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通過權
你指的是前一陣全國人大通過了民法典嗎?這當然就是立法權了,立法權歸全國人大作用。
『貳』 民法上的民事權利有哪些舉例說明
(一)主體的平等性
我國公民的平等性,主要表現為:
1.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無論民族、種族,性別、年齡、職業,政治態度、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職務高低、財產狀況和居住年限等方面有何差異,但他們在民事權利能務方面都是平等和無區別的。
2.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有資格平等地參加民事法律關系,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不受有無行為能力的限制。
3.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當其合法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時,都有權依法向人院提起訴訟,請求人民法院通過法律手段制裁違法行為人,給公民合法民事權益的實現提供法律保障。
(二)內容的統一性
公民民事權利能力的內容,是指法律賦予公司可以享有原各種民事權利和應當承擔的各種民事義務的范圍。公司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和承擔的民事義務是統一的,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
(三)實現的現實可能性
我國公民享有的民事權利能力具有實現的現實可能性,它體現為:
(1)我國公民享有的民事權利能力具有實現的物質基矗國家的社會經濟政策、公共設施及公民實際掌握的物質財富,可以保障他們行使各種民事權利。
(2)我國現行的法律制度為公民實現其民事權利能力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
『叄』 全國人大通過民法總則體現什麼權
3月12日,記者從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主席團獲悉,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根據各代表團審議意見以及政協委員和有關方面意見,對民法總則草案作了126處修改,包括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下限修改為八周歲等。在12日上午舉行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主席團第二次會議上,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主任委員喬曉陽作了關於民法總則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喬曉陽說,民法總則草案第二十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為六周歲。一些代表提出,六周年的兒童雖然有一定的學習能力,開始接受義務教育,但認知和辨識能力仍然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還不具備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的能力,建議改為八周歲為宜。也有的代表建議維持現行十周歲不變;還有的代表贊成下調為六周歲。法律委員會經研究,按照既積極又穩妥的要求,建議在現階段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年齡的下限修改為八周歲。有代表提出,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利用歪曲事實、誹謗抹黑等方式惡意詆毀侮辱英烈的名譽、榮譽等,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影響很惡劣,應對此予以規范。法律委員會經研究,建議增加一條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主席團第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法律委員會關於民法總則草案審議結果的報告,決定將民法總則草案修改稿提請各代表團審議。歷經全國人大常委會三審的民法總則草案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草案對民眾關切的諸多熱點問題進行了回應,體現了以民為本的特質。不少網民發表帖文認為,民法總則草案關繫到每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方方面面,與百姓息息相關,期待立法機關凝聚廣泛共識、精心打磨,編纂一部符合中國國情的科學的民法典。外媒也稱,民法總則草案是中國的「民事權利宣言書」,表明中國已將依法治國當作頭等大事。
『肆』 民法四大權利
民法的四大權利抗辯權的使用
民法上的抗辯權是義務人在相對人請求給付時,拒絕履行的權利。是針對請求權的。抗辯權分為永久抗辯權和一時抗辯權。永久抗辯權,是在相對人請求給付時,永久拒絕履行的權利,如因訴訟時效完成而拒絕履行債務。一時抗辯權,是在相對人請求給付時,暫時拒絕履行的權利。具體分為以下幾種:
1、先訴抗辯權:
一般保證的保證人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
2、履行抗辯權:
①同時履行抗辯權——當事人互負債務,沒有先後履行順序的,應當同時履行。一方在對方履行之前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一方在對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時,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
②先履行抗辯權——當事人互負債務,有先後履行順序,先履行一方未履行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履行要求。先履行一方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後履行一方有權拒絕其相應的履行要求。
③不安抗辯權——參見合同法68、69條
3、訴訟時效已超過的抗辯權裸體債權、自然債
物權法202條:抵押權人應當在主債權訴訟時效期間行使抵押權;未行使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
是針對請求權的。抗辯權分為永久抗辯權和一時抗辯權。永久抗辯權,是在相對人請求給付時,永久拒絕履行的權利,如因訴訟時效完成而拒絕履行債務。
『伍』 如何理解民法是權利法
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有很多事情是我們難以理解的,因為有些知識他本身就是偏向於理論性的,而且理論方面是比較強的,如果我們不把它運用到實踐上面去的話,我覺得是難以理解的。因為民法本身就是權利發兒子有法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因為民法本身就包括民事權利和自由法,下面我們具體來了解一下。
因此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我們也應該要更多的去關注這方面的問題,對於每個人而言,其實了解法律上面的知識,對我們個人是有很大的好處的,尤其是民法,因為他本身就涉及到我們的個人利益問題。而且很多時候,如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這樣類似的問題的時候,他對我們能夠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也能夠解決我們的一些問題,以上就是我總結的一些對這個問題的相關認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陸』 民法權利的行使
民事權利是法律賦予民事主體享有的利益范圍和實施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實現某種利益的意志。包括:權利人直接享有的某種利益(如人身權)和通過一定行為獲得的利益(如財產權);權利人自己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和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以保證其享有或實現某種利益;在權利受到侵犯時,能夠請求有關國家機關予以保護。在中國,民事權利具有三個基本特點:(1) 平等性。每個公民不分年齡、性別、民族、宗教信仰、職業、地位等,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2) 連續性。公民的民事權利從其出生至其死亡,法人的民事權利從其成立至其消滅,自始至終都享有法定的民事權利;(3)真實性。由於我國社會主義強大的物質基礎,使民事主體所享有的民事權利得以保障。民事權利依不同的標准可分為財產權和人身權,絕對權和相對權,請求權、支配權、形成權和抗辯權,主權利和從權利等等。
民事權利的行使是指權利人為實現自己的權利實施一定的行為。權利行使的方式有事實方式和法律方式兩種。事實方式,是指權利人通過事實行為行使權利;法律方式是指權利人通過民事法律行為行使權利。
權利行使應遵循以下兩項主要原則:
第一,自由行使原則。權利行使是權利人的自由,自應依當事人的意思決定,他人不得干涉。
第二,正當行使和禁止權利濫用原則。權利人應依權利的目的正當行使權利,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禁止權利濫用。
『柒』 民法權利性是什麼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內
財產關系實際上容就是一個財產歸屬即財產權的問題。民法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明確對財產所有人的權利認可和保護。現實社會中,財產權利是人生存發展的基本權利之一,在財產的相關問題上如果沒有支配處分權和安全感,其後果是不言而喻的。
『捌』 民法中權利行使的方法有哪些
自己行使和委託他人行使,其中,委託他人行使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委託代理,一種是法定代理
『玖』 民法所規定的民事權利有哪些
民法所規定的民事權利有哪些:
財產所有權,財產所有權的概念與特徵 財產所有權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債權,債的概念和特徵 債是按照合同的約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規定,在當事人之間產生的特定能權利和義務關系。
人身權,人身權的概念,人身權,是指法律賦予民事主體的與其生命和身份延續不可分離而無直接財產內容的民事權利
知識產權,又稱智力成果權,是指智力成果的創造人和工商業生產經營標記的所有人依法所享有的權利的總稱。
財產繼承權,財產繼承權的概念及法律特徵,財產繼承權是指公民依法承受死者個人所遺留的合法財產的權利。
『拾』 民法權利
安行使權利是否需要對方受領可以將權利分為:請求權和形成權
1,請求權是指請求方專請求特定的對方為或不為屬一定行為的權利,因此它需要相對方受領。一般包括:物上請求權(及其從請求權)和債權請求權。
債權請求權又包括:合同支付請求權(包括繼續支付),違約賠償請求權,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侵權賠償請求權,締約過失賠償請求權,無因管理補償請求權。
2,形成權是指民事主體可在法律支持的范圍內無需傳達對方即可憑個人意思變更已經形成的法律關系的權利。一般包括:撤銷權,解除權等
在傳統大陸法國家,形成權的行使往往僅需權利人個人的法律行為即可生效,但在我國形成權均需要通過向法院提起形成之訴才可行使,而請求權可以直接向對方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