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作业相关法律法规
1. 国家对高温作业有哪些规定
国家对高温作业制定有《高温作业分级标准》。
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规定工矿企业应采取包括合理安排高温车间的热源、隔热措施以及通风等各种措施,降低高温作业场所温度;
对高温作业工人(包括新工人、临时工)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的健康检查;
凡有心、肺、血管器质性疾病、持久性高血压、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性肺结核、肝脏疾病、肾脏病、肥胖病、贫血及急性传染病后身体衰弱、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医务人员应进行巡回医疗和防治观察,发现中暑患者,及时进行救治;
供给足够的合乎卫生要求的饮料、含盐饮料等;
对辐射强度较大的高温作业工人,应供给耐燃、坚固、导热系数较小的白色工作服,其它高温作业可根据需要供给工人手套、鞋靴罩、护腿、围裙、眼镜和隔热面罩等劳动防护用品;
应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和工间休息;高温作业车间应设有通风良好的工间休息室。
(1)高温作业相关法律法规扩展阅读
高温作业遍布于工业生产的所有行业,如炼钢、炼铁、造纸、塑料生产、水泥生产等。
高温作业时,人体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这些变化在一定限度范围内是适应性反应,但如超过范围,则会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起病变。
从预防的角度,要做好高温作业人员的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检,凡有心血管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高温禁忌症者,一般不宜从事高温作业,应给予适当的防治处理
供给防暑降温清凉饮料、降温品和补充营养:要选用盐汽水、绿豆汤、豆浆、酸梅汤等作为高温饮料,饮水方式以少量多次为宜。可准备毛巾、风油精、藿香正气水以及仁丹等防暑降温用品。此外,要制订合理的膳食制度,膳食中要补充蛋白质和热量,维生素A、B1、B2、C和钙。
2. 对于从事室内常年高温工作的法律法规
高温工作是一种众所周知的职业危害因素,人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容易引起职业性中暑。在新颁布的GBZ 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和GBZ 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以及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劳动卫生职业病学》第4版中对高温作业的定义及卫生标准都做了明确的规定。不妨去网上看看。下面文件供参考:
关于贯彻执行《高温作业分级》国家标准的通知
劳人护【1984】23号
我部委托中国预防医学中心卫生研究所起草的
《高温作业分级》
国家标准草
案,业经国家标准局以国标发【1984】113号文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和
名称为:GB4200-84高温作业分级。现印发给你们,自一九八四年十二
月一日起正式实行,标准文本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请做好贯彻执行的准备工
作。
高温作业分级国家标准,
是劳动保护工作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标准,是判定
生产车间内工人高温作业危害程度的根据。就用这一标准,便于有重点、有计划
地改善工人的劳动环境,提高劳动生产率。本标准不作为处理现行经济待遇的依
据,也不适用于矿井井下作业和露天作业。
各地区、各部门,请将本地区、本部门属于第四级高温作业的工种名称和现
有人数摸清楚,并整理出书面材料,于一九八五年年底以前报送我部,以便研究
改善高温作业劳动条件的技术措施。
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高温作业分级
Classified
Standard
of
Working
in
Heat
Environment
UDC
331.82.001.33GB4200-84
(国家标准局批准)
本标准适用于劳动保护工作中,
区分车间高温作业环境热强度及其对人体影
响大小的分级。
1基本定义
11高温作业
系指工业企业和服务行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
其气温等于或高于本地
区夏季室外通风设计计算温度2℃的作业。
12生产性热源
是指生产过程中能够散发热量的生产设备、产品和工件等。
13工作地点
系指工人为观察、
操作和管理生产过程而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
若生产操
作在车间内许多不同的地点进行,则整个车间均称为工作地点。
3. 请问:有没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危险作业包括哪些
高空作业;进入容器设备中有毒、窒息、烫伤、坠落危险的作业;进入天棚作业;进入下水道等封闭场所作业;带电作业;禁火区动火作业;有爆炸爆破作业
4. 高温天气作业有哪些具体规定
标准 高温作业(work in hot environment):高温作业是指以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平均温度为参照基础,其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而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法律条款 国家对高温作业制定有《高温作业分级标准》。 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防暑降温措施暂行办法》规定工矿企业应采取包括合理安排高温车间的热源、隔热措施以及通风等各种措施,降低高温作业场所温度;对高温作业工人(包括新工人、临时工)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的健康检查;凡有心、肺、血管器质性疾病、持久性高血压、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活动性肺结核、肝脏疾病、肾脏病、肥胖病、贫血及急性传染病后身体衰弱、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医务人员应进行巡回医疗和防治观察,发现中暑患者,及时进行救治;供给足够的合乎卫生要求的饮料、含盐饮料等;对辐射强度较大的高温作业工人,应供给耐燃、坚固、导热系数较小的白色工作服,其它高温作业可根据需要供给工人手套、鞋靴罩、护腿、围裙、眼镜和隔热面罩等劳动防护用品;应合理安排作业时间和工间休息;高温作业车间应设有通风良好的工间休息室。 对炼钢等特殊行业,国家专门制定《冶金企业高温作业职业管理规程》。 除此以外,各地对高温天气下作业也有相应规定,如深圳市专门出台了《深圳市高温天气劳动保护暂行办法》,规定日最高气温达到40℃时,当日应停止工作;气温38℃时,当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气温达到35℃时,应根据生产工作情况,采取换班轮休等方法,缩短员工连续作业时间;不得安排加班加点;12―15时应停止露天作业;因行业特点不能停止作业的,12―15时员工露天连续作业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等等。 根据北京市财政局京财行2002378号规定,行政事业单位防暑降温费补助标准为,夏天每人每月补助60元(含离休人员),交通干警每人每月补助80元。
5. 特种作业有哪些法律法规
特种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版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权理局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特种作业是指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的生命健康及周围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直接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称为特种作业人员。因为特种作业有着不同的危险因素,容易损害操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因此对特种作业需要有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技术措施、保健措施和组织措施。
6. 国家高空作业法律法规
所谓高处作业是指人在一定位置为基准的高处进行的作业。国家标准GB/T3608-2008《高处作业分级》回规定:“凡在答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根据这一规定,在建筑业中涉及到高处作业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在建筑物内作业时,若在2m以上的架子上进行操作,即为高处作业。《劳动法》第五十五条从事特种作业的劳动者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资格。
7. 劳动法高温职业规定
高温补贴是为保证炎夏季节高温条件下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保障企业职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决定适当提高职工夏季清凉饮料费发放标准。
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补贴。据悉,北京市目前正在研究制订今年的高温津贴政策。
按照我国《劳动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和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依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制定发布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的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用人单位应当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
目前国家没有统一的防暑降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按实际情况制定发放标准,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调整。
这两年,广西的高温津贴发放标准是:在6至10月份共5个月内,按每人每月100元至200元之间的幅度发放。你所在的公司去年以发放清凉饮料为由不用给职工发放高温津贴是不对的。如果公司今年仍不发放高温津贴,你们可以向劳动保障监察部门举报投诉,也可依法申请劳动仲裁,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患职业病的应认定为工伤。
《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第19条规定:“劳动者因高温作业或者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经诊断为职业病的,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安全监管总局、全国总工会于2013年12月发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把“中暑”列为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因此,如果职工因高温作业或者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经诊断为职业病的,应认定为工伤,享受工伤待遇。
8. 特种作业有哪些法律法规
特种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回
2、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答与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工作的意见》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特种作业是指容易发生人员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的生命健康及周围设施的安全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作业。直接从事特种作业的人员称为特种作业人员。因为特种作业有着不同的危险因素,容易损害操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因此对特种作业需要有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包括技术措施、保健措施和组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