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应急救援法规标准与释读

应急救援法规标准与释读

发布时间: 2021-03-12 11:50:14

1. 应急救援书籍

《应急救援装备选择与使用》
《应急救援基础知识》
《应急救援法规标准与释读》
《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手册》
《大众应急救援知识读本》

2. 国家地震应急预案的专家解读

地震局负责人解读修订后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了2012年8月28日修订后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这也是预案自1991年颁布以来进行的第四次修订。中国地震局有关负责人22日就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此次《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修订的背景。
答:我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自1991年颁布以来,分别于1996年、2000年和2005年进行了3次修订。
与前几次修订相比,此次修订有以下几方面背景。首先,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制定了国家总体应急预案,特别是2007年、2008年相继颁布突发事件应对法和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新的形势对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次,自上次预案修订并实施以来,我国先后发生多次地震,特别是四川汶川和青海玉树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对原预案直接、全面的检验,国外也发生多次重大地震灾害,启示十分深刻,经验尤为宝贵,这是前几次修订时不曾遇到的。第三,2005年以后我国全面开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和预案的制定工作,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理论、技术研究得到快速发展,为地震应急预案的修订提供了有益借鉴。
问:与之前的预案相比,新修订的预案有哪些新内容?
答:此次预案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是对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组成与职责作出了重要修订。在总结汶川、玉树地震抗震救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未来发生特大地震灾害的风险,增加了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相关设置:即“必要时,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在地震灾区成立现场指挥机构,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是规定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下设10个工作组:抢险救援组,群众生活保障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组,基础设施保障和生产恢复组,地震监测和次生灾害防范处置组,社会治安组,救灾捐赠与涉外、涉港澳台事务组,国外救援队伍协调事务组,地震灾害调查及灾情损失评估组,信息发布及宣传报道组。
三是规定了统一的地震应急四级响应机制,明确了各级政府在四级响应中的应急职责与相互关系。按照实际发生灾害程度将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并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相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四是确定了11项地震应急措施:搜救人员,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安置受灾群众,抢修基础设施,加强地震现场监测,防御次生灾害,维护社会治安,开展社会动员,加强涉外事务管理,发布信息,开展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并对各项应急措施的内容作出具体规定。
问:新修订的预案强调“地震灾害发生后,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立即自动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前期处置工作”,如何理解这里的“立即自动”?
答:预案规定“地震灾害发生后,这是地震应急的一项重要原则。由于地震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毁灭性,造成被废墟压埋人员的生命岌岌可危,地震诱发的各种次生灾害接踵而至,灾区社会秩序面临失稳,因此地震应急刻不容缓。这就要求地震发生地的乡镇、县、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必须采取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非常方式,可以不需请示、不等上级政府指示、不等外部支援,立即自动启动应急响应,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前期处置工作。一要组织受灾群众开展自救互救,二要组织当地的各类救援队伍开展搜索与营救,三要安置灾民,稳定社会。同时,边实施边向上级政府报告灾情,根据受灾的实际需求请求上级政府援助。
问:新修订的预案将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那么地震应急响应机制如何与之对应?
答: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情况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较大、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Ⅲ级、Ⅳ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市、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中新网9月21日电 中国政府网今日全文公布修订后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预案重新划定了地震灾害分级。其中,较大地震灾害是指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而修订前的标准则规定,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2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发生在人口较密集地区6.0━6.5级地震,可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修订后的预案明确规定,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预案规定,根据地震灾害分级情况,将地震灾害应急响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情况,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其他特殊地区,可根据需要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灾情及其发展情况对响应级别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3.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的解读

《规定》出台的背景 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以下简称《应对法》)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通过贯彻实施《应对法》,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应急体制机制逐步理顺,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应急装备设施和队伍建设得到强化,在防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海难救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制度建设上,对于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缺乏专门、系统的法规规范,有关要求均分散在相关法规和文件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运输应急处置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有必要依据《应对法》制定《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对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各个环节提出统一、规范的要求,明确各方责任义务,规范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行动,进一步提高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以减少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危害和影响。 《规定》的主要内容 《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规定》共7章47条。第一章总则,主要明确了适用范围和管理体制;第二章应急准备,主要明确了应急能力基本建设规划、应急预案编制要求以及应急队伍建设要求;第三章监测与预警,主要明确了危险源管理和预警期的监测、应对准备要求;第四章应急处置,主要明确了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措施;第五章终止与善后,主要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结束后的工作予以了规范;第六章监督检查,主要规定了对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要求;第七章附则,对水上交通安全和船舶污染突发事件的应对以及一般生产事故的应急处置作了特别规定,同时规定了实施日期。 《规定》的适用范围 本规定第二条明确规定,本规定适用于包括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终止与善后等活动,即涵盖了突发事件从预防到善后的全过程。同时,对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含义进行了明确。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必须满足两个必要条件:第一,必须属于《应对法》所定义的突发事件范畴;第二,属于交通运输领域或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需要采取交通运输应急处置措施、提供应急运输保障的突发事件。根据《应对法》并结合交通运输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第二条将交通运输突发事件的范围明确为:“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交通运输设施毁损,交通运输中断、阻塞,重大船舶污染及海上溢油应急处置等,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疏散或者救援人员,提供应急运输保障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这就将一般意义上的生产安全事故、交通安全事故以及交通运输管理机构、交通运输经营企业内部应急管理工作排除在外,这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第一,安全生产事故主要受我国有关安全生产事故的法律法规调整。与我部职责相关的道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民航交通安全分别由《道路交通安全法》、《海上交通安全法》、《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和《民用航空法》调整;只有当安全生产事故和交通安全事故演变为事故灾难,需要启动突发事件应对程序,适用的法律才转变为《突发事件应对法》和本规定。第二,关于交通运输管理机构和经营企业内部应急管理工作,主要是通过规范性文件予以管理,不涉及社会和政府力量的广泛协调,不需要通过立法解决。 《应对法》的职责定位 《应对法》明确了各级人民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领导机关和责任机关,同时将应急预防与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终止与善后等具体职责均赋予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于各部门,《应对法》仅针对制定应急预案、设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突发事件信息系统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因此,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中的职责是在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照政府的命令和要求,及时、有序、有效的参与各项应急工作。为此,本规定在“属地管理”的原则下,主要是按照《应对法》的相关规定,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交通运输部门在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对管理中的主要职责和具体要求。考虑到水上交通安全及船舶污染突发事件的应对,在相关法律、法规中是以各级人民政府为主,海事管理机构具体履行相关职责的体制,与本规定的地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突发事件应对中的职责不尽一致,因此,在附则中明确了“海事管理机构及各级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对水上交通安全和防治船舶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应对活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执行”。 《规定》的重点内容说明 (一)关于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和应急预案的编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规划主要解决应急装备、物资保障基地建设、应急运力的储备问题。第六条对该规划的编制和发布予以了明确。第七条至第十三条则根据《应对法》的相关要求,对交通运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编制予以了规范,明确了应急预案的编制层次、预案内容、制定程序、修订要求等内容。(二)关于应急救援队伍的建设根据《应对法》的要求,第十四条至第十八条明确了对交通运输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工作的要求,并在后续条款中对应急演练、应急培训、应急知识宣传与普及等工作予以了规范。其中根据应急处置的需要,可以与其他应急力量提供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签订协议等形式建立合作关系。(三)关于突发事件信息系统的建立按照《应对法》的规定,第二十四至第二十七条建立了交通运输突发事件信息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建立了突发事件风险评估机制,要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获取相关信息后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对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研究确定预防措施,并按照相关规定报告相关信息。(四)关于应急处置按照《应对法》的相关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主要职责是依据政府的命令或者要求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的规定开展应急处置工作。本规定没有对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应急处置职责按照公路、水路等不同领域做出专业化区分,而是提出了一般性规定。第三十条、第三十四条分别对政府宣布进入预警期后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应对措施,通过列举的方式予以了明确,从启动应急预案、加强跟踪监测、组织应急力量等方面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4.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依据有哪些法规标准

《AQ/T 9002-2006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写导则》。
可以网络查询。
望采纳,谢谢!

5.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安全生产的实际情况,对还是错

应急预案的编制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规定;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 分析情况;应急组织和人员的 明确,并有具体的落实措施;有明确、具体的事故预防措施和应急程序,并与其应急能力相适应;有明确的应急保障措施,并能满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工作要求;预案基本要素 、 ,预案附件提供的信息 ;预案内容与相关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这道题是错的!!!!

6. 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应识别的法律法规及标准有哪些

B、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591号,第七十条

热点内容
民法基础题目答案 发布:2025-09-15 11:55:34 浏览:582
最高法院案子 发布:2025-09-15 11:51:42 浏览:791
刑法257条 发布:2025-09-15 11:29:52 浏览:266
单位总经理所担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5 11:19:16 浏览:473
人民法院的基本 发布:2025-09-15 11:14:23 浏览:686
梅河口市人民法院 发布:2025-09-15 11:11:33 浏览:151
新婚姻法让女性不愿生孩子 发布:2025-09-15 11:11:31 浏览:360
工伤法律知识竞赛 发布:2025-09-15 11:00:45 浏览:300
法院的伙食 发布:2025-09-15 10:55:53 浏览:134
陷阱法治与 发布:2025-09-15 10:46:35 浏览: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