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司民刑商 » 刑法分則某條文規定

刑法分則某條文規定

發布時間: 2021-01-16 02:57:36

刑法條文的罪名

類罪名是指某一類犯罪的名稱,也就是我國刑法分則所規定的各種犯罪的每一章的名稱,如危害國家安全罪、侵犯公民人身權利、民主權利罪、瀆職罪等等。類罪名的特點在於只是對某一類犯罪的名稱作出了概括,但是本身既不能作為定罪的罪名使用,也不包含法定刑的內容。
具體罪名是指各種具體犯罪的名稱。具體罪名規定在包含有罪刑單位內容的刑法分則條文之中。具體罪名是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也是確定行為人的行為構成某種犯罪的依據,如交通肇事罪、故意傷害罪、妨害公務罪等等。具體罪名由罪狀和法定刑兩部分構成。
具體罪名規定在類罪名之中,各種具體罪名排列組合成為各類罪名。類罪名與具體罪名之間是一種包容和被包容的關系。 單一罪名是指刑法分則條文所規定的是單純的一種犯罪,不包含涉及其他犯罪的內容,也不能分解使用的罪名形式。如故意殺人罪、打擊報復證人罪、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等等就是單一罪名。刑法分則條文所規定的罪名大部分是以單一罪名的形式出現的,單一罪名在使用時通常不會發生歧義。
選擇罪名是指刑法分則條文所包含的犯罪構成內容復雜,在一個條文中包含了不同的行為方式或者不同的犯罪對象,既可以按照行為方式的不同或者犯罪對象的不同分別確定罪名,也可以以概括為一個罪名使用的罪名形式。如走私、販賣、運輸、製造毒品罪就是行為方式不同的選擇罪名形式,拐賣婦女、兒童罪就是犯罪對象不同的選擇罪名形式。選擇罪名即使在多種行為方式或者多個犯罪對象的同時存在情況下,也不實行數罪並罰而只定一罪。
概括罪名是指刑法分則條文所包含的犯罪構成內容復雜,但是只能概括使用而不能分解使用的罪名形式。如合同詐騙罪,其中包含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誘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以及以其他方法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等等不同的行為方式,但無論採用採用哪種方式或者採用幾種行為方式,罪名都只定合同詐騙罪。概括罪名既具有單一罪名的特點,又具有選擇罪名的特點,是介於單一罪名和選擇罪名之間的一種罪名形式。
1997年12月9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規定》和2002年3月15日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確定罪名的補充規定》是我們所使用罪名的依據。

㈡ 刑法分則關於共犯的特別規定應當什麼於總則共犯規定試用

如果刑法分則對某種共同犯罪行為有明確規定,則應當適用分則條文,不適用總則。你可以把總則和分則理解成一般法和特殊法的關系,特殊法也就是分則優先

㈢ 刑法條文的法定刑

法定刑是指包含有罪刑關系的條文所規定的適用於具體犯罪的刑罰種類和刑罰幅度。簡言之,法定刑就是法律明文規定的刑種和刑度。在刑法總則中,明確規定了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五種主刑和罰金、剝奪政治權利、沒收財產、驅逐出境四種附加刑,並且分別規定了上述九種刑罰方法的適用對象。在刑法分則條文中,針對每一種犯罪的不同情況,從九種刑罰方法中選擇適用於該種犯罪的刑罰種類加以規定,所選擇的刑罰方法既可以是一種,也可以是幾種。
法定刑表明了國家對於犯罪行為以及犯罪人的譴責和否定評價。國家通過法律對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作出評價,並在這一評價的基礎上規定與犯罪相適應的刑罰,這是立法上罪刑相適應原則的體現。由於社會是動態的,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當然也是動態的,立法者會根據社會的狀況通過修改刑法的方式對法定刑作出修正,或將重刑改輕,或將輕刑改重。但是,無論法定刑怎樣進行修改,都是以罪刑相適應原則為基本依據的。
人民法院在對其行為已經構成犯罪的犯罪人裁量適用刑罰時必須嚴格遵守法定刑的規定內容,在任何情況下都決不允許在法定刑之外適用刑罰。這既是刑法中罪刑法定原則的要求,也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社會主義法治原則在刑法中的體現。 1.絕對確定的法定刑
是指刑法分則條文規定的法定刑的刑種和刑度只有一個,法官沒有任何自由裁量的餘地。如按照刑法第239條規定,犯綁架罪,致使被綁架人死亡或者殺害被綁架人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這一規定就是絕對確定的法定刑。我國刑法中規定的絕對確定的法定刑的條文數量極少。
絕對確定的法定刑的最大問題在於沒有任何松動的餘地,而犯罪並不是千篇一律沒有變化的,任何一種犯罪都有不同於其他犯罪的情節,即使是兩個同一種犯罪之間也是有各種各樣區別的,不管犯罪的情節如何都只能適用一種刑罰方法予以處罰,顯然缺乏必要的靈活性。從世界各國的刑事立法趨勢來看,絕對確定的法定刑正在越來越少被採用。
2.絕對不確定的法定刑
是指只規定對某種犯罪予以刑罰處罰,但是卻沒有規定對該種犯罪應當適用的刑種和刑度。如對某種犯罪規定「依法制裁」、「依法嚴懲」、「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等等,究竟用哪一種刑罰方法和哪一個量刑幅度則沒有規定,完全由法官自由決定。絕對不確定的法定刑的缺陷是非常明顯的,與法制要求不相符合。我國刑法中沒有絕對不確定的法定刑。
3.相對確定的法定刑
是指在刑法分則條文中明確規定對該種犯罪適用的刑種和刑度,並對最高刑和最低刑作出限制性的規定。相對確定的法定刑有較大的裁量幅度,便於審判機關根據犯罪人的不同情況適用不同的刑罰,是我國刑法分則條文中普遍採用的形式。根據刑法分則條文採用相對確定的法定刑的不同情況,又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只規定最高限度的法定刑。法定刑的最低限度沒有規定,應當依照刑法總則的有關規定確定。如第233條規定,過失致人死亡情節較輕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按照刑法總則的規定,有期徒刑的最低限度是6個月。
(2)只規定最低限度的法定刑。法定刑的最高限度沒有規定,應當依照刑法總則的有關規定確定。如第133條規定,交通肇事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按照刑法總則的規定,有期徒刑的最高限度是15年。
(3)規定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的法定刑。
如第294條第2款規定:境外的黑社會組織的人員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發展組織成員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4)規定兩種以上的刑罰方法,同時對有期徒刑的最高限度作出規定。如第295條規定:傳授犯罪方法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有期徒刑的最低限度、拘役和管制的最高和最低限度都應當依照刑法總則的有關規定確定。
(5)規定兩種以上的主刑、兩個以上的量刑幅度並同日才規定附加刑,其中有期徒刑只規定最低限度。如第383條規定:個人貪污數額在10萬元以上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
(6)規定兩種以上的主刑、兩個以上的量刑幅度並同時規定附加刑,其中有期徒刑規定了最高限度和最低限度。如第353條規定:引誘、教唆、欺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7)規定援引其他條文中規定的法定刑。如第386條規定:對犯受賄罪的,根據受賄所得數額及情節,依照本法第383條的規定處罰。這種規定方式是為了使條文簡化,避免不必要的重復。 法定刑是刑法所規定的刑種和刑度,宣告刑是人民法院對某一個具體犯罪判決應當執行的刑罰。法定刑與宣告刑的區別在於,法定刑是在立法時就已經確定的,而宣告刑是在人民法院針對某一具體案件判決時確定的;如果說法定刑在沒有具體適用之前還是不確定的話,那麼宣告刑一經判決就只能是確定的;法定刑是立法上的規定,而宣告刑則是執法中的適用。

㈣ 每個刑法分則條紋都有罪狀嗎

來不是。
刑法分自則有些條文規定了兩種以上的行為,其中有的是一個犯罪有供選擇的幾個基本罪狀(第347條),有的則是幾個犯罪的基本罪狀(第247條)。
刑法第325條第1款規定:「違法文物保護法規,將收藏的國家禁止出口的珍貴文物私自出售或者私自贈送給外國人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並處罰金。」該條款僅指明在確定非法向外國人出售、贈送珍貴文物罪的構成特徵時應當參照文物保護法規的規定,而沒有直接、具體描述該罪的特徵,因此屬於空白罪狀。對空白罪狀必須與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相結合,才能夠正確的認定該種犯罪的特徵。

㈤ 我國《刑法》規定

一般是三個月,或者雖未超過三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或者非法活動的行為都構成挪用資金罪.

㈥ 刑法分則中的注意規定與法律擬制。

如何區分刑法中的注意規定與法律擬制:
區分注意規定與法律擬制的基本意義,在於明確該規定是否修正或補充了相關規定或基本規定,是否導致將不同的行為等同視之。換言之,將某種規定視為法律擬制還是注意規定,會導致適用條件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認定結論。例如,刑法第247條前段規定了刑訊逼供罪與暴力取證罪;後段規定:「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如果認為本規定屬於注意規定,那麼,對刑訊逼供或暴力取證行為,以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的條件是,除了要求該行為致人死亡外,還要求行為入主觀上具有殺人的故意(本書不贊成此觀點)。如果認為本規定屬於法律擬制,那麼,只要是刑訊逼供或者暴力取證致人死亡的,不管行為人主觀上有無殺人故意,都必須認定為故意殺人罪;換言之,盡管該行為原本不符合故意殺人罪的成立條件,但法律仍然賦予其故意殺人罪的法律效果。再如,刑法第382條第3款規定,與國家工作人員、受委託管理、經營國有資產的人員「勾結,夥同貪污的,以共犯論處」。倘若認為該款屬於法律擬制,則意味著一般主體參與以特殊身份為要件的犯罪時,原本並不成立共同犯罪;因此,對於一般主體參與以特殊身份為要件的犯罪的,只要沒有這種擬制規定,就不得認定為共犯(本書不贊成此觀點);如果說該款只是注意規定,則意味著一般主體參與以特殊身份為要件的犯罪時,根據總則規定原本構成共同犯罪;所以,不管分則條文中有無這一注意規定,對一般主體參與以特殊身份為要件的犯罪的,均應認定為共犯。

㈦ 以某罪論處和以某罪定罪處罰有區別嗎

以某某罪論處,應該是指,比照該罪量刑,但是不按該罪名定罪

㈧ 我國刑法分則規范對犯罪客體的規定

一、犯罪客體的概念

任何一種犯罪,不論其表現形式如何,都要侵害一定的客體。如果某種行為沒有或者不可能侵害任何客體,就不能構成犯罪。

我們認為,犯罪客體是指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根據這一概念,我國刑法理論中的犯罪客體包括以下內容:

1.犯罪客體是指我國社會主義社會關系。

2.犯罪客體是我國刑法中所保護的社會關系。

3.犯罪客體是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關系。

犯罪客體是構成犯罪的必備要件,因此,在司法實踐中准確地把握犯罪客體的性質,就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我國刑法在一些法律條文中直接對犯罪客體作了明確規定。然而,我國刑法在大多數條文中,是採取其他一些方式來表示犯罪客體的。

(1)有些條文通過一定的物質表現來指明犯罪客體。

(2)有些條文通過指出被侵犯的社會關系的主體來表明犯罪客體。

(3)有些條文通過指出對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違反來說明犯罪客體。

(4)有些條文通過對某種危害行為的描述來表明犯罪客體。

從上述所見,在刑法分則沒有明確規定犯罪客體的條文中,並不是沒有犯罪客體,只要我們認真分析各種犯罪的社會政治內容和法律特徵,就能對犯罪客體作出准確的理解。

二、犯罪客體的種類

為了深入分析和理解犯罪客體的作用和意義,根據犯罪所侵害的社會關系范圍的不同,可以將犯罪客體分為一般客體、同類客體和直接客體。

1.一般客體,亦稱共同客體。這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害的客體。在我國,犯罪的一般客體,就是刑法所保護的作為整體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犯罪的一般客體揭示了一切犯罪的共同本質。說明了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社會政治屬性及我國刑法同犯罪作斗爭的必要性。

2.同類客體,亦稱分類客體。也就是刑法所保護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方面。同類客體說明了某一類犯罪所侵犯的社會關系的某種共同特點。

研究犯罪同類客體有兩個重要意義:

(1)犯罪同類客體原理是建立我國刑法分則體系的重要理論根據。我國刑法分則就是根據犯罪侵犯的同類客體,將犯罪歸納為十類,從而形成了完整的刑法分則的科學體系。

(2)犯罪同類客體原理能夠幫助司法工作人員,把各式各樣的犯罪行為,從性質上和社會危害性程度上互相區分開來,從而有助於正確地定罪和適用刑罰。

3.直接客體,這是指某一具體犯罪直接侵害的客體,也就是指刑法所保護原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具體部分。在實際案件中的犯罪都是具體的,一個犯罪行為不可能使社會關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侵害,而只能侵害某一具體的社會關系。這種具體犯罪侵害了什麼具體的社會關系,就是由犯罪直接客體所揭示的。

犯罪現象是十分復雜的,一個犯罪所能夠直接著侵犯的具體社會關系,也呈現出十分復雜的情況。為了深入研究我國刑法對犯罪的規定,准確認定犯罪,我們根據犯罪所直接侵犯的具體社會關系的個數,可以把犯罪客體分為簡單客體和復雜客體。

簡單客體,又稱單一客體,是指一種犯罪直接侵犯的客體中只包括一種具體的社會關系。

復雜客體,是指一種犯罪直接侵犯的客體包括了兩種以上的具體社會關系。在復雜客體中,立法機關會根據國家的具體國情,將被侵害的各種社會關系分為主要客體與次要客體,然後根據主要客體的性質進行分類,將該種犯罪列入有關的章中。

三、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

犯罪客體是我國刑法所保護的,而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犯罪對象是危害社會行為所直接作用的物或者人,其中,物是具體社會關系的物質表現;人是社會關系的主體。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聯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犯罪對象是社會關系存在的前提和條件,是犯罪客體的物質載體或者主體承擔者。

2.犯罪對象在不同的場合會表現為不同的犯罪客體,不同的犯罪對象在一定的場合也不能表現為相同的犯罪客體。

犯罪客體與犯罪對象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兩點:

1.犯罪客體是任何犯罪構成的必備要件,能夠決定犯罪的性質,而犯罪對象則不一定具有這種法律屬性。

2.任何犯罪都要使一定的犯罪客體受到侵害,而犯罪對象則不一定受到損害。

實踐證明,正確認識犯罪對象和犯罪客體的聯系與區別,有助於我們分清各種犯罪對象中體現的犯罪客體的性質,這對於我們防止將犯罪對象誤認為犯罪主體,混淆各種犯罪的區別,都有重要意義。

㈨ 特定主體與非特定主體共同犯罪的相關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

般主體

刑法分則條文要求行為人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具備刑事責任能力即可符合犯罪主體條件的那些犯罪的主體。「特殊主體」的對稱。中國刑法中的大多數犯罪,都可以由一般主體構成。例如,故意殺人罪、故意傷害罪、搶劫罪、盜竊罪、詐騙罪、敲詐勒索罪等,要求的都是一般主體。對要求一般主體的犯罪,認定具備犯罪主體要件,就是要查明行為人是否達到該罪所要求的刑事責任年齡和具備刑事責任能力,而特定的身分不是其構成犯罪的必備要件。但是,某些一般主體的犯罪,如果行為人具有某種特殊身分,因而加重了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程度的,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司法實踐經驗要從重處罰。例如,中國刑法第119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犯走私、投機倒把罪的,從重處罰。」第138條規定:「國家工作人員犯誣陷罪的,從重處罰。」

特殊主體

「一般主體」的對稱。刑法分則條文要求行為人在具備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條件之基礎上,還必須具備特殊的身分條件才能符合犯罪主體條件的那些犯罪的主體。在外國刑法中也稱為身分犯。對特殊主體即犯罪主體的特殊身分,刑法理論上,從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類:其一,從形成方式上區分,犯罪主體的特殊身分可有自然身分與法定身分之別。自然身分指人因自然賦予而形成的身分,如基於性別形成的事實可有男女之分,基於血緣的事實可形成親屬身分;法定身分指人基於法律所賦予而形成的身分,如軍人、公務員、司法人員、證人等。其二,從對行為人刑事責任的影響上看,犯罪主體的特殊身分又可區分為影響定罪的身分與影響量刑的身分,這種分類與外國刑法學中的純正身分犯與不純正身分犯的區分大體相當。中國現行刑法規范中要求特殊主體的犯罪涉及數十個條文和罪名。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類型型:( 1 )軍人違反職責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人違反職責罪暫行條例》第2條和第25條的規定,構成該《條例》所規定的20餘種軍人違反職責罪,犯罪主體必須具備我國現役軍人或者軍內在編職工的身分。(2)公務人員違反職責的犯罪。其中又可以分為兩類:一為一般公務人員違反職責的犯罪,如刑法逼供罪、報復陷害罪、非法剝奪宗教信仰自由罪、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罪、貪污罪、挪用公款罪、受賄罪、玩忽職守罪等;二為特定公務人員違反職責的把罪,如由司法工作人員瀆職構成的徇私枉法罪、體罰虐待被監管人罪、私放罪犯罪,由郵電工作人員瀆職構成的妨害郵電通訊罪。(3)從事特定職業者在職業活動中構成的業務過失犯罪,如交通肇事罪和重大責任事故罪等。(4)具有持定法律身分者在訴訟活動中才能構成的犯罪。如偽證罪要求犯罪主體必須是訴訟活動中具有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的身分。(5)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違反扶養義務構成的犯罪。如虐待罪和遺棄罪。(6)被逮捕、關押的犯罪分f才能構成的犯罪。如脫逃罪和組織越獄罪。(7)從事非法職業者才能構成的犯罪。如神漢、巫婆造謠、詐騙罪。此外,對刑法分則某些條文規定的犯罪內容進行邏輯分析,也可了確認只有具備特定身分者才可成為其犯罪主體:如強奸婦女犯和姦淫幼女罪的犯罪主體,只能是男子;陰謀顛覆政府罪和陰謀分裂國家罪的犯罪主體, 一般是黨政軍機構內掌握相當權力的人,甚至是身居黨政軍要職者。對於要求特殊主體的犯罪來說,特定身分是犯罪構成的必備條件。不具備特定的身分,不能構成這些特定的犯罪。因此,特殊主體對某些犯罪的定罪具有重要的意義,查明行為人是否具備特定的身分條件,有助於劃清特殊主體的犯罪與其他犯罪、與非犯罪行為的界限。法律之所以確認特殊主體條件影響行為人刑事責任的有無和大小,是因為對某些犯罪來說,特定身分從主客觀統一上影響了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大小,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為人主體惡性的大小。

㈩ 如何區分刑法上的「注意規定與法律擬制」!

如何區分刑法中的注意規定與法律擬制:
區分注意規定與法律擬制的基本意義,在於明確該規定是否修正或補充了相關規定或基本規定,是否導致將不同的行為等同視之。換言之,將某種規定視為法律擬制還是注意規定,會導致適用條件的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認定結論。例如,刑法第247條前段規定了刑訊逼供罪與暴力取證罪;後段規定:「致人傷殘、死亡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四條、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定罪從重處罰。」
如果認為本規定屬於注意規定,那麼,對刑訊逼供或暴力取證行為,以故意殺人罪定罪處罰的條件是,除了要求該行為致人死亡外,還要求行為入主觀上具有殺人的故意(本書不贊成此觀點)。如果認為本規定屬於法律擬制,那麼,只要是刑訊逼供或者暴力取證致人死亡的,不管行為人主觀上有無殺人故意,都必須認定為故意殺人罪;換言之,盡管該行為原本不符合故意殺人罪的成立條件,但法律仍然賦予其故意殺人罪的法律效果。再如,刑法第382條第3款規定,與國家工作人員、受委託管理、經營國有資產的人員「勾結,夥同貪污的,以共犯論處」。倘若認為該款屬於法律擬制,則意味著一般主體參與以特殊身份為要件的犯罪時,原本並不成立共同犯罪;因此,對於一般主體參與以特殊身份為要件的犯罪的,只要沒有這種擬制規定,就不得認定為共犯(本書不贊成此觀點);如果說該款只是注意規定,則意味著一般主體參與以特殊身份為要件的犯罪時,根據總則規定原本構成共同犯罪;所以,不管分則條文中有無這一注意規定,對一般主體參與以特殊身份為要件的犯罪的,均應認定為共犯。

熱點內容
法官法放寬 發布:2025-10-11 04:03:25 瀏覽:827
梨園律師事務所 發布:2025-10-11 03:54:53 瀏覽:805
邯鄲法院張繼紅 發布:2025-10-11 03:51:54 瀏覽:671
婚姻法34條第2款 發布:2025-10-11 03:35:34 瀏覽:454
法規和規章區別 發布:2025-10-11 03:28:32 瀏覽:713
法規處審核 發布:2025-10-11 03:28:25 瀏覽:822
中國婚姻法多大可以結婚17年 發布:2025-10-11 03:16:56 瀏覽:211
2015年婚姻法解釋 發布:2025-10-11 03:16:55 瀏覽:6
法官算軍人嗎 發布:2025-10-11 03:10:39 瀏覽:640
新婚姻法見面禮 發布:2025-10-11 02:46:00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