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具有身份

刑法具有身份

發布時間: 2022-02-21 15:22:01

刑法中犯罪主體的特殊身份是否包括年齡等

不是,所謂特殊身份就是指刑法中某些罪名只能由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構成的內犯罪。這個一容定身份是區分此罪與彼罪,罪與非罪的關鍵。如第二百四十七條司法工作人員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實行刑訊逼供或者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中的「司法工作人員」就屬於特殊身份。如果不是司法工作人員就不構成刑訊逼供罪,而可能構成如故意傷害等其他罪名。
這樣的罪名在我國刑法中有很多如:
「第二百五十一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非法剝奪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又如「第二百五十三條郵政工作人員私自開拆或者隱匿、毀棄郵件、電報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還有一類就是「軍人違反職責罪」只有具有軍人身份才能構成,否則不構成此罪。

㈡ 刑法的身份犯有哪些

刑法中身份犯的類別有兩種,真正的身份犯和不真正的身份犯。真正身份犯是指以特殊身份作為主體要件因而作為構成要件的犯罪,如貪污罪的主體只能是國家工作人員,屬於真正的身份犯。不真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響定罪但影響量刑的犯罪,如妨害作證罪的主體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法律依據】
《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條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公共財物的,是貪污罪。
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託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國有財物的,以貪污論。
與前兩款所列人員勾結,夥同貪污的,以共犯論處。

㈢ 如何理解刑法中的身份犯

身份犯是指對某些罪名的犯罪構成中的主體資格是必須具備某種身份的,比如貪污瀆職罪只能是國家公務人員。

㈣ 刑法中身份犯的特徵是什麼

法律分析:1、是在實施犯罪之時就已經形成的,而非在犯罪活動或者犯罪組織中形成的特殊地位;2、特殊身份是行為人在人身方面的特殊資格、地位或狀態,並具有一定的持續性。因此,特定犯罪目的與動機等心理狀態,不宜歸入特殊身份;3、特殊身份總是與一定的犯罪行為密切聯系的,與犯罪行為沒有聯系的資格等情況,不是特殊身份;4、特殊身份既可能是終身具有的身份,也可能是一定時期或臨時具有的身份,這取決於身份的類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5、特殊身份既可能是由於出生等事實關系所形成的身份;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九十三條 本法所稱國家工作人員,是指國家機關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及其他依照法律從事公務的人員,以國家工作人員論。

㈤ 刑法中身份犯的特徵有哪些

一般而言,犯罪之成立,與犯人之身份無關,但在若干情形,法律將「身份」或「其它特定關系」規定為構成要件或為刑罰加減或免除之原因者,此種犯罪稱為「身份犯」。反之,刑法上多數犯罪,原則上於行為人之資格並未設限,即為「非身份犯」,又稱「普通犯」。特徵如下:

1、身份犯是一類犯罪,不是指犯罪人或一般違法行為

這是身份犯的形式特徵。對於犯罪,根據不同的標准,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其中,以犯罪主體的情況為標准,可以將犯罪分為身份犯與非身份犯。這是從犯罪主體的角度出發,說明有一部分犯罪,按照法律規定,其行為主體除具備一般主體的條件即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和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外,還必須具備一定的身份條件,始為身份犯,否則屬於常人犯。身份犯的這一特徵首先將它同一般違法行為區別開來。一般違法行為同犯罪行為有著根本的區別,更談不上是身份犯了,因而,即使是有身份的人實施的一般違法行為,也不能稱作身份犯。其次,身份犯也不同於犯罪人。身份犯是一類犯罪,而犯罪人一般是指其行為觸犯了法律應受刑罰處罰的人。比如累犯、慣犯、主犯或自首犯等。身份犯與犯罪人既有區別,又有聯系。身份犯必須由一定的犯罪人實施,故犯罪人是構成身份犯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但身份犯之犯罪人並非是一般的自然人,其主體必須具有特定的身份。二者具有交叉重合關系。

2、身份犯是以行為人的特定身份作為犯罪構成要件或量刑情節的犯罪

這是身份犯的本質特徵,也是身份犯與普通犯罪相區別的標志。它包括如下兩層含義:其一,身份犯是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實施的犯罪。換言之,身份犯中之「特定身份」只能是行為人所具有的,而非受害者所具有的。據此,在有些犯罪中,盡管其犯罪對象也具有一定的身份,如拐賣婦女、兒童罪的對象必須是「婦女、兒童」,打擊報復證人罪的對象只能是「證人」,但這些身份並非行為人所具有,因而它們都不屬於身份犯。其二,身份犯是以特定身份作為犯罪構成要件或量刑情節的犯罪。

所謂身份作為犯罪的構成要件,是指沒有這種身份,便不構成犯罪,至少不成立身份犯。如貪污罪的主體只能是國家工作人員或受委託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不具備此身份的人自無單獨成立此罪的可能,但可以成立普通犯罪,如盜竊罪、詐騙罪等。所謂身份作為量刑情節,是指不以特定身份作為犯罪構成要件,但有此身份卻影響到刑罰的輕重。

例如,我國《刑法》第243條誣告陷害罪的主體,不要求以特定身份為要件,任何年滿16周歲、具備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均可實施該罪,但是如果主體具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身份的,依照該條第2款的規定應從重處罰。換言之,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身份雖不是誣告陷害罪的構成要件,但這種特殊身份卻是誣告陷害罪從重處罰的根據,因而由他們實施的誣告陷害罪就屬於身份犯。

由上可見,身份犯的一個顯著特徵就在於行為人的特定身份能夠影響定罪或量刑,如果某一身份對定罪量刑沒有任何影響,即使刑法對其做出規定,也不屬於身份犯。如我國現行《刑法》第438條第2款規定:「盜竊、搶奪槍支、彈葯、爆炸物的,依照本法第127條的規定處罰。」即對於軍人實施上述行為的,不依盜竊、搶奪武器裝備、軍用物資罪論處,而構成第127條之盜竊、搶奪槍支、彈葯、爆炸物罪。但是該款並來規定對軍人應從重或從輕處罰,即軍人這一特定身份並未影響定罪或量刑,因而該款不屬於身份犯。

理論上需要探討的是身份犯是否包括單位犯罪在內,即此處的「人」是否也包括法人在內?我們對此持否定態度。首先,身份就其本意來講,是指人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地位,包括人的出身、資格或人身狀況等。這種個人要素當然只能屬於自然人所有,單位不可能具有這種身份。因而我國刑法理論界均將身份犯限於自然人犯罪。其次,犯罪主體的特殊身分必須對定罪量刑有影響,而從各國刑法的規定來看,對單位犯罪採用的處罰方法主要有代罰制、法人責任或雙罰制,在具體對單位處罰時只籠統規定:「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而沒有刑罰加減之規定。也就是說,單位犯罪不符合身份犯的特徵,因而不能歸入身份犯的范疇。

3、身份犯是由刑法規定的,不是由判例和刑法理論所認可的

這是身份犯的法律特徵。也就是說,哪些犯罪必須由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實施,哪些犯罪因行為人具有特定的身份而使刑罰加重、減輕或者免除,完全取決於刑法的規定,否則不能稱其為身份犯。例如,在我國《刑法》規定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之前,國家工作人員的財產或支出即使超過其合法收入且差額巨大,而本人又不能說明其真實來源的,也不屬身份犯。在刑法規定以後,該行為就屬於身份犯。這也是罪刑法定原則的根本要求和體現。

至於如何理解身份犯的「法定性」這一特徵,我們認為,除刑法條文明確規定外,還應包括刑法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中有關身份之規定。這是因為,在我國,法律解釋對定罪量刑往往具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刑法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就其效力而言,屬於法定解釋,是對刑法條文含義的進一步明確,以指導司法適用,因而它們同被解釋的刑法條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其中涉及到的有關主體特定身份對定罪量刑有影響的規定當然應視為身份犯。

來源邢台律師網頁鏈接

概而言之,身份犯之法定性分為兩種情況:對於以主體特定身份作為構成要件的犯罪,只能由刑法明文規定;對於以主體特定身份作為量刑情節的犯罪既可以由刑法明文規定,也可以由刑法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加以明確。至於學理解釋以及從司法實踐中概括出的一些酌定量刑情節,例如犯罪分子因具有領導幹部身份或者具有執法人員身份而應從重處罰的,則不能視為身份犯的范疇,否則會使身份犯的范圍無限擴大,以致於失去對身份犯研究的意義。

㈥ 關於刑法的特徵

刑法具有區別於其他法律的特有屬性,這主要表現在:

(1)刑法是規定犯罪及其法律後果的法律規范,而其他法律規定的都是一般違法行為及其法律後果。

(2)一般部門法都只是調整和保護某一方面的社會關系,而刑法所調整和保護的社會關系相當廣泛。

(3)一般部門法對一般違法行為也適用強制方法,但其嚴厲程度輕於刑法所規定的刑罰。

(4)刑法具有補充性,即只有當一般部門法不能充分保護某種社會關系時,才由刑法保護;只有當一般部門法還不足以抑制某種危害行為時,才能適用刑法。

(5)刑法是其他法律的保障法,即其他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和保護的合法權益,也都藉助於刑法的調整和保護。

(6)刑法具有身份擴展閱讀

我國的刑罰分為主刑、附加刑。

主刑就是只能獨立適用,不能附加於其他刑種適用的刑罰。我國刑法規定的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

附加刑就是作為主刑的補充而附加適用但也可以獨立適用的刑罰。我國刑法規定的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此外,對於犯罪的外國人,可以獨立適用或者附加適用驅逐出境,這實際上也屬於附加刑。

我國刑罰就是通過有主有從、互相配合,有輕有重、互相銜接的設計方式,形成了嚴整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每個刑種都有它特定的內容和作用。刑種的多樣性,是為了適應犯罪性質和情節的多樣性,便於體現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政策,實行區別對待的原則。所以,這些刑種是切合我國同犯罪作斗爭的實際需要的。

㈦ 為什麼刑法上要規定特殊身份的犯罪

因為只有具有這樣特殊身份的人才可能侵害刑法所要保護的利益,不具備這個身份的人沒有侵犯這種利益的可能。所以在這里我們要限縮處罰范圍,在原則之中設置例外。形式上看的確違反人人平等原則,但實質考察以後發現並不是如此。

㈧ 身份犯罪名總結!! 最新的刑法中所有有關身份犯的罪名

貪污罪、私分國抄有資產罪、單位行賄罪、單位受賄罪、受賄罪、挪用公款罪、挪用資金罪、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辯護人妨害作證罪、玩忽職守罪、濫用職權罪、脫逃罪、判國罪、軍人違反職責罪。身份犯是只有具有一定身份的人才能構成該罪的犯罪,罪名太多了,建議參考:http://ke..com/view/561991.htm

㈨ 刑法中身份犯的類別

刑法中身份犯分為真正的身份犯和不真正的身份犯兩種。 1、真正身份犯是指只能以特殊身份作為要件構成的犯罪,如逃稅罪的主體只能是納稅義務人、貪污罪的主體只能是國家工作人員,這屬於真正的身份犯。2、不真正身份犯是指特殊身份不影響定罪但是影響量刑的犯罪,如妨害作證罪的主體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零一條 逃稅罪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第三百八十二條 貪污罪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公共財物的,是貪污罪。 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託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國有財物的,以貪污論。 與前兩款所列人員勾結,夥同貪污的,以共犯論處。

第三百零七條 妨害作證罪以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司法工作人員犯前兩款罪的,從重處罰。

熱點內容
莊子道德 發布:2025-07-05 10:23:59 瀏覽:371
婚姻法離婚財產分配論文 發布:2025-07-05 10:08:28 瀏覽:801
吳雷法學會 發布:2025-07-05 10:00:20 瀏覽:482
應城市人民法院 發布:2025-07-05 09:44:30 瀏覽:211
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 發布:2025-07-05 09:37:59 瀏覽:241
走司法程序要花多少錢 發布:2025-07-05 09:33:49 瀏覽:907
污水處罰條例 發布:2025-07-05 09:23:05 瀏覽:969
公司法務需普及的法律知識 發布:2025-07-05 09:16:12 瀏覽:274
面向21世紀教學配套法規 發布:2025-07-05 09:13:13 瀏覽:302
王娟司法局 發布:2025-07-05 09:11:36 瀏覽: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