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舊民法通則
⑴ 訴訟時效新舊銜接規定
訴訟時效新舊銜接規定:
1. 普通訴訟時效適用。《民法通則》與《民法總則》均屬於基本法,在效力等級上處於同一位階,故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在《民法總則》施行後普通訴訟時效期間應為三年。
2. 短期訴訟時效適用。《民法通則》規定的一年短期訴訟時效屬於訴訟時效一章下的一個條款,而《民法總則》在訴訟時效一章中並未予以規定,可以認為《民法總則》取消了一年短期訴訟時效期間。因此,在《民法總則》施行後不再適用《民法通則》規定的一年訴訟時效期間。
3. 特別法規定的訴訟時效適用。按照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在《民法總則》施行後仍應優先適用民事單行法中有關訴訟時效拆升期間的規定。但《民法總則》施行之前施行的民事單行法中規定的畝神訴訟時效為二年的,其性質與《民法通則》規定的二年普通訴訟時效無異,故根據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在《民法總則》施行後應適用三年的訴訟時效期間。
4、普通訴訟時效的溯及力問題。
權利人之權利受到損害的事實發生在《民法總則》施行前,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訴訟時效已屆滿的,不因《民法總則》的施行而變更;《民法總則》施行時尚未屆滿的,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
第一百九十四條 在訴訟時效期間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下列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訴訟時效中止:
(一)不可抗力;
(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沒有法定代理人,或者法定代理人死亡、喪失民事行為能力、喪失代理權;
(三)繼承開始後未確定繼承人或者遺產管理人;
(四)權利人被義務人或者其他人控制;
(五)其他導致權利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障礙。
自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滿六個月,訴訟迅御虧時效期間屆滿。
⑵ 成人法定監護人的范圍和順序
《民法總則》第二十八條成年人的監護人的范圍及順序
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由下列有監護能力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
(一) 配偶;
(二) 父母、子女;
(三) 其他近親屬;
(四) 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
【新舊法條對比】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第十七條無民事行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由下列人員擔任監護人:
(一) 配偶;
(二) 父母;
(三) 成年子女;
(四) 其他近親屬;
(五) 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
對擔任監護人有爭議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在近親屬中指定。對指定不服提起訴訟的,由人民法院裁決。
沒有第一款規定的監護人的,由精神病人的所在單位或者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擔任監護人。
【相關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第十一條認定監護人的監護能力,應當根據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狀況、經濟條件,以及與被監護人在生活上的聯系狀況等因素確定。
第十二條民法通則中規定的近親屬,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
第一百五十九條被監護人造成他人損害的,有明確的監護人時,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監護人不明確的,由順序在前的有監護能力的人承擔民事責任。
【相關觀點】
本條(《民法總則》第28條,下同)在《民法通則》規定的基礎上,增加了具有監護資格的人「按順序」擔任監護人、「願意擔任監護人的組織」擔任監護人的規定,並將自願擔任監護人的「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修改為自願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擴大了監護人的范圍。具體說明可以參見第27條規定的釋義。
本條規定的需要設立監護的成年人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包括因智力、精神障礙以及因年老、疾病等各種原因,導致辨識能力不足的成年人。對成年人監護,要正確區分失能與失智的區別。失能是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失智即辨識能力不足。失能的成年人未必需要監護,只有失智的成年人需要監護。此外,還應當區分長期照護(護理)和監護的區別:從對象上看,照護的對象既包括失智成年人,也包括失能成年人;監護的對象針對失智成年人。從內容上看,照護僅限於生活上的照料和安全上的保護,不涉及人身權益保護的安排、財產的管理等事項;監護是對失智成年人人身、財產等各方面權益的保護和安排。
本條規定的前三項具有監護資格的人,都是成年被監護人的近親屬。近親屬往往與被監護人具有血緣關系、密切的生活聯系和良好的情感基礎,更有利於被監護人的身心健康,也更有利於盡職盡責地保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因此適宜擔任監護人。依據本條規定,具有監護資格的人有以下幾類:
一是配偶。成年男女達到法定婚齡,通過結婚登記程序,締結婚姻關系,產生法律權利義務關系。《婚姻法》第20條第1款規定:「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夫妻共同生活,具有相互的扶養義務,對共同的財產享有支配權,具有良好的感情基礎,由配偶擔任監護人有利於保護被監護人的人身、財產及其他合法權益。
二是父母、子女。父母子女之間既具有天然的情感,又具有法定的撫養、贍養關系,適宜擔任監護人。
三是其他近親屬。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外孫子女、兄弟姐妹。本條將「其他近親屬」列為具有監護資格的范圍,主要是基於血緣關系、生活聯系以及情感基礎等因素,有利於保護被監護人的合法權益。
四是其他願意擔任監護人的個人或者組織,但是須經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同意。「願意擔任監護人的組織」主要指公益組織,其能否擔任監護人,在實踐中由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者民政部門根據該組織的設立宗旨、社會聲譽、財產或者經費、專職工作人員等情況進行判斷。
⑶ 民法通則和民法典有什麼區別
《民法典》作為我國第一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整合了包括物權法、合同法、婚姻法、侵權責任法等各種法典,形成一個集中的、系統化的法律體系。這一改變不僅方便了法官和民眾查找法律依據,也避免了法律間的沖突與不一致性。拿破崙對《民法典》的高度評價,證明了在國家歷史進程中,一部民法典的制定和實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民法典》共計1260條,內容涵蓋廣泛,涉及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侵權責任等各個領域。通過對比民法新舊法律規則,總結出若乾重要新法律規則,旨在讓讀者更好地理解和適應這部全面而深入的法律體系。
在物權編中,強調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提出國家為了公共利益,可以徵收村民住宅並給予補償。城市商品房用地使用權自動續期,續期費用規定將由具體法規確定。新增居住權(租賃權)以滿足民眾的穩定租房需求,同時規定了居住權的限制條件,如不可轉讓、繼承等。抵押期間,抵押人可以出售抵押財產,但抵押權不受影響。遺失物一年無人認領即歸國家所有,這一期限從六個月延長至一年。耕地承包期限延長至三十年,並發給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到期後繼續承包。公有財產與私有財產受「平等」保護,強調了對私產的重視。加強對建築物業主權利的保護,明確共有部分收益的歸屬、地方政府和居民委員會在業主大會設立和選舉中的角色,以及維修資金的透明使用等。
合同編強調完善國家訂貨合同制度,規定在國家緊急任務下達時,有義務簽訂合同。合同的簽訂方式更為靈活,書面或口頭均可,甚至通過微信、簡訊、郵件等方式載明合同內容。禁止高利放貸,並明確規定禁止撤銷公益、道德性質的贈與合同。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必須履行提示或說明義務,否則對方可以主張條款無效。對於債務人逃避債務的行為,債權人有權向法院起訴撤銷其規避執行行為。定金規則進一步明確,不得超過合同標的的五分之一,否則不產生定金效力。供電人不得無故中斷供電,不交電費時,可以採取臨時停電措施,並提前通知。禁止委託人在接受中介服務後繞過中介直接簽訂合同,必須支付中介報酬。
人格權編涉及成年人器官捐獻、科研活動倫理、性騷擾、死者人格權益保護、肖像權、隱私權、個人信息保護等多方面內容。強調了對死者人格利益的保護,禁止利用技術手段非法使用他人的肖像,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肖像權,明確了隱私的定義,禁止以各種方式打擾他人的私人生活安寧,規定了私密空間、私密活動和私密信息的保護范圍。個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和保護得到嚴格規定,禁止過度收集和泄露。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請求權不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
婚姻家庭編取消了計劃生育相關條文,放寬了結婚條件,增加了離婚冷靜期、第一次不判離的條件以及子女撫養原則。1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均可被收養,收養八周歲以上未成年人需徵得其同意。無子女的收養人可收養兩名子女,有子女的只能收養一名,並增加了對收養人無不利於被收養人健康成長的違法犯罪記錄的要求。無配偶者收養異性子女需相差40周歲以上,並增加了民政部門依法進行收養評估的制度。
繼承編中,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先死的,其子女也可以代位繼承。沒有繼承人或繼承人均放棄繼承的,民政局或村委會擔任遺產管理人,遺產用於國家公益事業或歸所在村集體。增加列印、錄像遺囑的方式,但需至少兩名見證人簽字、錄像。
侵權責任編確立了「自甘風險」規則,即自願參加具有一定風險的文體活動受到損害的,受害人不得請求無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其他參加者承擔侵權責任。同時,規定了「自助行為」制度,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且無法及時獲得國家機關保護時,可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必要范圍內採取合理措施,但應立即請求有關國家機關處理,並承擔因措施不當造成的侵權責任。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得到完善,明確規定因故意或重大過失侵害自然人具有人身意義的特定物造成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精神損害賠償。交通事故損害賠償順序得到明確,首先由機動車強制保險理賠,不足部分由商業保險理賠,仍不足的由侵權人賠償。生態環境損害責任增加了懲罰性賠償制度,並規定了生態環境損害的修復和賠償機制。
⑷ 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的區別,二者有何不同
主要有2個方面不同。
1、二者制定時所重視的目的不同
《民法通則》1986年4月號頒布,1987年1月1號開始施行的,《民法通則》制定於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候我們面臨的是解決中國人吃飯穿衣的溫飽問題,這個背景下的《民法通則》,非常看重經濟功能。
在《民法通則》第二條裡面在表達調整對象的時候,是這樣講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與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先談財產關系,再談人身關系。
《民法通則》第五章有關民事權利的規定這樣安排:第一節是財產所有權與財產所有權有關的財產權,第二節是債務權,第三節是知識產權,第四節才是人身權利,也是先談財產權利再談人身權益。說明《民法通則》的確體現出對民法經濟功能的重視。
《民法總則》就不同了,《民法總則》制定於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中國人創造物質財富的能力足以滿足中國人生活的需要。
這樣的背景下,盡管經濟建設仍是核心任務之一,但我們更加重視剛才所說的人文關懷,所以看《民法總則》第二條,在表達民法調整對象的時候這么講: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2、二者法律理念的不同
《民法總則》把人身關系的民法調整放在了更為優先的序位。再看《民法總則》第五章關於民事權利規定的四個條文:109、110、111、112條,是對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尤其是確認保障自然人各種類型的人身權益的法律規則。
113條以下的條文才是對各類財產權益進行確定和保障的規則,相對於《民法通則》第五章安排序位有明顯的調整,這是《民法總則》相對於《民法通則》更加關注人文關懷理念的貫徹和體現。
(4)新舊民法通則擴展閱讀:
《民法總則》和《民法通則》中訴訟時效相銜接:
為正確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關於訴訟時效制度的規定,妥善處理民法總則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關於訴訟時效制度主要不同規定的銜接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於2018年7月18日發布適用民法總則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解釋。
司法解釋於2018年7月23日起施行。司法解釋的核心內容在於民法通則一年短期訴訟時效規定的適用問題。
法律之所以規定訴訟時效制度,主要是為了倒逼群眾及時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也能夠節約司法資源、提升司法效率、有效化解矛盾糾紛。訴訟時效制度的設計就是為了迫使當事人盡快維權,不喪失勝訴權。
在民法通則當中仍然保留著「一年三年為特例,兩年為原則」的訴訟時效制度。民法通則的頒布有鮮明的時代印記,20世紀八九十年代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普遍不高,而且那個年代證據保存的成本也比較高,縮短訴訟時效促使群眾盡快維權具有現實意義。
去年民法總則正式頒布實施,將民事訴訟的時效改為三年,訴訟時效的延長是立法機關在充分維護當事人訴權和提升司法效率之間的平衡,隨著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民事訴訟的證據更加的多元化,保存證據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適當延長訴訟時效具有可行性。
民法通則並未正式廢止,其對訴訟時效的規定仍然具有法律效力,而新頒布的民法總則改變了民法通則的具體規定,就造成了兩種訴訟時效規定並存的局面,而且民法總則並未否定民法通則的規定。
根據基本的法律理論,新法與舊法存在沖突的時候,應該優先適用新法,可是在司法實踐中,仍然會發生被告為逃脫債務以舊法的時效規定進行抗辯,尤其是民法總則施行之日,訴訟時效期間尚未滿民法通則規定的二年或者一年的情況最容易存在爭議。
為了解決訴訟時效新法與舊法的沖突,最高人民法院此次出台司法解釋,該解釋將沖突分為三種情況進行了詳細解釋,直接明確地規定民法總則實施前按照舊法辦,存在交叉的按照新法辦,新法實施後時效開始計算的當然性地按照新法辦。
綜合來看司法解釋充分體現了新法優於舊法、有利於當事人等立法原則,有效地解決了新舊法律之間存在的沖突。
參考資料來源:
中國法院網-新法舊法交接 訴訟時效銜接
中國法院網-《民法總則》與《民法通則》如何在銜接中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