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最高人民法院曹守曄

最高人民法院曹守曄

發布時間: 2025-05-07 11:15:11

1. 票據無因性原則

1、案情簡介1990年11月12日,某回收站作為付款人填寫了一張面額為100萬元、收款人為某鑄造廠的商業承兌匯票,並在承兌人處蓋了公章,匯票到期日為1991年5月13日。次日,回收站、製造廠持該匯票至某信託投資公司貼現。

投資公司扣除貼現利息56472元,943528元匯入將鑄造廠駐某市辦事處賬號。該匯票到期後,回收站無款返還。投資公司在收不回貼現款的情況下,向公安局報案。

公安局立案後,追回89700元,但認為該案雖有詐騙行為,但構不成犯罪。1992年6月4日,投資公司提起訴訟,請求判令回收站、鑄造廠歸還債款並賠償損失。

2、法院判決要旨法院審理後認為,回收站與鑄造廠惡意串通,開出空頭商業承兌匯票,利用貼現套取資金,應予以返還。投資公司違反《銀行結算辦法》中關於商業承兌匯票貼現只能在收款人的開戶行貼現的規定,造成款項不能收回,也有一定過錯,應承擔部分利息損失。

(1)最高人民法院曹守曄擴展閱讀:

相對性

雖然票據法的制定和發展,更多的是出於促進票據流通、方便商品交易、繁榮市場經濟的技術上的考慮。票據法本身亦是一種技術性較強的法律。

固然基於這種考慮,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及地區的票據法將"方便"、"快捷"、"效率"置於比"穩定"、"安全"、"秩序"更高的地位。

所以才規定了票據的無因性原則。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方便"、"快捷"、"效率",忽視對公平和誠實信用的追求,忽視對票據使用所需"穩定"、"安全"、"秩序"的保障,也是不可取的。

正如台灣學者鍾兆民所言:"依票據法的規定,票據固為不要因證券,

若絕對堅持這一原則,亦足以妨害票據的流通性。按票據法之所以規定票據為不要因證券者,原在保護票據的流通性。若今為保障執票人之權利而輕易舍棄發票人或執票人前手權利之保護於不顧,自非本部分法條之本意。"故為追求法律的妥當性和衡平性,

在堅持票據無因性原則的基礎上,兼顧該原則的效力不及之處;在對該原則進行普遍適用的同時,對該原則的例外情形予以嚴格適用,即堅持票據無因性原則具有相對性的原則,才能實現票據法促進票據流通、保護交易安全的雙重立法目的。

2. 懲罰性賠償公益訴訟如何維護消費者權益

懲罰性賠償公益訴訟如何維護消費者權益

消費公益訴訟正邁向一個新台階。

不久前,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廣東省消費者委員會(以下簡稱「廣東省消委會」)提起的「三宗關於生產銷售假鹽的懲罰性賠償公益訴訟」作出一審判決,廣東省消委會勝訴,三案8名被告共須支付懲罰性賠償金167480元。這也是消法修訂後,法院首次支持的消協組織的懲罰性賠償公益訴訟。

消協組織提起懲罰性賠償公益訴訟,賠償額度如何確認?

現行的法律法規未對懲罰性公益訴訟的賠償金額作出明確規定。《食品安全法》中第148條規定,生產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或者經營明知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消費者除要求賠償損失外,還可以向生產者或者經營者要求支付價款十倍或者損失三倍的賠償金。

因為公益訴訟涉及眾多不特定的消費者,消費者購買商品時的價款可能各不相同,像食鹽、豬肉這類食品,很難保存購買時的發票。周虹認為,公益訴訟如果按照消費者購買商品時支付價格的十倍來計算的話沒有價值,而如果按照消費者損失就是一個特定訴訟,不是公益訴訟了。在周虹看來,從銷售端入手,以企業的銷售額進行計算更容易取證。

廣東省消協組織在提起訴訟時,根據《食品安全法》的規定,要求按照侵權人銷售價款的十倍金額作為賠償金。

但也有專家指出,產品銷售過程中有很多中間商,侵權人如果是生產商,消費者的支付價款必定高於侵權人的銷售價款,那麼按照侵權人的銷售價款來計算賠償額度,賠償金額度對消費者也不太公平。

對於這個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如果難以確定消費者購買價款,但可以確定生產企業出售給批發商或零售商的價款,可以按照侵權人所在企業的行業平均利潤率進行倒推,通過行業零售商的平均利潤額度加上侵權人作為生產商出售商品時的價款,以該價的十倍計算公益訴訟中的懲罰性賠償總金額。

「任何人都不應該通過違法得到收益,這是最基本的價值觀。」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認為,對於賠償金的確認更多的還是需要從企業收益的角度去考慮,通過企業收益來判定侵權人的賠償額度。

關於賠償額度,北京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原委員王范武認為,可以看侵權人企業的營業額,如果查不清楚企業的營業額,就看銷售利潤或盈利情況來推定賠償額度,「這在知識產權案件中已經大量運用了。」

消費者組織勝訴後侵權人支付賠償金以後,受害的消費者是否還可以主張賠償?王范武提出了這個擔憂。

在他看來,消協組織如果勝訴後,消費者個體再提起民事訴訟,法院還是要受理案件,但讓侵權人再進行賠償,這是不太可能的。

王范武認為,應該以侵權人已支付的賠償金為主,根據法院針對消費者起訴確定的賠償額,來支付相應的對價,不足的部分可以由侵權人繼續承擔。

設立基金是否更合理

在懲罰性賠償公益訴訟中,消協組織雖然是原告,但權益真正受損害的是消費者。當消協組織勝訴時,賠償金應該判給誰,如何使用分配也是一個亟待明確的問題。

在廣東省消委會勝訴的三例案件中,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將懲罰性賠償金由法院上繳國庫。對此,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環資庭副庭長韓方給出了解釋,因為在不能確定具體的消費者時,上繳國庫最符合實際情況,「這樣可以起到維護社會公共利益」。

在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肖建國看來,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恰恰反映了消協組織在懲罰性賠償請求權上的特殊性質,體現了和消費者懲罰性賠償請求權的差異,也能體現公益訴訟和私益訴訟的差別。「如果認為消協組織提起的懲罰性賠償請求權是消費者個人懲罰性賠償請求權的總和的話,實際上我們就是若干個不特定的消費者私益訴訟的總和,怎麼能叫公益訴訟呢?」

但在一些專家看來,如何公益訴訟賠償金使用仍值得商榷。

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副所長曹守曄認為,如果把賠償金上繳國庫,那跟行政罰款是一樣的。從長遠來看,曹守曄建議,建立消費者權益保護基金,將賠款放入基金。

一些專家也認同設立基金來管理賠償金顯得更為合理。

周虹認為,可以借鑒一些國家公益訴訟的基金模式建立消費者權益保護基金,由第三方託管,如果特定消費者起訴,獲得法院判決支持的,可以從這些基金裡面去獲償。

在賠償金管理上,後續將面臨著賠償款發放的工作。北京天元律師事務所律師韓桂珍認為,這中間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篩選出具有索賠資格的消費者,設立一個基金能夠專業化地解決很多問題。

針對管理懲罰性賠償金問題,劉俊海給出了兩種方案:一種是中消協作為發起人,成立中國消費者民事訴訟賠償基金會,將所有的賠償金放置在這個基金會中,將每一筆賠償金詳細備案,單獨記賬,專款專用,當消費者拿出相關案件證據,並申請理賠的時候,可以從這部分款項中,給消費者發放賠償金;另一種是委託基金會,比如中華慈善總會,或委託信託公司作為受託方,確定信託的監督人。

來源:中國青年報

熱點內容
合同法第119條救濟 發布:2025-05-08 01:29:55 瀏覽:96
經濟法反壟斷證人證言 發布:2025-05-08 01:29:54 瀏覽:854
中級經濟法椰子導圖 發布:2025-05-08 01:12:04 瀏覽:377
仿寫道德經 發布:2025-05-08 01:07:05 瀏覽:625
財政違規退稅法規 發布:2025-05-08 01:05:34 瀏覽:66
土壤方面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08 00:59:06 瀏覽:700
北京北斗鼎銘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05-08 00:55:20 瀏覽:290
律師鬧庭 發布:2025-05-08 00:48:47 瀏覽:959
行政法中國政法大學 發布:2025-05-08 00:48:41 瀏覽:141
道德創傷 發布:2025-05-08 00:48:40 瀏覽: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