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私法性質
⑴ 民法的性質
法律分析:1.民法是私法。
關於公法和私法的劃分標准主要有三種學說:一是利益說,二是意思說,三是主體說。民法的調整對象決定了民法是私法,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主要涉及私人利益,民事主體之間是平等主體的關系,國家也是作為特殊的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活動。將民法歸人私法范疇,有助於提倡當事人意思自治,盡可能減少國家干預,並有助於培育和發展公民的權利意識和平等觀念。
2.民法是調整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這主要是從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的性質歸納得出的。從歷史發展看,民法始終與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的發展相聯系;從內容來看,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主要是財產歸屬關系和財產流通關系。與此相適應,形成了由民事主體、物權、債權等制度組成的民法體系。
3.民法是調整市民社會關系的基本法。
市民社會是與政治國家相對存在的,一般是指當代社會秩序中各種非政治領域。民法調整市民社會關系,重在保護市民的私權,加大對個人自由權利的保障,以構建和諧的市民社會秩序。
4.民法是權利法。
民法最基本的職能在於對民事權利的確認和保護。從起源來看,民法就是為了對抗公權力的干預、保障公民權利不受侵犯而產生的。民法體系的構建以權利為基本的邏輯起點,民法總則和民法分則都是圍繞權利展開的。民法通過權利確認當事人的行為規則,通過救濟手段確認權利。
5.民法是實體法。
民法規定民事主體相互間權利義務的實體內容。民法作為實體法,既是行為規則,又是裁判規則。民法作為行為規則具有確立交易規則和生活規則的功能,作為裁判規則是司法機關正確處理民事糾紛所要依循的准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條 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第三條 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
第四條 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⑵ 民法的性質
關於民法的性質,可以從如下方面理解:
(1)民法為私法。因此,對於民事事項,即使法律未作明確規定,只要不屬於法律明文禁止的,當事人就可為之,就是合法的。
(2)民法為權利法。民法作為私法,是以確認和保護民事主體的權利為主旨的。民法不僅要確認主體享有的各項權利,而且要規定權利受到侵害時的救濟措施,以使每個人都應充分重視自己的權利,尊重他人的權利。
(3)民法為文明法。民法講求公平、正義、平等、自願、誠實信用,為促進人們的道德水準的提高創造法治環境。同時,民法對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要求是要符合社會公德,而社會公德則是社會公眾應當遵行的與社會生活條件相適應的基本道德准則。
(4)民法為實體法。民法是規定民事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的法律,而不是規定權利救濟程序的,因而民法為實體法,而非程序法。
(5)民法為任意法。民法所調整的是社會成員間的關系,民法規范主體的行為主要是為民事主體規定行為的模式,使主體明確實施何種行為可發生何種法律後果,以根據自己的利益需要決定其行為。因此,民法規范多為任意性規范,賦予民事主體選擇行為的自由和權利,當事人可以自主決定是否適用該規范。
(6)民法為國內法。民法是由一國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是適用於一國法律所管轄領域內的民事關系的,因而為國內法。
(7)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民法規范既是民事主體的行為准則,也是法院或仲裁機構裁判民事案件的准則。因此,民法是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⑶ 民法的私法性質有什麼表現
1.調整的主體復平等。例如合同的制雙方地位相當。
2.意思自治,只要雙方達成一致即可形成有效的民事法律關系。(法無禁止即許可)
3.追究責任的形式通常為繼續履行、支付違約金、賠償損失、賠禮道歉等形式,而不是由國家機關執行的罰款、拘留、監禁等強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