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法交易迅捷原則
A. 商法中商事交易迅捷安全原則中效率與安全的關系是什麼
安全與效益:商法之核心價值
漢語中的「效率」,相當於英語中的對應詞「efficiency」或「efficient」 。在我們的生活中,常言之「經濟效益」,「辦事效益」,「生產效益」,「學習效率」 等。所有這些詞無外乎體現了一種經濟學上的觀念:以較小的成本生產出等量的產品,抑或以相同的成本獲得較多的產品。倫理學家們常常將效率視為功利,而經濟學家們卻說此乃「以價值極大化的方式配置和使用資源」。而在法律的視野中,效率被解釋為通過對某些行為的規制,限制一些自由,從而擴大更大的自由,使法律關系和法律行為流轉快速化,以實現最大價值的目標追求。當然,效率固然重要,但法律之價值同時也在於維持一種安全的態勢。正如台灣學者張國鍵稱:「商事交易,固貴敏捷,尤須注意安全,如果只圖敏捷,而不求安全,則今日所為之交易,明日即可能發生問題,甚至於遭受意外之損害」。11商法對維護交易安全之各種形式已在上段論述中以干預主義原則、公示主義原則、外觀主義原則、嚴格責任主義原則加以闡明,故在此不作具體闡述。
作為商法核心價值,筆者認為其自身的存在與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商法價值之二元性與自然性特徵。所謂二元性,即效率與安全之矛盾性。商法作為一個營利性,技術性,操作性較強的法律部門,其核心價值體現為保障商事交易安全和促進交易效率。但是,自古以來,法學者們對於交易安全與交易效率,實質公平與程序公平誰更優先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歇。這是因為對效率的追求不可避免的產生出各種不安全的因素,因為效率與公平往往處於深沉的張力之中。12 沒有效率的安全使無價值的,沒有安全的效率也將時刻使法益處於危險的狀態。所謂自然性,是指商法即以對商人或商行為的規范的角色,自誕生以來,其安全與效率價值就一直蘊藏於商法價值之中,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易言之,安全與效率價值是商法的靈魂,是其存在之基石,是推動其發展的內在原動力。可以說安全與效率對商法來說完全是一種純自然價值的體現。沒有安全與效率,就沒有商法。
從我國現行立法和具體制度看,安全與效率的矛盾沖突是十分突出的,大體上表現為過分注重安全價值的保障,而對效率價值重視不足,這也使我國商事法律不成熟的一種表現。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對於自治、風險、自由的認識是不充分的,相反統一、大和、團體、託付等觀念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國家是人民的保姆,政府是人民的公僕。因此,人們往往都習慣於被國家公權統治,依附於國家的管理,而國家也將百姓生產、交易之瑣事囊於自身保護范圍之中。此種民族之性格並非中國一國存在,包括我國台灣地區,東南亞眾國,日本等在內的東亞國家和地區,都普遍存在著這一現象。國家積極介入私法領域的商事活動,為交易人擔當風險迴避責任,保障其財產安全固然重要,但與此同時,商事主體交易自由,商事交易的敏捷高效就必將受到限制。僅以我國企業法人設立的最低資本注冊金制度,就可見一斑。當新技術還未轉化為資本的時候,最低資本注冊金制度往往限制了新技術的快速傳播,進而轉化為資本的效率與可能性。在已成立的企業法人中,固定資產和法人設立最低資本保證金制度,往往限制了法人財產轉化為資本的過程,減緩了民事商事活動流轉過程。依照私法領域意思自治立法原則的內容,從事商事活動的交易風險自負,對於交易相對方的商業信息應自行查找,政府應盡量減少對司法領域交易活動的干預。
但是進一步思考,東方十界在其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與西方社會完全不同的社會結構、人倫傳統和邏輯結構,而現代商法又起源於歐洲,並在西方社會的邏輯體系中成長壯大。如今我們站在東方黃色文明的土地上,將藍色文明的制度原則毫無保留地抑或完全不考慮法律資源本土化地移植過來是否妥當,還值得商榷。
基於我們現階段還處於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歷史發展時期,宏觀經濟市場與微觀經濟市場發育尚未成熟,商事交易的不確定性風險因素還有很多,商事主體自身內部體系還有待健全,因此筆者認為,目前在商事法律中適當的偏重於對商事交易安全之保護還是有其現實的意義與價值的。但是,隨著商業市場的逐步健全,商法價值的總趨向,還是應逐漸向效率價值方向傾斜。因此,在一個較完整的法制體系中,安全價值並非商法所特有,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部門法也要極力的保護法益的安全。商法中的安全價值往往通過憲法、民法等基本法已經加以了較寬泛地保護,而唯有交易之效率價值,才是真正體現商法根本特性的價值,因而也就成為商法中最優位的價值。13
筆者認為,中國未來商法價值的發展應該以保障效率價值優先於保障安全價值。這並不是一種刻意地追求,更非「××政策」和「××口號」所能動搖。這種發展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一種制度要存在並根植於社會,就必須順應社會對這項制度所提出的特殊要求。安全固然重要,可這僅是自然理性對法律普遍性的呼喚,而商法之矛盾特殊性卻更多的體現於商事法規對交易效率的促進之中。簡化交易程式,便捷交易活動是現代商行為法的最主要功能,而效率價值才是商行為法的根本價值。14
當然,筆者也並非在此鼓吹「效率絕對化主義」、「效率法西斯主義」,而只是嘗試性地探討商法在穩定中漸變的發展趨勢。由其對於當今中國,改革的步伐更要謹小慎微,前進的方向更有反復探究,詳加論證。否則,歷史上那段「非理性」的劇目又將重演。
新 探
在商法立法史上,法國於1807年的商法典開創了「民商分立」的商事立法模式與瑞士1912年民法典開創的「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都有不少國家在追隨。15 其中以荷蘭民法典中所采之民商合一立法體系位極端。我國目前所採取的立法體系為民商合一的立法體系,於是多年來,法律人們圍繞著「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的問題爭論不休。也有學者寫文章16從民法與商法的分合(從商法獨立性的角度)來談商法的特性與價值。而真正從商法作為法這一調整社會關系的規范所應當具有的法理價值和制度價值來探討的文章並不多見。基於此,筆者試從商法作為法所應當擁有的基本價值出發,試圖從抽象的法理學與具體的商事法律制度相結合的角度,對商法的價值,以及各種價值間的內在體系結構進行粗淺的分析與探求。17
商法經歷了由習慣到習慣法再到成文法的發展歷程,一直以來他都是商人們的「自由宣言」與「權利憲章」。在民商合一的國家和地區,商法作為民法的特別法,在憲法與民法對於平等、正義、安全與秩序進行抽象的概括性保護後,商法在具體的交易行為中將權利不斷的變為現實。商法作為一個重要的部門法之所以能夠存續於世間,是以其技術性、營利性、國際性、敏捷性、進步性相聯系的,而在商法之價值體系中,效率價值成為實現這些特製屬性的最有力的前提與保障。由是觀之,商法的價值體系內容是和諧一致的。從矛盾之普遍性而言,其具有作為法所擁有的一般性價值,從矛盾的特殊性而言,商法以其效率、安全、快速等特性價值長存於世間。沒有基本價值的商法將極有可能成為使法益瀕臨危險或實質侵害之中的惡法。但沒有特殊價值的商法,又將失去其獨立地位,被它法所包容。因此,商法的價值應當包括其一般價值與特殊價值。從而真正構建商法學內容嚴密的價值邏輯體系,形成商法在特定情況下所應有的價值取向,保障商事交易活動的順利公平快速穩定地進行,為商法之未來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指明前進的方向。
B. 商法的特殊原則
法律分析:商法的特殊原則有:第一,強化商事組織原則,該原則要求提高企業素質和完善企業結構,我國應重點強化商事組織原則。第二,維護交易公平原則,體現為商事交易主體的地位平等以及誠實信用。第三,促進交易迅捷原則,體現為交易簡便,短期時效,定型化交易規則。第四,維護交易安全原則。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五條 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商業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督,承擔社會責任。公司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不受侵犯。
C. 商法基本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是合同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根據誠實信用原則,民事主體在實施民事行為時,應版當講究權信用,嚴守諾言,不把自己利益的獲得建立在損害國家、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基礎之上,應當在不損害國家、他人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合同法)第6條就明確規定: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
不僅是中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已經將誠實信用這一道德基準進一步提升到民商立法中去,將誠實信用原則規定為民商法的一條基本原則,因此將其稱為「帝王規則」。
1)誠實信用本質上是一個道德規范。只有在市場主體的市場行為都符合誠實信用標准時,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會有質的發展和飛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才會有更大的發展。
2)正確理解和掌握《合同法》中誠實信用原則的真正內涵,正確運用誠實信用原則去解釋合同,裁判案件,維護善意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D. 簡述商法的六個基本原則
商法的基本原則可以歸納為以下六個:
商主體法定原則:這個原則要求商主體的創設、維持及解散都需要嚴格遵守法定條件和程序。也就是說,不是隨便什麼人或組織都能成為商主體,得滿足一定的條件,並按照規定的程序來。
維護交易公平原則:這個原則強調的是交易的公平性,就像我們平時買東西,都希望價格是公道的,不希望被宰。商法也是這樣,要求交易雙方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易。
保障交易簡便迅捷原則:就是說,商法要讓交易變得簡單快捷。畢竟,時間就是金錢嘛,如果交易過程太繁瑣,耗時太長,對大家來說都是損失。
維護交易安全原則:交易不僅要公平,還得安全。這個原則就是強調交易過程中要誠實信用,不能欺詐,同時還有一些制度來保障交易的安全,比如公示主義、外觀主義等。
創業自由原則:這個原則鼓勵大家自由創業,只要符合法律規定,就可以自由設立商主體,進行商事活動。
效益原則:商法還要追求效益,畢竟商業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嘛。所以,商法的一些規定也是為了讓商業活動更加高效,創造更多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