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刑法13條
① 我國刑法13條
《刑法》第13條所規定的「但書」在刑事司法中具有和諧司法的理念功能。從我國《刑法》內的一些法條理解容的犯罪,可能會與我國《刑法》第13條但書的規定相沖突。依據我國《刑法》第13條的但書規定,情節
顯著輕微
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我國《刑法》此條規定很模糊,公安機關不好把握,但體現了我國和諧司法的理念,且符合我國《
② 在刑事司法中適用我國刑法第13條所規定的但書的程序法依據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8年修正版)第十六條第一款有相關規定。回
附條文:
第十六條 有下答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起訴,或者終止審理,或者宣告無罪:
(一)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
③ 我國刑法第13條規定的「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不認為是犯罪」可以理解為( ) (
我國刑法第復13條規定的「但是情制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不認為是犯罪」可以理解為:
「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即行為人的危害行為雖屬於刑法規定禁止的行為,但情節顯著輕微,其社會危害尚未達到應當受刑罰處罰的程度,法律不認為是犯罪。
④ 我國《刑法第13條所規定的但書在刑事司法中有什麼功能
《刑法》第十三條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回主專政的政權和答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
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⑤ 我國《刑法》第13條規定是什麼
犯罪概念。
根據《刑法》
第十三條【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十四條【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中國刑事辯護網提供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過失犯罪】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
(5)我國刑法13條擴展閱讀
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徵。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指犯罪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質特徵在於它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如果某種行為根本不可能對社會造成危害,刑法就沒有必要把它規定為犯罪。
某種行為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認為是犯罪。由此可見,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質和量的統一。
刑事違法性是指觸犯刑律,即某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構成要件。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徵,是對犯罪行為的否定的法律評價。在罪刑法定原則下,沒有刑事違法性,也就沒有犯罪。因此,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徵。
應受懲罰性是犯罪的重要特徵,它表明國家對於具有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行為的刑罰懲罰。犯罪是適用刑罰的前提,刑罰是犯罪的法律後果。如果一個行為不應受刑罰懲罰,也就意味著它不是犯罪。應受懲罰性並不是刑事違法性和法益侵害性的消極的法律後果,它對於犯罪的立法規定與司法認定具有重要意義。
⑥ 我國刑法對於醉酒駕駛是如何規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八)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九次會專議通過)
二十二、在屬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條後增加一條,作為第一百三十三條之一:「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並處罰金。
「有前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五十、本修正案自2011年5月1日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四十二條拘役的期限,為一個月以上六個月以下。
⑦ 我國刑法第13條的「但書」中規定的「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應理解為
「不認為構抄成犯罪」實際上就是說襲這個不是犯罪,但是之所以要說不認為,是因為從法理上來說,這個行為已經具備了犯罪的構成的要件,從理論上來說,是屬於犯罪,但是因為各國的立法觀念不同,考慮到社會實際情況,不做犯罪處理,這是個立法技術層面的問題,各個國家採取的標准也不同,最恰當的解釋是,「不認為構成犯罪」,意思是指該行為在法學理論上已經是犯罪,但出於立法者的考慮,在立法階段就將此種行為排出在了犯罪行為之外,因此,在司法實踐中,自然也就不是犯罪。
⑧ 根據刑法第13條的規定,犯罪的特徵有哪些
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從犯罪的法律特徵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將犯罪表回述為是觸犯刑律、具有答刑事違法性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犯罪的實質概念是從犯罪的社會內容上描述犯罪而形成的犯罪概念,也就是將犯罪表述為具有社會危害性的行為。犯罪的混合概念,是指形式與實質相統一的犯罪概念,即在犯罪概念的規定中,既揭示犯罪的實質社會內容,又強調犯罪的法律形式特徵,使犯罪的實質社會內容和法律形式特徵統一在同一個犯罪概念之中。
我國刑法在第十三條既從法律特徵上進行了分析——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同時也解釋了之所以構成犯罪,在內容上而言,它是具有社會危害性,即它屬於犯罪的混合概念,故選c。
引自:網路「犯罪」
⑨ 我國《刑法》第13條所規定的「但書」在刑事司法中具有什麼功能
刑法第十三條規定: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該條文中「但書」之後的部分所規定的與前部分相反。
與前段表示例外的關系。刑法第八條規定: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規定的最低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適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除外。該條文中「但書「表示的是前段規定的例外情況,即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處罰的行為,是前段的例外,不適用我國刑法。
對前段表示限制關系。刑法第七十三條規定:拘役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於二個月……。該條文中的「但書」是對前段規定的限制。
對前段表示補充關系。刑法第三十七條規定:對於犯罪情節輕微不需要判處刑罰的,可以免予刑事處罰,但是可以根據案件的不同情況,予以訓誡或者責令具結悔過……。該條「但書」是對前段規定的補充。
由此可見,「但書」在不同的條文中表達與前部分不同的關系,對「但書」的理解,可以更好的領會立法意圖和刑法精髓;同時在解釋和適用刑法時,不可忽略「但書」的作用,應准確的理解和分析法條中「但書」的意義。
(9)我國刑法13條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十三條 犯罪概念
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
第十四條 故意犯罪
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第十五條 過失犯罪
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是過失犯罪。
過失犯罪,法律有規定的才負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