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规范与规章制度
① 什么是群体规范
所谓群体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不遵循规范就要受到谴责或惩罚。
一、群体规范所形成的群体压力,迫使群体成员遵从它
无论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中都存在着规范,一旦形成规范,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群体的规范并没有明文规定,是无形的约定俗成的,它是每个成员行为的准则。非正式群体规范的形成是由于群体成员在彼此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内化的过程,这是由于群体成员相互模仿。受到暗示在顺从的基础上形成规范,这种规范所形成的压力,可能不被意识到。如果群体成员对这种群体压力承受不住,就可能向其他群体逃避,或者采取偏离行为。
二、多数成员对群体规范的评价,决定群体规范的约束力
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力取决于多数成员对规范的评价。对群体规范的评价基本上是采取承认(赞成)和否认(反对)两种方式。因此,规范的约束力是建立在各种评价基础上的一种平均值、一种合力。当人们在一种盛大宴会的场合下,表示喜欢某种服装或者不喜欢另一种服装时已经表现出对某种穿着规范的赞赏。
人们对于群体规范所形成群体压力的感受是通过评价表现出来的。因此,对于同一种群体规范,由于评价不同,对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也不同。这就是说,群体规范一经形成,是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而这种社会力量只有在变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时才能起作用,群体规范转化为心理尺度过程叫内化。
内化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完成的,所谓社会化是指人由生物人向社会人不断转化和不断社会化的过程。规范必须内化和社会化,才能变为实际起作用的东西。内化就是被个体采纳、接受,变为自己的观念,得到实际发挥并转化为社会行为。
② 简答制定群体规范要从哪几个方面思考
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在不同的群回体中产生不同的作用答。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
③ 五,简答题1,群体规范有哪些功能
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在不同的群体中产生不同的作用。利用正式群体中的压力与非正式群体中的内聚力可以产生相应的道德效应。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
④ 群体规范与规章制度有何不同
正式抄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袭是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 群体种类。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1、正式群体指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标, 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 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 无成员间的地位及角色关系的群体。 2、正式群体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即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非正式群体也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 但是往往没有明文规定,群体成员中会自然涌现出首领, 群体成员的行为受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范所调节。 3、正式群体中产生非正式群体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 非正式群体中形成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体成员对劳动和管理 部门的态度,因而对劳动生产率有重大影响。当然, 也存在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发生矛盾, 并干扰整个正式群体达到既定目标的情况。
⑤ 群体规范的功能
1、维系群体。群体的存在形式是它的整体性,而这种整体性就表现在群体成员的行为、感情和认识的一致性上。群体规范是这种一致性的标准,它统一着群体成员的意见和看法,调节着他们的行为。没有群体规范,群体也就失去了其整体性,因而群体便不复存在。从另一方面看,群体是由许多个体结合而成的,要维持其整体,使其存在下去,就需要有一定的准则来约束成员,而成员也正是依据这种对准则的认同,相互彼此一致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一个群体规范越标准化,成员的活动就越协调,关系就越密切,群体也就越整合、越集中,也就越容易让人们感到它的存在。相反,如果群体规范标准化很低,那么群体就会很松散。所以说,没有群体就没有群体规范,同样没有群体规范也就没有群体。
2、认知的标准化。个人独处时,各人的看法往往是不同的,当他们一旦结合成为群体,就会在判断和评价上逐渐趋于一致,这种统一成员意见、看法的功能,就是群体规范的认知标准化功能。群体规范就象一把尺子,摆在每个成员的面前,约束着他们,使他们的认知、评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形成共同的看法和意见,即使有个别人持不同意见,但由于规范的压力和个人的遵从性,也势必使其与规范保持一致。
群体规范的这种标准化功能并不是外在的、强迫的,而是内在的、自觉的。它已内化为每个成员的个人意识,在无形中起着作用。成员们在无意识中作出了相同的评价,表现出了一致的看法。
总之,在群体中产生的群体规范,制约着人们的认知活动,使群体成员在对某一事物的评价和看法上趋向于统一。因此,谢里夫认为,群体规范是一种评价尺度,它可以用来评价行为、活动、信念或与群体有关的任何对象的可以被接受的程度,以及必须加以反对的范围。
3、定向行为。群体规范对行为的定向功能,主要是为成员划定了活动的范围,制定了日常的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做等等。如佛教群体的成员不能杀生,少先队员不能打人等,即表明群体规范规定着人们的行为。群体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中介,是社会影响个人的具体形式,社会准则要通过群体才能影响个人,这即是通过群体规范约束人的行为方式来实现的。
⑥ 群体规范的四种类型
所谓群体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不遵循规范就要受到谴责或惩罚。
一、群体规范所形成的群体压力,迫使群体成员遵从它
无论是正式群体还是非正式群体中都存在着规范,一旦形成规范,就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压力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群体的规范并没有明文规定,是无形的约定俗成的,它是每个成员行为的准则。非正式群体规范的形成是由于群体成员在彼此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发生的一种内化的过程,这是由于群体成员相互模仿。受到暗示在顺从的基础上形成规范,这种规范所形成的压力,可能不被意识到。如果群体成员对这种群体压力承受不住,就可能向其他群体逃避,或者采取偏离行为。
二、多数成员对群体规范的评价,决定群体规范的约束力
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力取决于多数成员对规范的评价。对群体规范的评价基本上是采取承认(赞成)和否认(反对)两种方式。因此,规范的约束力是建立在各种评价基础上的一种平均值、一种合力。当人们在一种盛大宴会的场合下,表示喜欢某种服装或者不喜欢另一种服装时已经表现出对某种穿着规范的赞赏。
人们对于群体规范所形成群体压力的感受是通过评价表现出来的。因此,对于同一种群体规范,由于评价不同,对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也不同。这就是说,群体规范一经形成,是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而这种社会力量只有在变为人们的心理尺度时才能起作用,群体规范转化为心理尺度过程叫内化。
⑦ 群体规范与规章制度有什么不同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是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而划分的
群体种类。内它们的主要区别是:
1、正式容群体指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有既定的目标,
有固定的编制和群体规范,
成员占据特定的地位并扮演一定的角色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
无成员间的地位及角色关系的群体。
2、正式群体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即有明确的行为准则。
非正式群体也有一定相互关系的结构和规范,
但是往往没有明文规定,群体成员中会自然涌现出首领,
群体成员的行为受群体中自然形成的规范所调节。
3、正式群体中产生非正式群体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的。
非正式群体中形成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群体成员对劳动和管理
部门的态度,因而对劳动生产率有重大影响。当然,
也存在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发生矛盾,
并干扰整个正式群体达到既定目标的情况。
⑧ 群体规范的形成
群体规范作为一种标准化的观念,所涉及的对象是非常广泛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国家的法律制度,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知识、观念和信仰等,也可以是机关、工厂、学校里的规章制度、守则和纪律等。群体规范是与群体的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是建立在价值观念基础上的。因为任何群体规范都是在拒绝或接受某种有社会意义的现象的条件产生的,这种拒绝或接受,就包含着群体的价值观。群体价值观是由群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活动经验所决定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规范,自然也就形形色色。在这形形色色的群体规范中,有的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是一致的,从而表现出与社会要求一致的行为来;也有的是与当时的社会价值观相背离的,那么它就会产生违反社会要求的倾向,表现出与社会要求不一致的行为来。群体规范与社会意识形态的规范不同。意识形态规范是指社会中的法律观念、道德标准、宗教信仰、政治观点等。这些观念对于社会制度的发展变化有较大的作用。它们虽然也可以调节人们的相互关系,但是就个人行为而言,其影响作用都是间接的,其作用需要通过具体的群体才能发挥出来。而群体规范则是直接制约着成员行为的准则,对成员的影响是直接的。
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其心理存在着一种社会标准化的倾向,即人们在对外界事物的共同认知和判断上,发生类化过程,彼此接近,趋于一致,从而导致模式化,固定化,以便于遇到同类事物时作出尽快的反应。另一方面,在群体成员的相互作用下,又会产生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这样就形成了群体意见的统一。规范正是在这两种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
群体规范形成以后,为了保障其目标的实现和群体活动的一致性,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准则以统一成员的信念、价值和行为,这种约束成员的准则,就叫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的思想、评价和行为的标准。这些标准为群体每个成员所公认,而且是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群体规范可以是在群体内正式规定的,但大部分是在群体中自发形成的,并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及人格的发展,起着调节成员活动和关系的作用。
⑨ 如果要强化群体的规范,可以遵循什么原则
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类型?
答:群体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①.他们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互相制约;②.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互相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③.为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群体共有三大类型;(一)大群体型和小群体型;(二)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三)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2什么是角色? 群体中的角色表现有哪几种?
答:每一成员在群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的特定的行为模式,可称之为角色。群体表现有三种1。自我中心角色,这类人包括:⑴阻碍者⑵寻求认可者⑶支配者⑷逃避者。2任务角色,包括⑴建议者⑵信息加工者⑶总结者⑷评价者。3维护角色,包括⑴鼓励者⑵协调者⑶折中者⑷监督者。
3、 群体规范有哪些功能?如何对群体规范进行诱导和控制?
答:1。群体支柱功能2。评价准则的功能3。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4。行为矫正功能。强化群体的规范有:①向群体成员解释群体的规范和他们的愿望是否一致,不需要牺牲多少东西;②奖励那些遵循群体规范的成员;③帮助成员了解他们是怎样完成群体目标做贡献的;④在建立规范时,给所有的成员发言的机会,因为只有自己建立的规范,自己才更愿意遵守;⑤让成员知道,不遵守群体的规范将受到驱逐。消弱群体规范有:①找出志同道合的成员,与他们联合起来;②与志同道合的成员讨论你的观点和计划,与他们建立联合阵线;③防止内部分歧;④坦言你的所作所为,不怕压力;⑤宣传与你合作的好处与报偿。
4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凝聚力的作用是什么?
答:因素有:1.态度与目标的一致性;2。外部的威胁;3。群体规模;4。奖酬体制;5。班组的组合;6。与外界的关系;7。群体的绩效;8。领导作风。凝聚力的作用为:1满意度;2沟通;3生产率4群体意识。
5.社会从众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答:(1)据群体压力下从众行为的研究:环境因素,如群体意见一贯比较一致,群体比较团结,火群体气氛比较专制;个性因素,如一个人地位较低,智力较差,情绪较差或不稳定,缺乏自信心。
(2)据反驳性研究结论:关键因素是遵循集体的崇高理想,目的和价值观
8.激发群体创新的办法有哪些?
答:(1).头脑振荡法;(2).德尔菲法;(3).提喻法;(4).方案前提分析法;(5).非交往型程式化决策术。
9.什么是“小集团思想”?它具有哪些特点?
答:小集体思想: 参与一个统一群体中的人们的一种思想作风,在这个群体中,认为追求思想一致比现实地评价各种可能行动方案更为重要。
特点:(1)顺从性思维。
(2)有倾向性地选择信息。
(3)盲目乐观情绪。
(4)相信群体无所不能。
(5)首创精神的假象。
10.什么是冲突?冲突与竞争有什么不同?
答:(1)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盾.
(2)冲突的对象是目标不同的另一方。而竞争的双方则具有同一目标,不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
13、委员会有哪些优缺点?
答:优点(1)集中智慧(2)分散责任(3)作为有关方面的群体代表(4)计划与政策的协调(5)有效的信息情报沟通(6)通过参与来承担任务(7)避免采取行动(8)满足社会需要(9)管理的发展。
缺点(1)决策优柔寡断(2)在最低标准水平上妥协(3)责任不确定(4)虚伪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