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
⑴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怎么有两个不一样的
先说结论:的确有两个《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前一个于1961年5月的中央北京工作会议讨论和修订,于 6 月15日正式通过的;后一个是前一个的进一步修改于1962 年 9 月27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
以下内容来源于:辛逸.《农业六十条》制订与修改的历史考察[J].中共党史研究,2013:(01)30-38.
《农业六十条》是人民公社的宪法。《六十条》前后共有四个版本,其制订与修改跨时近 20年,几乎与人 民 公 社 的兴衰相始终, 期间人民公社制度及其变革均由《六十条》规定。(中共嘉善县委党史研究室编: 《田家英嘉善调查与人民公社〈六十条〉的制订》,东方出版社,1997年,第117页。)
第一个 《六十条》即《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 ( 草案) 》于1961年3月29日正式向全国下发。
第二个 《六十条》即《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是经 1961年5月的中央北京工作会议讨论和修订,于 6 月15日正式通过的。
第三个《六十条》 即1962 年 9 月27日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名字与第二个《六十条》相同)
第四个 《六十条》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但是,第四个 《六十条》明确规定 “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与当时农村的改革潮流背道而驰,所以在次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四中全会上未被提交全会讨论。
⑵ 谁能解释“农村人民公社化”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们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关于在我国农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高潮中已初见萌芽。1956年完成了高级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户左右。1957年冬和1958春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又出现了联队、联社。毛泽东考虑到当时以大搞兴修水利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建设的发展需要,觉得需要办大社。1958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意见指出:“为了适应农业生产和文化革命的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把小型的农业合作社有计划地适当地合并为大型的合作社是必要的。”会后,各地农村开始了小社并大社的工作,有的地方出现了“共产主义公社”、“集体农庄”,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民公社”。1958年7月1日《红旗》杂志第3期《全新的社会,全新的人》一文中,比较明确地提出“把一个合作社变成一个既有农业合作又有工业合作基层组织单位,实际上是农业和工业相结合的人民公社”。这是在报刊上第一次提“人民公社”的名字。8月6日,毛泽东视察河南新乡七里营人民公社时,说人民公社名字好。9日,在与山东领导谈话时说:“还是办人民公社好……”,并指出公社的特点是一大二公。谈话在报纸上发表后,各地掀起了办人民公社的热潮。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下达后,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到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由于在合作化运动的后期已出现了过急过猛的问题,所以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出现了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情况,刮起了“一平二调三收款”的“共产风”。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1961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在现阶段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⑶ 《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具体内容
《农村复人民公制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具体内容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1/24/content_2500797.htm
⑷ ·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关于宅已地的条文规定
额,这个条例是一九六二年九月二十七日修订后实施的,目前貌似已经被新的内宅基地法律法容规所取代,失效了,不知道您找这个有什么用。其中有关宅基地的条款摘录如下,供参考:
1、二十一条 、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等,【一 律不准出租和买卖】
2、四十四条:要保障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包括房屋、家具、衣被、自行车、缝纫机等,和在银行、信用社的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
3、四十五条 、社员的房屋,永远归社员所有。
社员有买卖或者租赁房屋的权利。社员出租或者出卖房屋,可以经过中间人评议公平合理的租金或者房价,由买卖或者租赁的双方订立契约。
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准强迫社员搬家。不得社员本人同意,不付给合理的租金或代价,任何机关、团体和单位,都不能占用社员的房屋。如果因为建设或者其他的需要,必须征用社员的房屋,应该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征用民房的规定,给以补偿,并且对迁移户作妥善的安置。
国家和人民公社的各级组织,应该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对于社员修建住宅,给以可能的帮助。社员新建房屋的地点,要由生产队统一规划,尽可能不占用耕地。
⑸ ·中共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关宅基地问题!
这个条来例是一九六二年九源月二十七日修订后实施的,目前貌似已经被新的宅基地法律法规所取代,失效了,不知道您找这个有什么用。其中有关宅基地的条款摘录如下,供参考:
1、二十一条 、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等,【一 律不准出租和买卖】
2、四十四条:要保障社员个人所有的一切生活资料,包括房屋、家具、衣被、自行车、缝纫机等,和在银行、信用社的存款,永远归社员所有,任何人不得侵犯。
3、四十五条 、社员的房屋,永远归社员所有。
社员有买卖或者租赁房屋的权利。社员出租或者出卖房屋,可以经过中间人评议公平合理的租金或者房价,由买卖或者租赁的双方订立契约。
任何单位、任何人,都不准强迫社员搬家。不得社员本人同意,不付给合理的租金或代价,任何机关、团体和单位,都不能占用社员的房屋。如果因为建设或者其他的需要,必须征用社员的房屋,应该严格执行国务院有关征用民房的规定,给以补偿,并且对迁移户作妥善的安置。
国家和人民公社的各级组织,应该在人力、物力等方面,对于社员修建住宅,给以可能的帮助。社员新建房屋的地点,要由生产队统一规划,尽可能不占用耕地。
⑹ (一道历史选择题)在1962年9月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自留地一般占生产队耕地
C.经济结构尚需调整
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背景:大跃进、人民公社版化运动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权严重失调,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内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中心是调整)
意义: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⑺ 人民公社设立和取消时间
人民公社成立于1958年7月1日,1983年10月12日取消。
人民公社建立的时间: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会议上,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要求全国各地尽快地将小社并大社,转为人民公社。主要内容是:
一、确定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工农兵学商相结合。
二、强调小社并大社的方法,首先由原来的各小社联合选出大社的管理委员会,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
三、在并社过程中,要以“共产主义精神”去对待各个小社的公共财产和债务方面的差别。
四、指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体所有制,以后可以变为全民所有制,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作准备。9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来》的社论。此后,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公社化。
人民公社的取消的时间:
1983年以后,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在人民公社的基础上重建乡体制,乡重新被确立为农村基层行政单位。
(7)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扩展阅读:
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许多地方混淆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界限,混淆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界限,刮起了一股“共产风”,严重侵犯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挫伤了集体和农民的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经济的发展遭到了重大损失。党中央和毛泽东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并给予了纠正。
1958年11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第一次郑州会议)后,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开始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1961年,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在现阶段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克服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从认识发展的阶段性来看,经历了公社一级所有制→公社、大队( 管理区)、生产队(原高级社)三级所有制(以生产队或生产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公社、大队(原生产队)、生产队(原生产小队)三级所有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 ),这样三个阶段。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的影响,多年来在农村所有制问题上,我们一直处于急于求成、急于过渡的状态中,造成多次反复和损失。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似乎这是不可避免的。当然,这种反复和损失最终也化作了我们党在发展农村生产力问题上,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丰富政治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