作出對公民不利的法律評價,這是對國家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約束,具有憲法原則的性質。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熱點內容
深圳經濟特區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條例 發布:2025-07-26 00:00:23 瀏覽:134
以道德為話題的議論文 發布:2025-07-25 23:33:03 瀏覽:885
廣州黃埔法律援助免費咨詢 發布:2025-07-25 23:23:14 瀏覽:371
山西省法院法官學院 發布:2025-07-25 23:03:41 瀏覽:872
天津律師大廈 發布:2025-07-25 22:33:37 瀏覽:91
刑法282 發布:2025-07-25 22:29:22 瀏覽:996
連帶責任需要法律明確規定 發布:2025-07-25 22:28:29 瀏覽:751
租車車主不承擔責任的法律依據 發布:2025-07-25 22:23:59 瀏覽:311
信訪條例里 發布:2025-07-25 22:22:32 瀏覽:373
社會與法卧底林超華 發布:2025-07-25 21:50:10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