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假刑法条例
⑴ 关于传播谣言的法律规定以及处罚。
造谣属于违法行为,应当依法追究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二十二条 侵害他人人身权益,造成他人严重精神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传播谣言的法律责任:
如果当事人在主观意识上能判断该消息是谣言或是虚假信息,不管是原创还是转发,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这其中,又分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三种。
1、民事责任:即如果散布谣言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或侵犯了法人的商誉的,依据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要承担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2、行政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
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3、刑事责任:如果散布谣言,构成犯罪的,要依据《刑法》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11最新刑法全文)》第二百九十一条,编造、故意传播虚假恐怖信息罪;
编造爆炸威胁、生化威胁、放射威胁等恐怖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恐怖信息而故意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⑵ 虚假破产罪刑法条文规定
虚假破产罪的刑法裁量规定为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本罪的犯罪主体是单位,但是承担刑事责任的只是犯罪单位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之二
公司、企业通过隐匿财产、承担虚构的债务或者以其他方法转移、处分财产,实施虚假破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⑶ 有没有法律规定,捏造虚假的法律要负担法律责任,例如捏造刑法第608条
捏造虚假的法律,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主要看捏造人的意图,以及捏造情节和版造成后果。
权众所周知,我国刑法目前只有第四百五十二条,而捏造出刑法第608条,其显然有两种情况:一是不懂装懂;二是有不可告人的目的。
对于不懂装懂的人,没有造成后果,那么也就大家一笑了之,但是如果给人造成精神或者物质损失,需要承担因过错造成的赔偿责任。对于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其所承担的责任就不是赔偿那么简单了。
如捏造虚假的法律来进行诈骗,可能构成诈骗罪;如进行广泛传播,可能构成扰乱公共秩序罪;如用来恐吓威胁的,则构成寻衅滋事罪。
如果国家工作人员故意捏造子虚乌有的法律罪名,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如索贿、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等,则构成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徇私舞弊罪、刑讯逼供罪、暴力取证、虐待、报复陷害等罪名。
以上刑事犯罪,都要承担刑事责任,如果不构成刑事犯罪的,可能会受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
⑷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诈骗的规定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诈骗的规定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一、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00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⑸ 在网络上造谣、传谣,散布虚假信息,应依据哪些具体法律处罚规定
在网络上造谣、传谣,散布虚假信息属于治安管理处罚法调整范围。
〈中华人民共版和国治安管权理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
腐蚀性物质
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
危险物质
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⑹ 制假售假的刑法重点法条及处罚规定
刑法修正案八对该条进行了修正。
第一百四十三条【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生产、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足以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病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四条】
⑺ 编造散布谣言犯了什么法什么罪第几条
诽谤罪。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此罪为告内诉才处理,即必须当事人容自行提起刑事自诉。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条 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情节严重”:
(一)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
刑法
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⑻ 惩罚作假证的人有哪些法律规定
惩罚作假证的人的法律规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零五条,伪证罪。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
(8)发假刑法条例扩展阅读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以伪证罪立案:
1、伪证行为足以使他人受到刑事处罚或者轻罪重判的;
2、伪证行为足以使犯罪分子逃避刑事处罚或者重罪轻判的;
3、伪证行为造成冤、假、错案的;
4、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为走私、套汇、投机倒把、贪污、贿赂、重大盗窃、贩毒、盗运珍贵文物出口等经济犯罪分子销毁、隐匿罪证或者制造伪证的;
5、由于伪证行为,致使他人自杀或精神失常的;
6、伪证行为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⑼ 刑法关于虚假诉讼罪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三百零七条之一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有第一款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者逃避合法债务,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与他人共同实施前三款行为的,从重处罚;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拓展
《关于办理虚假诉讼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关于进一步加强虚假诉讼犯罪惩治工作的意见》
⑽ 新刑法虚假证明文件量刑标准
新刑法对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既遂的量刑标准为:犯此罪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本罪规定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的工商管理制度。
【法律依据】
《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
承担资产评估、验资、验证、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职责的中介组织的人员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前款规定的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