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先祖神主晋祠祭祀规章

先祖神主晋祠祭祀规章

发布时间: 2021-03-10 21:11:23

『壹』 清朝的晋祠格局是怎么完善的

清朝时期,经过多次整修扩建,晋祠构成了左右捭合于中轴线的综合性古建筑群。在祠庙范围内恢复修建了胜瀛楼、待凤轩、公输子祠、傅山纪念馆、三圣祠、舍利生生塔、贞观宝翰亭、文昌宫、钧天乐台、昊天神祠、松水亭和三台阁等建筑。

胜瀛楼北邻智伯渠、白鹤亭,南邻同乐亭,就是后来的傅山纪念馆,西与水母楼遥对,东北侧为水镜台,为明末清初的建筑,原为达官显贵登楼观景而筑。

胜瀛楼东西向高17米,重檐歇山顶,底层面宽3间,进深3间,前后设门,东额“大观在上”,西额“在山水间”。

胜瀛楼内设木阶可以登临上层。围以低矮木栅栏,便于观景。上层四面皆空,楼东面悬挂“胜瀛”匾额,西面悬挂“栖云”匾额。此楼命名胜瀛楼,意为此楼胜过瀛州仙境。

据说,胜瀛楼竣工时,恰巧为夏至这天,胜瀛楼的四面均能受到阳光照射,因此“胜瀛四照”便成为晋祠内八景之一。清代著名书法家杨二酉作《胜瀛四照》诗:

危楼起天半,周栏四望通。

此中先受月,无面不当风。

水光射檐动,山色入廊空。

且欲骋游目,残霞片片红。

1718年,待凤轩在晋祠的财神洞北建成,坐北向南,面阔三楹,宽10米,进深8.5米,占地面积85平方米。唐代诗人牛丛曾有诗道:

洞名独占朝阳号,应用梧桐待凤栖。

待凤轩之名就是取自此诗之意。清代著名书法家杨二酉曾题楹联一副:

桐叶自当年剪得;

凤凰于何日飞来。

笔力飘逸洒脱,似龙飞凤舞,寓意也很风雅。

公输子祠位于台骀庙和水母楼之间,坐西向东,占地面积约92平方米。公输子祠俗称“鲁班庙”,为奉祀鲁班而建。公输子祠在1730年增建神龛,1760年重修全祠,并在殿的前檐加悬“巧思入神”匾。

公输子祠庙虽不大,但祠基高耸,沿石阶20余级才能上达于祠。正殿三楹,红墙青瓦,清净而庄严,柱头的雀替镂雕着粗壮的金龙,颇为壮观,两面山墙前墀头上用砖雕刻的花饰也十分精巧。

傅山纪念馆原为同乐亭,又名一鉴居,创建于1737年,在胜瀛楼的西南侧,是一座坐南向北的四合院,其总占地面积553平方米,整个馆址东西宽20米,南北深27米,内有南屋五楹,东西配房各三间,前开屏门,别成院落。

东北隅辟小门,东出别构小院,中设灶具以为餐厨。

馆内四周连通,为回廊式的展厅,雕刻精致,油饰彩绘,雅致怡人。

纪念馆是永久性陈列展览与收藏傅山书画精品、文献资料及对外文化交流,举行各种活动的重要场所。在当时,乡里人士岁时宴食多会集于此,上级官员常往来于斯,故俗称“上官亭”。

傅山纪念馆是为了纪念明清之际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傅山而建,他不仅在文、史、哲、医及书法绘画诸方面均有卓越成就的文化巨人,更是清初著名的反清人士,不仅在他生活的时代享有很高的声誉,而且在后世也获得相当高的评价。

三圣祠位于晋祠中轴线南侧,殿堂建在1.5米高的平台上,坐南朝北,面阔三间,前檐有廊。两侧的砖砌花栏矮墙与牌坊门围成一个独立的庭院。殿内塑有三圣的塑像:“药王”、“真君”和“龙王”。

药王又称“英烈昭惠显灵仁佑王”,在三尊塑像中居主,座前奉10大名医柱,为:岐伯、雷公、淳于意、皇甫士安、韦慈藏、华佗、张仲景、王叔和、葛洪、孙思邈。旧时人们有病,常去药王像前烧香跪拜,祈祷病人早日康复。

药王的左边塑的是真君,又叫仓公,传为山东临淄人,曾任仓长,为保护仓储之神,仓公座前塑耗仓鼠。

药王的右边塑的是黑龙王,为古代四灵之一,被认为具有降雨行云的神性。1110年,宋徽宗赵佶敕封龙神为王,于是龙王信仰逐渐遍及各地。

在清乾隆年间,舍利生生塔已毁塌过半,1748年在晋祠南堡杨廷璿的提倡下,又进行了一次重建。在当时,除舍利生生塔外,浮屠院占地面积1692平方米,建筑面积538平方米。舍利生生塔耸立院中央,仍然保留了它早期的规制。

舍利生生塔正厅五间,两边设耳房两间,东西厢房各三间。院西南开有月洞门,通柏月山房;院南辟“通幽”小门一座,与奉圣寺后院相连;院东南设垂花门一座。周围绕以透空景窗,使得院内外景色互相呼应。

舍利生生塔除第一层正面有杨二酉“雅明动化”横匾外,其余各层门额均有砖刻题字。塔院西侧的院落叫留山园。

1770年,贞观宝翰亭,改建为三楹,并改为南向,邑令周宽并题加“贞观宝翰”匾额。悬山顶,面宽三间,进深二间,亭高6米,坐落在15米的台基上,占地面积109平方米。

亭内东西各置一巨碑,东面为《晋祠之铭并序》碑,右面为同乡杨瘫镌于1772年按原碑拓片摹钩刻成的复制碑,碑高1.95米,宽1.2米,厚0.27米。由于复制工艺高超,与真品如出一辙,难辨真伪。

文昌宫位于晋祠庙东北隅,智伯渠北岸,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93平方米,1773年扩建。据“晋祠移建文昌阁碑”记:

旧制祠于智伯河南岸,仅一楹。前为道院,旁则小屋数椽而已,无可观。

扩建后的文昌宫有宫门三间,为一门两窗式,雕甍镂,三叠四垂,门两侧辟月窗,造型精美别致。门内廊五楹,中为屏门,东西厢房各三间,东南隅设月门,通五云亭。

正面飞阁两层,上面为文昌阁,明间篆书砖匾“紫垣六府”,祀文昌帝君,左右为魁星和禄神,北壁有杨二酉作诗、杨瘫书写的《晋祠全景诗》。

阁下洞穴,名为七贤祠,祭春秋战国间晋国晋卿智伯的家臣豫让、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白居易、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和欧阳修、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于谦和王琼。

阁左右建平台,台上复顶作游廊式,额为“诗榭”,东、西各四楹。东西榭壁上有墨书咏晋祠内八景五言诗,均为杨二酉所作,杨瘫书,墨迹清晰,完好无损。

从右翼诗榭顺阶而下,北面浅洞的西壁,嵌有傅山所书《文昌帝君阴骘文》石刻一块,书体为小楷,骨力神韵,堪称佳品。

文昌帝君是道教之神,是北斗魁星附近文昌六星的神化。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传说梓潼帝君是四川梓潼一带的地方神,帮助唐玄宗李隆基渡过内乱,因而受到统治者的祭祀,影响逐渐扩大。

唐、宋、元各代分别赐以封号,其中元仁宗皇帝赐“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皇帝”,从此梓潼与文昌信仰结合起来,被认为能帮助儒生科场及第、预知士人的腾达升迁,因此,文昌又名“文曲星”,文昌帝君成为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旧时多为读书人所崇祀。

锁虹桥位于文昌宫的南面,横跨在智伯渠上,始建于1773年,石桥北向护栏为砖花墙,与文昌宫连为一体,又称“文昌桥”,是通往文昌宫的要道。

钧天乐台位于昊天神祠对面,坐南朝北,是专为祀奉关帝酬神唱戏的戏台。清乾隆年间建造。“钧天”是从《列子·周穆王传》“钧天广乐,帝之所居”中摘取而来的,“钧天广乐”是指天上的音乐。

乐台高1.5米,面宽1.35米,进深10.5米,前台及两旁围以低矮的石雕栏板。台上前部为三面开敞的卷棚歇山式建筑,高7.5米,后部为面宽三间的单檐歇山顶乐楼,高10米,屋顶用勾连搭形式联结为一体。

平面布局采用了移柱法,前檐明间扩大到4.51米,两次间宽仅为1.92米,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戏的需求。

前台柱头上正侧两面皆施图形的大额枋承重,枋上设斗拱,拱头皆雕成下昂刻三幅云,明间平身科中间一攒雕作华丽的斜拱,柱头科及平身科后尾全部采用镏金作法,出五拽架,直挑金檩下,从台上仰视,给人一种清爽之感。

乐台的背面置以门扇,斗拱华美,前檐明间巨大的雀替镂空层雕,拱眼壁也用矮雕龙凤装饰,使整座乐台显得格外轻巧俏丽,是祠内清代建筑的代表作。

钧天乐台的位置也安排得恰到好处。把一座玲珑剔透的乐台,巧妙地安置在智伯渠畔,碧波荡漾的潺潺泉水,通过形似瓜蔓的渠道由南而来,在此经乐台背面缓缓流过折向东去。

若遇演唱期,水声、歌声、乐舞声交织在一起,别有情趣。如从会仙桥眺望,则钧天乐台临水泊岸,又如一座水榭高台。

昊天神祠坐北朝南,东连东岳祠,西邻唐叔虞祠,规模宏大,是玉皇阁、三清洞和关帝祠的总称,也是晋祠中最大的道教庙观。

因玉皇大帝全称是“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而得名“昊天神祠”。昊天神祠是在关帝庙旧址上扩建的,因此民间一直称这里为关帝庙。

在1795年重修关帝祠之前,关帝祠、玉皇阁和三清洞原来都是各自独立的。重修后,因其基址后移,玉皇阁迁于三清洞上,建阁3间,所以就筑成了前后两进院,前院为关帝祠,后院有三清洞与玉皇阁。

前院关帝祠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顶为悬山式,殿前明间开隔扇门,殿内供关帝坐像,丹凤眼,卧蚕眉,红脸长髯,身着绿袍玉带。

两壁及后墙上绘桃园结义、水淹七军等80余幅关帝故事图,画工精湛,人物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前廊檐上高悬清咸丰年江苏文人韩宝绶撰书“如天之平”横匾,意为与天同高,赞关公之伟大。

昊天神祠的后院主殿为二层建筑,东西两旁各有配殿三间。中间主殿下层为三清洞,共有石洞5间。中间3间内塑三清神像: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天尊和太清境洞神教主道德天尊。

洞顶上部有砖砌仿木构斗拱出檐,明间额上嵌有清乾隆年间晋祠镇人杨培所撰“先天祖炁”砖刻横匾。

后院主殿上层的玉皇阁建在三清洞顶,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殿脊有琉璃瓦覆饰,飞阁前面及左右有廊可绕,内供玉皇大帝。

松水亭位于八角莲池西面,苗裔堂东面,清乾隆末年所建。“松水”之名,取自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意。

该亭为长方形四角亭,卷棚歇山顶,面宽三间9米,进深二间5米,面积45平方米。前后明间辟门。

松水亭有木刻联一副:

晋水源流汾水曲;

荷花世界稻花乡。

概括了晋祠的地方特色,充满诗情画意,是晋祠楹联中的佳品。

在松水亭小憩,十分惬意,特别是夏日的晚上,坐在亭中,可闻水流声,可观水中月,会顿觉远离尘世,烦恼全消,令人陶醉。

三台阁建于悬瓮山腰,因地势高峻,命名三台,与吕祖阁一线毗连。清光绪初晋祠住持僧续昙募建,东向三楹,面宽9米,进深5米,占地面积45平方米。清光绪时汪敦元仿汉缪篆所题木刻楹联:

胜迹拓蓬莱,凭栏向远,只赢得几点落花数声鸣鸟;

名山开图画,把酒凌虚,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沙鸥。

春秋佳日,游客至此,四望远眺莫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晋祠的望月楼

晋祠的凌云阁

晋祠的望月楼

晋祠的碑刻

晋祠的对越牌坊

『贰』 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的探究

【内容摘要】古人的祭祀分为对祖先的祭祀和对自然界万物的祭祀两类。由于祖先之鬼和自然之神在先民心目中都是保佑他们生活安宁,及活的生存必需品的无形力量,先民就希望通过向鬼神贡献牺牲来祛除灾祸,获得福佑。另一方面,在“事死如事生”的观念作用下,对祖先的祭祀就像孝道一样成了道德的根本。后来祭祀又与政治挂上了钩,成了教化之本和国家政治的关键,本文通过对从“示”汉字的研究,探寻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以加深我们对古代祭祀活动的了解,起到印证和补充文献资料的作用。

【关键词】祭祀;《说文·示部》;“事神”;礼仪;福祸

《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将祭祀看作与军事同样重要的两件国家大事,二者都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祭祀既关涉到国计民生和道德教化,不难想见它在古代社会中所具有的崇高位置。语言中“绝祀”一词,当时就指国家灭亡。

在我国古代,崇拜祭祀的超自然体中,最广泛的使用的名称就是“神”,“神”是总名,几乎所有的怪异现象和崇拜物皆可以称作“神”。例如,“社”是土神;“稷”是谷神,故又从“示”写作“稷”;祖宗也是神,神主就是祖宗的象征物;天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海等等,各种自然物与自然现象都是各有主宰,这主宰者就是“神”。《礼记·祭法》:“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

神的概念是由上天引发的,《说文·示部》:“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古人心目中的天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至高无上的主宰者,与之相对的就“祗”。《说文·示部》:“祗,地祗提出万物者也,从示氏声。”按“祗”字甲骨文,金文中皆未出现,大概还未从“神”中分化出这一对立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现,应当与战国以后阴阳学说兴盛有关。《尸子》卷下:“天神曰灵,地神曰祗,人神曰鬼。仍将“神”作为总名,“祗”只是“神”中的一类而已,后“地祗”渐与“天神”相对,故于许慎《说文》中。“神”,“祗”皆为万物的创作者。

除神,祗外,“秘”也是神灵的泛称。《说文·示部》:“秘,神也,从示必声。”《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乃立灵光之秘殿。”李善注:“张载曰:‘《诗》云:秘宫有侐。’善曰:毛苌《诗传》曰:‘秘,神也’”“秘”当为金语“神秘”之“秘”的本字。

先民们相信,人死之后还在继续生活,需要活着的子孙后代供养饮食器用,人们以活人为参照物,没想鬼和人一样生活,因此,故去的失祖也就成为祭祀的主要对象,“祖”,“宗”二字皆从“示”,“祖”本取象于神主。“宗”则是保存和供养神主的庙宇,后来,祖宗又可用于指称前辈先人。古代人对于祖宗的祭祀,不仅仅在于对先祖的缅怀和追思,更重要的现实意义是对宗法制度的确认和巩固,在古代宗法社会中,以这种祭祀活动为手段,团结宗族,即《礼记》所谓“亲亲”。“收族”;序定宗族成员在宗法关系中的亲疏远近,特别要确立“宗”的正统地位,即所谓的“尊祖”,“敬宗”,,按照礼法,只有嫡亲系“大宗”,才可以设立宗庙,才有祭祖的权利。

《说文·示部》所收录的字,大部分为祭祀的名称,这些祭祀中,常常透露出古人祭祀的方法和仪式。

古人祭祀名目繁多,统称的总名就是“祭”。“祭”字在甲骨卜辞中出现率极高,形体甚多,为以手(又)持肉之行,金文,小篆中又添加意符“示”。《说文·示部》:“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从字形变化来看,初期祭祀用的大概是生肉,上面还带着血水,以表示新鲜,即所谓的“血祭”,“血食”,后来不带血水,是因为改用煮熟的牺牲了。

“祀”与“祭”义近,故《说文》以“祭祀也”说解“祭”字。但二者又有不同,《说文·示部》:“祀,祭无已也,从示已声。”这是说,在不强调二者区别时,祭,祀义同而可以通用;只是在需要突出其特点时,二者有别,“无已”,不止,祭祀不止成为“祀”。徐锴《系传》:“《老子》曰:‘子孙祭祀不缀’”或谓即是殷代五种祭统周而复始之意,《书·伊训》:“惟元祀,十有二月乙丑,伊尹祠于先王。”孔传:“祀,年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就是说,殷商记年时以四时祭祀一周期为标准的,可见殷人对于祭祀活动的重视。

《说文·豊部》:“豊,行礼之器也,从豆,象形,读与礼同。”从甲骨文形体来看,“豊”字从“豆”,豆是古代的食器,也于祭祀时用来盛供品,是考古发现古代最常见的一种祭器。“祭”字构形取义于“肉”,“豊”字构形取义于“玉”,反映了古代祭祀活动中所用的最主要的两类福物,“豊”字本象盛玉礼器之形,是祭祀用的供献,也用以指代祭祀活动,后添加意符“示”而孳乳为“礼(礼),”以表示“事神之事”。《说文·示部》:“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按,“履也”是声训,意谓“礼”为人所遵循“所以事神致福”。则道出了“礼”表示祭祀的本义。

因为古人在“事神”的祭祀仪式中,最讲究长幼尊卑,进退有序,容貌行止,温良恭让,于是“礼”从专指“事神之事”的祭祀活动扩大为一般的礼仪,《汉书·公孙弘传》:“进退有度,尊卑有分,谓之礼。”自孔子始提倡礼治,修身以礼,治国以礼,平天下亦须借礼,《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荀子·修身》:“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成为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哲学范畴。“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所谓“五德”,“礼”居其一礼的核心要义是等级观念,即要求上下有序,贵贱有别,即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从思想观念上对人们提出了自我规范的要求,要求人们自觉遵守,以“礼”的标准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客观上,则起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和宗法制度的重要作用,这是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的,因为“礼”不仅为儒家所倡导,更被封建统治者用以作为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大力加以推崇,并以制度化的形式不断加以完善,“礼”的内容也就从“礼仪”进一步扩展为“礼制”。《论语·为政》:“齐之以礼,”宋朱熹集注:“礼,谓制度品节也。”

祭祀以时,祭物丰洁,心意虔诚,仪式中礼,神灵就会祜佑,因而得福;反之,则因触犯神灵而受祸,因此,“福”“祸”二字也都从“示”。

福,甲骨文像两手奉尊于示前之形,福在商代是祭祀之名,“祭”字像手持肉,“福”字则像双手奉献酒尊,古人认为鬼神与人一样生活,也喜欢喝酒吃肉,《诗·小雅·初茨》:“神嗜饮食。”所以要用酒肉来祭祀,酒肉丰盛完备,神灵吃饱喝足,就会保佑祭者,就会降幅于人。因此,福可以指祭祀的酒肉《周礼·天宫·膳夫》:“凡祭祀之致福者,受而膳之。”福,即指祭祀用后的酒肉,福又可训佑,《说文·示部》:“福,佑也。”佑与佑同:“佑,助也。”又可训备,段玉裁注本《说文·示部》:“福,备也。从示畐声。”古人认为,富贵长寿,健康安宁等圆满完备就是福,《书·洪范》有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福,就是所谓“百顺”。

祸,甲骨文不从示,实即“冎”字《说文·冎部》:“冎,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兴隆骨也,”许慎说此字是将肉剔除后的骨头,是正确的,这个是就是“骨”的初文,但“冎”字并非“人骨”,而是像牛肩胛骨之形“冎”为卜骨之形,卜辞中屡见“亡冎”“亡冎”就是“无祸”卜辞用为“祸”字,盖谓占卜结果不吉,后添加意符“示”成“祸”字《说文·示部》:“祸,害也,神不福也。从示,骨声。”祸与福相对,是一对反义词,《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祸”字也从示,是因为在古人的意识中,祸害之生,是神灵不降福的结果。

从《说文·示部》所收录的字来看,都与祭祀活动相关。古人祭祀的名目繁多,祭祀的仪式礼节讲究字周代也越来越复杂,所谓“三礼”的《周礼》、《仪礼》三部儒家经典著作中,集中保留了大量的古代祭祀材料,对汉字加以细致考察,可以起到印证和补充古代文献资料的作用,使我们对古代的祭祀情况了解得更加深入和全面。

参考文献:

1. 段玉裁(清):《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 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3. 刘志基:《汉字文化综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4. 陆宗达:《说文解字通论》,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5. 黄巽斋:《汉字文化丛谈》,岳麓书社,1998年版

6. 王宁:《〈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本文摘自:http://jwc.wfu.e.cn/jpkcfl/gdhy/bbs/showbbs.asp?bd=8&id=659&totable=1
如有冒犯,敬请谅解!

『叁』 山西晋祠是什么样的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25千米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晋祠历史非常悠久,据《史纪·晋世家》记载,周武王之次子叔虞封于唐,称唐叔虞。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叔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为祭祀他,后人在晋水源头建立了祠堂,称唐叔虞祠,也叫做晋祠。晋祠虽然源于周,但关于它的最早记载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当时晋祠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建筑了祠、堂、飞梁等。

北魏以后的各个朝代晋祠又经历了重建与扩建,形成了今日的规模。北齐天保年间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天统五年(569),文宣帝高洋下诏改晋祠为大崇皇寺。隋开皇年间,隋文帝杨坚在祠区西南方增建舍利生生塔。唐贞观二十年(646),太宗李世民为晋祠撰写碑文《晋祠之铭并序》,并对晋祠进行了扩建。宋太平兴国年间,太宗赵光义在晋祠大兴土木,并刻碑记事。天圣年间,宋仁宗赵祯追封唐叔虞为汾东王,并修建了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明代在圣母殿南侧添建水母楼,复为晋祠,逐渐形成以圣母殿为主体的祠庙建筑群。现在晋祠的建筑,除主殿圣母殿和鱼沼飞梁是北宋遗物外,其余都建于金、明和清代期间。

晋祠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充分利用悬山麓的自然地形布局,三部分景致组成一个综合建筑群:一是以圣母殿为主体的中轴线建筑群,入晋祠大门,自水镜台起,过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鱼沼飞梁,至圣母殿,这组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中轴线北面有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等,这组建筑物大都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重楼高阁取胜;中轴线南面,从瀛胜楼起,经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亭、水母楼,至公输子祠,这一组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楼台耸峙,泉流潺绕。晋祠的建设以宋代为标志,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在此之前晋祠只供奉和祭祀叔虞;在此之后,晋祠主要供奉和祭祀叔虞的母亲邑姜,而对叔虞的祭祀却降到次要地位。

从晋祠的山门进入,首先看到的是水镜台。此台建于明代,是当年酬神演戏的舞台。从水镜台向西,有一条晋水的干渠—智伯渠,通过智伯渠上的合仙桥便是金人台。金人台也称莲花台,呈正方形,四角各立铁人一尊,每尊高两米多。四铁人中以西南隅的铁人为最,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迄今溜光钲亮。

穿过对越坊及钟楼鼓楼就到了献殿。此殿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经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修葺,原来是祭祀圣母、供献礼品的场所。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周除中间前后开门之外,均筑坚厚的槛墙,上安置栅栏,整体结构轻巧稳固,外观酷似凉亭,显得格外空敞。1955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保持了金代建筑的特点。

从献殿往西,就到了鱼沼飞梁。全沼为一方形水池,是晋水的第二泉源。池中立34根八角形石柱,柱础为宝装莲花,石柱之上置斗拱、梁枋,豕托桥面。桥的始建年代和旧址都不详,现存为宋代遗物。此桥形制特别,平面为十字形,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东西桥面长119.6米,宽5米,两端分别连接着圣母殿和献殿;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13米,两翼下斜伸到沿岸。整个造型状如大鹏振翅欲飞,故称飞梁。桥东月台上有一对铁狮,神态勇猛,造型逼真,铸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

过鱼沼飞梁就到了宏伟壮丽的圣母殿。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是供奉西周武王王后、太公姜尚的女儿、姬虞生母邑姜的祠堂,始建于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圣母殿是晋祠中的主体建筑,位于晋祠中轴线上,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晋水的其他二泉——“难老”和“善利”分列左右。四周建有回廊,廊内有盘龙柱八根,雕工精细,栩栩如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木雕艺术品。该殿高约19米,平面布置近似方形,面宽七间(26.83米),进深六间(21.2米),晋水由殿基涌出。殿四周建有围廊,前廊进深两间,廊下显得十分宽敞。殿内现存宋代彩塑41尊,后补塑像两尊,共43尊,是晋祠三绝之一。唐叔虞之母邑姜居中而坐,神态庄严,雍容华贵。排列在她两旁的侍女手里都拿着侍奉的东西,有的伺候饮食,有的负责梳洗,有的专管打扫,各像比例适度,衣饰艳雅,体形丰润,神情各异。虽经明代重装,但仍不失为宋塑中杰作。

在圣母殿南面,有难老泉亭,晋水主要的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汩汩流出。难老泉号称“天下第一泉”,泉水清莹明洁,常年不息,故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为名。泉水常年保持在179℃,灌溉着附近数万亩稻田。历朝历代的文人多吟诗赞美,“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写翠娥”便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咏晋祠的名句。

水母楼位于难老泉亭西面,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楼为二层五开间,楼下石洞三窟,中间一窟设一尊铜铸水母像,端坐于瓮形座位之上。楼上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神龛两侧有八个侍女塑像,体态优美,造型别致,也是宋代彩塑中难得的艺术佳品。

晋祠的参天古树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著名的有周柏隋槐。位于圣母殿左侧的周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已有3000年树龄,至今仍然生机勃勃。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曾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在苍郁的树木掩映之下,清澈见底的泉水蜿蜒穿流于祠庙殿宇之间,让人留连忘返。

『肆』 一种祭祖的方式,太庙祭祖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

太庙在夏朝就有了,太庙祭祖是从夏朝开始的。

太庙是明清皇帝对先祖祭祀的地方,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宫廷祭祀共80多种,分为大祀、中祀和群祀三个等级。大祀为皇帝亲自祭拜,中祀一部分是皇帝亲祀,大部分分派官员祭祀。群祀就是官员代替皇帝祭祀去。太庙每年的祭祀种类一般有三种方式和规格。
1、享祭:享祭是是常规性祭祀仪式。每年的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首月的阴历初一都要进行祭祀,太庙各个地方的牌位都要捧到享殿,而皇帝会亲自来这里祭祖。被称为“四孟时享”,简称享祭,把当时时令的蔬菜瓜果祭祀祖先。
2、告祭:每遇到国家重大事情,皇帝登基或者皇帝的大婚以及册立皇后的时候都要去太庙的寝殿进行祭祀叫告祭。

3、袷祭:袷祭是一年中最大规模的祭祀仪式。在每年的除夕的前一天,历代帝后神主都将恭请到大殿合祭,这叫袷祭。

『伍』 晋祠的历史意义

晋祠是我国著名的文物古迹,记载着自西周至明清几千年来被尘封的历史,展示着古代建筑、绘画、书法、雕刻和铸造的精湛艺术,堪称珍贵的历史文化宝库。

对于晋祠名胜古迹怎样赞美都不过分。然而论及晋祠的历史价值与文化特色,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时至今日依然众说纷纭。林林总总的见解似乎多钟情于晋祠风物景致的神韵,或濡染于历代名家的赞誉,于是常在旅游观赏层面加以评析,而忽视对其社会思想文化的深入发掘,以至许多到过晋祠的人感慨之余却茫然不知其历史价值所在,对它的文化特色难能清晰。有鉴于此,笔者试从晋祠的文化遗产中探寻其绵长的历史文脉。

我国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实物佐证

晋祠乃晋国始祖唐叔虞的宗祠。它的建造缘于西周的宗法制度。西周是继夏、商两代之后建立的又一个奴隶制王朝。武王克商纣后,不仅推翻了殷商的政治统治,而且将土地收归“王”有,消灭了商朝政权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其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小雅·北山》)为了维护周族的统治秩序,周王自称天子,通过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等级分封制和宗庙祭祀制,将原始的氏族血缘传承关系变为政治统治上世袭继承的宗法制度,建立了家国同一的权力结构和周族的“家天下”。根据宗法制度,王位须由嫡长子继承,称作天下大宗,既是同姓贵族的最高家长,也是天下共同的政治领袖。其他嫡出诸子与庶子均称作小宗,分封为诸侯,在本国又为大宗,其位亦由嫡长子继承,以国名为姓氏。于是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尊君抑臣”礼治思想和“尊卑、贵贱、亲疏”有序的等级关系。《左传》云:西周初期采取“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人有贰宗,士有隶弟子”的办法大举分封,将征服的土地和贵族分封给同姓宗族和异姓诸侯,令其建立诸侯国;诸侯可设采邑分封给卿大夫;卿按同一方式设采地分封给其下的卿或大夫;大夫与士以此类推。而受封的诸侯、卿、大夫和士则逐级向上纳贡和出兵保卫其利益。

周族原本非常重视宗庙祭祀,建立西周王朝后,为了加强宗族内的凝聚力,更是将氏族社会对祖先的崇拜推到了极至。

晋祠奉祀的唐叔虞即属于西周初期周成王的嫡亲兄弟。《史记·晋世家》记载:公元前1042年“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故曰唐叔虞。”这里所说的唐国,乃是古帝尧陶唐封地,在今山西翼城。唐叔虞死后子燮继位,改国号为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曾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晋世家传位35代,由于韩、赵、魏三卿分晋,公元前369年晋国陨没,历时共约670年,历史不可谓不长。而唐叔虞祠的建造正是因应了西周宗法制度的需要,且因枕峰峦而际晋水,晋祠也便由此而得名。

《史记》中这段颇具戏剧性的“削桐封弟”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唐叔虞就没有晋,就没有晋文化,也就没有今天的山西。所谓“五千年文明看山西”,绝不可忽视了唐叔虞祠的意义。晋祠固然有着宗庙祭祀、以求晋祚延年的功能。然而焉能不说它传承着西周社会演进的特殊内涵?封建社会的原始结构形态可以说缘自这一时期宗法制度下的分封制:封侯而建国,封地而建国,是谓封建也。从这个意义上分析,莫如说西周分封制所孕育的质的变化,催生了人类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沿革。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制度。晋祠作为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实物佐证,在中国现存的祠庙建筑中仅此而已。这就使得晋祠对于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突出而又普遍的历史价值变得尤为重要、尤为珍贵。
我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集中体现

论及晋祠的文化特色,可从现存祠庙、碑刻和历史文献的研究中加以评说。在清末刘大鹏编撰的《晋祠志》里记述,光绪年间在悬瓮山麓南北延袤三里、东西不过半里的晋祠镇竟建有各种祠宇亭榭百余座。这些琳琅满目的建筑虽为历代建造,但专事祭祀的祠庙便多达五、六十座,就连塑像、壁画和碑刻也都围绕着祭祀这个主题。而且把对祖先、圣贤和名人的尊崇纪念与对自然神灵祭祀崇拜的祠庙集中建造在同一处,祭天,祭地,祭人,祭物,祭神灵,包容如此之广,规模如此之大,形式如此之多,在我国实属罕见。其中祭祀年代最久远的宗主是西周初期的晋国始祖唐叔虞,而修葺、扩建和重建年代最近的祠庙又在晚清。同一处祠庙和碑刻所蕴含的祭祀文化囊括了上自西周下至清末的各个历史时期,贯穿的时空跨度达三千年之久。如今像晋祠这样的文化遗产在我国也仅此一例,堪称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缩影。

祭祀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大特殊现象,由来已久,渊源至深。同世界各原始民族一样,中国的先民也经过了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与神灵崇拜的阶段。但是把这些原始崇拜通过祠庙与社稷的祭祀活动固定下来,纳入国家礼仪典范强制克守,却是中国的独创。尤其西周初期的宗庙祭祀已经成为宗法制度的第一要务,为了治国安邦,维护统治秩序,随之又将各种行为加以规范,融入了儒家的礼治思想,形成非常严密完整的制度化的礼仪,即礼仪制度,在西周以后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长期保存下来,对于我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晋祠的祭祀文化特色正是对我国古代社会祭祀文化的集中体现。《晋祠志卷第七.祭赛》曾经这样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当时晋祠祭祀活动的盛况:“晋祠神庙虽多,而列入祀典奉常有司岁时飨者,惟圣母庙、唐叔虞祠、水母庙、王恭襄公祠而已。”“每届祭期正若思之念,貌仰如在之神。列黍稷而馨感明灵,奏合乐而声闻霄汉。由是丁男子妇,攘往熙来,壤叟衢童,趋前逐后,献酒、献帛、献牲之众,不一其人。夫晋阳胜景,全在晋祠,更兼四时景色,极其鲜妍。非但公子王孙,五陵年少,赏心乐事,必于此而放浪其形骸,即诸贫穷亦多解质借兑,扶老携幼,竟日嬉游,从古而然,至今不改也。”每年春夏秋冬四时晋祠均有祭祀,香火不绝。祭祀的神灵、祖先和圣贤有玉帝、日月、文昌、东狱、山神、台骀神、水母、河神、井神、龙神、土地神、财神、苗裔神、五谷神、药王、圣母、唐侯、至圣孔子、晋圣孟子、老子、关帝、公输子、王恭襄公、晋水七贤等数十种,宛如神祗的世界。正所谓“包阴阳之变化,含元气之氤氲,地望之重,他莫敢比矣!”

晋祠的祭祀如此频繁兴盛,与晋阳古城的命运和宗教文化的影响息息相关。晋阳古城“乃霸府所在”,因其地理位置特殊,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它“北扼幽燕,南瞰中原”,“紧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在中国古代史上影响历史发展的重大军事政治事件大都发生在这个舞台。深受战火涂炭和天灾袭扰的晋阳公子王孙和官宦庶民,比任何时候、任何地区的人都更加期盼求吉纳福,安土重迁。而久负盛名的晋祠距晋阳古城仅有十里之遥,风景秀美,清旷静谧,超然世外而独居,处处透着灵气,实为寄情山水、祭祖尊神的理想所在。

况且隋唐以来佛教开始世俗化,儒释道思想逐渐融合在一起,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祭祀文化的发展,也使祭祀文化融入了宗教的色彩。这一时期忻、并、汾三州地区以五台山佛教圣地为中心盛兴佛事,也使晋祠的祭祀文化深受影响。特别是悬瓮山两侧自北魏大规模凿建天龙山佛教石窟和唐宋始建龙山道教石窟后,晋祠祠内便广修寺庙道观,兴起宗教祭祀,与传统的吉礼活动相辅相成,才有了经久不衰的祠庙祭祀之举。

在晋祠的祭祀文化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天圣至景佑年间本因唐叔虞祠而闻名于世的晋祠,却在宗祠原址大兴土木建造了圣母殿,将叔虞祠偏安于北侧配殿位置,自此从根本上改变了晋祠祭祀晋国始祖的主题。

按照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唐叔虞祠最初就在今圣母殿的位置。北宋赵昌言《新修晋祠碑铭并序》也印证了叔虞祠的方位。另从圣母殿两侧现存的千年周柏分析,唐叔虞的宗庙似乎也应始建在周代。因为按照中国传统观念,寓意长生不老的苍松翠柏依山傍水只栽植于宗庙、佛寺和道观庭院。而周代尚无佛教和道教建筑,那么周柏的存在而且分列大殿两侧栽植,说明这里极有可能是始建唐叔虞宗庙的位置所在。

宋太平兴国四年太宗赵光义命“毁晋阳城,改置平晋县,以榆次为并州”。太平兴国七年又移并州治于唐明监(今太原市庙前街一带),由政治军事中心降为紧州,专司军事,领河东路经略。目的在于根除这一“龙兴之地”和“霸府所在”,从源头上防止再度发生动乱,形成藩镇割据。这完全符合北宋建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晋祠渐渐淡化晋始祖唐叔虞的祭祀之礼或许正是基于这种政治的需要。当时晋祠离并州城已有四十余里,地处偏远,祭祀也不如往昔方便。而在晋祠结庐而居的民众却有感于晋水赐给的恩惠,更崇拜晋泉神水源源不绝绵亘千年的灵性,于是基于对阴阳五行中水、女同属阴、同样能够延续着生命的认识,把水神想象成女郎、水母和圣母。及至宋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至1032年)并州遭到大旱,祈雨者甚众,遂将女郎与唐叔虞合祠祀奉,殿名女郎祠。同时将唐叔虞改封汾东王,并在其始封地翼城重新修建了祭祀唐叔虞的宗庙。晋祠的女郎祠“一祀晋水之神,一祀晋始封之君,后人或以加封圣母,题为叔姜。”此后敬水神、祈雨和求子的民间祭祀日盛。唐叔虞祠几经重修和改建,最终竟被改成了圣母殿。至今虽无史料表明圣母殿为宋仁宗诏令敕建,但唐叔虞祠在晋祠受到赵宋王朝冷落却是事实。到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时殿内所奉主神不仅完全变成了圣母,而且还彩塑了数十尊侍女像。辅以大殿前鱼沼飞梁、金人台、赤桥等建造,延伸和强化了建筑群的主轴线,更加突出了圣母殿巍峨壮观,把对圣母邑姜的奉祀推动了至尊的地位。从此晋祠的祭祀主题由宗庙祭祀改为对水神的祭祀。圣母也因传说祈雨屡应,泽惠民生,故累年奉祀不衰。乃至后人大都只知圣母,不知叔虞,丢了三晋之根。晋祠也因此似乎由西周初期至今三千多年的历史缩短为宋、元以来的一千多年。不过倘若我们换个角度观察思考,这种民间祭祀融于风景秀丽的山水园林环境,与旅游观赏结合在一起,无疑会使晋祠的祭祀文化变得更加贴近民众,更加丰富多彩。

祠庙建筑作为祭祀文化的载体在漫长的历史中所以能够代代相传,得以延续,而且规格之高、规模之大,仅次于帝王宫殿和大型佛寺道观,正因为统治阶级对宗法制度和礼治思想的政治需要,并极力推崇这类礼制建筑的结果。晋祠便产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它的存在自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陆』 本宗堂上某氏门中历代先祖(考妣)之神主位,这样写可以吗互相矛盾吗

不可以,本宗堂上某氏门中历代先祖之神主位,就可以了,这是个泛指,是为所有已故的历代祖先设的通用牌位(包括自己已故的父母),而考妣是有特指的是指已死的父母,先考是父亲,先妣是母亲,当然如果父母都亡故了,可以在同一个排位上写先考妣,可父母是单一性,特指性的,不能代代祖先都称父母,也不能同族都称你父母为父母,因此,前面提的大先祖牌位可以同族共用,而考妣牌位只能自家用,且只能单指父母;

『柒』 中国古代祭祀神仙的地方叫什么

宫庙。在坛或墠的基础上又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庙”。宫庙最初只是为人神而建造的,后来许多神灵有了庙,如土地庙、龙王庙、城隍庙等等。但社坛上不得盖房,否则被视为“丧国之社”。

祭祀就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请它帮助人们达成靠人力难以实现的愿望。“受人钱财,替人消灾”,人们把这一人间的通则加于神灵身上,便成为祭祀的心理动因。

所以,祭祀从本质上说,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

大千世界,祭礼繁杂。环境和民族的不同,构成了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纵观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它吸引我们探骊得珠。

(7)先祖神主晋祠祭祀规章扩展阅读

对象

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神灵的产生是有其发展过程的。在人类的早期时代,人们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

天上的风云变幻、日月运行,地上的山石树木、飞禽走兽,都被视为有神灵主宰,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这些神灵既哺育了人类成长,又给人类的生存带来威胁;人类感激这些神灵,同时也对它们产生了畏惧,因而对这众多的神灵顶礼膜拜,求其降福免灾。

造化之良能曰神,造化之隐迹曰鬼。封禅,指的是祭天祭地,君主向天地回报自己的工作,而平时我们提到的祭祀的对象则是,自然神和祖先神。

『捌』 民间祭祀祖宗仪式拜托各位大神

民间祭祀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在传统农业社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百余年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传统的民间祭祀活动成为历次政治改良和思想批判的目标,长期被排斥或废止。改革开放后,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声渐起,传统祭祀蕴含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爱国爱乡、倡导忠孝、追慕先德、发扬祖业、共勉向善、团结族群、消除内耗、增进亲情等多种优良功能和作用及道德因素,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思考,各地民间祭祀活动名目繁多、屡有举办,对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着特殊作用和积极意义。 祭祀起源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先贤的追思,从上古时代以来,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过程中,祭祀活动逐步形成了一套敬天祀祖的仪式化形式,成为一种风俗习惯,相沿传承下来。 随着人类社会和思想观念的发展,祭祀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发展,所担负的功能也不断延伸,在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通过沟通人神关系,最终落实到调节社会人际关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祭祀已内化为中国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和感情依托形式。 传统民间祭祀历来兴盛。祭祀的对象有天地山川等自然神、民族始祖神,还有先贤名人,包括忠臣良将、清官廉吏和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乃至家族先辈。全国各地神有神祠,山有山祠,水有水祠,县县有名人先贤祠,村村有宗祠支祠,而对祖先和杰出人物的祭祀又是其主体。 民族始祖是凝聚全民族的旗帜,也是民族种姓的象征。由于民族传说的神化,民族祖先一般都成为神人或圣人。对名人先贤的祭祀是祖先崇拜的延续,是英雄崇拜或伟人崇拜的体现。这类祭祀对象往往带有厚重的道德内涵,如仁义、忠诚、超常的智慧和能力,是人们向往的楷模。如遍布全国并广及海内外华人共祭的孔子和关公,被尊称为文圣和武圣。他们在人们长期虔诚的祭拜中,渐渐由人而神。其他对中华文明作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如鲁班、华佗、岳飞等均是地域性或行业性祭祀的惯例。名人先贤往往具有相当大的感召力,他们生前的事迹,死后的英名,不仅受到普通百姓的崇拜,更为后世子孙所自豪。因此他们的祠堂,后来多演变为宗族祠堂。600余年来,洪洞大槐树被赋予神性,成为“家”、“祖”、“根”的象征。海内外古槐后裔纷纷回归大槐树寻根祭祖,形成了山西洪洞县独具特色的“根祖文化”,具有极强的宗亲的凝聚力和精神感召力,是民间祭祖的典型代表。 家祭在不同时日有不同的祭祀内容。一般而言有元旦祭龛、朔祭祖、祖先诞辰祭祀几种。古代礼制规定“一岁四祭祀”,即“岁朝也,清明也,中元也,冬至也”。由于灵魂观念和儒家“孝”的伦理道德,人们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全体家族成员联系起来,维系和稳定家族、宗教,形成宗族内部的亲和力和凝聚力,非常有利于宗族和睦和社会和谐。传统祭祀的命运在中国开始现代化的进程之后,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传统祭祀曾被视为“封建”、“落后”,受到猛烈攻击,几近湮没。但是,传统文化的内在张力并没有消失,因为它植根于人民群众血缘亲情的天然联系之中,与人的生命同在。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烈的伦理观念、宗族观念的民族,合亲尊祖、衍德崇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的传统美德。传统祭祀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凝结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群体精神,已经成为广大民众生活方式的基本构成部分,具有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 时下,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民族经济逐渐振兴。国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反思与总结百年历史发展的进程,传统祭祀由于它富有民族特色的心理积淀和陶冶国人的优良伦理道德和高尚情操的功能,在社会中再一次复兴和流行,就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传统祭祀在这方面有着内在的契合性质和天然的功能和作用。对先祖、先圣、先贤的祭奠与追思是海内外炎黄子孙保持血脉相连、心心相印、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凝聚力之精神源泉。 传统祭祀文化内涵丰富,保留着华夏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是炎黄子孙情感认同、沟通的时间点,具有维系家庭、宗族乃至整个民族的强大精神凝聚力,同时也是我国人民共享和谐社会的历史见证。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进程中,大力弘扬优秀的传统祭祀文化,充分发挥中华传统祭祀文化的积极作用,对促进中华民族各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增强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疑有积极的作用。

『玖』 太庙祭祖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啊

从夏朝即有,有文字记载的是商代。

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太庙在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按周制,太庙位于宫门前左(东)侧。文献记载,古代宗庙,是每庙一主:夏五庙,商七庙,周亦七庙;汉代则不仅京城立庙,各郡国同时立庙,于是其数达一百七十六所,这是和后来天子宗庙仅太庙一处的制度很不相同的。每庙一主变为一庙多室、每室一主的形制,大约是魏晋间事。

魏有四室,晋为七室,东晋增至十室至十四室,亲尽则祧迁。原在庙内两厢别立夹室“储”贮放已祧神主,后世则另立祧庙于殿后。至唐代,定为一庙九室;明清亦沿袭一庙九室,另立祧庙之制。祭宗庙以功臣配享的制度,汉代已有;明清太庙两庑,是平日贮存配享功臣神主所在。

中国古代帝王立庙祭祖历代相沿,到了明清时代,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宗庙祭祀制度。每年四季首月祭祖称“时享”,岁末祭典称“恰祭”。凡婚丧、登极、亲政、册立、征战等国家大事,都要告祭太庙。

太庙所蕴含的祭祖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不仅历代帝王把祭祖作为“以孝制天下”的头等大事。而名臣望族都有祖庙宗祠。普通百姓每年清明节都要进行祭祖活动。祭祖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

(9)先祖神主晋祠祭祀规章扩展阅读

祭祀

太庙是明清皇帝对先祖祭祀的地方,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宫廷祭祀共80多种,分为大祀、中祀和群祀三个等级。大祀为皇帝亲自祭拜,中祀一部分是皇帝亲祀,大部分分派官员祭祀。群祀就是官员代替皇帝祭祀去。太庙每年的祭祀种类一般有三种方式和规格

享祭

享祭是常规性祭祀仪式。每年的四季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首月的阴历初一都要进行祭祀,太庙各个地方的牌位都要捧到享殿,而皇帝会亲自来这里祭祖。被称为“四孟时享”,简称享祭,把当时时令的蔬菜瓜果祭祀祖先。

告祭

每遇到国家重大事情,皇帝登基或者皇帝的大婚以及册立皇后的时候都要去太庙的寝殿进行祭祀叫告祭。

袷祭

袷祭是一年中最大规模的祭祀仪式。在每年的除夕的前一天,历代帝后神主都将恭请到大殿合祭,这叫袷祭。

『拾』 古今礼仪的差别与联系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五礼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反映人与天、地、鬼神关系的祭祀之礼,到体现人际关系的家族、亲友、君臣上下之间的交际之礼;从表现人生历程的冠、婚、丧、葬诸礼,到人与人之间在喜庆、灾祸、丧葬时表示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可以说是无所不包,充分反映了古代中华民族的尚礼精神。吉礼居五礼之手,它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其主要内容可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第二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等。第三是祭人鬼,主要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区礼,以吊礼哀祸灾,以桧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其中,丧礼是对各种不同关系的人之死亡,通过规定时间的服丧过程来表达不同程度的北上;荒礼是对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受到饥馑疫疠的不幸遭遇,国王与群臣都采取减膳、停止娱乐等措施来表示同情;吊礼是对同盟国或挚遇有死丧或水火灾祸而进行吊唁慰问的一种礼节。这三种礼节各级贵族都可举行。桧礼是同盟国中某国被敌国侵犯,城乡残破,盟主国应会合诸国,筹集财货,偿其所失;恤礼是某国遭受外侮或内乱,其邻国应给予援助和支持。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它主要包括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八项。军礼时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军礼主要有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大师之礼是军队征伐的仪礼;大均之礼是王者和诸侯在均土地、征赋税时举行军事检阅,以安抚民众;大田之礼是天子的定期狩猎,以练习战阵,检阅军马;大役之礼是国家兴办的筑城邑、建宫殿、开河、造堤等大规模土木工程时的队伍检阅;大封之礼是勘定国与国,私家封地与封地间的疆界、树立界碑的一种活动。嘉礼是和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嘉礼的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宾射之礼、燕之礼、赈幡之礼、贺庆之礼。
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部类。政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政治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政治礼仪

1. 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 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
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4.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5.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6.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溜,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明清两代仍祭五祀,清康熙之后,罢去门、户、中、井的专祀,只在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与民间传说的灶王爷腊月二十四朝天言事的故事相合,国家祀典采用了民间形式。⑥傩仪。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周代的傩仪是四季驱邪逐疫。周人认为自然的运转与人事的吉凶息息相通。四季转换,寒暑变异,瘟疫流行,鬼魂乘势作祟,所以必须适时行傩以逐邪恶。傩仪中的主神是方相氏。两汉,傩仪中出现了与方相氏相配的十二兽。魏晋南北朝隋唐沿袭汉制,傩仪中加入了娱乐成份,方相氏和十二神兽角色,由乐人扮演。至今仍有遗存的贵州土家族傩堂仪最为完整典型。

饭桌上的礼仪

董文申

饭桌上的文化,就是“饮馔文化”的通俗叫法。在老北京,不同的家庭或家族在社会、经济、习惯、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有自家特色的饭桌文化,众多家族在饭馔方式上有“家宴”、“宾宴”和“便宴”——家宴是指家族自己过节和各种喜庆活动而设的宴席;宾宴是宴请亲戚朋友的宴席;便宴是家常便饭。老北京饭桌上各种礼仪十分讲究,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折射出老北京的价值观念,自觉或不自觉地构筑了具有“礼”、“孝”、“德”、“教”为内容的饭桌文化。
“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它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另外,在客人面前,主人不能训斥孩子和仆人;主与客的孩子发生争执,主人要将自己的孩子拉走,不管谁是谁非,都要向对方表示歉意,但不能当着客人面教训自己的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宾宴一般也是不让孩子参加的。记得小时候家宴时,要求孩子们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有三个不准:吃饭时不准出现喧哗声、碗筷碰击声,更不准用筷子敲桌子敲碗,不准吧唧嘴和出虚恭。二祖母说吃饭时听到吧唧嘴的声音让人作呕,吃饭时出虚恭令人难以忍受。并让吃噎着连续打嗝的孩子主动下桌,不准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这就是不准出声的要求;二是不准“下嘴”,长辈不动筷子孩子们是不能先夹菜的,不准将嘴填得满满的,不准狼吞虎咽,不准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示意长辈给夹,不准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准边吃边用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准用筷子指人,不准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不准掉饭粒,揭馒头皮和剩饭要将饭碗扒拉干净。最忌讳的,就是孩子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三是绝对不准孩子喝酒。当年两个祖母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乐乐,在饭桌上玩些游戏,输了要出节目,吃完饭还要让孩子们比比谁的饭碗和桌面最干净,席间温馨的气氛十分浓厚。
“孝”家宴时讲究要尊重长辈,要尽孝道。
小时候入席时大祖母,二祖母坐在上位,因三祖母瘫痪,不能参加但要给留下位置,以示其在家中的地位。待大祖母发话“都来坐”时,大家才按排行顺序入座,年纪小的孩子们要另桌而食。几位大妈和我母亲只能侍立在家人背后给布菜、斟酒、倒茶、递毛巾。
两位祖母在每次家宴中都要给几个儿媳妇点她们最喜欢吃的菜,以犒劳她们平日的辛苦,在家宴中称犒劳菜。祖母既慈祥又很威严。在饭桌上大家要观察两位老太太的情绪。情绪不好时,必须按规矩办事,敬酒、说个奉承话都不能少,用词要有长次之分,更不能厚此薄彼,因此大家都很谨慎。情绪好时,二老也谈笑风生,拉拉家常夸夸对方的孩子。大祖母此时会发话:“大伙儿在一块就是图个乐,还那么规矩干什么?”这时大伙才会放松,气氛和谐愉快,大人们还要领着各自的孩子到主桌上给老人问好。姐姐会讨老人的欢心,从兜里掏出几粒花生豆或糖块塞到老人手中,二老高兴得合不拢嘴,对外孙女赞不绝口。二祖母更随便一些,会到孩子们桌前逗逗孩子,还让孩子夹点菜喂到自己口中,孩子们也特别高兴。大家就是在活跃融洽的气氛中享受着天伦之乐。
这种“孝”不只是晚辈对长辈的敬、尊,也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因此,晚辈就更加敬重长辈更加孝顺老人,在每个人的心中铸就了真诚的孝道。
“德”是一种品行,在家族的饮馔中有“让、度、俭”的要求。
“让”是要求大家相互谦让,不要好吃的抢着吃,要先让别人吃,哪怕都被吃光也不能有怨气,要做到让为先;“度”要求喝酒吃饭要有度,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劝酒无度,置人于醉。“俭”是要节俭,不能浪费,尤其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粮食,两位祖母经常嘱咐设宴不要铺张奢侈。宴席结束后,都要将没动过筷子和未曾上过桌的菜带回家。
“教”是饮馔方面的家庭教育。通过口传身教,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继承了家族中的老规矩和礼俗,在与家庭教师共同用餐时,祖母总是要求几位教师给孩子“训话”,并根据社会时尚向孩子们提出新的要求,看到不好的现象就去指点一下,让孩子们知道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寓教于吃中。
在礼、孝、德、教的影响下,孩子们养成了较好的饮食习惯,进而形成了礼重形式、孝重心理、德重行为、教重继承的饭桌文化,而这些,也是老北京文化的一个缩影。
校园礼仪
一说起爱护公物,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老生常谈,因为类似“爱护公物光荣,破坏公物可耻”、“爱护公物,人人有责”这样的口号恐怕连幼儿园小朋友也能说上几条。
但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又做得怎么样呢?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校园里破坏公物的现象比比皆是:有同学为求近路而不惜践踏草坪;踢球时不小心打碎了教室的门窗;户外运动中弄坏了校园里的公共桌椅、栏杆和垃圾桶;课桌椅上经常会看见各式各样的涂鸦……你有没有想过,不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些行为都对公物造成了损坏,也给其他同学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还会增加学校对公物的维修费用,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每每看到这些不文明行为,你也许会皱着眉头嘟囔一句:缺德!是的,这些人所缺少的正是“公德心”,不讲社会公德,不遵规守纪。他们从来也不曾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这些公物的“主人”,不知道公物是大家公用的物品,每一个人都有爱护公物的义务。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公民道德的好坏,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影响着一个民族事业的兴衰。一个人的言行,往往表现出个人素质的高低,进而影响整个集体的总体素质状况。一个公民是否爱护公共设施,从小处讲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从大处讲也反映了一个国家文明程度及民族素质的高低。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了“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我们都应该按这个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其实爱护公物做起来也很简单,只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处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能保证公共设施的完好无损与正常使用。

热点内容
刑法案撤案 发布:2025-09-14 18:27:44 浏览:596
民商法考试案例 发布:2025-09-14 18:08:54 浏览:177
在劳动合同法第九条 发布:2025-09-14 18:06:47 浏览:177
法官法的重要法条 发布:2025-09-14 18:05:04 浏览:321
刺字的刑法 发布:2025-09-14 18:03:37 浏览:706
传统道德的内涵 发布:2025-09-14 18:03:27 浏览:62
郑州法院招聘信息 发布:2025-09-14 17:53:12 浏览:476
民商法不足 发布:2025-09-14 17:53:09 浏览:99
2018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发布:2025-09-14 17:35:47 浏览:856
盲侠大律师的英文插曲 发布:2025-09-14 17:34:01 浏览: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