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防震减灾法规规章达到多少部
『壹』 防灾减灾法律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依法防灾减灾,制定了一系列涉及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得到不断完善。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做出了防治灾害的原则性规定。在此基础上,我国有关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突发事件应对法》《环境保护法》《气象法》《防震减灾法》《消防法》《防洪法》《森林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此外,不少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也对防灾减灾做出了相关规定。
『贰』 防灾减灾管理办法是法律还是法规
1、法律有广义、狭义抄两种理解。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 法律的后面都带法字。
2、法规,在法律体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法规即指国务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民族自治机关和经济特区人大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规后面都带条例两字
3、规章是行政性法律规范文件,之所以是规章,是从其制定机关进行划分的。规章主要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直属机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在它们的职权范围内,为执行法律、法规,需要制定的事项或属于本行政区域的具体行政管理事项而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规章的后面都带办法或规定两字。
根据以上区别,防灾减灾管理办法是部门规章。即不是法律,也不是法规。
『叁』 全省防震减灾法律知识.地震科普知识竞答题 答案!!!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地震科普知识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于1997年12月29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通过,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2.《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于1999年10月25日经山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1次会议通过并公布施行。
3.修订后的《山东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于2005年1月21日发布,自2005年3月1日起施行。
4.防震减灾工作实行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5.防震减灾工作由各级人民政府领导。
6.《山东省地震活动断层调查管理规定》于2003年5月26日经省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7.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对地震监测设施或者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又未依法事先征得同意并采取相应措施的,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五千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8.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增加防震减灾事业所需经费投入。
9.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必须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并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或者规划选址阶段进行。
10.设计单位必须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抗震设计;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
11.地震灾害预防措施,包括工程性预防和非工程性预防。
12.地震监测工作实行专业台网(站)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原则,
13.制定城市规划,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的地震构造环境, 选择工程建设场地,必须避开活动断裂。
14.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必须经省或者国家地震安全性评定委员会评审通过,并按项目管理权限由相应的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抗震设防要求,作为抗震设防依据。
15.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小学的防震减灾知识教育,开展防震、避震训练。
16.跨越地震活动断层的公路、铁路(地下铁路)、输油(汽)管线、通讯光(电)缆和远距离调(输)水管线等重大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
17.破坏性地震发生后,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建设、民政等有关部门进行地震灾害损失的调查、评估工作。
18.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19.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审批或者核准建设项目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项目申请报告中缺少抗震设防要求的,不予批准。
20.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提高公民在地震灾害中的自救互救能力。
21.已经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依法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22.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引导农民建造具有抗震性能的住房,积极推行适合不同地区的乡村抗震住宅设计。
23.地面及建筑物(构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称为烈度。
24.我国将地地震烈度划分为12度。
25.地震前兆分为宏观前兆和微观前兆。
26.国家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坏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告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
27.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确实无法避免造成损害的,可事后解释。 (× )
28.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危害、破坏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不得干扰和妨碍地震监测台网(站)的工作。
29.任何单位和个人均有依法参加防震减灾活动的义务,并有权制止和举报阻、破坏防震减灾工作的行为。
30.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可以直接作为抗震设防依据。(×)
31.新建、改建、圹建建设工程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不得开工建设。
32.已经建成的建筑物、构坑物、未采取抗震设防措施的,应当依法进法抗震性能鉴定,并采取必要的抗震加固措施。
33.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
34.新建的15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物、构筑物,必须设置强震观测设施。
35.全球三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和海岭地震带。
36.新建的核电站,可能诱发地震的大型水库,必须设置地震监测台网。
37.“预报”的地震震级很精确,发震时间、地点很具体的传闻是谣传。
38.避震应当容易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
39.避震应当选择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40.地震后抢救受伤人员应当先救远,后救近。(×)
41.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中。(×)
42.我省郯城曾发生8.5级巨震。
43.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的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44. 1亿立方米以上的水库大坝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45.地震容易引发火灾、水灾、爆炸和有毒、有害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
46.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应当执行国家赋予的防震减灾任务。
47.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
48.建设项目未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由地震行政土管部门处1-10万元罚款。
49.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50.在震后救灾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服从指挥、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51.严重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或者地震灾区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在地震灾区实行下列紧急应急措施:基本生活品的统一发放和分配、临时征用房屋、运输工具、交通管制等。
52.我省内陆及沿海分布着郯庐、聊考、燕山—渤海等地震活动构造带,具有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
53.地震宏观前兆现象主要有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地声、地光等。
54.我国发布地震预报的权限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55.当地震发生时你住褛房,在家里应该躲进开间小的房间或卫生间。
56.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形成震灾的原因主要有没按抗震设计要求进行设防、没按抗震设计进行施工、建筑物建在活动断层上、建筑物建在软弱地基上。
57.当地震发生时你在户外应就近选择宽阔地、迅速离开高大危险物、避开过街桥、立交桥。
58.地震时睡觉的人被惊醒,吊灯摆动,地震烈度达到4-5度。
59.选择建设场地应该选择在基岩且稳定的地方。
60.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中,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灾害是地震灾害。
『肆』 我省在防震减灾方面有哪些法律法规和规章
根据省编办编办发号及编办文号文件精神,在市地震局基础上组建市防震减灾局,为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参照公务员法管理,正县级规格。
一、职责调整
(一)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与管理。
(二)加强防震减灾法规和地震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
二、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省有关防震减灾的法律、法规、规章以及防震减灾工作方针政策,并负责监督检查执行情况;负责起草全市防震减灾的法规、规章并组织实施。
(二)组织编制及实施全市防震减灾规划;监督管理防震减灾事业经费和专项资金的使用。
(三)负责全市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完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按照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要求,对本市地震活动与地震前兆信息进行监测、分析、处理;对震情趋势进行分析测报,并向市政府提出防震工作安排意见和减灾防御措施;负责规划管理全市地震监测台网(站)及数字信息系统,实现资源共享;会同有关部门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指导县区和地震台站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四)负责全市震害防御工作。管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按职责权限审定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负责地震安全性评价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负责管理人工地震动的监测与危害鉴定工作;负责全市地震灾害预测管理工作;负责开展全市地震小区划和地震断裂带探测工作,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地震地质资料;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
『伍』 有哪些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自然灾害)
当然有的哈,
比方说去年刚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道路交通安全法》等等
『陆』 辽宁省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有哪些
地震之前是有预兆的。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这种预兆1976年,在唐山地震前,辽宁省海城运用防震知识就可以保护自己如地震发生前观察到鸟
『柒』 全国颁布实施的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共有多少部
在网络中搜一下就知道了啊
『捌』 全省防震减灾法律知识·地震科普知识竞答题
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知识问答
1.什么是“防震减灾”?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基本对策是什么?
答:“防震减灾”是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的简称。防震减灾活动是涉及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可分为地震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四个环节。我国防震减灾工作是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防震减灾的基本对策是综合防御。
2.目前我国、福建省已经颁布实施的防震减灾法律法规主要有哪些?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规定》;《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福建省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何时审定?何时实施?
答: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江泽民主席签署第94号令公布,自1998年3月1日起施行。
4.为什么要制定防震减灾法?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为了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防震减灾法共有七章四十八条。主要由总则、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法律责任、附则七部分组成。
5 .防震减灾法中主要确立了哪些基本法律制度?
答:主要确立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制度、地震监测台网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制度、地震预报统一发布制度、地震安全性评价制度、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制度、地震灾害保险制度、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制定和备案制度、震情和灾情速报和公告制度、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制度、紧急应急措施制度、紧急征用制度、震后救灾制度、地震灾区重建统筹规划制度和典型地震遗址遗迹保护制度等。
6.《福建省防震减灾条例》何时审定?何时实施?
答:1997年10月25日经福建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审定通过,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7.什么是地震应急?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有什么意义?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地震应急是指应付突发性地震事件而采取的震前应急准备、临震应急防范、震时应急指挥和震后应急救援等应急反应行动。通过制定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政府和社会能够有目的地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保证高效、有序地开展地震应急防御和抢险救灾工作,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或扩大,迅速恢复社会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减少经济损失。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1)应急机构的组织和职责;(2)应急通信保障;(3)抢险救援人员的组织和资金、物资准备;(4)应急、救助装备的准备;(5)灾害评估准备;(6)应急行动方案。
8.我国对发布地震预报有什么具体规定?
答:地震预报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全国性的地震长期预报和地震中期预报,由国务院发布。”“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的地震长期预报、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新闻媒体刊登或者播发地震预报消息,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以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地震预报为准。”“已经发布地震短期预报的地区,如果发现明显临震异常,在紧急情况下,当地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发布48小时之内的临震预报,并同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其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机构和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报告。”
9.什么是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
答: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是指监测预报体系、震灾预防体系和紧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是温家宝同志在2000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要求。
10.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什么时间出台?它的颁布实施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中国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于1992年5月22日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地震局和建设部联合发文正式公布施行。它的颁布实施对国民经济建设,制订经济建设规划,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以及对国土利用和工程建设布局等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玖』 有关防震减灾的相关法规
■防震减灾法(1998年3月1日施行)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6年1月回8日施行)
■国家自然灾害救答助应急预案(2006年1月10日施行)
■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11月1日施行)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8年5月1日施行)
『拾』 地震局下设几个部门
中国地震局设11个职能司(室)。
(一)办公室
组织全局性重大会议与活动;负责起草上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件;负责督促重要部署、领导批示及会议决定的贯彻落实;负责新闻宣传,指导地震系统新闻宣传工作,管理中国地震局网站;负责政务信息和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负责局机关财务、国有资产工作,编制机关预决算,管理机关经费;负责局机关及指导京区单位安全保卫、消防、人防、房产、社会事务等工作;负责政务与震情值班、文电、电子政务、档案、信访、机要、保密、密码、信息安全、会议计划等工作。
(二)政策法规司
拟订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方针和政策;组织开展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指导地震系统开展政策研究;拟订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承担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审核工作;负责全局性重要文稿起草工作;推进依法行政;组织法制宣传教育、行政执法和法制监督工作;负责对地震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实施的监督检查;承办有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行政应诉工作;承担防震减灾法律咨询服务工作;管理地震标准化和地震计量工作。
(三)发展与财务司
负责国家防震减灾发展战略研究,组织编制国家防震减灾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负责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改革;拟订发展与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负责预算、决算管理和基本建设管理;负责防震减灾重大专项和重点项目管理;负责监管专项资金和各类经费,组织财务稽察;负责国库支付和日常财务管理;负责国有资产管理和政府采购监管;负责防震减灾行业统计工作;负责监管国有资产经营性活动。
(四)人事教育司
指导地震系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机构改革;组织编制防震减灾人才发展规划;拟订地震系统人事管理制度;负责地震系统干部队伍宏观管理及省级地震局、局直属单位领导班子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承办局管干部的考核、任免、监督,参与巡视工作;负责系统参公人员管理;管理系统机构编制、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劳动工资、保险、奖励、人员招录、专技人员职称评聘和专家工作;指导省级以下地震工作机构的相应工作;负责公派出国留学人员选拔,管理干部因私出国(境);管理局属高等院校;负责局机关干部人事工作。
(五)科学技术司(国际合作司)
负责制订地震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参与地震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地震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地震科学研究和科技基础性工作;组织管理重点地震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项目;指导局属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重点实验室建设;负责地震科技成果和知识产权的管理;负责科技保密工作;协助科技委开展工作,承担科技委办公室日常事务;负责联系地震学会;归口管理学术期刊;归口管理地震科技外事工作;负责双边、多边及港澳台的交流与合作;负责组织协调国际会议、国际合作项目、智力引进、国(境)外破坏性地震快速反应和境外地震台网建设;牵头协调国际救援行动涉外工作。
(六)监测预报司
负责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拟订全国地震监测预报和信息网络规划并组织实施;负责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确定和地震趋势判定,组织全国震情监视跟踪和重大震情会商;组织指导震后趋势判定和现场监测工作;负责管理地震预测意见;负责监测预报、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运行与管理;负责地震烈度速报系统的建设、管理及烈度速报工作;管理火山活动、水库和海域地震的监测预测工作;负责全国地震监测设施和观测环境保护工作;承担境外台网建设、运行与管理;承担地震监测预报相关科技项目的实施、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
(七)震害防御司
指导全国地震灾害预测和预防;拟订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审定地震小区划图;负责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负责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监督管理,审定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负责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资质管理和人员职业资格管理;协同指导地震灾区重建;负责全国强震动观测台网建设和运行管理;负责管理震害预测工作,参与提出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意见;负责地震基础性任务探测和地震活断层探测管理工作;组织指导防震减灾知识的社会宣传教育;承担市县防震减灾工作指导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承担震害防御相关科技项目的实施、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参与地震灾害保险工作;负责联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
(八)震灾应急救援司
指导全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承担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国家地震应急预案;指导部门和地方地震应急预案建设;承办全国地震应急工作检查;负责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和地震灾情速报;管理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组织开展地震现场应急处置工作;负责地震灾害损失调查评估工作;指导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及社区地震搜救志愿者工作;管理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指导国家、地方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和救援训练基地建设;负责国内地震救援工作,承担境外地震救援任务的实施;承担联合国灾害协调和亚太人道主义合作伙伴任务的实施;承担地震应急救援相关科技项目的实施、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承担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重大事项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
(九)直属机关党委
负责指导京区直属单位和局机关党的建设;受党组委托,指导京外单位党建工作;承担地震系统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局党组民主生活会和中心组学习的服务保障工作;负责宣传、统战工作;指导党组织配合行政领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稳定工作;领导直属机关纪律检查工作;领导直属机关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工作;管理中国地震局党校。
(十)监察司
组织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检查局属单位在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国务院的决定命令和中国地震局重大决策中的问题;监督局司级干部遵守党纪、政纪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情况;受理对局司级干部违反党纪、政纪行为的控告、检举;调查处理局司级干部违反党纪、政纪的案件;受理不服纪律处分决定的申诉;对局属单位预算执行、决算及重大项目等进行审计监督;对局管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
(十一)离退休干部办公室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拟订地震系统离退休干部管理规章制度;指导检查局属各单位离退休干部工作;承担局机关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