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向上

民法典向上

發布時間: 2021-01-03 17:29:38

① 作為新時代大學生如何維護好民法典論文題目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貫徹執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斷加強和改進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的首要問題。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適應現代科技發展的需要,具有不同於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顯著特點,是計算機網路技術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結合。充分利用網路媒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課題。

一、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點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象的新特點

當前,九零後大學生已經成為高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對象,他們的特點表現為追求新奇刺激,思想開放,個性鮮明,行為獨立,富有創造力。同七零、八零年代的大學生相比,他們在教育活動中主動性多於被動性,在網路媒體下主動地接納信息,選擇信息,發布信息,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特點

在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者與學生往往是對立的,思想教育者是高高在上的思想權威,其主要職責是進行思想理論灌輸。而在網路思想政治教育中,網路思想教育主體是網路傳播中的把關人,他們製造、傳播、監控網路信息,兼具信息傳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他們具有高新技術和廣博的知識以及良好的品質,但不一定是思想權威。他們不具有特定的身份,甚至可以不被稱為教育者,不進行說服,而提供選擇和引導。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新特點

網路時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來了更為廣闊的天地。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摒棄了傳統「說教式」、「灌輸式」的方法,藉助多媒體的優勢向大學生提供正面的、積極的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態逐漸立體化、動態化,教育形式也隨之變得更為豐富和全面。如網上講座、BBS論壇、網路博客,紅色網站等等,這些都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個有利的平台,這是傳統的思政教育模式無法比擬的。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加生動形象、具體直觀地表達教育者的教育訴求。同時,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過網路媒介充分了解和掌握自由發表言論的大學生思想動態,並給予正確的引導,把握他們的政治方向,使思想教育更富針對性、及時性。

二、加強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宏觀指導建議

面臨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點,我們應當積極利用網路時代下新媒體、新技術去開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領域,強化網路馬列主義教育陣地的建設。對照新時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高校應從以下幾方面不斷加強。

(一)加強對大學生的自我教育

大學生是高校受教育的主體,受年齡特點和個性特點的影響,一味嚴格管控和說服教育容易使其產生逆反心理,與教育者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教育者充分信任大學生,給予其相對充分的自主性,重視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自律意識,尊重大學生張揚個性,並給大學生提供張揚個性、發揮個人特長的舞台,充分發揮大學生自主創新作用。

(二)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

中共中央16號文件指出,要「加強網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形成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牢牢把握網路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建設高水平的網路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關繫到教育方向的把握是否正確,教育內容的落實是否到位。高校應採取有效措施,倡導思政理論課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展開教學,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務;倡導輔導員隊伍利用網路媒體開展日常教育和思想教育,著力建設一支政治立場堅定、理論功底扎實、網路技術熟練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使這支隊伍既能熟練地應用新媒體新技術手段,又能准確鑒別網路信息良莠,並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創新利用網路創新性地開展工作。

(三)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新時期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利用網路媒體信息傳輸功能的優勢,引導為主,監督為輔。高校要弘揚時代主旋律,堅持以科學的政治理論武裝學生,以正確的網路輿論引導學生,以健康的網路文化鼓舞學生,提升大學生思想素質和道德水平,營造健康向上的網路輿論環境,依託網路媒體佔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的制高點。高校應依託網路媒體,開展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教育性於一體,大學生喜聞樂見的網上校園文化活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幫助大學生遠離網路垃圾,樹立正確的網路觀。

三、加強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觀實施策略

(一)加強工作領導

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當引起高校相關負責部門的切實重視,在政策制定上有所體現,並重點貫徹實行。高校應當實時關注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當前形勢和最新進展,並以此為依據調整工作部署;高校應重點關注網路輿情的最新動態,並建立合理的分析與反饋機制,明確責任到個人,切實推動網路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應重點落實建設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障機制,發現實際工作中的難點,並採取措施及時解決。高校學生工作部以及各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應該定期召開工作研討交流會,從網路思政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入手,就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展開針對性調研,創新工作形式,開拓工作思路,結合本校學生實際情況總結出針對性強、切實有效的應對方案。

(二)加大校園網站及學生論壇的建設力度

高校學生工作部在推動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應重點關注校園主頁、相關新聞網站及學生論壇建設,結合各高校校園文化特色積極推動互動交流平台建設,並以教育、服務和管理作為學生工作立足點。校園校園主頁、相關新聞網站的建設要明確政治方向,體現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主旋律,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校園社區傳播正能量的重要媒介。除此之外,應當加強校園網站的服務性功能建設,設立學生入學生活指南、勤工助學途徑、職業生涯規劃、就業咨詢與指導等專欄,利用網路教育平台加強輔導員老師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為廣大學生解答疑難問題、引導學生走出生活和學習中的迷惘,逐步提高學生對校園網站的關注度,從而相應減少學生瀏覽校外娛樂新聞及交友網站的時間。此外,應加強學生工作部、學院學工辦以及一線輔導員的官方博客和微博建設,並實時更新校園動態和個人工作心得,通過分享個人經驗引導學生以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投入到生活和學習中,加強對學生的心靈引導。

(三)強化對校園網路輿情動態的管理和引導

大學生網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網路輿情動態的掌握和反饋作為工作中的重點環節。建立網路輿情動態監管工作團隊,對學院及班級工作QQ群、校園貼吧、學生論壇、學工部及學院學工辦官方微博等網路平台,實時掌握校園網路輿情導向,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時識別和處理不良信息,將其中妨害校園安全穩定的不良敏感信息和重大惡劣突發事件及時向學校學生工作部、學院學生工作辦公室、保衛處等部門進行報告,防止不良信息對學生群體造成大面積負面影響。

② 何謂 艱苦奮斗

困難時期,為了自己的理想,不畏困難,鬥志昂揚,迎難而上,奮斗不止,這就是艱苦奮斗。

③ 不講究新聞道德而從事新聞事業的實力

下面這兩篇論文里有你要的事例

一、論新聞底線道德的法律運作:如何面對新聞道德失范

肖燕雄

摘要:新聞道德失范是當前我國新聞媒體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近十年來國內6次媒介調查結果顯示,新聞道德失范的危害性極大,經由自律路徑根治新聞道德失范幾乎不可能。從道德分層理論、道德與法律關系、道德的現實境遇以及新聞道德本身的特性分析,文章認為,新聞底線道德的法律運作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並初步論述了它應該如何操作。道德的法律運作的主要方面並不是在何種程度下觸犯道德規范該受何等懲罰的量化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應該對某些新聞職業道德概念作一個明確而具體的定義。同時,我們也必須仔細考慮違犯新聞道德規范後進行救濟的多種可能性。總之,新聞底線道德的法律運作應落實法對道德的形式化和技術化,重視道德規范的運作機制的建設。

關鍵詞:新聞道德 底線道德 法律化 必要性 可能性 形式化

一、研究緣起兼新聞道德法律運作的必要性之一

新聞道德失范現象由來已久,近年來其勢尤烈,剛剛過去的2003年就接連爆出幾件大事。這一年的4月20日,「紅包」媒體控制上海車展,報紙、電視鋪天蓋地的新聞竟然與車商們自己所做的廣告相差無幾,在廠商的操控下,部分新聞傳媒完全喪失了客觀立場。同年的9月15日,新華社發布了令人震驚的消息:11名新聞記者(其中有4名新華社記者)在采訪山西繁峙礦難過程中,收受當地有關負責人及非法礦主賄送的現金和金元寶,上演一出「有償不聞」的丑劇。《新聞記者》雜志連續三年評出的「年度十大假新聞」更是從較為專業的角度向我們展示了當前新聞道德失范的一個重要方面。

對於上面所談到的種種有違新聞職業道德的現象,業內人士或專家給出了一些大同小異的界定。有的學者將其稱之為新聞腐敗現象,有的稱之為新聞道德淪喪或傳媒操守問題。但無論如何界定這一現象,其實它們都與新聞道德有關。對於各種形式的違背新聞道德的現象,社會必須作出反應,必須通過一系列的措施來徹底解決之。近年來,業界及政府對新聞道德失范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整治,並出台了一系列的規約,但效果並不明顯。1991年,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制訂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並在1994和1997年經過兩次修訂。1993年,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聯合發出了《關於加強新聞隊伍職業道德建設、禁止「有償新聞」的通知》。但是,此後的新聞道德失范不光沒有得到遏制,反而大有潰退之勢,而且花樣翻新,走向了多種形式的新聞尋租。有事實為證。國內(含港台)關於新聞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狀況的6次調查[1]有力地說明了我國最近十年來新聞道德建設方面面臨的觀念上和實踐中的危機。這些調查顯示,新聞從業人員在新聞職業道德方面違約現象嚴重,且普遍存在著「言行不一」的情況(特別是在大陸地區),認識是一回事,行動是另一回事。可見,職業道德的訴求效果是很有限的。因為道德的召喚建基於新聞主體內心某一天突然的向善追求。但是,太多的外在誘惑,不良的媒介生態,過低的倫理素養,在道德上希望某些新聞傳媒與新聞記者自律,無異於與虎謀皮。多數媒體認識到,防止新聞道德失范光靠思想教育和職業自律不夠,它迫切需要社會監督和建立相關制度。2003年9月26日,新華社自曝家醜,並公布舉報電話、電子信箱和通信地址。中國記協、中央電視台也分別對外公布舉報電話,吁請社會監督。11月5日,人民日報 、新華社、《求是》雜志、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中央電視台聯合發布《「弘揚職業精神、恪守職業道德、維護隊伍形象」自律公約》,公布監督電話,表示「自覺接受監督,嚴肅查處違規違紀問題」。其實,對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的重要性的認識,也不是自此時始。早在1997年1月,全國記協就公布了《關於建立新聞工作者接受社會監督制度的公告》,歡迎社會各界對新聞工作者的職業道德行為進行監督。為此,全國記協還樹立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台等在內的41家新聞機構作為「精神文明示範單位」,以促進全國新聞界的職業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設。但是同樣收效甚微。這也進一步證明,即便是有了明確的接受社會監督的意識和要求,「但是由於缺乏相應的監督機制,導致規章制度的執行常常出現『梗阻』,導致對教育後的效果檢驗和行為監督缺少相應的手段,而流於形式的現象……當前我國的新聞職業道德建設和行業自律,應當在完善和加強監督機制上多下功夫,要強化對媒體和新聞工作者職業行為的監督檢查,要加大督察結果的處罰力度,以形成一個健全、完善、有效的監督機制」。[2]這個監督機制的有效性必須以理性的和剛性的制度存在為前提,而新聞職業道德監督制度中最為理性化的剛性制度就是法律。所以本文就來討論法律介入新聞道德的問題,看它是否必要,是否可能,在何種程度下可能,以及如何實現其運作。

二、新聞道德法律運作的必要性之二:道德與德治的現實境遇

西方著名倫理學家麥金太爾有一個基本見解:道德理論是隨著社會生活本身的變化而變化的,任何一種道德理論都有其深刻的社會學根基。在現代社會,人們通常把沖破身份、等級和出身等傳統對個人的制約的樊籬和現代自我的出現看作是歷史的進步。而麥氏則認為,這種脫離社會規定性的「自我」,即不具有任何必然的社會內容和必然的社會身份的自我,恰恰是當代道德問題最深刻的根源所在,因為在社會道德的意義上,人們在慶賀自己獲得歷史性勝利的同時,卻把人類傳統道德的社會根基也一並鏟除了。如果道德判斷的標准只出於「自我」,那將不可避免地導致不可捉摸的道德相對主義。正是道德相對主義導致了現代社會的「道德裂變」或「現代性道德危機」。由此,道德權威喪失;道德觀念一致性缺失;道德理論的哲學本性、價值觀和世界觀本性脫離了其本體論的意義和地位,道德取向純粹工具化,認識論的時代取代了本體論的主導地位。[3]

如何應對這種危機?簡略地說,應對全球道德危機有兩條路線可走,一是走麥金太爾所主張的重建道德哲學世界觀的「上層路線」。但在異質性的現代社會里,這似乎不太可能。一是走尊重底線倫理中內在法制意蘊的「法律化」「下層路線」,重新釐清現代社會中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我們先論前一條路線在中國當下的不可能性,下文再論後一條路線,即法律道德化的可能性。

從社會形態的角度討論,傳統社會是小型簡單社會,是同質性社會;現代社會是大型復雜社會,是社會分工日益精細的異質性社會,隨著各種利益集團的形成,道德相對主義風行。前者是熟人群居的空間,人際關系也就是社會關系,約束個人行為的是倫理規范;後者是「陌生人的社會」,是一個政治社會、規則社會,它需要制度理性來保證社會秩序。所以從傳統社會進入現代社會後,傳統的「境界倫理」、「美德倫理」、「身份倫理」應分別改造為「境遇倫理」、「規則倫理」、「契約倫理」。真正意義的新聞本來就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新聞道德是從一個國家、民族、社區的「公共」生活中發展出來的,它關乎公共事務,而不是個人事務。新聞道德規范需要以制度理性來取代道德理想,新聞從業人員的行為必須被約束在公共規則之下,道德理想的未來性、務虛性必須讓渡給制度安排的現實性、務實性。總之,道德的轉型是時代使然,是地球人的「別無選擇」之選擇。

從行為方式的角度討論,道德觀則可分為程序道德觀和賢人道德觀。賢人道德觀是建立在人性善的假定之上的,這種道德觀不僅要求人人都是利他主義者,而且要求人人都是自知、自愛、自省、自律的聖賢。它確立的是最高的道德境界。中國傳統的道德觀是這樣,計劃經濟時代的道德觀也是如此。程序道德觀是建立在人性惡的假定之上的。它認為,人類的本性中總是潛伏著某種作惡和不道德的基因,人們不光是自私自利的,而且人人都是道德機會主義者。這種道德觀主張,只有通過抑惡來揚善,才能改變為惡的方式,減少為惡的程度。在市場經濟時代,僅僅依靠道德教化和自省自律,是無法建立良好的道德循序和道德社會的。要形成良好的道德秩序和建立道德社會,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一方面,對不道德者的惡行給予嚴厲懲處,增大其作惡的機會成本;另一方面,對有道德的善行以巨大的激勵,提高為善的預期收益。如此,法律制裁與道德勸導相結合才是最有效的。政府與其替代個人作出道德判斷和價值判斷,不如努力創造適當的社會氛圍和制度條件;與其直接倡導和從事道德建設,不如下大力氣建立和健全法制。[4]眼前的例子是,《今日美國》因為手下記者造假,於今年3月19日在頭版做了一次「自首」式曝光,為未能發現並阻止該報著名記者傑克·科利憑空捏造「重大新聞」而道歉。這種自首並不說明《今日美國》記者和管理層有著天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自律精神,只說明他們懾於嚴厲的監督和懲罰機制而不得不這樣做。因為他們知道,掩蓋的代價遠遠大於自我曝光的代價。

再就我國現在的具體情況而言,由於絕大多數不道德行為的發生都是行為者明知不對而仍要為之,這就意味著我國目前的道德建設狀況不佳,主要原因不在於道德說教的不到位,而是制度安排存在問題,急需檢討。首先,制度安排不夠完整,欠缺制度結構上和操作方法上的信息反饋機制和保障機制。其次,制度安排不夠合理,包括體制的不合理和細節的不合理。第三,制度安排缺乏預見性。第四,制度安排有失偏頗,導致道德惡果。[5]比如:一、人們遵從道德的代價太大(原因詳下文),而違反道德的行為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小,於是道德勸導和道德說教效果不大。相反,一些人故意跟道德過不去,恣意「蹂躪道德」。[6]二、一些政府部門和行政法規肆意提高行政成本,扭曲市場經濟秩序,致使那些遵從道德和社會良知的企業和個人只能「棄明投暗」。良知太重,道德太重,超出了大多數人的負荷能力就成了「懸空」之物。所以此時,法制是基本前提,上位的道德還是奢侈的東西。這就需要認真考慮基本道德的制度建設問題。但是,我國各行各業在反腐敗的斗爭中都存在著道德化傾向。表現為:第一、對於腐敗的認識道德化,即認為腐敗主要是一種道德品質的問題。第二、將反腐敗的手段道德化,即看重道德教育在反腐敗中的作用。第三、反腐敗的制度建設帶有一定的道德化色彩。第四、反腐敗在適用法律時自由裁量空間太大,且反腐敗法律不夠嚴格和周密。[7]可是,在現代法治和道德精神的背景下,這種作為「他治」形式的「德治」是難以操作的,也難以從正當性上證成。首先,德治意味著要形成統一、普適、確定的道德體系,而道德是多元的,非建構的、標准模糊的,因此,無論是創建新的道德體系,抑或在現有的多元道德生活中確認某一種道德標准,都涉及創制或選擇的主體、資格和程序的正當性問題。其次,德治究竟是只針對行為抑或還指向內心?如果只針對行為,則違背道德的本性:因為道德區別於法律的最重要本性,在於它無論認同或責難都是指向內心的。如果它追究內在動機,那麼這種「他治」意義上的德治該如何操作?是不是讓道德訴求成了誅心之論?最後,道德的非程序性、非可訴性,使得德治無法憑借道德自身來實現「他治」,而必須藉助某種道德以外的力量,如一定的公共權力和社會資源,以及為公共選擇和決定所需要的專門制度和程序。[8]在我國,許多這種看似道德的問題其實是法律問題,將這部分道德實行法律運作實有必要。

三、新聞道德法律運作的可能性之一:道德法律化

道德是一個廣泛的概念范疇。黑格爾將道德分為抽象法、道德、倫理三層;康德分為完全的義務、不完全的義務;哈貝馬斯將實踐理性分為實用的、倫理的和道德的;羅爾斯則區分了責任和超責任,等。我國學者認為,現代道德更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構成:它既有不同領域中道德性質(政治道德、經濟道德、公共道德、職業道德、家庭倫理道德等等)區分,又有不同層次的道德規范(常德、美德、聖德)劃分。通常情況下,道德的層次性劃分,主要體現在公共道德或政治道德領域中,職業道德、經濟道德、家庭道德大都是以常德規范構成,如誠信自律、正直守法等等,一般不需要舍己為人的聖德。(但在特殊情況下或在特殊領域中,一些職業道德行為也具有聖德性質,譬如警察和軍人的犧牲精神,既是職業道德,也具有崇高性質)。所以,現代職業道德、經濟道德、家庭道德等,皆可涵蓋在常德之中。常德所規范的領域寬大,聖德所規范領域狹窄,這也符合道德自下而上金字塔形構成規律。由常德向上到美德再到聖德,所賴以生成的心理基礎是不同的,個人道德實踐的難度也是不同的。在現代社會中,通常應當是常德被全體社會成員實踐、美德被多數社會成員實踐、聖德由少數社會成員實踐,由此形成金字塔結構,正好構成文明社會穩定的道德基礎。但我們既往的倫理倡導正好逆反:常德被忽略、美德被拔高、聖德被泛化。[9]於是,人們遵從道德的代價太大。這位學者所說的常德就是我們所說的底線倫理,也即下文的「義務的道德」。恪守職業道德底線是公民的義務,它表現為自覺守法的良好品行。這就促使我們去思考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問題。

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問題,是困擾法學的一個哥德巴赫式猜想,德國法學家耶林曾將其比擬為法學中的「好望角」。美國當代著名法學者波斯納在其著作中對道德與法律理論作了精闢的論述。在談到道德的約束力時,他認為,道德確實是一種社會控制制度,是一套對於他者(others)的義務,而不是他人對我們的義務。道德需要人們自覺遵守。其中有許多規則都自動執行:如果你不同他人合作,他人也就不同你合作,因此你就會失去合作的收益。這些規則內在化了,違反了就會產生我們稱之為「內疚」的不快感。但是當有些規則完全沒有制裁時,就很難理解一個人為什麼會服從這樣一個道德原則。所以,盡管道德所起的作用是制約我們的沖動,這並不必然就使道德成了一種理性,「道德對於行為的影響程度比道德學家認為的程度要小」。[10]所以,波斯納更看重法律對人們的行為的制約作用。法律存在於事實與規范之間。它既是社會現實的一部分,又是規范性(道德)秩序的一部分。法律運用強制,並因此保證了人們對那些並沒有提出道德義務的法律或某個具體法律的服從。在談到道德與法律的關系問題時,波斯納認為,道德理論也許看來是法律的一個不可避免的關注,因為道德責任與法律責任之間有重迭。一方面,法律確實強化了道德。也許有人會因此說法律支持了道德,給良心制裁增加了世俗的制裁(盡管是有選擇地)。而另一方面,有許多為法律所制裁的行為卻與道德無關。許許多多的道德爭議可以省略,或者可以重新表述為解釋的問題、制度能力問題、實踐政治的問題、分權的問題或遵循先例的問題,或者作為一個要求司法自製的強有力的理由。也就是說,他認為道德的法律化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此時的道德已沒有了道德學家的爭論席位,它必須以法律的形式進行。[11]

現代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美國著名法學家富勒在其名著《法律的道德性》(the Morality of Law)一書中也專門就法律與道德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他把道德區分為「願望的道德」和「義務的道德」。他認為前者是人們對至善的追求。若某人在追求「願望的道德」方面取得了進步,則會受到人們的贊賞;若不去追求「願望的道德」,也不會受到人們的譴責。而「義務的道德」是對人類過有秩序的社會生活的基本要求,故人們遵守了它也不會受到贊賞;但違反了它,則會受到譴責和懲罰。「願望的道德」是用「你應該如此」這樣的句式來表達的,而「義務的道德」則是用「你不應該如此」這樣的句式來表達的。由於「願望的道德」代表的是一種理想,所以它不是一種現實的行為規范,而「義務的道德」則要求人人必須遵循踐行。按照富勒的說法,「義務的道德」可以直接轉化為法律,而「願望的道德」則不能,但能對法律產生間接的影響。富勒說,義務的道德所譴責的行為一般說就是法律所禁止或應當禁止的行為。不同之處所僅僅在於,法律在禁止這些行為時應區別行為本身的嚴重程度和危害大小。比如道德對於大賭和小賭之分似乎不太關心,而法律則要做區分。美國學者博登海默認為,在道德價值這個等級體系中,可以區分出兩類要求和原則,第一類包括社會有序化的基本要求,它們對於有效地履行一個有組織的社會必須承擔的任務來講,被認為是必不可少的、必要的,或極為可欲的。避免暴力和傷害、忠實地履行協議、協調家庭關系,也許還有對群體的某種程度的效忠,均屬於這類基本要求。第二類道德規范包括那些極為有助於提高生活質量和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緊密聯系的原則,但是這些原則對人們提出的要求則遠遠超過了那種被認為是維持社會生活的必要條件所必需的要求。慷慨、仁慈、博愛、無私和富有愛心等價值都屬於第二類道德規范。這與富勒的觀點如出一轍。在這兩類道德中只有第一類適宜於轉化為法律規則,而第二類則不能。[12]

近代以來西方的立法實踐也貫徹了道德的法律運作取向,如有關誠實信用原則等底線道德的法律化就很能說明問題。1863年的《撒克遜民法典》第858條規定,契約之履行,除依特約法規外,應遵守誠實信用原則,依誠實人之所為者為之。19世紀後期制定的《德國民法典》中的第242條規定,債務人須依誠實與信用,並照顧交易慣例,履行其給付。《瑞士民法典》第2條規定:無論何人行使權利或義務均應依誠實信用為之。《美國統一商法典》第203條規定:「凡本法范圍內之任何合同或義務均要求(當事人)必須以誠信履行或執行之。」該法典的《正式評論》解釋說:「本條確立了一個貫穿全法典的基本原則,即在商業交易中,要求所有的協議或義務以誠信履行之或執行之。」可見,在西方民法典或商法典中,作為道德原則的誠實信用被轉化為最高的法律原則,故學者稱其為「帝王條款」。

有人害怕以道德的法律化來拯救道德將傷害法律又傷害道德。因為,法律可使社會有序,卻難以促成社會的美好;可使人獲得安全的保障,卻不能使人過上優良的生活;可使人循規蹈矩,卻不能使人有更高尚的追求。可是,沒有「有序」,何談「美好」?沒有「安全的保障」,何談「優良的生活」?沒有「循規蹈矩」,何談自由而高尚的追求?那麼,法律何以能強制執行「義務的道德」?這就在於站在現代法律的立場,法律所強制執行的「義務的道德」無論從應然講、還是從實然言都具有「普適性」的緣故。也許,從實證的角度而言,現代各國法律中的義務規定大相徑庭,從而使現代法律所強制執行的是一種「普適性」道德的結論被輕易證偽。但事實上,各國法律中所強制執行的道德,其差異性只在於基於不同歷史文化傳統而對「願望的道德」與「義務的道德」的不同劃界。這不能否認法律為道德的底線之命題的成立。[13]正如哈特所言,法律的存在指的是某些人類行為不再是選擇性的,而是在某些意義上是義務性的。

四、新聞道德法律運作的可能性之二及其如何操作

法哲學家博登海默指出,那些被視為是社會關往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正當原則,在所有的社會中都被賦予了具有強大力量的強制性質。這些道德原則的約束力的增強,是通過將它們轉化為法律規則而實現的。中國學者認為,民法中的平等、公平、誠實信用原則,刑法中對殺人、搶劫、強奸等惡行的犯罪化,都是社會底線道德法律化運作的一般例子。對約束政府官員權力的道德原則法律化的,則有美國的《從政道德法》(1987年通過),對政府官員申報私人財產、收受禮品等作出規定;《在陽光下的政府法》規定了政務活動的公開性,以便於群眾監督。有關立法、司法、行政執法等領域中的道德自律要求也都可以法律化,如中國的法官法、檢察官法、警察法、公務員條例中,都有各自的職業道德的法律規定。[14]

新聞道德對新聞記者的行為和新聞報道的要求實在是基本的,甚至是「低級的」。各種新聞職業道德規范鮮有對道德理想和境界的追求的明示,它沒有要求記者去實現智慧、博愛、美等「願望的道德」,它規范的是記者忠實報道社會生活和認真對待公民精神權利的基本義務。分析《聯合國國際新聞道德信條草案》、《國際新聞記者聯合會記者行為原則宣言》、《美洲報業協會新聞道德信條》,有關「願望的道德」的文字分別計有:「職業行為的崇高標准,是要求獻身於公共利益。謀求個人便利,及爭取任何有違大眾福利的私利,不論所持理由為何,均與這種職業行為不相符合。」「新聞記者要維護兩項原則:忠實收集和發表新聞的自由,及公正評論與批評的權利。」「在辯論時,保持冷靜和高尚的態度。」「將……『非出乎正人君子之口吻,即不足以充任記者,而從事寫作』作為座右銘」。其他條款則是新聞正確性查證、新聞更正、尊重個人名譽與隱私、慎重處理消息來源、保守職業秘密、保證客觀公正、不抄襲、不污衊誹謗、不能接受賄賂處理新聞,這些規定都是可以實行「法治」的制度性的道德義務,而且這些義務都是公共道德,與私人道德無關。 [15]主張道德強制理論的英國的法官德富林認為,既然公共道德對社會是必需的,那麼社會就有權利運用法律手段保護它。[16]在一些領域,底線道德就是法律,法律也就是底線道德,但在我國的新聞道德規范里,留存的多是黨建觀念,少見行業制度理性,底線道德建構不全面,本該與一些底線道德觀念因應產生的法律理念更是付之闕如,比如在隱私權、公開權、公眾人物、消息來源隱匿權等方面就是這樣。新聞法更是千呼萬喚出不來。所以對於我們而言,最為當緊的是,將反對虛假新聞和有償新聞、保護消息來源等底線倫理規范實行法律運作,同時在民法典中建構公民隱私權概念。其實,在遏止虛假新聞方面,在香港、台灣和國外有先例可資借鑒或可資反思。1951年的《刊物管理綜合條例》第6條款是關於發布虛假新聞的內容,1986年該條例被刪除時,此條款被納入《公安(修訂)條例草案》中,成為其中的第27條。根據該條款,發布虛假新聞者,最高可被判罰入獄2年及罰款10萬元,以督促報業謹慎從事新聞發布工作,使得公眾人士免受虛假新聞的危害。並規定,任何根據該條被起訴的人,可以舉證先前曾有合理的原因相信被指是虛假新聞之內容是真實的,藉此作為抗辯理由。不過,該條款因遭「草擬不良」的口實,已於1988年12月被撤銷。[17] 1989年,我國台灣的沈君山教授提出,對於虛假報道,若涉及政府,台灣「新聞局」有權公布有關媒體和記者的名單。這一「示眾」式的行政處罰建議在學者、業界和政府官員之間引起了爭論。學界和業界多持反對意見,政府官員多持肯定意見。但學者們只是反對動用政府行政力量,而認同司法介入的解決辦法。[18]大陸法系的法國和德國,也在有關新聞事業的專門法中作出規定,不得刊登、傳播「虛假新聞」。1920年,在美國,一個提案被提交到紐約州立法機構,並且最後被宣布為法律。這條提案寫道:「任何人如果有意識地故意向任何報紙、雜志、出版物、期刊或系列出版物的報紙管理人、主編、發行人、記者或發行人的其他雇員,通過任何手段陳述、傳遞或傳輸涉及任何個人或企業的虛假和不真實的事實陳述,並預期有關內容會照樣刊登,都屬輕罪。」[19]

新聞底線道德法律運作後,有關的道德規范不會立即從職業道德准則中消失(但從長遠看,一些道德規定也許會完全演變為法律制度,就如法律史中所顯示的那樣),而是仍將存在,只不過是它多了一個法律的輔佐和確證,使它更可行、更有可操作性。比如,《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中規定新聞不得揭人隱私,而我國的民法中沒有建構隱私權概念。這就會影響到什麼是隱私、什麼樣的行為構成侵犯隱私等基本問題的判斷。在法治社會里,這樣的概念應該是由法律而不是由各種利益團體來界定的,這就需要我們將這個道德概念法律化。所以,道德的法律運作的主要方面並不是在何種程度下觸犯道德規范該受何等懲罰的量化問題,更重要的是,它應該對諸如「弄虛作假」、「真實」、「有償新聞」、「新聞廣告」、「剽竊抄襲」等等作一個明確而具體的定義——就如社會科學的定量研究中對概念進行定義那樣。還有,我們也必須仔細考慮違犯新聞道德規范後進行救濟的多種可能性。如《准則》規定,「如有失實,應主動承擔責任,及時更正」。問題是,更正並主動承擔責任以後是否不再需要面對法律訴訟?(如大陸法系那樣)抑或承擔責任本身就意味著面臨訴訟威脅,「更正」只是法律判決後的理所當然之舉?(如海洋法系那樣)當然,道德的法律運作不只指道德規范的實用化,還包括從法律上賦予新聞行業組織(如新聞評議會)以處理新聞道德失范現象的權力。如義大利的新聞法確定了行業機構——記者協會的法律地位,並且從法律上保證該協會有權制裁任何違反新聞道德的行為,而且授權該協會制定新聞職業行為規章或道德准則。[20]

總之,新聞底線道德的法律運作應落實法對道德的形式化和技術化,重視道德規范的運作機制的建設,否則法律運作後的底線道德就跟空洞的道德呼籲沒有什麼區別。畢竟,新聞底線道德的法律運作直指的是新聞道德規范條文的「懸空」,而不是「道德」本身。如是,說我們是在討論新聞道德法「律」運作,毋寧說是在討論新聞道德法「治」運作。道德的法律運作其實就是一種道德的社會權力化運作過程。法律不只是國家、政府的強制行為,它還包括民間及中間組織的權力行為,即所謂社會權力。社會權力是指社會主體(公民特別是社會團體

④ 侵犯他人隱私權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根據我國現行立法及有關司法解釋,隱私利益是受法律明確保護的一項人格利益,因此構成侵害隱私利益的,行為人就應承擔侵權民事責任。
相關法律責任
(1)停止侵害 受害人對於正在發生的侵害,如加害人正在宣揚傳播受害人的隱私資料、侵入受害人的私生活領域等,可以請求停止侵害,防止損害結果的發生或擴大等。
(2)賠禮道歉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的規定,在適用此種民事責任時,應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3)賠償損失 隱私權的賠償范圍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受害人受到的精神損害進行賠償;二是對受害人因隱私權受到侵害而產生的其他損失進行賠償,主要指財產損失。
法律適用上應類推適用《民法通則》第120條的規定,侵害隱私利益的民事責任方式,應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侵害他人隱私,造成財產損失的,應按照全部賠償原則,予以全部賠償。侵害他人隱私,致他人精神損害,並且造成嚴重後果的,受害人有權請求精神撫慰金賠償。精神撫慰金的賠償數額,根據侵害人的主觀過錯程度,侵害的具體情節、後果和影響,侵害人的得利情況,侵害人的經濟承受能力以及受訴法院當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因素,綜合考慮予以酌定。
隱私權的保護方法
(1)直接保護方法。法律承認隱私權為一項獨立人格權,當公民個人隱私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可以以侵害隱私權作為獨立的訴因尋求法律保護與救濟。這就是隱私權的直接保護方法。如美國、德國。
(2)間接保護方法。法律不承認隱私權為一項獨立人格權,當公民個人隱私權受到侵害時,受害人不能以侵害隱私權作為獨立的訴因尋求法律保護與救濟,而只能將這種損害附從於(或稱「寄生」於)其他訴因(如名譽損害、非法入侵等)尋求保護與救濟。這就是隱私權的間接保護方法,如英國。
(3)概括保護方法。在民法或相關法律及判例中籠統地規定保護人格權或人格尊嚴,不列舉具體內容,在實踐中仍然保護個人隱私權,如日本。

⑤ 民法典來了,民法典究竟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

民法典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美好,更加的和諧。也會讓一些犯罪分子,不敢對我們無辜人下手。民法典的完善,會改變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的積極向上。同時,也會讓我們公民的權利,得到更好的維護。對於那些壞人也有了嚴懲,對於婚姻也有了保護。對於那些壞人,國家法律,有了更完整的體系。

因為它可以讓我們在生活中,遭遇到的一些不公平現象,都有法律可以去保護我們。所以我覺得民法典,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改變。同時也會被很多人所喜愛!而作為普通民眾的我們,不僅僅要去對民法典熟讀。同時也要遵守民法典,絕對不可以觸犯法律。一定要了解民法典,絕對不可以因為我們的不知法,所以無意間去犯了法律。這樣,對我們來說也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

⑥ 應該怎樣評價《拿破崙法典》

《法國
》於1804年3月21日通過。法典除
外,分為3編,《法國
》第一版封面共2281條。第一編是人法,包含關於個人和親屬法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
主體的規定。第二編是物法,包含關於各種財產和所有權及其
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在靜態中的

的規定。第三編稱為「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編。內容頗為龐雜:首先規定了繼承、贈與、遺囑和夫妻財產制;其次規定了債法,附以

法;最後還規定了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實際上,該編是關於

從一個權利主體轉移於另一個權利主體的各種可能性的規定。 立法原則 這部法典可以用3項原則予以概括:自由和平等原則、所有權原則、契約自治原則。 ①就自由和平等原則來說,該法典包括兩條基本的規定。第11條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民事權利是指非政治性權利,包括關於個人的權利、親屬的權利和財產的權利。第488條規定:滿21歲為成年(1974年改為18歲),到達此年齡後,除結婚章規定的例外外,有能力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為。這就是說,在原則上,每個人從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
,雖然關於這種能力的享有在法律上定有某些限制。 ②就所有權原則來說,法典第544~546條給與動產和不動產所有人以充分廣泛的權利和保障。所有權的定義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國家徵收私人財產只能根據公益的理由,並以給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補償為條件。不論是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人,都有權得到該財產所生產以及
於該財產的一切物。這一規定使資產階級的
可以自由地使用、收益和出售,同時農民的私有土地也得到了保障。該法典還規定了對他人財產的

,這對
是重要的。 ③契約自治,或稱契約自由原則,規定在第1134條中:「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除非該契約違反了該法典第6條所說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才不具有法律效力。契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
的一致,其目的在於產生某種法律上的效果,或者將所有權從一人移轉於他人,或者產生某些債務,或者解除當事人先前締結的債務,或者只是改變已經存在的一些約定。該法典賦予兩個或兩個以上個人的
的一致以等於法律的效力,來使他們以自己的行為產生相互間的權利義務,從而改變其原有的法律地位。所以,契約自治,也稱為當事人意思自治。契約一經合法成立,當事人必須按照約定,善意履行,非經共同同意,不得修改或廢除。契約當事人的財產,甚至人身(該法典原來規定了對違約
的民事拘留),都作為履行契約的保證。基於這些觀念,立法者作出了一系列規定:契約義務的強制履行、不履行的
、履行遲延、

等等。 在《法國
》中用1000多條條文來規定契約之債,可見契約對
的重要性。契約自治也是在形式上平等和自由的名義下實行的,並且是自由和平等原則的邏輯結果。對於這個原則,馬克思曾在《
》中予以深刻的批判。 隨著100多年來法國政治、 經濟、社會情況的變化,該法典也經過100多次修改,以不斷適應新的情況。其中較重要的有:1819年的法律廢止了第726、912兩條,從而使外國人在繼承法上和法國人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1854年的法律廢止了第22~33條的民事死亡制和第2059~2070條的民事拘留制;1855年的《登記法》改進了關於
的規定。1871年開始的第三共和國得到鞏固以後,進行了范圍廣泛的法典改革運動。該運動主要針對婚姻法和親屬法,結果,關於結婚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的修改,特別是放鬆了對於父母同意的要求,對當事人較為方便。離婚制度一度於1816年廢除,
得到恢復,但基於夫妻共同同意的離婚到1945年才得到恢復。關於親權的行使,發展了加以控制的制度,並且在1889、1910、1921年的《受虐待或遺棄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規定,親權在一定條件下可予以剝奪或限制。由於戰爭的結果,
的法律曾對收養的規定作了重大修正,1966年的法律再次進行了修改。關於
互繼承遺產的權利,由於1891、 1917、
的法律補充規定了對配偶遺產的一部分享有用益權而有所擴大。1965年的法律根本變更了在丈夫單獨控制下的夫妻共同財產制。廢除了奩產制,並且許可妻子在不經其夫同意下開立銀行帳戶,並管理其個人財產。1970年的法律廢除了丈夫是一家之長的原則。最後,1972年的法律廢除了婚生子女和
的不平等地位。 法典的影響該法典在不少資產階級國家裡有頗大的影響。首先,在1804年原屬法國因而自該法典施行之日起即屬於它的效力范圍的一些國家中適用,比利時和
現在仍然把它作為自己的法典。該法典在法國的某些前殖民地中也仍在施行。例如,加拿大的
現行的民法典,部分以該法典為基礎,部分以《巴黎
》為基礎。美國的
自1825年起採用了該法典,不過作了若干修改和補充。其次,有些國家以該法典為
制定本國的民法典。例如,1838年的《丹麥民法典》是依據該法典制定的,
的《希臘民法典》也是以該法典為範本的 。最後,還有很多國家的民法典在編纂時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該法典的影響,如
的《
》、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1867年的《葡萄牙民法典》、
的《西班牙民法典》、1855年的《智利民法典》、1869年的《阿根廷民法典》、
的《巴西民法典》等。 《
》是人類歷史上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原則鮮明,編排合理,邏輯嚴謹,語言簡潔,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部誕生於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是法國
,為保衛
的勝利果實而制定的。而且這部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原則也為後來許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隨著拿破崙在歐洲的軍事擴張,《
》也被應用到法軍所到之處。由於該法典的系統性、完整性和規范性,因而對後來其他
的立法產生了巨大影響,起到了立法規范的作用,從而具有了廣泛的世界意義,其內在的價值和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

⑦ 德國民法典的立法精神

從上面已可看出,德國民法典在立法精神方面與法國民法典絕然不同。研究比較法學的人幾乎都指出了這點。用最簡單的說法,法國民法典是一部革命的法典,其特點是破舊立新。德國民法典是一部保守的、甚至是守舊的法典。法學家們對這一點說得很多,不必一一引用;K·茨威格特和H·克茨稱德國民法典是「保守而又有特點的法典之一。」他們兩次引用了拉德布魯赫的話:「與其說(德國民法典)是20世紀的序曲,不如說是19世紀的尾聲。」[24]日本法學家穗積陳重認為,各國編纂法典(特別是民法典)有不同的目的,例如法國民法典兼有守成、統一和更新三重目的,而德國民法典的目的主要是統一[25]。都說明德國民法典的這一特點。
德國民法典的這一性格是與當時德國統治階級——制定民法典的當權者——的性格分不開的。當時德國的統治階級是資產階級與容克貴族融合而成的。它對當時德國社會的態度是「守成」而不是「革新」。它要求在盡可能大的范圍內保留容克貴族的利益。即使在社會經濟發展已提出的問題上,它也要求盡量維護現狀,維護現有的社會秩序。再從制定法典這一點看,法國民法典的制定,是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市民階級)的要求,是「第三等級自下向上奮斗的結果」[26]。而德國民法典是由一個開明的專制君主自上而下制定的。這種不同當然對兩個法典的性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下面提出幾點,對此作一些具體的說明:
⑴首先是法典(國家)對教會的態度。法國民法典完全排除了教會在婚姻方面的勢力,教會在法典中無存身之處。德國民法典遲了一百年,卻做不到這一點。德國民法典第4編(《親屬法》)第一章雖然標題為《民事婚姻》,但在起草時實際是以基督教的宗教風俗觀念為基礎而制定的[27]。不過真正的問題還不在這里。問題在於,在這一章里,還有一節(最後一節)標題為「宗教的義務」。該節里只有一條(第1588條):「關於婚姻的宗教義務,不因本章的規定而受影響。」這種規定分明是對宗教的妥協,甚至投降。而且這一條一直保留到現在。至於在婚姻、家庭和繼承的其他方面,德國民法典也和其他歐洲各國民法一樣,所有封建性的規定(如男女不平等、歧視非婚生子等),直到第二次大戰後才有所改革。
⑵在民法典第3編《物權法》里,保留了一些封建土地制度中和封建財產制度里的東西。法國民法典消滅封建制度較為徹底,取消封建領主的一切權利。德國民法典一方面直接保留了日耳曼固有法(封建社會的法)中的某些物權制度(如土地的產物負擔就是從封建的領主權演變而來的),另一方面允許州法中的某些物權繼續有效(由民法施行法規定),從而使一些封建制度保存下來。例如封建社會所盛行的先買和買回兩種制度,都為德國民法典所保留。德國民法典既在物權編中規定了物權的先買權(第1094條以下),又在繼承編中規定了共同繼承人的先買權(第2034條)。而先買權在法國民法典中已被取消。至於買回,法國民法典規定約定買回期間不得超過5年,超過5年的,應縮短至5年。此期間為嚴格的,法院不得延長之(第1660、1661條);.而德國民法典規定對土地的買回期可以長達30年(第503條)。比較起來,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言,德國民法典雖在100年之後,都是落後的。
⑶制定德國民法典時,資本主義已走向壟斷階段,民法中已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和處理這些問題的辦法,但是德國民法典卻對這些新問題視而不見,對這些新辦法拒不接受。最主要的例子是:德國早在1838年已在普魯士鐵路法中規定了鐵路危險責任,但德國民法典中仍不規定這種責任。德國民法典仍以過失原則作為侵權行為的普通原則。又如德國民法典只規定雇佃合同,而對於當時正在興起的勞動合同關系不作規定,將之排除於民法之外。當德國民法典第一草案公布後,著名的社會主義者安東·門格爾(Anton Menger)已對該草案未能照顧到無產階級的利益提出批評,但是以後的第二草案以及最後公布的民法典在這方面並沒有什麼改進。在民法典於1896年夏季在帝國國會通過時,社會民主黨投了反對票,正是因為這個原故。[29]
德國民法典也不是完全沒有一些適應時代需要的規定,例如對民法三大原則(所有權絕對、契約自由、過失責任)的限制、對承租人的照顧(但如進一步規定「買賣不破租賃」,與其說是保護承租人,不如說是適應房地產資本家的利益)、設定一些「一般條款」等;但這些都只是當時已成立的法律關系的記錄,沒有什麼新意。特別是在親屬法與繼承法里,德國民法典與法國民法典相比,仍在踏步不前。正因如此,一些法學家在論及德國民法典時,除了經常引用拉德布魯赫的那句警句之外[30],還經常引用齊特爾曼的話:德國民法典是「一個歷史現實的審慎終結,而非一個新的未來的果敢開端。」[31]這兩人的話說得再恰當不過了。

⑧ 兒子要結婚問我要彩禮,但我都老了,不想給兒子錢,可以嗎

隨著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對於生活品質的追求也有所提升,這其中的一個重要的表現就是體現在彩禮的變化上面,比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那個時候還沒有彩禮一說,雙方看上了對方的人品與內在,且家庭雙方不存在任何問題便結為夫妻,步入婚姻的殿堂,可以說是最沒有物質束縛的一代人。到了七十年代,人們的生活水平開始提高,便對彩禮也有了要求,那個時候的彩禮是小三件,雖然放在現在來說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在那個時代來看也算的上有些價值,後面八十年代伴隨著三大件,代表著彩禮與生活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再到90年代開始向金錢上面發展,而發展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結婚的彩禮已經讓許多家庭難堪重負,比如車房都是女方的基本要求,甚至有的還需要額外的加上金錢,可以說結個婚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真的是非常的難。

如果彩禮高額,就已經違反《民法典》的相關規定,可以拒絕支付

如果孩子是打算自己付彩禮,但是因為彩禮數目太大,導致孩子實在是無力負擔彩禮的整體數目,那麼這個時候就不是孩子的責任了,而是女方的責任,並且這項行為已經觸犯了《民法典》中關於禁止高價彩禮的相關規定,可以對此項行為進行叫停。而不管怎麼說,自己年事已高,孩子已經成年並參加工作,自己於情於理都是可以不用繼續負擔孩子的彩禮費用的。

⑨ 中學生怎樣才能做好民法典宣傳員

作為中學生必須首先學好知識,與家人,與親朋好友交流,愛國愛家,樹立積極向上的正確的人生觀,有遠大的理想,才有可能幫助和影響他人

⑩ 拿破崙帝國是什麼的一種延續

拿破崙帝國是一種什麼樣的延續?這個是需要嗯,當代共同努力的堅持

熱點內容
法官法放寬 發布:2025-10-11 04:03:25 瀏覽:827
梨園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10-11 03:54:53 瀏覽:805
邯鄲法院張繼紅 發布:2025-10-11 03:51:54 瀏覽:671
婚姻法34條第2款 發布:2025-10-11 03:35:34 瀏覽:454
法規和規章區別 發布:2025-10-11 03:28:32 瀏覽:713
法規處審核 發布:2025-10-11 03:28:25 瀏覽:822
中國婚姻法多大可以結婚17年 發布:2025-10-11 03:16:56 瀏覽:211
2015年婚姻法解釋 發布:2025-10-11 03:16:55 瀏覽:6
法官算軍人嗎 發布:2025-10-11 03:10:39 瀏覽:640
新婚姻法見面禮 發布:2025-10-11 02:46:00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