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取得民法通則
⑴ 《民法通則》第幾條規定善意取得
《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
⑵ 民法中的情事變更原則和善意取得制度那個更好寫一點,其他好建議的也可以.... 謝謝了
你好。
如果是本科的畢業論文的話,這兩個題目的大小都還合適,寫一萬字左右沒有問題。這兩個題目對民法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都是有一定考驗的。
先分析善意取得。善意取得制度早在民法通則中就已經加以規定了,但適用范圍局限於動產。至於不動產的善意取得,是在物權法106條加以規定的。106條的規定特別是在構成要件方面是比較粗糙的,所以你可以從這兒著手,而且物權法已經頒布有三年了,資料收集方面也比較容易。但是有一個要考慮的問題,就是雖然資料比較好收集,但是對於這方面的討論已經是很多了,如果要創新,要花些工夫。
或者你要是結合實際情況,通過調查研究的方法來寫,就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情況以及需要完善的地方來探討,在論文中可以分析一兩個典型案例,並結合登記制度來寫,也未嘗不可。登記制度不能寫得太多,否則就可以直接寫不動產登記了。
接下來講情事變更。情事變更制度在我國國內法中一直沒有體現,因為情事變更和商業風險本來就很難區分。但是09年通過的合同法司法解釋2中的第26條作出了規定。這個規定比較新,適合於論文。所以可以探討此規定的目的,意義和將要產生的影響以及適用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怎麼解決等等。但畢竟這個理論早就有了,特別是在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中早就明確規定。所以在研究的時候免不了要看看國際經濟法上的東西,有助於你把握此制度。
或者你可以談談商業風險和情事變更的區別。這個立法上是無法解決的,一般都是交給法官來判斷。你可以通過案例分析的方式對這兩者進行對比,最後提出自己的幾個基本的判斷標准作為創新點。這個對民法理論的要求不太高,但必須掌握大量資料,否則容易以偏概全。
至於論文的標題和構架,以後慢慢的就清楚了。
希望我的答案有幫到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樂意為你回答。
⑶ 善意取得制度,為近代以來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民法一項重要的法律制度,尤其是民法物權法的一項重要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為近代以來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民法一項重要交易規則,其有助於穩定社會經版濟秩序權,維護正常的交換與消費,能有利的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現行的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則》雖尚未確認善意取得制度,但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卻承認善意購買者可以取得對其購買的、依法可以轉讓的財產的所有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指出:「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從中,我們可以得出《民法》立法本意上對「善意取得」予以必要法律保護應該具備的條件:即(一)受讓人須為善意;(二)受讓人須通過有償的法律行為而取得所有權;(三)受讓人須實際佔有該財產;(四)出讓人是對該財產無處分權的原佔有人。而同時具備了這四個條件,無疑也就具備了物權法草案現在關於「善意取得」的規定:如果受讓人是在公開市場買到的或通過拍賣得到的贓物,就給予一定的法律保護,不應該無償追回。
⑷ 《民法通則》第幾條規定善意取得--婚姻共同財產的相關內容
按現行的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並沒有關於善意取得和夫妻共同財產的相關規定,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有關於善意取得的法律規定,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有對夫妻關系共同財產作出詳細規定。
相關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
第一百零六條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十七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
(二)生產、經營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⑸ 民法通則107條,所有權或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
第107條 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物權法》第106條規定善意取得制度,第107條規定遺失物損害賠償以及取回規則。第107條可看作是對第106條善意取得條款中標的物范圍的例外規定,故相對於善意取得條款而言,其為限制性的法條。[i]筆者認為我國物權法存在以下問題:第一、遺失物可在特定期間內排除善意取得之適用,盜贓是否可類推適用該規則?第二、物權法第107條文義是不夠明確,適用上將出現諸多問題,需要加以澄清。
一、比較法上的考察
德國民法典第935條規定盜竊物和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但對金錢、無記名證券,以及通過公開拍賣方式出讓物可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台灣地區民法典第949條規定:佔有物如系盜贓或遺失物,其被害人或遺失人,自被盜或遺失之時起,二年以內,得向佔有人,請求回復其物。第950條規定:盜贓或遺失物,如佔有人由拍賣或公共市場,或由販賣與其物同種之物之商人,以善意買得者,非償還其支出之價金,不得回復其物。
要較為全面的了解德國、台灣地區民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應當綜合考察善意取得條款和關於遺失物、盜贓的規定。後者系對善意取得標的物范圍所做的限制,其所貫徹的思想是:當原權利人(主要指所有權人)因自己的意思導致對物失去控制,其利益應向善意相對人的信賴利益讓步。可見,構成善意取得之動產,應為「佔有委託物」,即基於權利人意思而喪失佔有之物,如基於委任、保管、設定質權而交由他人佔有之物。遺失物和盜贓非為權利人意思而喪失佔有,故通常不能成為善意取得的標的物。
二、類推適用
反觀我國物權法善意取得制度,應結合第106條和107條規定方能得到完整的認識。就動產善意取得方面,與台灣地區規定最為接近。大陸法系其他國家或地區對遺失物、盜贓一並規定,並做相同的評價,但我國卻未明文將盜贓排除適用善意取得條款。筆者認為,不論立法者是否意識到該問題,此處都存在法律上的漏洞,因為物被盜竊後轉賣,乃社會生活中常見的情況,若適用善意取得條款,則會出現評價矛盾,即遺失物不適用善意取得,盜贓反而適用,而兩者在是否適用善意取得條款方面不應當做不同處理。
考察各國善意取得立法理由,遺失物、盜贓不適用善意取得,由於它們並非出自原權利人意思而喪失對該物的佔有,故沒有理由為保護善意相對人利益而犧牲權利人之權利。我國雖然僅規定遺失物特定情況下不適用善意取得,但其理由與其他國家立法並無不同。因此是否因自己意思而喪失對物的佔有,是能否適用善意取得一個重要條件。盜贓,亦非由權利人意思而喪失對物的佔有,故在此要點上與遺失物相類。不同之處在於物遺失系由權利人自己導致,物被盜則是他人導致,在評價上無關宏旨,甚至後者比前者更應排除善意取得之適用。基於類似情況相同處理的原則,避免法律適用中出現評價矛盾,故盜贓可類推適用物權法第107條規定。
三、《物權法》第107條評析
該條文顯然系參考台灣民法的規定,但也存在一些差別。主要差別是:第一、在內容上,我國法增加了「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的規定;第二、權利人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的兩年時間的起算點不同,台灣規定是被盜或遺失時起兩年內,我國法規定從知道或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兩年內。
通過觀察「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之規定,則通常將其理解為一種選擇適用關系,即一旦權利人選擇了向無權處分人或受讓人中一人主張權利,則放棄對另外一人的權利主張。筆者認為,其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遺失物或盜贓一旦進入市場流通,難以尋獲受讓人。在不知受讓人時,權利人多會直接向無權處分人主張權利。如果主張之後,受讓人才出現,由於權利人已向無權處分人請求賠償,即便無權處分人無資力或其他原因難以實現賠償,權利人也無法再向受讓人主張返還原物。因為依據選擇適用關系,權利人已放棄對受讓人返還原物之主張。該結果顯然對權利人有失公平。
第二、權利人向善意受讓人主張原物返還請求權。原物若由於時間經過或使用而價值減損,由於受讓人主觀上為善意,則權利人無法向其主張損害賠償責任。但依據選擇適用關系,權利人已放棄對無權處分人損害賠償請求權,故也不得向無權處分人請求損害賠償。此對權利人明顯不公,權利人所受損害無法獲得完全賠償。
可見,選擇適用關系存在以上問題,但若為共同適用關系,則會發生以下法律效果:權利人獲得雙重賠償,即既從無權處分人處獲得損害賠償,又從受讓人處取回原物,權利人因此而獲利,這與民法填補損害的民事責任原則相沖突!故如何適用該規定頗值玩味,筆者認為應對該條文進行解釋,方能正確適用。
從條文的語義中來看,會導致以上問題的出現,故應考察該條文所處的規范脈絡(體系)和規范目的,以明確其含義。從法體繫上觀察,該條款系對善意取得條款(第106條)的限制性規定。在善意取得情況下,權利人僅能向無權處分人請求損害賠償。在遺失物、盜贓被無權處分人轉讓情況下,因為不適用善意取得條款,故權利人多了一個權利主張途徑,即所有物的返還請求權。此外,條文的規范目的在於對權利人權利予以全面的保護。權利人向無權處分人主張損害賠償,基於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其向受讓人請求原物返還,通常是基於物上請求權,兩者的請求權基礎不同。由此可知,該規定存在兩個不同的請求權,有可能存在請求權競合的情況。[ii]是擇一適用還是共同適用,關鍵看兩個請求權是否構成相沖突的競合關系?選擇適用關系僅在兩個請求權相沖突時才可適用,如果兩個請求權並存而不相沖突,則可同時適用。故針對上文提到的問題,可做出以下回答:
當權利人向無權處分人主張損害賠償後,權利人才知道受讓人。此時,應認為,存在權利人對無權處分人的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和對受讓人的原物返還請求權。兩個請求權是否發生沖突,應當具體分析。當權利人仍堅持向無權處分人全部損害賠償時,應認為權利人放棄對受讓人的原物返還請求權,因為此時兩個請求權存在沖突,故不得同時行使。當權利人選擇向善意受讓人請求原物返還請求權,若仍有損失,則仍可就損失部分向無權處分人請求侵權損害賠償,此時,兩個請求權不存在沖突,故可同時適用。
另外,筆者認為,此處受讓人,應當做狹義解釋,即善意受讓人。因為,該條款系對善意取得條款的限制,但為了兼顧受讓人的利益,又對原權利人的物之返還請求權行使期間加以限定,即從知道或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兩年內主張。如果超過兩年,則受讓人仍可善意取得該物。此受讓人若為惡意受讓人,即便超過兩年,也不適用善意取得制度。故聯系善意取得條款,可知受讓人應當是善意受讓人。
四、結論
筆者通過以上分析,認為《物權法》第107條存在規范漏洞以及文義不明的情況,可通過運用法學方法論加以解決。基於我國國情,方法論在實踐中並未能廣泛應用,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解釋法律、填補規范漏洞的作用。故最實際的做法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制定物權法司法解釋時,就該問題可做如下規定:
1、被盜竊的物品,准用物權法第107條的規定。
2、權利人對無權處分人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與對受讓人的原物返還請求權在不相沖突的情況下,可同時行使。
3、第107條所指的受讓人,不報包括惡意受讓人。
⑹ 民法關於善意取得的案例分析,求答案
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善意取得的前提是合法佔有,背景是無權處內分,而且還需要講究容對價。
案例中:
(1)乙拾得甲的奇石,即遺失物。根據《民法通則》第七十九條第二款的規定,拾得遺失物應當歸還失主的規定,遺失物的所有權仍由甲享有,所以乙並未合法佔有奇石。
(2)乙將奇石無償贈與丙,雖然是無權處分了甲的財產,但是丙沒有以合理的價格受讓。所以,對於丙來說也不能適用善意取得。
(3)甲從始至終都沒有喪失奇石的所有權,可以向任何人主張物權,要求丙返還奇石。
綜上,選項A正確,BCD錯誤。
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解釋
這兩條和善意取得沒有關系。
我國現行的民事基本法——《民法通則》雖尚未確認善專意取得制度,但在我屬國司法實踐中,卻承認善意購買者可以取得對其購買的、依法可以轉讓的財產的所有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9條指出:「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⑻ 打攪一下,請問「不動產、土地承包經營權不適用民法上的善意取得或取得時效制度」依據的是哪部法律的第幾
首先,關於善意取得散見於民法通則,且僅適用於動產的善意取得版,諸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權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第89條指出:「第三人善意、有償取得該項財產的,應當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其次,關於不動產不適用善意取得,由於沒有法律規定適用,所以不適用,原則上的依據就是《物權法》,但要找具體法律條文,由於我國目前沒有該制度,故找不到相關條文。
最後,關於不動產的取得,根據物權法規定,以登記為生效要件,關於土地承包經營權的取得,以村委會作為發包方的發包記錄、登記檔案、承包合同等為依據。
所以,有關問題屬於法理問題,沒有具體條文。
⑼ 民法中關於保護善意第三人的規定有哪些!!!
第一百零六條 無處分權人將不動產或者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的,所有權內人有權追回;除法律另容有規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讓人取得該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
(一)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者動產時是善意的;
(二)以合理的價格轉讓;
(三)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
受讓人依照前款規定取得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所有權的,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
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
第一百零七條 所有權人或者其他權利人有權追回遺失物。該遺失物通過轉讓被他人佔有的,權利人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請求損害賠償,或者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受讓人之日起二年內向受讓人請求返還原物,但受讓人通過拍賣或者向具有經營資格的經營者購得該遺失物的,權利人請求返還原物時應當支付受讓人所付的費用。權利人向受讓人支付所付費用後,有權向無處分權人追償。
第一百零八條 善意受讓人取得動產後,該動產上的原有權利消滅,但善意受讓人在受讓時知道或者應當知道該權利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