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民法篇章
A. 清朝法律中,不必科刑的民事條款是什麼
刑名師爺。
師爺,古代將帥出征,治無常處,以幕為府,故稱幕府,其佐治人員則統稱幕僚。以後相沿成習,幕府成為各級軍政官署之代稱,應聘幫助軍政大員辦理各類事務之文人學士,也就獲得幕僚、幕賓、幕友等稱謂。
清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中稱:「應是聘者,率呼之曰『友』。友於義何居?曰以屬則『寮』,以德則『師』,以禮則『賓』。寮近乎卑,師過乎尊,賓介乎尊卑之間,故曰『友』雲雲爾。」至於「師爺」一詞出自何時?尚無確切文獻可稽。據平步青同代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中載:「蓋仆從之於官,稱老爺;於幕友稱師爺。刑名(師爺)、錢谷(師爺)二席均得此稱。」可以認為「師爺」之名,起自明,盛於清之民間。因為「師爺」並無官銜職稱,與主人實屬僱傭關系。故幕主尊之為「賓」、為「友」,「師爺」稱主人為「東翁」、「東家」。因師爺為幕主出謀劃策,參與機要;起草文稿,代擬奏疏;處理案卷,裁行批復;奉命出使,聯絡官場等特殊身份,故府內衙役、仆從尊主官為「老爺」,其賓友為「師爺」。而後,師爺由各級地方行政官署擴展至士紳、工商家族,不僅稱呼依舊,而且連其類似佐僚人員亦統統名之為「師爺」。
師爺又稱幕友、幕賓、幕客等,是人們對於作幕之人的一種俗稱。師爺雖然是政府部門的佐治人員,但一般並無官銜職稱,也不在政府體制之內。師爺由幕主私人聘請,與幕主實屬僱傭關系。幕主尊師爺為賓、為友,師爺稱幕主為東翁、東家。師爺發源於周官幕人,歷代都有發展。至明代,師爺作為一種特殊的幕業形態開始萌芽。有清一代,師爺非常活躍,上自督撫,下自州縣,都聘請師爺佐理政府事務。晚清,曾國藩幕府人才鼎盛,形成近代軍閥幕府,影響一直延續到民國。民國幕僚是清代師爺的尾聲和慣性延續。
由於師爺並不是朝廷認可的官僚,所以在清朝晚期,著名的洋務派官員張之洞向皇帝上奏,呼籲改革師爺制度,被採納,師爺的歷史就此終結。所以可以說,張之洞是師爺制度的終結者。
日本來法學家松岡義正博自士
1892 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科,曾獲得法學士學位,並於1916 年被授予法學博士學位。在1906 年來華前,他任東京上訴法院推事。1906年被修律館重金聘請為法律顧問。在和清政府簽定的三年聘期里,他在法律學堂承擔了民法總則、物權、債權、親族法、相續法、民事訴訟法和破產法的講授。他可能是在中國最早講授民訴法的一個人。
松岡義正(1870—?),1892 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法科,曾獲得法學士學位,並於1916 年被授予法學博士學位。在1906 年來華前,他任東京上訴法院推事。1906年被修律館重金聘請為法律顧問。在和清政府簽定的三年聘期里,他在法律學堂承擔了民法總則、物權、債權、親族法、相續法、民事訴訟法和破產法的講授。他可能是在中國最早講授民訴法的一個人。
作為日本法界閱歷豐富的司法實務家和清政府民訴法的起草成員,他完全根據日本現行的民訴法並參引別國法進行講授。他的講授,經汪有齡口譯,並由熊元襄依據講堂筆記和講者的著述,編成《民事訴訟法》一書,作為「京師法律學堂筆記」之一種,於清宣統三年(1911) 印行,此後連年再版,廣為行銷。
C. 第17題 (2.0) 分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正式民法典是( ) A、《大清民律草案》 B、《中華民國民法》 C、《
選B,網友採納的那個答案是錯誤的!!!!
民國也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中華民國民法,是歷史上第一步正式頒布的民法典。清朝的還沒有來得及頒布清朝就完蛋了
D. 為什麼中國古代禁止乞養異姓之子清朝民事立法有明確規定。
唐宋元明清都復有這個規制定。首先,從最原始的需求來說,區分宗族可以避免近親結婚。
還有就是宗族是中國歷朝歷代維護基層社會秩序的一種重要方式,現在農村基層黨組織癱瘓,新聞聯播裡面宣傳新時代的鄉賢,實際上是重新把老祖宗的辦法撿起來。
但是乞養異姓之子會造成宗族的破壞,對財產繼承,等等很多事情都會惹出很多麻煩。因此歷朝歷代都選擇禁止乞養異姓之子。
下面是一個當時的觀點。
南方士民為無孕嗣,多養他子以為義男,目即螟蛉。姓氏異同,昭穆當否,一切
不論,人專私意。事不經久及,以致其間迷禮亂倫,失親傷化,無所不至。有養諸弟
從孫為子者,有不睦宗親舍拋族人而取他姓為嗣者,有以妻之弟侄為子者,有以後妻
所攜前夫之子為嗣者,有因妻外通以姦夫之子為嗣者,有由妻慕少男養以為子者,甚
至有棄其親子嫡孫,順從後妻意而別立義男者,有妻因夫亡,聽人鼓誘,買囑以為子
者,有夫妻俱亡而族人利其貲產爭願為義子者。由是民間氏族失真,宗盟亂敘,爭奪
釁作,迭興詞訟。始謀貽患,終至破家,亦絕蒸嘗,莫保丘壠。
E. 簡述《大清民律草案》
大清民律草案由清政府修訂法律館主持起草,1911年完成,仿照德國式民法草擬,分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五編。前三編委託日本法學家松岡義正、志田鉀太郎協助主編,後兩編由法律館會同禮學館起草。草案曾交資政院審議,但至清朝滅亡也未能公布。它是中國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對以後的民法立法有一定影響。
《大清民律草案》的制定由修訂法律館與禮學館共同承擔:修訂法律館負責起草民律草案前三編總則、債權、物權,後兩編親屬與繼承由禮學館制訂。起草工作開始於1907年,1911年8月完成。草案全文共36章,1569條。
《大清民律草案》遵循的立法原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採納各國通行的民法原則;(2)以最新最合理的法律理論為指導;(3)充分考慮中國特定的國情民風,確定最適合中國風俗習慣的法則,並適應社會演進的需要。
制訂民律草案前三編所依據的主要是各國的現有成文法和最新法學理論,後兩編則以中國的傳統禮教與民俗為依據。這對民律草案的內容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民律前三編以「模範列強」為主。民律前三編在起草者松岡義正的影響下,以日、德、瑞士民法典為參照,體例結構取自德國民法典。在總則編中,採取了私有財產所有權不可侵犯、契約自由、過失致人損害應予賠償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在債權編中,規定了債權的標的、效力、讓與、承認、消滅以及各種形式債的意義和有關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等。在物權編中主要規定了對各種形式的財產權的法律保護及財產使用內容等。這些內容主要以西方各國通行的民法理論和原則為依據,對中國舊有習慣未加參酌,因而體現出明顯的資產階級民法的特徵。
第二,民律後兩編「以固守國粹為主」。根據民律草案的起草原則,所有涉及親屬關系以及與親屬關系相關聯的財產關系,均以中國傳統為主。立法者具體提出這兩編主要參照現行法律、經義和道德,雖也採納了一些資產階級的法律規定,但更多的是、注重吸收中國傳統社會歷代相沿的禮教民俗。第四編「親屬」對親屬關系的種類和范圍、家庭制度、婚姻制度、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監護、親屬間的撫養等作了規定。這一編體現了濃厚的家族本位特色,確定了家長在家庭中的特殊作用。第五編「繼承」規定了自然繼承的范圍及順位、遺囑繼承的辦法和效力以及對債權人和受遺人利益的法律保護。這一編同樣體現著濃厚的傳統色彩,家族的傳承觀念遠遠重於個人的物質利害得失。
《大清民律草案》前三編與後兩編的迥異,使整部法典的風格難以統一。從整體上二來說,由於急功近利,法典一味強調對最先進民法理論和立法成果的吸收,故而在許多方面與中國實際嚴重脫節。就法典本身來說,《大清民律草案》雖然不太成熟,但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對以後的民事立法產生了重要影響。
F. 清朝法制對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影響!
清末民法的法典化作為中國近代修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 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打開國門繼受大陸法系民法典的過程。民法發展歷史表明,作為倡導私權理念的民法典則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市民社會充分 發展的基礎之上的。而清末的中國,資本主義經濟在部分地區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反映出編纂民法典的要求,但這種微弱的資本主義經濟同嚴重的封建主義經濟相 比,依然不足以催生出民法典。而直接導致清末民法典編纂的動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收回「治外法權」的策略需求,清末立法者試圖通過變革法律收回被剝奪 的法權,另一方面是中國法律近代化的整體要求,隨著其它部門法的相繼獨立,民法典編纂也被迫提上了變法的日程。這種外力的推動決定了民法典生長方式是「後 生外發型」的,這也就決定了編纂民法典存在著諸多的困難。這主要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並沒有得到充分發展,民法產生的的經濟基礎相當薄弱;在濃厚的封建 傳統法律文化中所形成的義務本位觀念、民法法源的缺乏、民法學理論的不發達以及獨立的法學家階層都沒有形成等因素;再加上由於政治上的需要而導致民法典編 纂時間的緊迫。清末的修律者面對諸方面不利因素,環顧世界,通過比較,他們認為德國和日本與清末具有相近的政治體制,而且它們都通過變法使國家得以富強, 於是決定採取了「遠法德國,近采日本」的策略,直接「拿來」日本民法典編纂方法為我所用,即採取了翻譯民法典和法學著作、聘請外國專家等方式對1900年 德國民法典和日本1898年明治民法典進行了移植和借鑒。在體例結構上採用德國潘德克頓法學的「五分法」編纂體例,將篇章結構分為總則、債權、物權、親屬 和繼承五編;在內容上前三編體現了資本主義的民法原則即人格權平等、契約自由、私權至上和過錯責任,後二編主要通過民事習慣的調查對中國傳統的固有民法和 禮教加以改造而予以保留,體現了傳統法制的身份等級特點。清末立法者正是通過對德國和日本民法典的借鑒,最終完成了《大清民律草案》的編纂。盡管《大清民 律草案》是借鑒德日民法的成果,有抄襲之嫌,但其積極意義是不可抹煞的。它不僅推動了民法精神傳播,普及了私法理念,打破了諸法合體的傳統法典編纂模式, 開創中國法律史上獨立編纂民法典的先河,而且通過翻譯、派遣留學生出國學習、舉辦法政學堂等形式促進了民法學理論形成和發展,為民國初期和中華民國的民事 立法,甚至現今的民法典編纂,意義深遠。但是由於《大清民律草案》在法律內容上融近代與封建傳統於一體,因而也彰顯出不足,主要表現為總則和分則的脫節、 權利本位和義務本位的矛盾、傳統禮教規制和近代民法規范的矛盾等,這些局限的存在是民律草案完稿後遭受眾多非議的重要原因,也是現今制定民法典過程中應當 注意的問題。
G. 清末制定的一部單獨的民法典叫做什麼
清末制定的一部單獨的民族法典草案叫做《大清民律草案》
參考:
大清民律草案是中國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對以後的民法立法有一定影響。草案由沈家本、伍廷芳、俞謙三主持的修訂法律館起草。自1907年正式著手,一方面聘請日本法學家松岡義正等外國法律專家參與起草工作;另一方面則派員赴全國各省進行民事習慣的調查。
主要內容
《大清民律草案》條文稿共分總則、債權、物權、親屬、繼承五編,1569條。其中,總則、債權、物權三編由松岡正義等人仿照德、日民法典的體例和內容草擬而成,吸收了大量西方資產階級民法的理論、制度和原則。而親屬、繼承兩編則由修訂法律館和禮學館起草,其制度、風格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保留了許多封建法律精神,仍沒有超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格局。
在《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和基本信息模塊裡面的完成時間有沖突,辛亥革命爆發時間為10月0日,因此,本草案的完成時間應該為1911年的8月),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的腐敗統治隨即迅速崩潰。因此,這部民律草案並未正式頒布與施行。
《大清民律草案》遵循的立法原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1)採納各國通行的民法原則.(2)以最新最合理的法律理論為指導。(3)充分考慮中國特定的國情民風,確定最適合中國風俗習慣的法則,並適應社會演進的需要。
分析與評價
制訂民律草案前三編所依據的主要是各國的現有成文法和最新法學理論,後兩編則以中國的傳統禮教與民俗為依據。這對民律草案的內容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民律前三編以"模範列強"為主。民律前三編在起草者松岡義正的影響下,以日、德、瑞士民法典為參照,體例結構取自德國民法典。在總則編中,採取了私有財產所有權不可侵犯、契約自由、過失致人損害應予賠償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在債權編中,規定了債權的標的、效力、讓與、承認、消滅以及各種形式債的意義和有關當事人的權利義務等。在物權編中主要規定了對各種形式的財產權的法律保護及財產使用內容等。這些內容主要以西方各國通行的民法理論和原則為依據,對中國舊有習慣未加參酌,因而體現出明顯的資產階級民法的特徵。
民律後兩編"以固守國粹為主"。根據民律草案的起草原則,所有涉及親屬關系以及與親屬關系相關聯的財產關系,均以中國傳統為主。立法者具體提出這兩編主要參照現行法律、經義和道德,雖也採納了一些資產階級的法律規定,但更多的是、注重吸收中國傳統社會歷代相沿的禮教民俗。第四編"親屬"對親屬關系的種類和范圍、家庭制度、婚姻制度、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監護、親屬間的撫養等作了規定。這一編體現了濃厚的家族本位特色,確定了家長在家庭中的特殊作用。第五編"繼承"規定了自然繼承的范圍及順位、遺囑繼承的辦法和效力以及對債權人和受遺人利益的法律保護。這一編同樣體現著濃厚的傳統色彩,家族的傳承觀念遠遠重於個人的物質利害得失。
《大清民律草案》前三編與後兩編的迥異,使整部法典的風格難以統一。從整體上二來說,由於急功近利,法典一味強調對最先進民法理論和立法成果的吸收,故而在許多方面與中國實際嚴重脫節。就法典本身來說,《大清民律草案》雖然不太成熟,但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民法典草案,對以後的民事立法產生了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