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獨立案例
⑴ 三權分立在中國走不通的案例
三權分立在中國走不通這個觀點不太贊同,至於某某代表大會制度,只想說,3000代表130000000,公民的真實想法能得到完全的表達嗎?
⑵ 哪位大神可以給我一些歷史上由於違背三權分立的原則而導致國家陷入嚴重混亂的例子。。最好是英美法系的國
法國大革命
1789年7月13日攻佔巴士底獄,8月26日通過《人權宣言》,9月制憲議會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權由全民產生」、三權分立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國王、立法權屬於立法會議,司法權屬各級法院。法國大革命引起周邊國家不安,普魯士、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由於路易十六的王後、奧地利皇帝的妹妹瑪麗·安東尼特泄露軍事機密給聯軍,使法國軍隊被打敗,聯軍攻入法國。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布祖國處於危急中。8月10日再次發生起義,使吉倫特派取得政權。從1792年秋季起,人們對吉倫特派的政策不滿,與此同時,在1793年2月,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荷蘭、薩丁尼亞、漢諾威、英國成立了反法同盟,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然而吉倫特派無力抵抗外國軍隊,巴黎人民於5月31日 - 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專政。
雅各賓派的羅伯斯庇爾參加公安委員會,改組革命法庭,簡化審判程序,實行雅各賓專政,以革命的恐怖政策懲罰罪犯和革命的叛徒,史稱「恐怖統治」,許多無辜的人都被誣告並殺害,成千上萬人被送上斷頭台。其中包括國王的親屬和大部分貴族,有人批評這種政策為「誅九族」和違反人道。
公安委員會新組建革命軍,一方面平定內亂,一方面擊敗外國干涉軍,先後擊退普魯士、奧地利、英國和荷蘭的聯軍。1794年2月,頒布「風月法令」,沒收「人民公敵」的財產,分配給愛國者。公安委員會在主張激進政策、要求擴大恐怖的埃貝爾派和主張寬容、放鬆鎮壓的丹東派之間保持平衡,將兩派領袖均送上斷頭台。
羅伯斯庇爾在抨擊天主教會的同時也反對非基督教化運動,懷疑無神論者的動機。1794年5月7日,他在國民公會提交《關於最高主宰崇拜和國家節日法令草案》,體現了盧梭的影響。最高主宰日的慶典活動在6月8日舉行,由畫家大衛設計安排。當時擔任國民公會主席的羅伯斯庇爾發表演講,焚毀了象徵無神論和虛無的偶像。
1794年3-4月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斗爭。馬拉被暗殺,羅伯斯比爾以搞陰謀的罪名處死了雅各賓派中與他政見不和的丹東、埃貝爾等人,使雅各賓派趨於孤立,人民也開始反對恐怖政策。
7月,國民公會中反羅伯斯比爾獨裁的力量組成熱月黨,於7月27日(法國新歷共和二年熱月9日)發動熱月政變推翻羅伯斯比爾並將他斬首。
從以上可知,雅各賓派實行的是專制統治而非三權分立制度,最後遭到人民的反對被推翻,法國再次陷入混亂直到拿破崙上台。但其實拿破崙上台後也沒有好到哪裡去,法國真正走上民主正軌是在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頒布之後。
⑶ 請舉出歷年因新聞媒體介入司法訴訟的案例
李某某等五來人強奸案自是最新的了~還有葯家鑫案~杭州70碼~等等
當下幾乎大型惡性殺人案件都會有媒體的介入
個人認為中國現在需要緊張和改善的不是新聞媒體介入司法,破壞司法獨立性。
而應該改革的是政府機關介入司法破壞司法獨立性。
更何況,其實中國司法本身就不獨立。
個人牢騷
⑷ 美國的三權分立制度有什麼實例
三權分立的實行
美國 的立國者對政府普遍採取不信任的態階。為了保障公民自由和限制政府的權堛,他們接納了孟德斯鳩的想法,在 美國憲法 之內清楚地把行政、司法、立法分開而且讓它們互相制衡。在當時這種憲堶是前所未有的嶄新嘗試。至今美國聯頦政府的三權分立,仍然是眾多民主政頔中最徹底的。而美國大部分的州政府䠦有相同的憲制架構。 三權分立常見皠問題是如何解決行政及立法機關之間皠矛盾。其中一種方法是採用 議會制 。在議會制之下,行政機關的領導來蠪立法機關的多數派。行政。立法的並䠍完全分離。現代一般認為,成功和穩堚的自由民主政制不一定需要徹底的三櫳分立。事實上,除了美國以外,所有頋始實行民主便使用總統制的國家,它塹的首次民主嘗試都以失敗告終。相反蠰會制的成功率反而較高。 就算是三欠分立最成功的美國,如何解決三個部閠之間的矛盾仍然間中出現阻礙。 1929年 大蕭條 時期, 羅斯福 上台頒布一系列法令,並通過國會授栃取得 美國 總統 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權力。但 美國聯邦法院 卻經常駁回一些法令。結果 1935年 1月最高法院以8比1的票數,宣布羅斯砏的《全國工業復興法》違憲。同年一堍失業工人試圖利用《最低工資法》來堖得工資補償時,被控方律師則直接指堺該法案違反了美國 憲法 第14條修正案。羅斯福為推行新政,亠1936年3月6日進行了「爐邊談話」,將矠頭直指司法部門,要求國會讓他無限刪增加最高法院法官的數目,間接將司泠部門置於行政部門管轄下。這就引起亠全國范圍的激烈討論。後來聯邦最高泠院判決的大法官認為《最低工資法》丠無違憲。有人認為當時大法官是為了俠證三權分立的政治格局而退讓。
````````````````````````````````````````````````````````````````````
美國兩黨制的由來
美國立國之時,開國元勛華盛頓等人力主擯棄政黨歧見,所以當時並無政黨之爭。可是建國不久就出現了兩個資產階級政黨:一個是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另一個是以傑佛遜為首的反聯邦黨。後來,這兩個派別幾經分化、改組,直至南北戰爭前正式建立民主黨和共和黨;以後它們輪流執政,正式形成了兩黨制度。1874年,美國著名畫家湯姆斯·納斯特創作了一幅政治漫畫,用驢表示民主黨,用象表示共和黨。從此,驢和象便成了兩黨的標志。每當大選之年,兩黨分別以這兩種動物作為自己的黨徽進行競選,故被世人稱為"驢、象之爭"。
美國歷史上一直由民主黨、共和黨控制著美國的政治舞台,從來沒有遇到過強大的對手。雖然也出現過一些重要的第三黨,如1968年美國獨立黨候選人喬治·華萊士只獲得了全部選票的13.5%;1992年億萬富翁佩羅作為獨立候選人競選也未能獲得成功。
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意識形態上有無差別
那麼,美國的共和、民主兩黨在意識形態上有沒有區別?事實上它們在意識形態上並沒有區別。它們都是代表壟斷資產階級利益的政黨,只是在具體政策的實施上有所不同。一般來講,共和黨主張小政府、大社會;它反對擴大政府在經濟和社會事物方面的預算開支,但卻主張擴大國防預算開支。而民主黨贊成政府採取更積極的行動來推動社會福利事業和控制企業活動。
拿今年共和、民主兩黨在政府開支和財政撥款的分歧來說,共和黨主張減稅、將財政盈餘還給民眾;民主黨傾向於將財政盈餘用於教育與醫療的新項目上。在如何對待社會福利制度上,民主黨主張不能削減社會福利開支,而共和黨認為,美國的社會福利制度助長了人們的依賴性。由此看來,兩個政黨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採取不同了的態度,然而,這也只是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存在差異。
從歷史上看,兩黨中哪一個黨也從來沒有充分團結一致地反對過另一個黨,;在更多的情況下,總是有一個黨的黨員更贊成另一個黨的大多數人的觀點。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民主、共和兩黨的政治界限並不明顯;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美國政治不存在意義重大的分歧和爭論。
總統候選人的推舉程序和總統競選過程
由於政黨制度在美國總統選舉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無論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總統大選日很早以前就籌劃推舉總統候選人,以便本黨在大選中獲勝。總統大選一般要經歷如下程序:
初選:黨員在大選之前選擇本黨候選人的選舉稱為初選。初選的目的並不是確定總統候選人,而是推選代表本黨參加黨代表大會的代表的人選。美國總統選舉的初選制度只是意味著選區的普通成員在進行選民登記時聲明他過去投某個政黨的票,或打算將來投某個政黨的票,這並不要求他在即將到來的大選中承擔支持該黨的義務;也不意味著這個普通成員持有黨證、繳納黨費。也就是說,一名普通選民將票投給哪一個黨的候選人就意味著他是哪個黨的黨員。
全國代表大會:兩黨分別舉行全國黨代表大會。大會的目的是由各州推舉的參加代表大會的候選人推選本黨的總統和副總統候選人以及制定本黨的政治綱領。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前,就有政綱起草委員會起草黨綱的內容並向全國代表大會提出報告。黨綱往往是官樣文章,以免得罪黨內各派。副總統的候選人往往也是黨內力量妥協的產物,其人選一般出自黨內在代表大會上失意的那一派。
全國范圍的競選和選舉團 :在全國代表大會上被兩黨確定的總統候選人在全國代表大會結束後即開始漫長而又疲憊的全國范圍內的競選過程。這一過程長達8-9周,在選舉日——11月第一個星期後的第一個星期二達到高潮。 雖然美國人在11月初就投票選舉總統,並在投票結束幾小時後選舉結果就盡人皆知,但實際上11月初的大選是選舉代表選民的選舉團;而總統選舉實際是在一個月以後進行的。那時選舉團的成員進行投票。所以,當一個美國人在11月初投票選舉總統時,他實際上是在相互競爭的選舉團候選名單上進行挑選。盡管現在的做法是把總統候選人的名字都列在選票上。 而選舉團成員都保證將票投給某一位總統候選人。這就是為何說美國總統選舉制度是一種間接選舉制度的原因。
11月初的總統大選日: 這一日,在美國各州舉行總統候選人投票。根據慣例,一個州的全部選舉團的選票都給了在本州普選中獲得多數票、即簡單多數票的那個總統候選人。而在全國各州的選舉中, 只要有一位總統候選人獲得過半數選舉團的票(即270張票),這位總統候選人就被當選為下屆總統。
⑸ 有哪些社會輿論影響司法判決的案例
司法獨立和公正審判是司法審判的基本原則。法院行使審判權不受任何機關、個人的干涉,獨立行使審判權。法院作為解決糾紛的第三者,應當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不應當受到輿論的影響,而做出違背法律的判決和裁定。應當嚴格的遵守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的原則,查明案件事實,作出恰當的裁判,而不是從眾,人雲亦雲。但是,當今社會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社會的輿論壓力是個影響法院裁判的因素,法院應當堅持司法的基本原則,獨立公正的審理案件。可能在一些構成犯罪的案件當中,在考慮罪犯量刑的時候也許會涉及社會影響力的問題。所以法官在對一個案件作出裁判的時候要謹慎和慎重。保證在不違反法律強行性規定的情況下,又照顧到社會公眾對這個裁判的認知度和接受能力。
⑹ 三權分立是否出現過三權相互扯皮,相互否決的例子
三權分立就是扯皮,不扯皮難道一個人說了算? 互相妥協利益均沾,保證不一家獨大。這就是三權分立,這是目前防止獨裁最好的辦法。
⑺ 美國三權分立的例子
布希要與國會到最高法院鬥法
■美國司法部長岡薩雷斯
「頭號軍師」涉入「檢察官門」丑聞 總統不想讓其到國會作證———
自從民主黨今年1月掌控美國國會兩院後,布希總統的日子是越來越不好過了。目前,白宮與國會民主黨不僅在駐伊美軍撤軍期限問題上出現對峙,雙方圍繞「檢察官門」丑聞的鬥法也越來越激烈。國會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已定於21日就是否向涉嫌此案的總統首席政治顧問、被稱為布希「頭號軍師」的卡夫·羅夫等人發出傳票進行表決。而就在此前一天,布希已明確表示,他不會同意讓羅夫等人前往國會作證。據悉,如果雙方都不願作出讓步,那麼布希與國會間的爭端就只好到最高法院作個了結。
■白宮與國會針鋒相對
據報道,布希20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參院和眾院的司法委員會可以在私下裡與羅夫、前白宮法律顧問哈麗雅特·邁爾斯等人進行交談,以獲得他們希望得到的信息,但這種交談不應記錄在案,而且羅夫等人也不需要先行發誓。
但布希的建議立即遭到民主黨方面的拒絕,並宣布他們將在21日就是否向羅夫等人發傳票問題進行表決。參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帕特里克·萊希表示,「作證必須記錄在案,而且作證者必須就其證詞的真實性發誓。這是確保證詞可靠性的規矩。」另一位民主黨參議員查克·舒默也表示,「布希的建議就像是給我們(同羅夫等人)交談的機會,但又不讓我們完全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
但布希20日回應說,如果民主黨方面一定要求羅夫等人到國會作證,將出現一個削弱白宮權力的先例。
與此同時,布希當天仍堅稱在司法部去年解除8名聯邦檢察官一事上,沒有證據表明白宮官員有「不適當的行為」。他還稱涉嫌捲入這一丑聞的羅夫等人是「可敬的」公務員。
據報道,有文件顯示,早在2005年1月6日,羅夫曾詢問司法部方面是否可以替換所有的93名聯邦檢察官。此後,時任司法部長辦公室主任凱爾·桑普森與時任白宮法律顧問邁爾斯就替換聯邦檢察官問題進行了商討,而羅夫也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討論。
■雙方可能到最高法院鬥法
據悉,如果布希和國會在羅夫等人到國會作證的問題上互不妥協,那麼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雙方「到法庭上見」。當被媒體問及他是否會為了保護羅夫等人不上國會作證,而同民主黨斗到最高法院時,布希的回答是「我肯定會的」。
面對雙方互不退讓的態勢,共和黨參議員阿倫·斯佩克特呼籲白宮和民主黨方面都現實一點,「如果通過司法途徑來解決分歧,可能需要歷時數月,甚至是一年的時間,而迅速獲得相關信息是更重要的」。
■文/中國國際廣播電台記者
新聞鏈接
「檢察官門」丑聞
去年,美國司法部下令解除了8名聯邦檢察官的職務。據美媒體近來曝光,司法部的決定可能與白宮官員的介入有關,背後有著很深的政治動機,目的在於維護共和黨的利益,因為被解職的檢察官一般都正在調查共和黨方面的丑聞。這一事件曝光後在美國引起很大震動。
受「檢察官門」丑聞的影響,司法部長岡薩雷斯目前面臨著來自國會要求他辭職的強大壓力,20日,布希總統對岡薩雷斯表示了支持。但同一天,參議院以94比2的壓倒性票數通過一項法案,收回司法部長不經參議院批准便可以單方面任免聯邦檢察官的權力。
⑻ 求一個法院審判的具體案例及結合司法獨立分析...
到網上搜美國國旗案或者日本的浦和充子事件,中國沒有
⑼ 我國不承認判例,但司法實踐中能否引用,具體的案例是什麼
你說的很對,我國雖不承認判例,但是有的時候可以做為參考,用來解決其它類似的案件。
⑽ 請給我提供一個中國的新聞報道影響司法獨立的案例
前些年的劉涌案,有爭議,我個人認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