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為與民法原則
① 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哪些條件
根據民法通則有關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應具備以下條件:
1、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民事法律行為既然能產生某種法律後果,就要求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即以自己的行為去取得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另外,行為人還必須是有權實施該項民事法律行為的人。
2、意思表示真實。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合法行為,這就要求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必須真實。如果不是出於真實的意思表示而為的民事行為,其效力當然就是無效的。意思表示真實包含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必須是真實的,二是行為人的意思表示必須是自願的。
3、行為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要求民事法律行為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是指其內容必須合法,具體包括兩方面:一是行為本身必須是合法的;二是標的物也必須是合法的。
②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有哪些基本原則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規定的基本原則有: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第三條 當事人在民事活動中的地位平等。
第四條 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五條 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犯。
第六條 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
第七條 民事活動應當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
(2)民事行為與民法原則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基本原則的適用人群
1、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能夠以自己的勞動取得收入,並能維持當地群眾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認定為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2、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進行的民事活動是否與其年齡、智力狀況相適應,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的智力能否理解其行為,並預見相應的行為後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方面認定。
3、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進行的民事活動,是否與其精神健康狀態相適應,可以從行為與本人生活相關聯的程度、本人的精神狀態能否理解其行為,並預見相應的行為後果,以及行為標的數額等方面認定。
4、精神病人(包括痴呆症人)如果沒有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不知其行為後果的,可以認定為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人;對於比較復雜的事物或者比較重大的行為缺乏判斷能力和自我保護能力,並且不能預見其行為後果的,可以認定為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人。
③ 民事法律行為、法律行為、民事行為的區別和聯系 民法考試
法律行為是國際通用的,民事法律行為是我國杜撰的,是為了把法律行為引進專到其他部門,區分屬民事法律行為,行政法律行為等等,其他國家法律行為專指民事方面。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本來應該等同於法律行為,但立法時,民事法律行為專指合法的法律行為,在創造他的上位概念民事行為,民事行為包括合法的,非法的,但注意就算這樣,民事行為也不等於法律行為,他還包括事實行為。所以我國沒有與法律行為等同的一個概念,教科書上的法律行為概念是國際通用的,最少是大陸法系通用的,我國台灣地區,日本,德國皆是。而民事法律行為和民事行為是民法通則中創設的概念,可以說囿於當時立法水平,是一次不成功的創設,沒有體現行為分為法律行為和事實行為這樣的基礎分類,與國際脫軌,而且專業上,民事法律行為也沒有存在的空間。一般論文,教科書,均是以法律行為為基礎展開。
④ 民事法律行為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
作為民法總則中的一般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制度及其相關理論在現代民事法律制度以及現代民法學說中居於重要地位。
(1)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民事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重要的民事法律事實。我國現行民事立法上確認了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但與傳統民法有所不同的是我國《民法通則》上確認了民事行為這一概念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民事法律行為專指合法行為而民事行為則是一個中性概念是指民事主體實施的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旨在發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為它相當於傳統民法上的法律行為。
(2)民事法律行為制度在民法中的地位
①民事法律行為制度作為觀念的抽象不僅統轄著合同法、繼承法和婚姻法等具體的設權行為規則形成了民法中不同於法定主義體系的獨特法律調整制度而且用完備系統的理論形態概括了民法中一系列精緻的概念和原理形成學說中令人矚目的獨立領域。
②法律行為作為私法自治的工具真正保證了個人生活空間不受外來力量的干涉使個人處理自己事務的理想成為可能。法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旨在發生一定私法上效果的行為。私法自治旨在保障經濟活動的運作不受政府的統制或者支配而是經由個人意思決定所體現的自由競爭。法律行為正是個人自由競爭時的方式和方法。
③法律行為概念的提出使民法理論甚至民法典的體系更加完善。從理論上來說它解決了意思自治 原則適用在婚姻法、繼承法上捉襟見肘的情況擺脫了法律行為從屬於債法或者合同法的傳統民法體例。從立法上來說它使民法典總則得以完美的呈現沒有法律行為就沒有民法典總則這在民法學術界早已是不爭的事實。從技術上講它解決了法律行為普遍規則和具體規則之間的關系使民法典避免再對各種具體法律行為作出不必要的重復規定。通過抽象性和概括性規定能力克服了羅馬法以來對設權行為的具體羅列方法在法學方法上具有簡化法律規定和協調體系化的價值。
④它擴充了意思自治的空間。近現代的民法都是以私法自治為其根本原則的法律行為制度的構建不僅使私法自治原則得以真正貫徹而且有效地擴充了私法自治的空間。特別是物權行為理論的提出使意思自治得以在物權法中生存。傳統的物權法除了所有人的處分自由之外是幾乎沒有個人的自由意思空間的但是法律行為的出現使傳統的債的履行行為成為了物權法上的有轉移所有權的意思的物權行為。
⑤ 民事行為和民事法律行為的區別
民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發生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民事行為又稱為法律行為。內這種行為包括民事法律行為、無容效民事行為、可變更或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是指民事主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合法行為,依適法性為特徵。
⑥ 民事行為的民事行為
民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發生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民事行為又稱為法律行為。這種行為包括民事法律行為、無效民事行為、可變更或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效力未定的民事行為。
民事行為成立與生效的關系
民事行為的成立與民事行為的生效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
其聯系在於:民事行為的成立是民事行為生效的前提。一項民事行為只有成立以後,才談得上進一步確認其是否有效的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民事行為的成立與民事行為的生效在時間上是一致的,即在民事行為成立時即具有法律效力。只有在少數情況下,民事行為的成立與生效不具有時間上的一致性,即一項民事行為已經成立,但卻尚未生效。
其區別主要在於:(1)著眼點不同。民事行為的成立著眼於民事行為因附和法律構成要素,而在法律上視為一種客觀存在;民事行為的生效著眼於成立的民事行為因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而取得法律認可的效力。(2)判斷標准和構成要件不同。民事行為的成立以意思表示的成立或者意思表示一致為要件;民事行為的生效要件,則包括民事行為能力規則、意思表示自願真實規則、行為內容不違反法律原則等。民事行為的成立要件著眼於表意行為的事實構成,此類規則的判斷不依賴於當事人後來的意志;民事行為的有效要件卻著眼於當事人的意思表示的效力。(3)發生的時間不同。民事行為具備法定構成要素即為成立,自具備法定有效要件時生效。(4)效力不同。民事行為成立即生效的,當事人應受效果意思的約束,所負擔的義務主要是約定義務,可能產生的民事責任主要是違約責任;民事行為成立後不能生效或者被撤銷或者在成立後未生效之前,當事人所負擔的主要義務是法定義務,違反了這種義務所產生的民事責任主要是締約過錯責任。
⑦ 民法基本原則的自願原則
自願原則是中國民法的基本原則之一,它是指公民、法人等任何民事主體在市場交易和民事活動中都必須遵守自願協商的原則,都有權按照自己的真實意願獨立自主地選擇、決定交易對象和交易條件,建立和變更民事法律關系,並同時尊重對方的意願和社會公共利益,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或任何第三方。只要進行交易或其他民事活動雙方的交易等行為不違反法律規定,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個人等第三方都不能幹涉。以欺詐、強迫、威脅等違背交易主體意志的不正當競爭行為,都為法律所禁止。
自願原則主要有以下表現:
1、當事人自主決定民事事項;
在民事活動中,當事人可以自主決定各種事項,不僅可以決定是否實施某行為或參與某民事法律關系,而且可以決定行為的相對人、行為的方式以及法律關系的內容等等;當事人不僅可自主決定實體上的權利義務,而且可自主處分其權利,選擇處理糾紛的程序、方式等等。當事人關於民事事項的約定,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行性規定,就有法律效力,並且「約定大於法定」,即當事人關於該事項約定的效力優先於法律關於該事項的任意性規定。
2、當事人對自己的真實意思負責。
在民事活動中,只有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才能發生法律效力。當事人也只對表達自己的真實意願的民事行為負責。不是當事人的真實意思表示的行為,當事人可不認可其效力,可不受其拘束。並且,當事人對於在意志不自由的情況下造成的損害,原則上也不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