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例漏洞
『壹』 我国现行法律是否有专门针对自身漏洞的应急条例部分
法律规范由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构成。1、在对人对事的覆盖面上,法律专原则较宽,法律规则较窄,即法律原属则有更大的宏观指导性,某一法律原则常常成为一群规则的基础。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的学者将法律原则称为超级规则。
2、在变化的速率方面,法律原则有较强的稳定性。法律原则通常是社会重大价值的积淀,不会轻易改变,相比之下,法律规则的改变要容易得多。
3、在时候适用的确定性方面,原则较为模糊,规则较为明确;当原则与原则、规则与规则相互冲突时,选择的方法也不相同。冲突的规则的适用常常是么无效,要么有效,确定相互冲突的原则的适用时,常常是对冲突的原则所代表的利益作出权衡,相互冲突的原则必须衡量或者平衡,某些原则比其他原则具有较大的“分量”。当然,上述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区分是相对的。 因此当法律出现漏洞、僵硬、或者空白,法官在自由裁量的范围内,适用法律规则,做到合法而又合理的公正裁判。这是法理,对于你提的问题,我国现行法律是否有必要专门针对自身漏洞的应急条例部分,这个有待考究。因为不同类型的法律规范内容是不一样的,也很难一概而论,对出现漏洞怎么制定应急条例部分是个非常困难的事。
『贰』 同事利用公司制度漏洞,严重违反公司制度,我应该举报她吗
这个问题的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利用公司制度的漏洞,严重违反公司制回度”,这句话的行答为定义说的通么?
公司制度的漏洞是什么?那就是没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和要求。既然是没有规定、没有要求,又怎么可以定性是严重违反公司制度呢?
再有,现实中,有一个行为约束的底线,那就是:法无禁止即可为。
因为公司制度中有漏洞,对有些行为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因此,这些没有受到明确具体约束的行为,就不能被视为是严重违反公司制度。
公司管理是一门科学,加强管理,并不仅仅是处罚上的冷酷,同样也需要制度上的完善。
如果公司的员工,有侵犯和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就不应该仅仅是考虑从严重违反公司制度的角度去举报。
对于员工侵犯和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予以举报,这是正义之举,应该提倡和鼓励。
但是,在一个管理混乱、歪风邪气盛行的企业,这种正义之举,会有良好的收效么?这个拷问是与社会上的”扶不扶“的拷问在道理上是一样的。
『叁』 中国法律制度有何漏洞
法律漏洞,指关于某一个法律问题,法律依其内在目的及规范计划,应有所规定,而未设规定,法律漏洞的基本特征在于违反计划。我国台湾学者黄茂荣先生认为,法律漏洞是“指法律体系上违反计划之不圆满状态”。即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使法律规定在内容上出现欠缺或不周密,从而与立法的目的相违背,造成法律适用的困难。在法律实践中,法律对应该规定的事项没有规定或虽已有规定但规定得不完全,不能对待处理的案件提供完善的答案或指导,从而导致法律适用的困难,都是法律漏洞的具体体现。王泽鉴先生对此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假如法律是一座墙,则墙的缺口,即法律的漏洞,墙依其本质本应完整无缺,其有缺口,实违反墙之为墙的目的及计划,自应予以修补。 一般情况下,法律漏洞具有如下特征:(1)不圆满性。不圆满性是指如果一个生活类型未受法律的规范,在这个生活类型里发生的事,人们就找不到法律上的答案,法律目的在于规范人类生活,实现正义如果法律对应规范的事项不规定,就会造成法律适用上的困难,法律就存在不圆满性。(2)违反计划性。体系自法律制定而成,目标是立法者的规范意旨,法律规范身为一个价值体系之最根本的要求,应是贯彻其外在的与内在的体系上之无矛盾性的要求。现实与这种目标和计划的冲突,或者虽有计划性但也会出现随客观形势变化而出现的法律与现实的矛盾,都是违反计划性。其实,从概念上讲,法律对应予规定的事项根本未作规定,或已作规定但规定得不完全,或互相矛盾或不妥当或者滞后等,其本质都是体系违反,这是法律漏洞的最主要特征。 至于中国法律制度的缺陷,则非数言可说的清.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较长,人们法治观念较淡薄,而我国的法学研究起步又较晚,加之司法实践中控,辨,审三方的权利义务明显不对等,故中国法律制度的漏洞无法一言而足.但现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公民的基本权利即宪法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 经济领域的法律制度还不完善,无法较好的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司法执行难.
『肆』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漏洞
一般事故定义的范围太广,实际无法操作。让生产经营单位无所是从,因为发生个轻伤事故也算一般事故呀。怎么报?要不要报?报了也按规定处罚10-20万元?
『伍』 是要绝对的遵守规则,还是要学会利用规则的漏洞
人本身就是一种矛盾结合体。对于你这样,唯一解释也就只有:求个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很多时候,周围的种种会影响自己的判断和决定,只有很少部分人能真正的做到,随心,随性。大部分都会觉得,别人这么做了,自己为什么不能做。但是,规则的制定也就是为了规范行为…如果有漏洞被使用起来,虽然这样不违反规定,规则。但是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但是,这样也有好的方面,会促进规定更加完善。大家都在吐糟的中国法律等等,老是拿外国对比来说。首先想说,拿老美法律来说,人家从立国到现在还在不停的添加和修改。而中国法律真正被民众了解和使用却只有短短的二三十年而已…加上本国民众法律意识不够,执法监督够健全,所以,还是需要大家的自觉性,也就是道德来约束。
虽然现阶段甚至更久,法律的漏洞还是需要道德来约束。但是人人都去钻空子了,那么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起码进步是不可能的。
再说点正版的事,个人看法是依个人能力而定,比如我玩游戏。Pc的战地三,四。都必须正版激活后才能多人游戏。而且,现在多数服务器都是玩家自费建立的。而外服数量和国服数量比差距大的让人吃惊。战地三德国服务器高达几百上千(都没有加载完)而国服不过十几个。好的是,国内还是有这么一个群体正在成长。坏的是国人素质还是没有老外高。
归根结底: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不是某个人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国人的事。
『陆』 关于《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疑问和漏洞
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很明显包括了工厂的安全专员
http://www.aqtd.cn/jjtl/
有关于条例解读的很多文章具体你去看下
对解决瞒报事故的问题,条例有哪些规定? 2007-05-28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对生产安… 2007-05-28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确立了哪… 2007-05-28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主要特… 2007-05-28
出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重… 2007-05-28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解读(八) 2007-05-28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解读(七) 2007-05-28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解读(六) 2007-05-28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解读(五) 2007-05-28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解读(四) 2007-05-28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解读(三) 2007-05-28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解读(二) 2007-05-28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解读(一) 2007-05-28
《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条例解读 2007-05-28
『柒』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存在直行漏洞
《安全法》规定是抄没有错的,条文规定:经过没有......在进入路口前停车瞭望。意思就是确保安全通过。夜间有灯光,你也应该注意到右方有来车,不论对方怎么快,都是有时间性的。可能你当时注意不够吧?呵呵。但办案民警认定像你这样的事故负全部责任,未免草率些,应该全面调查取证(十字路口限速30公里的,比如的士一般有GPS记录,有无超速?等等)再下定论才公平公正。这样的案子我经常遇到,请参考。
『捌』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三条的漏洞和解决办法
第十三条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应当给予处罚
『玖』 交通安全法规中的漏洞
(二)填补漏洞 至此,可以认为作为本案法律适用之大前提的《办法》第条第1款存在法律漏洞,因此需要加以填补。
法律漏洞的填补方法,有依习惯补充、依法理补充与依判例补充三大类;在法解释学中以法理补充为要,包括目的性扩张、目的性限缩和类推适用等方法。〔10〕 就本案例而言,上述“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所表述的内容没有涵盖应当适用的现实情况,且无其他案例可供参考,只能结合立法目的,采用目的性扩张的方法加以填补。所谓“目的性扩张,系指对法律文义所未涵盖的某一类型,由于立法者之疏忽,未将之包括在内,为贯彻规范意旨,乃将该一类型包括在该法律适用范围内之漏洞补充方法而言。目的性扩张,乃将原不为文义所涵盖之类型,包括于该法律之适用范围之内。” 〔11〕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条和《办法》第86条规定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以及在法定期内不准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就是为了预防具有人身危险性的交通肇事人危害社会,以达到保护个人和组织合法权益的目的。根据该目的,以及道路安全立法的体系、脉络,可对存在漏洞的两个“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条款进行目的性扩张解释。
《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01条第1款可以解释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犯罪人在人民法院判决生效之前申领的机动车驾驶证。”
《办法》第86条第1款可以解释为,“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的犯罪嫌疑人,在法院判决生效之前应当暂停申领机动车驾驶证;构成犯罪的,自法院判决生效之日起,两年内不得申请机动车驾驶证。”
经过这样的解释,完全可找到的本案的大前提。不过,目的性扩张主要是被运用在“找法”阶段的法学方法。在裁判论证过程中,若适用目的性扩张的结论则需要适用类比推理的方法。〔12〕在本案中既然“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自法院判决生效之日起,两年内不得申请机动车驾驶证”,那么在案件事实相同,交通肇事者人身
危险性相同的条件下,可以对相关法条作出上述解释,从而填补法律漏洞,将相关规定类推适用于处理取保候审期间申领的机动车驾驶证的案件。
四、具体意见
就本案而言,笔者建议采纳上述填补漏洞之后的意见并根据公安部《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第64条第2款规定,由有关机关待人民法院对甲的判决生效后,按照道路交通违法处罚一般程序作出吊销甲机动车驾驶证的处罚决定。
吊销甲的机动车驾驶证后,还会涉及甲与发证机关的责任划分问题,这也与上述法律漏洞有关。虽然根据《行政许可法》第31条的规定,甲申领机动车驾驶证时,应当如实向发证机关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但是,《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中并没有规定甲说明自己是交通肇事犯罪嫌疑人的条款。而且没有理由认为甲应当了解《办法》第86条第1款的完整意思。因此,不能要求甲承担没有履行《行政许可法》第31条规定的如实告知义务的责任。
而负责办理机动车驾驶证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注意到该规定属于公安部《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第12条第6项规定的情形。如果办证机关不能证明注意到《办法》第86条第1款隐含的规定属于不得申请机动车驾驶证的情形并提请甲说明过,那么就应当依据《行政许可法》第69条第1款第4项的规定,依法赔偿甲因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而造成的损失。
————————————
〔1〕该个案系根据真实案例改编而成,感谢章剑生教授的指教,但仅由笔者对这篇习作负责。
〔2〕《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第64条第2款规定:“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对当事人构成犯罪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的,应当待人民法院判决其构成犯罪后,再按照道路交通违法处罚一般程序作出吊销其机动车驾驶证的处罚决定。”
〔3〕《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86条 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自法院判决生效之日起,两年内不得申请机动车驾驶证。
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逃逸,构成犯罪的,终身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机动车驾驶人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以外造成事故,构成犯罪或者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和本条前款规定处理。
〔4〕[德]卡尔•拉伦兹:《法学方法论》,陈爱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46页。
〔5〕梁慧星:《民法解释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51页。
〔6〕同上注〔4〕,第251页。
〔7〕参见同上注〔4〕,第250-251页。
〔8〕参见[台]杨仁寿:《法学方法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1~112页。
〔9〕地方法规与法律的冲突,包括前者越权和与后者规定不一致。“不一致”包括前者增加后者未规定的事项、扩大后者规定的范围、限制后者赋予的权利等等。至于本案法律适用中的这种消极冲突,并不宜认定为“相抵触”。——参见刘莘主编:《国内法律冲突及立法对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0页。
〔10〕参见同上注〔5〕,第269-284页。
〔11〕参见同上注〔8〕,第155页。
〔12〕关于类比推理,参见[美]史蒂文·J·伯顿:《法律和法律推理导论》,张志铭、解兴权著,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49页。转贴于
『拾』 感觉中国法律的漏洞很大,除了学法律的,很少有人去了解。不予办理,相对应的办法。
律师就是钻法律空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