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民法典的歷史背景
『壹』 《法國民法典》的頒布有何歷史意義
作為一部開創近代私法先河的民法典,《法國民法典》的進步意義不容小覷。這種進步意義首先表現在對人的自由、尊嚴和權利的確認和維護上。在民法典的立法結構設置上,始終圍繞「人」這個中心,被譽為「人法」。即以「人」而不是以「物」為中心,先規定人,再規定人的財產,最後才規定取得財產的方法。同時,在具體的民事法律規則中,處處著力保障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例如,《法國民法典》1134條規定,人們可以在不違反法律與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的情況下,自由訂立契約,創建自己期望的各種民事關系。
其次,革命性地重塑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用「平等」替代了「等級」。《法國民法典》第8條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權利」。此處特別強調「所有法國人」,即意在廢除法國大革命之前普遍存在於社會生活中的各種不平等現象。如它明確規定了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在法律待遇上的平等,禁止歧視非婚生子女。可以說,正是這些明確和具體的法律規則,擊破了固守千年的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制度,使《人權宣言》中的平等觀念變成了現實。
再次,確立所有權神聖、契約自由和過錯責任原則,奠定了近代私法體系的三大基本原則。《法國民法典》以法律的形式鞏固了資產階級的革命成果,用法律制度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奠定了牢固根基。拿破崙曾在立法討論中闡明了所有權神聖不可侵犯的重要地位,他說:「我擁有許多的軍隊,但我不能侵佔一塊土地,因為侵犯一個人的所有權,就是侵害所有人的權利。」正是《法國民法典》對人人可平等擁有受法律保護的所有權的規定,最大程度地激發了法國民眾創造財富的熱情。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繁榮的市場交易,而《法國民法典》確立的契約自由原則恰以國家強制力保護了人們在自由合意基礎上訂立的契約,明確給予它相當於法律的效力,從而表明了國家像保護私有財產一樣保護私人契約的制度選擇。19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突飛猛進證明,私法三原則統領下的《法國民法典》確乎起到了為初興的資本主義保駕護航的歷史作用。
《法國民法典》的第四個進步意義在於祛除壁壘,統一了法國的資本主義市場交易規則。《法國民法典》制定之前,法國南部、北部地區分受羅馬法和習慣法的影響,存在因經濟社會規則不一致甚至相互沖突而引起的各種矛盾。對此,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形象地諷刺道,在法國旅行需要經常更換法律,就像經常更換馬匹一樣。《法國民法典》的施行結束了這種規則割據、沖突的局面,實現了法國境內經濟社會生活基本准則的統一。此舉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便利了交易,促進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如果滿意,求採納。
『貳』 法國民法典的歷史地位
統一了法國的民事法律,對法國法制與經濟社會的發展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回以成文法典的答形式確立了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的中心地位,將文藝復興以來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以法典的形式固定下來。 所確立的近代民法四大基本原則在法律上保障了資產階級尊重人、尊重人追求自己利益的權利的倫理要求,為資產階級社會中人們追求財富的積累奠定了法律基礎。 作為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第一部民法典,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在內容和編纂技術上取得了光輝成就,為那些與法國有共同或近似法律傳統的國家在制定民法典時所效仿,對大陸法系的最終確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叄』 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產生的背景,特點及歷史地位的比較
資產階級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產物,於1804年公布施行。經過多次修訂,現仍在法國施行。它最初定名為《法國民法典》 ,1807年改稱為《拿破崙法典》 ,1816年又改稱為《民法典》,1852年再度改稱為《拿破崙法典》,但從1870年以後,在習慣上一直沿用《法國民法典》的名稱。
法典內容 《法國民法典》於1804年3月21日通過。法典除總則外,分為3編,《法國民法典》第一版封面共2281條。第一編是人法,包含關於個人和親屬法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第二編是物法,包含關於各種財產和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在靜態中的民事權利客體的規定。第三編稱為「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編。內容頗為龐雜:首先規定了繼承、贈與、遺囑和夫妻財產制;其次規定了債法,附以質權和抵押權法;最後還規定了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實際上,該編是關於民事權利客體從一個權利主體轉移於另一個權利主體的各種可能性的規定。
立法原則 這部法典可以用3項原則予以概括:自由和平等原則、所有權原則、契約自治原則。
①就自由和平等原則來說,該法典包括兩條基本的規定。第11條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民事權利是指非政治性權利,包括關於個人的權利、親屬的權利和財產的權利。第488條規定:滿21歲為成年(1974年改為18歲),到達此年齡後,除結婚章規定的例外外,有能力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為。這就是說,在原則上,每個人從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為能力,雖然關於這種能力的享有在法律上定有某些限制。
②就所有權原則來說,法典第544~546條給與動產和不動產所有人以充分廣泛的權利和保障。所有權的定義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國家徵收私人財產只能根據公益的理由,並以給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補償為條件。不論是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人,都有權得到該財產所生產以及添附於該財產的一切物。這一規定使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可以自由地使用、收益和出售,同時農民的私有土地也得到了保障。該法典還規定了對他人財產的用益物權和地役權,這對小農經濟是重要的。
③契約自治,或稱契約自由原則,規定在第1134條中:「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除非該契約違反了該法典第6條所說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才不具有法律效力。契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表示的一致,其目的在於產生某種法律上的效果,或者將所有權從一人移轉於他人,或者產生某些債務,或者解除當事人先前締結的債務,或者只是改變已經存在的一些約定。該法典賦予兩個或兩個以上個人的意思表示的一致以等於法律的效力,來使他們以自己的行為產生相互間的權利義務,從而改變其原有的法律地位。所以,契約自治,也稱為當事人意思自治。契約一經合法成立,當事人必須按照約定,善意履行,非經共同同意,不得修改或廢除。契約當事人的財產,甚至人身(該法典原來規定了對違約債務人的民事拘留),都作為履行契約的保證。基於這些觀念,立法者作出了一系列規定:契約義務的強制履行、不履行的損害賠償、履行遲延、債務人的破產程序等等。
在《法國民法典》中用1000多條條文來規定契約之債,可見契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性。契約自治也是在形式上平等和自由的名義下實行的,並且是自由和平等原則的邏輯結果。對於這個原則,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予以深刻的批判。
隨著100多年來法國政治、經濟、社會情況的變化 ,該法典也經過100多次修改,以不斷適應新的情況。
法典的影響該法典在不少資產階級國家裡有頗大的影響。首先,在1804年原屬法國因而自該法典施行之日起即屬於它的效力范圍的一些國家中適用,比利時和盧森堡現在仍然把它作為自己的法典。該法典在法國的某些前殖民地中也仍在施行。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現行的民法典,部分以該法典為基礎,部分以《巴黎習慣法》為基礎。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自1825年起採用了該法典,不過作了若干修改和補充。其次,有些國家以該法典為藍本制定本國的民法典。例如,1838年的《丹麥民法典》是依據該法典制定的,1940年的《希臘民法典》也是以該法典為範本的 。最後,還有很多國家的民法典在編纂時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該法典的影響,如1896年的《德國民法典》、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1867年的《葡萄牙民法典》、1889年的《西班牙民法典》、1855年的《智利民法典》、1869年的《阿根廷民法典》、1916年的《巴西民法典》等。
《德國民法典》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德意志帝國在1896年制定的民法典 。1900 年1 月1日施行,以後為德意志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繼續適用。這是繼《法國民法典》之後,資本主義國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它繼承羅馬法的傳統,結合日耳曼法的一些習慣,並根據19世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新情況而制定,因而在內容上超出了自由資本主義時期法律原則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需要。但它在某些地方仍保留了德國容克地主經濟的特點。在立法技術上, 它與 《 法國民法典》有所不同,用語明確簡練 。全文共 2385條,分為 5 編:總則、債務關系、物權、親屬、繼承。另附施行法 218 條 ,多系適用法律的規則。 這部法典的部分條文經過多次修改 ,納粹統治時期修改較多。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對親屬和繼承兩編修改較大。其他 3編,也為一些單行法所修改或補充 ,但法典基本內容未變。這部法典對一些國家法律影響很大 。瑞士、奧地利、日本、泰國和中華民國時期的中國民法典 ,都在不同程度上參照了這一民法典,因而西方法學界認為 ,《德國民法典》在大陸法系中是與法國法系並立的德國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肆』 《法國民法典》的主要結構及其歷史地位
1804年公布施行的《法國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近代民法典,是第一部資本主義國家的和以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為基礎的民法典。它在1804年公布時的名稱是《法蘭西人的民法典》。1807年9月3日法律賦予它《拿破崙法典》(Code Napoléon)的尊稱
法國民法典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雖然其中仍留有若干舊思想的殘余,但終究是革命思想的體現。這種革命思想就是自由資產階級思想家的自由思想和人權思想。法典雖然未能在家庭制度方面完成"人的解放"(在這方面,法典較之革命後的法令有些退步),卻在經濟方面較為徹底地做到了這一點.法國民法典是"人權宣言"在法律形式上的體現。我們如果把依照這個民法典構築的社會與革命前的社會(封建社會)對比一下,就會看到法國民法典的思想意義——它摧毀了舊社會,開創了一個新社會。當然,這個新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那個時代,它是人類文化的頂峰。在封建社會中,"人"受著各種各樣的束縛,受著各種力量的壓迫,既沒有意思自由也沒有行動上的自由,法國人分為各種階層,沒有平等可言。但在民法典的規定下,所有的法國人是平等的、自由的,只受自己意思的支配.總之,法國民法典是"解放"人的法典,而不是"束縛"人、更不是"奴役"人的法典。就是在今天,法國民法典的這種精神仍對我們有啟示作用、指導作用,我們仍可從這方面去學習它。
《法國民法典》是一部早期的資產階級民法典,與當時的自由競爭經濟條件相適應,體現了「個人最大限度的自由、法律最小限度的干預」這樣的立法精神。其中的基本原則:全體公民民事權利平等的原則、絕對所有權制度、契約自由及過失責任原則等,這些都是代表著資產階級的自然法領域中的「天賦人權」理論在此民法典中的體現。而私權神聖的核心就是所有權絕對。
《法國民法典》的立法原則可以被概括為:自由和平等原則、所有權原則、契約自治原則。
『伍』 法國民法典的歷史地位簡答
1791年法國頒布第一部憲法,建立君主立憲政權。封建貴族、地主殘留。
1793-1794年法國大革命時期,摧毀內封建政權,建容立了資產階級核心法律制度。
1974-1799年,法國資產階級民主內憂外患,處於政權不穩定時期。
1799年11月9日,拿破崙發動政變上台執政,並於1804年稱帝。強有力政權出現。
《1791年憲法》正式提出「制定一部為全國所共同遵行的民法典」,由於法國革命使政權動盪不定,派別、思想難以統一。1793年、1796年和1799年三次草案均未獲得議會通過。
一、拿破崙的貢獻。
『陸』 法國民法典的歷史地位簡答
是人類歷史上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法典
『柒』 法國民法典的介紹
1804年公布施行的《法國民法典》是一部典型的近代民法典,是第一部資本主義國版家的和以資本主義經權濟制度為基礎的民法典。它在1804年(甲子年)公布時的名稱是《法蘭西人的民法典》。1807年9月3日法律賦予它《拿破崙法典》(Code Napoléon)的尊稱3。該法典有1804年、1807年、1816年3次的官方版本,特別以1816年的王政復古版留傳下來。所以我國商務印書館的譯本中保留著國王和王國字樣。別的版本則在國王下有(共和國總統)字樣。
『捌』 德國民法典和法國民法典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一、立法背景:
法國民法典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勝利成果和啟蒙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它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法國新興資產階級希望通過成文法來鞏固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並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法律上奠定基礎。它的制定處於個人主義民法階段,資本主義上升時期,適應了當時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需要。
德國民法典成文於20世紀初期,是德意志帝國統一後的產物,是羅馬法和日耳曼法融合的產物,它處於自由主義向壟斷主義的過渡時期,是在容克貴族與資產階級妥協的基礎上精心設計的。德國民法典中社會利益地位得到提高,絕對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被削弱。
二.體例安排:
法國民法典以《法學階梯》為藍本編撰,分為卷、編、章、節、條、款,項,體例方面則繼承了羅馬法的傳統,分為人、財產以及所有權的各種變更、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等三卷共2283條。
德國民法典以《學說匯纂》為基礎,分為編、章、節、條、款、項,體例方面則為總則、債的關系法、物權、親屬法和繼承法等五編共2385條。
三.內容:
總則:
法國民法典沒有明確規定總則,而以序編為總論部分。其內容主要為法律的頒布、效力與適用問題,共分6條。
德國民法典則首創民法總則編,並分七章227條,第一編總則,第二編物權,第三編債法總論,第四編合同,第五編侵權行為,第六編親屬,第七編繼承。第二,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物權體系。法國物權法不僅確認了所有權,也確認了他物權。 德國民法典以體系的科學和概念的准確為特徵,將體例分為總則和分則,在分則中將物權單獨作為一編,明顯與債權區分開來。
2.其對物權的規定呈現以下的特點:
第一,物權的社會化趨向增強。即物權法從個人本位向社會本位轉移,對所有權與他物權予以一定的限制,以及賦予所有權以負擔。
第二,以物的所有為中心向以物的利用為中心轉移。
第三,物權制度與債權制度相互交融。
3.債權: 法國民法典將債法與繼承法等一起規定在第三卷「取得財產的各種方式」中,規定債的發生原因有契約、法律之強制力、負擔義務、債務人本人的行為(由准契約、侵權行為或准侵權行為而發生的債務)。 德國民法典則將債法規定在第二編,嚴格區別了債權和物權。德國民法典規定債的發生原因有合同、無因管理、不當得利、侵權行為等。
四、對象:
法國民法典的對象是全體法國人民,僅存在自然人概念。由於當時資本主義不夠發達,以個人經營為主,公司公司還不發達。
德國民法典中出現法人制度,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團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勢力也越來越強,大公司、大企業日益成為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工具。為順應這一時代潮流,德國民法典開始尊重團體的地位,承認它們的人格。法典正式確立了營利社團法人的法律地位,承認其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
五、具體制度:
法國民法典中絕對保護私人所有權,所有權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僅有的限制是不許可法律所禁止的使用;德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則對所有權作了多方面的限制,增強社會化趨勢和社會利益的重要性。
法國民法典規定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把私人之間的契約上升為法律;德國民法典則規定,契約必須服從法律。
法國民法典規定,只要當事人主觀上沒有侵害他人的意思,即使在客觀上使別人遭受了損害也無須承擔責任;德國民法典中有過失責任和無過失責任並存。
法國民法典中除了少數條文有」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的規定外,很少有彈性條款,司法機關執行法典時裁量權餘地;德國民法典中彈性條款和參照條款大量運用,有更大的自由裁量權,可以對案件作出靈活的裁判,以維護壟斷資產的利益和需要。
六、語言方面:
法國民法典言語通俗易懂,形成言簡意賅的法律文風。
德國民法典編排上具有結構嚴謹、邏輯清晰、首尾一致、避免重復的優點。由於過分追求結構形式上的科學性,往往忽視規范在實際生活中的相互聯系,結構是某些相關問題的規則被規定在法典不同部分,在用語上力求抽象化、概念化和專門術語進行表述。
『玖』 簡述法國民法典的特點
1、它是一部典型的資產階級早期的民法典。
2、法典貫徹了資產階級民法原內則,具有鮮明的容革命性和時代性。
3、法典保留了若干舊的殘余,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傳統法律制度。
4、法典在立法模式、結構和語言立面,也有特殊性。
『拾』 法國民法典為什麼能成為民法的重要支柱
法國民法典》是人類歷史上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原則鮮明,編排合理,邏輯嚴謹,語言簡潔,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部誕生於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