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兼意
㈠ 刑法的依舊兼從輕原則,怎麼不直接說從輕選擇
因為在新法或舊法中,行為可能不被規定為犯罪(條文里沒有,從輕就無從談起,輕重只適用於新舊法都認為是犯罪),所以「從輕」不能完全涵蓋立法原則的本意。
刑法的「從舊兼從輕」原則,用最簡單的話理解就是:「有利於被告人」的准則。
刑法的該規定主要是針對我國1979年舊刑法和1997年現行刑法之間的矛盾問題,且主要是針對新刑法溯及力的問題。即新刑法對公布之前的行為是否認為是犯罪問題,以及如何適用等問題。
「從舊兼從輕」原則具體舉例說明:
首先,當遇到一個人的犯罪是在新刑法頒布以前,此時要考慮的是先適用舊刑法,即行為時的法律規定(從舊)。
其次考慮,如果是適用新的刑法更有利於被告人的話,如不認為是犯罪,或者是新刑法處罰較輕的話,則應該對被告人使用新刑法。
其次,如果是適用舊法更有利於被告人的話,如舊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是舊法規定的刑罰更輕時則對被告人適用舊法。
最後,根據每個案件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是適用舊法還新法,既所謂的「從舊兼從輕」原則。
「從舊兼從輕」原則是我國處理各種法律問題的一項基本原則,除了刑法適用外,其他涉及到的法律問題也都適用「從舊兼從輕」原則。
㈡ 我國刑法中從舊兼從輕原則的意義是什麼
從舊兼從輕原則的意義:
從舊兼從輕的要求是原則上「從舊」,「從輕」是例外。法律是規定人們權利與義務的確定性行為規范,只有公布實施之後,人們才能根據法律的規定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預測自己行為的法律後果,如果新法一概具有溯及即往的效力,那就會使人們無所侍從,無法判斷自己行為的合法性,從而造成法律觀念上的混亂和法律公信力的下降。
所以,新法不溯及即往,既有利於保障人權,又與罪刑法定原則的初衷相契合。「從舊」要求在確定行為是否構成犯罪以及應該判處何種刑罰的問題上,原則上適用行為時法。
從舊兼從輕原則的內在精神和價值追求是在罪刑法定原則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保護被告人的合法權益,充分體現了刑罰的目的和「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刑事政策。
(2)刑法兼意擴展閱讀
從舊兼從輕原則的具體內容
我國刑法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從罪刑法定原則中必然引申出刑法不溯及既往的派生原則。根據我國刑事法律的相關規定,我國刑法原則上否認刑法具有溯及力。但從有利於被告的原則出發,對於那些舊法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重,而新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行為,例外地承認刑法的溯及力。也就是說,我國刑法關於刑法的溯及力,是從有利於被告人的角度出發,採用的是從舊兼從輕原則。
我國刑法第十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根據這一規定,對於刑法修訂施行前這段時間內發生的行為,應按以下不同情況分別處理:
1)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而修訂後的刑法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即修訂後的刑法沒有溯及力。對於這種情況,不能以修訂後的刑法規定為犯罪為由而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2)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但修訂後的刑法不認為是犯罪的,只要這種行為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就應當適用修訂後的刑法,即修訂後的刑法具有溯及力。
3)當時的法律和修訂後的刑法都認為是犯罪,並且按照修訂後的刑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原則上按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即修訂後的刑法不具有溯及力。但是,如果修訂後的刑法處刑較輕的,則應適用修訂後的刑法,即修訂後的刑法具有溯及力。
4)如果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了生效判決的,該判決繼續有效。
然而,在實踐中,選擇適用新舊刑法所面臨的情況往往非常復雜,如何本著立法本意,在維護法律的權威性、穩定性與保護被告人合法權益之間尋找一個最優的平衡點,正確選擇適用新舊刑法,解決司法實務中的各種難題,就顯得非常重要。
㈢ 刑法的時間效力:從舊兼從輕是什麼意思
從字面上講,就是兩方面,從舊+從輕:
第一、從舊:就是正常情況下,新發和舊法有版差異的,如果權罪犯是在新法實施以前犯罪的,那就適用舊法
第二、從輕:就是如果新發的規定中判刑比舊法輕,罪犯在新法實施以前犯罪的,那就適用新法
總之,就是如果罪犯在新法實施以前犯罪,一般適用舊法,但是同時又適用判刑較輕的那個
㈣ 刑法的作用與意義
刑法作為重要來的部門法自律,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規定犯罪和刑罰。刑法是我國唯一規定了犯罪和對犯罪的懲罰措施的部門法。在我國其他一些法律也規定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如《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等),但這些法律規定的只是一般的違法行為和法律後果。
(二)調整、保護相當廣泛的社會關系。法律規范都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規範文件,但一般的部門法通常只調整某一類社會關系;而刑法所保護和調整的社會關系非常廣泛,涉及到各個領域。
(三)規定了最嚴厲的強制方法。法律的實施都要依靠國家強制力來保障,一般法律規范也規定了強制措施,但就其嚴厲程度和處罰力度,刑法無疑是最強的。它包括可以剝奪人身自由的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的管制、監視居住等,甚至還包羅剝奪生命權的死刑。
(四)刑法具有補充性。刑法只有在其他法律都不足以禁止社會危害行為時才適用,從而為處罰、禁止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提供了法律保障。 (五)刑法可以保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保障人民民主專政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保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保護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
㈤ 法律從輕原則與從新兼從輕原則與從舊兼從輕原則有什麼區別,請舉例說明。
其區別主要是溯及力上。
一、從輕原則
這是關於法律溯及力的原則之一,其出發點事對人權的進一步保護,是有利於被告人的原則。指在新舊法律更替後, 審理在新法律生效前發生的、未經審判或判決未確定的行為時,應當比較新舊法律對於該項行為的處罰規定,並擇輕而從。
例:1911年武昌XXX標志著辛亥革命的開端。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在雲南XXX,自立為周王。從舊的話這兩個都是反叛,但是按照今人理解,1911年的可以叫起義,這就是從輕了。
二、從新兼從輕原則
指對新刑事法律生效的未經審判或判決未確定的犯罪行為,原則上適用判決時的新律,但舊律處罰較輕時則適用舊律。從新兼從輕原則認為新法具有普遍追溯力,但舊法規定較輕時為例外。
三、從舊兼從輕原則
從舊兼從輕原則是一個刑法適用原則,指除了對非犯罪化(除罪化)、弱化懲罰或有利於行為人的規定之外,刑法不得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從舊兼從輕原則的適用范圍是當法律有更新或變動的時候,而並非是所有的刑罰都從舊兼從輕。
舉例說明:某項行為以前是犯罪,現在不是犯罪了(比如投機倒把、流氓罪等等),如果你的行為是在「還是犯罪」的年代發生的,但在判決時法律已經更改,這時候「從舊兼從輕」就要體現從輕,而按照輕的判決,基本就是無罪了。
道理就是既然觀念已經更新,這類行為根本不是犯罪,不具備社會危害性,再對行為人處了刑罰沒有意義。
如果不考慮這一項,那麼按照76年之前的案例來說大部分人都可以進里判上幾年了。就算按76年刑法,約炮的全抓了也不冤。
(5)刑法兼意擴展閱讀
原則簡介
刑法的「從舊兼從輕」原則,用最簡單的話理解就是:「有利於被告人」的准則。
刑法的該規定主要是針對我國1979年舊刑法和1997年現行刑法之間的矛盾問題,且主要是針對新刑法溯及力的問題。即新刑法對公布之前的行為是否認為是犯罪問題,以及如何適用等問題。
「從舊兼從輕」原則具體舉例說明:
首先,當遇到一個人的犯罪是在新刑法頒布以前,此時要考慮的是先適用舊刑法,即行為時的法律規定(從舊)。
其次考慮,如果是適用新的刑法更有利於被告人的話,如不認為是犯罪,或者是新刑法處罰較輕的話,則應該對被告人使用新刑法。
其次,如果是適用舊法更有利於被告人的話,如舊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是舊法規定的刑罰更輕時則對被告人適用舊法。
最後,根據每個案件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是適用舊法還是新法,既所謂的「從舊兼從輕」原則。
「從舊兼從輕」原則是我國處理各種法律問題的一項基本原則,除了刑法適用外,其他涉及到的法律問題也都適用「從舊兼從輕」原則。
我國現時期主要採取從舊兼從輕原則,在特殊情況下採用溯及既往的原則。
㈥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什麼
刑法的三大基本原則是罪行法定原則、罪責行相適應原則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內
1.行法定原則容: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
2.責行相適應原則: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的輕重相適應。
3.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基本含義是: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對於一切人的合法權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護,不允許有任何歧視。
㈦ 刑法從舊兼從輕是絕對的嗎
從舊兼從輕是一般的法律規則,但不是絕對的。如果新法對被告人有利,應當適用新法。但是,不允許「從舊兼從重或者從新兼從重」。
刑法第十二條【從舊兼從輕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如果當時的法律認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總則第四章第八節的規定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的,適用本法。
本法施行以前,依照當時的法律已經作出的生效判決,繼續有效。
㈧ 關於刑法從舊兼從輕的原則的問題!
新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新刑法施行以前的行為,應當追訴的,按照當時的法律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如果新刑法不認為是犯罪或者處刑較輕,適用新刑法. 這里的處刑較輕是指法定最高刑較輕,如果法定最高刑相同,則指法定最低刑較輕
㈨ 刑法從「舊兼從輕原則」怎麼就「排斥習慣法」了呢
不適用「習慣法」是由我國「罪刑法定原則」而非「從 舊兼從輕原則」所決定的。
「從舊兼從輕原則」是我國刑法的基本原則,其出發點在於盡可能地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其原則要求是:如果新刑法規定為犯罪,但舊刑法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從舊原則,不能認定構成犯罪;如果新、舊法均認定是犯罪,但量刑規定不同的,則應該對犯罪嫌疑人適用較輕的刑罰。
我國刑法不適用「習慣法」是由刑法的另一個原則,即罪刑法定原則所決定的。根據該原則,判斷一個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構成什麼犯罪,都必須以法律的明文規定為依據,如果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的,不能認定該行為構成犯罪。而所謂的「習慣法」,一般是指在國家通過立法形式制定的明文法律以外,依據某種社會權威和社會組織,具有一定強制性的行為規范的總和。因習慣法並不是通過國家立法程序制定,也就是不屬於我國的法律淵源,所以在刑事處罰中不能適用「習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