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

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

发布时间: 2021-11-17 08:46:59

『壹』 “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规定禁止进入的行业都可以大胆的尝试”您对这种说法怎么来理解

市场经济体制就是。“每个人去做自己最能做好的事”,即“各尽其能、各得其专所”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属基本要求和生命线。然而,人的私欲不限而社会资源有限,要保证“每个人去做自己最能做好的事”,国家必须制定必要的行为规则。于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定法律法规规范和依照法律法规开展社会活动”,逐步成为人们的基本活动模式;“凡是法律法规没有禁止的事情都可以做”,即“法不禁止即许可”逐步成为人们的主导思维模式。

『贰』 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应税收入、应税财产或应税行为的各类纳税人,均应当办理税务登记。对吗

根据《税务登记管理办法》的规定,凡是法律、法规规定的应税收入、应税财产或应税行为的各类纳税人,均应当办理税务登记。

『叁』 我们国家是否有法律法规规定,凡是广告传媒在中国必须中文字幕在上面,英语字幕在中文字幕下面

法律没有规定,应该是广告审核人员的自我感觉。

『肆』 法律规定是什么

法律法规里面有三个重要的词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可以"、"必须"、"应当",这三个词是法律文书中常见的用语,措辞的不同,表达的意义也不一样。
"可以",表示"许可'的意思。在法律规范中凡带有'可以"的条文,从法律规范的角度说,是授杈性的规范。这种规范的特点是法律赋予公民、法人或国家机关以某种权利,实施与否由有关者自已决定。某种行为法律规定可以为,也就同时允许可以不为。这要由被授权者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
"必须'和'可以"正好相反。带有'必须"的法律条文,在法律规范中属于义务性的规范,规定的是一种责任。立法者在制定法律时将所有的情况都加以考虑了,没有例外和特殊,必须一律执行。
"应当',在法律规范中的意义比较复杂,难以用权利义务的概念来表达。我国法律中的"应当'虽然很近似于"必须",但和'必须'相比,是一种原则性的规定,或者说是一般性的要求。因此就允许在执行中有一定的灵活性,允许特殊和例外的存在。那种把"应当"和"必须'混为一谈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法律法规中的“应该”,“必须”是无条件的,而“可以”不是无条件的。 比如刑法中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应当从轻或减轻就是一定要从轻或减轻处罚的,而如果把“应当”换成“可以 ”,那就不是一定要从轻或减轻的意思了,而是既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也可以不从轻或减轻处罚,有操作空间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

『伍』 凡是违背或偏离法律法规设定的目标的精神和原则的具体政治行为都属于什么

违法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违背或者偏离了法律、法规的目的、原则。这是构成滥用职权的实质要件之一。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不能违背法律、法规总的目的和基本原则,行政机关作出的自由裁量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与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原则相一致。

(5)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逾越职权,不按或违反法律决定、处理其无权决定、处理的事项,或者违反规定处理公务,致使侵吞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遭受重大财产损失等行为。

滥用职权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由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故意逾越职权,致使国家机关的某项具体工作遭到破坏,给国家、集体和人民利益造成严重损害,从而危害了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本罪侵犯的对象可以是公共财产或者公民的人身及其财产。

『陆』 凡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不论是生育一孩,还是二

全国多地出台政策:凡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不论是生育一孩、还是二孩,以及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再生育的,都可以享受增加30天产假的优待;同时,丈夫的陪产假增加到15天。

法条链接:参照《湖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三十三条

1、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妇女,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产假30天,其配偶享受15天护理假;产假和护理假视同出勤,工资、奖金照发。

2、接受节育手术的,其工作单位应当凭节育手术证明,按有关规定给予假期,并发给假期期间的工资、奖金。

3、女职工所在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和母乳喂养的规定,为母乳喂养提供条件。

『柒』 凡是违背或偏离法律法规设定的目的、精 神和原则的具体行政行为,都属于 什么

违法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违背或者偏离了法律、法规的目的、原则。这是构成滥用职权的实质要件之一。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不能违背法律、法规总的目的和基本原则,行政机关作出的自由裁量的具体行政行为,必须与法律、法规的目的和原则相一致。

(7)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扩展阅读

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行为,须严格遵守行政程序。若其具体行政行为违反了法定程序,将导致被撤销或者被确认违法的后果。

《行政处罚法》第4条规定:行政处罚遵循公正、公开的原则。设定和实施行政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

处罚公正原则是指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必须与相对人的违法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行政机关在处罚中对受罚者用同一尺度平等对待。公正在制度上体现为:

一、要防止偏听偏信;

二、要使当事人了解其违法行为的性质并给予其申辩的机会;

三、要防止自查自断,实行查处分开、审执分开制度。

『捌』 辨析:凡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就是法律

一,这句话是不正确的,法律是指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但是,具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不一定就是法律(完全可以是地方性的政策、法规、集体的规章制度等)。
二,行为规范:
1,是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则、准则的总称,是社会认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为标准;
2,包括行为规则、道德规范、行政规章、法律规定、团体章程等;
3,行为规范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好恶、价值判断,而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标准或原则,由于行为规范是建立在维护社会秩序理念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全体成员具有引导、规范和约束的作用;
4,引导和规范全体成员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和怎样做,是社会和谐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和延伸。
5,行为规范是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行为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范畴。
三,法律法规:
1,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
2,广义上讲,法律泛指一切规范性文件;
3,狭义上讲,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4,在与法规等一起谈时,法律是指狭义上的法律;法规则主要指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及经济特区法规等。
四,法律的分类及分级:
1,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大体包括以下几种法律法规:法律,法律解释,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和规章等;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3,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4,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4,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玖』 凡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作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制定的或认可的实在法的行为

热点内容
夜场公司演员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8 05:38:04 浏览:763
中国法学排名2016 发布:2025-09-18 05:36:04 浏览:750
原劳动部关于适用劳动法的规定 发布:2025-09-18 05:31:39 浏览:594
法治宣传八个一实施方案 发布:2025-09-18 05:27:22 浏览:352
批斗刑法 发布:2025-09-18 05:22:12 浏览:533
依法治普 发布:2025-09-18 05:21:26 浏览:665
南昌大学法律硕士培养方案 发布:2025-09-18 04:49:17 浏览:135
无锡法院苗 发布:2025-09-18 04:48:31 浏览:686
江津法院电话 发布:2025-09-18 04:20:31 浏览:52
2016年劳动法产检规定 发布:2025-09-18 03:43:42 浏览: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