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民法典有關信息

民法典有關信息

發布時間: 2021-01-05 23:48:42

① 從信息化角度,民法典有哪些規定

2020年5月28日,《民法典》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上表決通過,《民法典版》在數據、網路虛權擬財產、電子合同、個人信息保護與網路侵權責任等方面進行了規定,回應了近年來網路生態治理過程中所產生的諸多問題,為規范網路空間中不同主體的行為,提高網路綜合治理能力提供了一種法律手段。

下面分享一下《民法典》涉及到互聯網的重要法律條文,總共分為四個部分:一、公民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二、網路侵權民事法律責任和處理原則,三、保護涉網路其他人格權,四、數字經濟。

全文可以看這里:

《民法典》中涉及到互聯網的重要法律條文一覽

② 信用和個人信息屬於民法典保護的人格利益嗎

個人信息屬於公民的隱私,
信用是個人徵信的表現,
二者並不能和人格利益等同,
人格是人格尊嚴,不是利益。

③ 如何理解新時代民法典是一部真正屬於人民的法典

因為新時代民法典是從人民根本利益出發而制定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人民的利益。

④ 民法典繼承新規即將實行,哪些信息值得關注

《民法典》正式通過了,將於2021年1月1日起正式實施。那麼其中有哪些信息是值得關注的呢?

⑤ 民法典對公務員政審都有什麼變化

對政審似乎沒有什麼影響,但公務員考察內容涉及相關改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於2020年5月28日通過,現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

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今天表決通過了《民法典》,將從2021年1月1日起實施。



中國步入「法典化」時代

每個人的每項權力在每時每刻都受到民法典的保護,出台民法典,標志著我國依法保護民事權利將進入全新的「民法典時代」。

民法典草案共7編,依次為總則編、物權編、合同編、人格權編、婚姻家庭編、繼承編、侵權責任編,以及附則。

《民法典》實施後,我國現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將同時廢止。

在民法典中,「平等」與「保護」是貫穿始終的立法精神。

如強化對胎兒利益的保護,降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年齡,宣示對弱勢群體的特殊保護,規定成年監護制度,增設專章規定居住權,以滿足特定人群的居住需求等。

此外,民法典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回應了當今社會的現實需求。

例如:民法典草案單獨設立人格權編,突出保護公民的隱私權、肖像權、等重要權利,不僅是我國民事立法的一次重大創新,更蘊含著對人民權利的充分尊重和保護。針對互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發展帶來的侵害個人信息現象,民法典規定了個人信息的保護規則,還首次將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納入保護范圍。

近年來,高空拋物墜物事件造成的悲劇屢次發生,民法典規定「禁止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並細化各方責任,切實維護人民群眾「頭頂上的安全」。


民法典的主要內容

華智公考老師悉心匯整梳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共7編、1260條,各編依次為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

(一)總則編

第一編「總則」規定民事活動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和一般性規則,統領民法典各分編。第一編基本保持現行民法總則的結構和內容不變,根據法典編纂體系化要求對個別條款作了文字修改,並將「附則」部分移到民法典的最後。第一編共10章、204條,主要內容有:基本規定;民事主體;民事權利;民事法律行為和代理;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期間計算。

(二)物權編

物權是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重要財產權。物權法律制度調整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民事關系,是最重要的民事基本制度之一。2007年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了物權法。民法典第二編「物權」在現行物權法的基礎上,按照黨中央提出的完善產權保護制度,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的要求,結合現實需要,進一步完善了物權法律制度。第二編共5個分編、20章、258條,主要內容有:通則;所有權;用益物權;擔保物權;佔有。

(三)合同編

合同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律制度。1999年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合同法。民法典第三編「合同」在現行合同法的基礎上,貫徹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堅持維護契約、平等交換、公平競爭,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完善合同制度。第三編共3個分編、29章、526條,主要內容有:通則、典型合同、准合同(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

(四)人格權編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對其特定的人格利益享有的權利,關繫到每個人的人格尊嚴,是民事主體最基本的權利。民法典第四編「人格權」在現行有關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的基礎上,從民事法律規范的角度規定自然人和其他民事主體人格權的內容、邊界和保護方式,不涉及公民政治、社會等方面權利。第四編共6章、51條,主要內容有:一般規定、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姓名權和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保護。

(五)婚姻家庭編

婚姻家庭制度是規范夫妻關系和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1980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新的婚姻法,2001年進行了修改。1991年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通過了收養法,1998年作了修改。民法典第五編「婚姻家庭」以現行婚姻法、收養法為基礎,在堅持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等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結合社會發展需要,修改完善了部分規定,並增加了新的規定。第五編共5章、79條,主要內容有:一般規定;結婚;家庭關系;離婚;收養。

(六)繼承編

繼承製度是關於自然人死亡後財富傳承的基本制度。1985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了繼承法。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個人和家庭擁有的財產日益增多,因繼承引發的糾紛也越來越多。根據我國社會家庭結構、繼承觀念等方面的發展變化,民法典第六編「繼承」在現行繼承法的基礎上,修改完善了繼承製度,以滿足人民群眾處理遺產的現實需要。第六編共4章、45條,主要內容有:一般規定;法定繼承;遺囑繼承和遺贈;遺產的處理。

(七)侵權責任編

侵權責任是民事主體侵害他人權益應當承擔的法律後果。2009年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通過了侵權責任法。侵權責任法實施以來,在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預防和制裁侵權行為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民法典第七編「侵權責任」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針對侵權領域出現的新情況,吸收借鑒司法解釋的有關規定,對侵權責任制度作了必要的補充和完善。第七編共10章、95條,主要內容有:一般規定;損害賠償;責任主體的特殊規定;各種具體侵權責任。

(八)附則

法典最後部分「附則」明確了民法典與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的關系。民法典施行後,上述民事單行法律將被替代。因此,法典規定在民法典施行之時,同步廢止上述民事單行法律。


編纂民法典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國擺在突出位置,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生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征程中,編纂民法典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現實需要

(二)編纂民法典是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舉措

(三)編纂民法典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

(四)編纂民法典是增進人民福祉、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

⑥ 民法典中是如何明確個人信息保護規則

8月27日,民法典各分編(草案)初次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審議。其中,人格權獨立成編,並對此前受到各方關注的個人信息做出了規定。有專家指出,這是首次從民事基本法層面明確個人信息保護的基本行為規范。

此次人格權編草案則對個人信息的規定進行了進一步細化,例如明確了個人信息的定義;收集個人信息應當遵循的原則;保證個人信息的存儲安全等。

「草案中的條文雖然不是很多,但是細化了《民法總則》中的有關規定,確立了保護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基本原則,也使得個人信息在民法層面的保護得到加強。」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新寶說,人格權中增加個人信息保護的條款,在各國立法實踐中具有開創性意義。

隱私護衛隊注意到,此次草案中對「個人信息」延續了《網路安全法》中的定義,即個人信息指的是能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的信息。而在國家標准《信息安全技術 個人信息安全規范》中,個人信息既包括自然人身份信息,又包括能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動的信息。對此,張新寶說,法律草案的一審稿往往只是框架。一審稿發布後,全國人代會廣泛聽取專家和社會意見,對草案進行調整和打磨。個人信息作何具體定義,將來是否會有變化,還要看接下來的調整過程。

此外,針對此前頗受關注的個人信息刪除難、注銷難等情況。草案中還明確了自然人可以請求信息持有人及時刪除個人信息的情況,即在存在非法收集、使用信息的行為;持有侵害自然人合法權益的信息;持有的信息儲存期限依法已經屆滿;根據特定目的,持有已經沒有必要等。

若自然人明確拒絕 收集使用其自行公開的個人信息仍須承擔民事責任

近年來,隨著網路技術快速發展,利用爬蟲等技術收集網路上公開個人信息進行再利用的個案引起不少爭議。

此次的草案中規定,以下幾種情況下,收集、使用公開個人信息不承擔民事責任。包括在自然人同意范圍內;進行學術研究、課堂教學或統計等行為;為維護公序良俗的必要行為等。

其中,草案指出使用自然人自行公開或者其他已合法公開的信息亦不承擔民事責任,但使用該信息侵害該自然人重大利益或自然人明確拒絕他人使用的除外。

這意味著,如果自然人本人明確拒絕,即使是已經自行公開的個人信息,他人收集或使用也需要承擔民事責任。

這無疑對違背自然人意願收集、使用公開個人信息的行為提供了直接的維權途徑,而對現今依靠二次利用公開信息開展業務的企業提出了新的課題。

曾經代理徐玉玉案的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袁椿暉在接受南都采訪時亦表示,此次在民法層面確定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在未來保護自然人的權益、提起訴訟奠定了一個基礎。

本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⑦ 民法典規定的新興權利有哪些

訂閱
民法典中包括了民事權利、民事行為能力、民事法律責任、物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合同、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方面的規定。是對我國現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收養法》、《侵權責任法》等民事法律規定進行的全面系統的編訂修撰。

《民法典》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中通過了表決,於2021年1月1日起實施,民法典實施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關於《民法典》部分規定介紹見下文:

1、關於民事主體。民事主體是民事關系的參與者、民事權利的享有者、民事義務的履行者和民事責任的承擔者,具體包括三類:一是自然人。自然人是最基本的民事主體。二是法人。法人是依法成立的,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依法獨立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組織。

2、關於民事權利。保護民事權利是民事立法的重要任務。第一編第五章規定了民事權利制度,包括各種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

3、關於民事責任、訴訟時效和期間計算。一是規定了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並對不可抗力、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自願實施緊急救助等特殊的民事責任承擔問題作了規定。二是規定了訴訟時效的期間及其起算、法律效果,訴訟時效的中止、中斷等內容。三是規定了期間的計算單位、起算、結束和順延等。

4、明確建築物及其附屬設施的維修資金的籌集、使用情況應當定期公布。禁止物業服務人採取停止供電、供水、供熱、供燃氣等方式催交物業費。

5、完善了防止性騷擾有關規定,將「文字、圖像」納入性騷擾的認定范圍。

6、完善關於高空拋物墜物的規定,規定發生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的,公安等機關應當依法及時調查,查清責任人。

7、地面塌陷傷人問題,規定建築物、構築物或者其他設施倒塌、塌陷造成他人損害的,由建設單位與施工單位承擔連帶責任,並對因他人原因導致倒塌、塌陷的侵權責任作出了規定。

民法典是對我國所有現行民事方面法律的編訂和修撰,並且對現行法律中部分內容進行了完善,更加明確了公民的基本權益和需要承擔的民事責任,對我國公民來說是具有重大意義的。

熱點內容
美國最高法院英文 發布:2025-10-13 08:59:54 瀏覽:913
新疆伊犁司法局 發布:2025-10-13 08:47:14 瀏覽:500
去法院復印判決書 發布:2025-10-13 08:41:17 瀏覽:902
廠里沒有工資條是不是偽緩勞動法 發布:2025-10-13 08:36:23 瀏覽:710
道德經說上善 發布:2025-10-13 07:57:34 瀏覽:4
民事民法典宣傳標語 發布:2025-10-13 07:43:14 瀏覽:951
長治市司法局法律援助 發布:2025-10-13 07:42:45 瀏覽:538
司法考試2013年 發布:2025-10-13 07:38:58 瀏覽:577
中學生安全條例 發布:2025-10-13 07:36:52 瀏覽:852
環衛工人法律知識培訓活動 發布:2025-10-13 06:57:20 瀏覽: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