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牛津条例对英语影响

牛津条例对英语影响

发布时间: 2022-03-07 06:20:46

1. 英国议会与法国三级议会诞生原因,区别,各自影响

英国议会与法国三级会议的比较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伴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英国在十三世纪末形成了等级代表权力机关——议会,法国于十四世纪初产生了等级代表权力机关——三级会议,两国的政治制度由此而过渡到了等级君主制阶段。但在此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议会和三级会议却走上了不同的发展历程,最后的命运也大相径庭。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初步探讨。

英国的议会是在反对王权的斗争中由御前大会议演变而来的。御前会议是英国封建社会初期由国王召集全国最大的封建主组成的会议,主要是为国王提供咨询、商讨国事、决议重大决策等。御前会议又分两种:御前大会议和御前小会议。御前小会议一般由少数大教士、大贵族和王室成员参加,经常召开;御前大会议除了小会议的成员外,还有直接接受国王封地的中小贵族参加,每年召开三次。

御前会议的存在,使英国王权受到一定制约十三世纪,封建主以御前大会议为阵地,联合新兴市民,反对国王滥用权力,先后签署了《自由大宪章》和《牛津条例》限制王权。孟福尔又把市民代表正式纳入议会,议会的成员和职能逐渐定位。1295年“模范国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议会正式形成。此后,它不仅定期召开,而且职能不断增多,至十六世纪已获得了立法权、决定赋税权、对政府的监督权及参与重大决策权等,成为英国上层建筑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权力实体。对此,都铎晚期著名的政论家胡克作了这样的描述:“英国议会是本国所有政治权力赖以存在的基础。”

中世纪末期,随着王权的增长、专制制度的形成,英王通过操纵议员选举、控制议长人选、莅临议会训话等方式来影响议会,议会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的削弱,但议会的组织形式及功能却仍然存在着,所有重大立法都只能借助议会才能完成,国王只能利用、引导而不能绕开议会,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然起着重大作用。斯图亚特王朝建立后,无视这一事实,鼓吹君权神授,不容许议会对王权的限制,最终导致了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中,专制王权被推翻,议会一时成为英国的最高权力机关。经过克伦威尔独裁、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反复后,1689年的《权利法案》和1701年《王位继承法》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议会由封建的等级代表权力机关变为近代的国家权力机关。随着内阁制的形成和三次议会改革的完成,议会最终成为英国近现代的民主权力机关和政治制度的核心。法国的三级会议渊源于王室大会议,即国王与其直属附庸之间以权利和义务关系组成的政治组织。

十一世纪之前,由于法国王权衰微、封建主势力强大,封建主藐视国王作为其领主的权利,拒绝出席王室大会议,使王室大会议形同虚设。十一世纪后,借助新兴市民的支持,王权逐渐强大,封建主才逐渐回到王室大会议。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的产生与发展,许多城市取得了自治,成为直接听命于国王的附庸,其代表也开始参加王室大会议,但他们的地位并没有固定。直到1302年,法国国王腓力四世在同教皇的激烈斗争中,为了取得国内各阶层特别是新兴市民对自己的支持及征收新税,邀请教士、贵族、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开会,讨论国家的财政和税收、批准国王的赋税,法国的三级会议正式形成。

法国的三级会议一开始获得的只是赋税的讨论权,召开的目的是让代表们履行作为封臣的纳税义务。十四世纪初,在对付教皇的斗争中,法王成为民族利益的代言人,三级会议全力支持国王,王权得以壮大。英法百年战争前期,法国被打败、国王被俘,国王的权威下降,王太子被迫于1357年颁布“三月敕令”——三级会议定期召开,有批准赋税权监督政府权等,三级会议的权力由此发展到了最高峰。遗憾的是这在法国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紧接着百年战争后期,面临亡国危险的法国,国王成为民族精神的化身而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全力支持。

1439年,三级会议决定,国王可以不经三级会议的批准而征收新税,把自己的基本权力拱手让给了国王。百年战争的最后胜利提高了法国王权的威望,国王趁势进一步加强王权,以国王为中心的专制机构逐渐扩大,三级会议在法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逐步缩小,几年甚至几十年才召开一次,到1614年后便停止了召开,国王控制了国家全部权力。1789年,在法国专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国王路易十六又拣起已经废止了175年的三级会议,力图通过它克服危机、挽救法国。但三级会议无法起到协调矛盾、克服危机、促进改革的作用,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也无法利用它来反对王权。在这种情况下,第三等级抛开三级会议单独开会,宣称自己是代表全体国民的国民议会,要制订宪法,限制王权。至此,法国的三级会议被彻底画上了句号。

黑格尔曾指出:国家制度是各国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样一种权力机关,在不同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可以演绎出完全不同的结果。中世纪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的不同命运同样是英法两国不同的历史发展状况导致的。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两者形成背景的差异。英国中世纪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浓厚的原始民主性质,大贵族组成的贤人会议享有较多的权力。“诺曼征服”后,英国形成了比较强大的王权,御前会议代替了贤人会议,大贵族的传统权力受到了抑制,但贵族们并不甘心,一旦王权衰弱或出现危机,他们就伺机反抗,联合起来争取自己固有的权利。英国议会正是形成于这样一个王权出现危机的历史转折时期:十三世纪,英国国王不仅在与法王争夺领土的斗争中接连败北,在与教皇的较量中也伏首称臣,国王的权威大大下降,贵族们趁机争取自己的权利。封建主、教士联合对国王不满的市民、骑士结成联盟对抗国王、限制王权,这种斗争促使了议会逐渐形成。而法国早期历史上诸侯林立、王权弱小。城市兴起后,市民为发展经济,支持与他们同样反对封建割据的王权。在封建割据阻碍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加强王权成为历史的进步趋势;在反对教皇、维护法国民族利益的斗争中国王又成为民族利益的代言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国王为了取得和利用社会有产阶层的财政支持,主动召集了三级会议。一言概之,英国议会形成于王权强大而又遭到削弱的历史转折关头,限制王权是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呼声,议会是社会各阶层自下而上限制王权的结果;而法国的三级会议出现于王权弱小却又需要加强、加强王权成为历史进步趋势的时代背景下,由国王自上而下组织召开的。这使议会与三级会议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即限制王权与加强王权。

第二,两者本身的差异。法国的三级会议是王权加强过程中的一个事件,是国王主动召开的,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它没有规定何时召开,多长时间召开一次,召开与否由国王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往往是在国王需要征收新税或需要各等级代表的支持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才召开三级会议,会议的内容也由国王决定,会议完全操纵在国王手中。而在英国,议会是从传统的权力机构御前大会议演变而来,在反对国王、限制王权的斗争中,议会的权力及功能逐渐明晰,《牛津条例》还明文规定了议会必须一年召开三次及召开的时间。英国的议会一开始就是代表混合开会,虽然十四世纪后形成了两院,但总的说来,议会是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家政事的,国王与议会处于平行而又相互制约的地位,双方可以讨价还价,议会通过自己的斗争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而法国的三级会议一开始就是三个等级分别开会,只有在向国王作出答复时才聚集在一起,从没有形成一个整体,三个等级各有一票表决权,各等级之间界限分明、矛盾与分歧明显,国王高居三级会议之上,往往利用三个等级之间的分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三级会议的主要职能是讨论国家的财政和税收,就国王的新税发表意见,但并不是国王征收新税必须得到三级会议的批准。事实上,三级会议从来没有取得表决税案的大权,只是在讨论税收的同时,可以向国王提出一些立法、行政、司法等方面的改革作为补偿。参加三级会议的代表,可以说并不是在行使权力,而是遵照国王的命令,以尽“金钱援助”的封建性义务。而在英国,御前会议的权力是议会权力的渊源,《牛津条例》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对议会的权力范围作出了规定,包括立法、赋税及对国家各方面事务的决策权力。议会代表通过不断斗争,使议会成为英国的最高立法机关、决定赋税的唯一权力机关、对政府有力的监督机关。

第三,两国政治传统的不同。英法早期的历史发展呈现了不同的风貌,由此也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传统。英国早期的政治制度具有浓厚的原始民主性,主要表现为氏族会议基础上演变成的贤人会议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王的一切重大决策必须由贤人会议通过,院的多数席位,控制了议会下院,使议会下院的力量和影响日益扩大。新兴政治力量的兴起,使议会尤其是议会下院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增强,为反对国王的专制做了充分的准备。

十五世纪,法国的经济特别是工商业也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法国资本主义向农业渗透的过程非常缓慢,农业中也没有出现英国似的新贵族,新兴的资产阶级没有同盟军,势单力薄,还不足以形成左右法国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与此同时,法国资产阶级的成长是与王权的强大及国家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同步的:中世纪中期,市民在经济上支持王权,王权从政治上为市民发展经济服务,王权与市民互为联盟;中世纪末期,在资本主义萌芽的过程中,以国王为首的统治阶级大力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在国内对工商业实行保护、支持政策,在国外积极寻求海外市场,这些内外政策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密切了资产阶级与王权的联盟,使资产阶级谋求政治独立的愿望微弱;十六世纪后,在价格革命和意大利战争的影响下,法国政府的开支不断增加,为弥补财政亏空,大量增加国税、发行公债,资产阶级又纷纷充当国王的包税人、债权人,从中获得巨额利润,资产阶级与王权的联盟更加密切。为了寻求政治地位,发了财的资产阶级往往通过买官鬻爵挤入统治阶级行列,成为“穿袍贵族”,这在满足了新兴资产阶级参政心理的同时,进一步削弱了其实现政治独立的激情,增强了对王权的依赖。这样,法国资产阶级既得到了国王的庇护与恩惠,也受到了王权的控制,他们与王权互为联盟的最终结果是王权借资产阶级的支持而强大,资产阶级因王权的庇护而没有成为坚挺的政治力量。对此,恩格斯曾指出:“王权和市民的联盟发端于十一世纪,……直到这一联盟帮助王权取得最后胜利,而王权则以奴役和掠夺报答了他的盟友为止。”

同样是城市兴起、新兴政治力量的出现,在英法两国却出现了不同的政治发展趋势。“在英国,农村和城市融合的主要目的是对抗王权,而在法国,这种融合主要是通过王权促成的,因而造成了根本不同的政治和社会结果”。

第五,重大历史事件对两国的影响不同。1337-1453年的百年战争对英法两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在政治方面主要是强化了法国的专制王权,削弱了英国大贵族的力量、强化了议会力量。百年战争期间的法国,民族精神至上,王权成为民族统一的象征。战争的最后胜利反过来进一步提高了国王的威望,国王趁机加强王权,不断强化专制机器。与此同时,法国的旧贵族积极参与战争,在战争中立了一定的功劳,战后他们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成为王权的隐患,为对付他们,国王进一步发展专制机器,最终建立起了绝对专制的王权。

而在英国,为支持百年战争,讨论赋税成为议会的主要内容,议会通过控制税收迫使国王让步,不仅获得了弹劾权、财政监督权,还获得了参与重大决策的权力。不仅如此,1339-1340年英王爱德华在欧洲大陆作战期间,议会还承担起了后方供应和国内治安的责任,进一步提高了议会的地位。英国是百年战争的最后失败者,战争结束后,英国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封建主因战争失败而分裂,两大贵族集团组成两大阵营,为了争夺国家政权互相斯杀。这场内战使双方两败俱伤,封建主势力一蹶不振,国王转而寻求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亨利八世时成立的国王的咨询机关——枢密院的成员大多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地方官吏也多由他们担任。这时的英国王权是建立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支持之上的,王权强大的基础是王权与资产阶级、新贵族的联盟。一旦这一联盟破裂,王权就会大大削弱,已经发展起来的议会就有战胜王权的可能。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正是以议会为阵地最终战胜王权的。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也对英法两国的政治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以议会的名义进行的,从十四世纪中叶起,英国议会连续颁布“有禄圣职铨叙法”和“蔑视王权警告法”等法律,限制教皇在英国的权力,1534年,议会又颁布“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宗教改革使英国教会实现了民族化的同时,也使英国议会的地位进一步提高,议会成为唯一拥有最高权威的全国性代表会议,议会法成为真正的最高法律。

国王虽然是国家和教会的最高首脑,但正是议会通过的一系列法案才使国王的权威有了实际的保证,国王也极力维护议会的权力和地位。宗教改革后国王被明确宣布为议会的成员,成为议会的组成部分。1585年财政大臣威廉·塞西尔说:“上院贵族是议会的成员之一,代表全国平民的下议员也是议会的成员,女王陛下亦然。”可见宗教改革后,议会变成国王、上院和下院三位一体的机构,议会在一定程度上已居王权之上。

法国的宗教改革是以国王的名义进行的:1438年法王查理七世颁布国务诏书,规定法国宗教会议的权力高于教皇;1516年法王法兰西斯一世与教皇签定“波伦亚协定”,规定法国的高级教职由国王任命、教皇批准,教职人员对国王忠贞不二。通过这些,国王控制了法国的教会,实现了教会民族化的同时,教会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并成为专制王权的工具。

由上述可见,作为封建等级代表权力机关的英国议会和法国三级会议经历了完全不同的发展历程,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这既与两者本身的不同有关,更是英法两国不同的政治、经济及历史发展的结果。通过对两者历史命运的关注,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中世纪中后期两国的历史及政治变迁,同时也加深我们对古今各国政治制度“合理性”的认识。

2. 亨利三世为什么拒行《牛津条例》

英王亨利三世亲政后,宠信法国侍从, 使得贵族大为不满。1258年,贵族趁群情激 愤之机,发动兵谏,迫使亨利签订《牛津条例》。 根据这个条例,又成立了一个15人常设会 议,有权否决国王决定,这就大大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我们仍要注意到的是,在这个会议中,还允许地方选取骑士代表,参与到国家行政的监督当中,这为英格兰的上层市民进入议会开创了条件。13世纪前期,英格兰的乡村家庭手工作坊已经在东南部形成规模,采矿业和冶金业等产业迅速发展,城市自治的权利进一步扩大,适应各地去的行会会规和城市法规都进一步完善,这就造就了一批家境殷实,富有管理经验和满怀政治欲望的上层市民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英格兰的新兴资产阶级正在形成。

3. 谈谈你对英国的看法吧

经济上:英国GDP是世界第五或第六,人均也挺靠前,还是很发达的

生活上:物价比较高,消费指数高,以前有人抱怨说英国人工资虽然高,可是休息时间不多,还不如在法国生活,虽然少赚些钱,可是活的惬意

文化上:应该说是比较保守和高傲的,有一种贵族气,比较缅怀大英帝国时代的光辉成就,不过在文学上的成就很高,是西方最出名的两大文学产地之一吧(另一个是法国),想想莎士比亚一个人就够了
下午茶是很受人欢迎的,法国人爱喝咖啡,英国人爱喝茶,而且是红茶,对比一下,可以得到很多结论
个人认为英国人还是比较理性的,要说狂热,拉丁民族可能更狂热(个人一直以为德国人应该更冷静,可是就是这个民族发动了两次大战,真不知为什么,是普鲁士的原因还是霍亨斯淘芬还是条顿骑士的缘故,不得而知),所以英国人在科学上很有贡献,缅怀一下牛顿,在缅怀一下培根,还有麦克斯韦等等等等,中世纪最出名的自然科学家罗杰尔培根也是英国人
当然,洛克的哲学,霍布斯的哲学,休谟的,贝克莱的等等也都是光辉灿烂

气候:温带海洋性的气候还是挺宜人的,就是冬天比较冷,不过伦敦已经不是雾都了,环境应该是不错的
地理上:一道不宽不窄的英吉利海峡恰到好处,说它不宽,是因为历史上多次欧洲大陆的入侵,伊比利亚人,凯尔特人,罗马人,盎格鲁萨克森人,基督徒,诺曼人(除了维京人)都是通过英吉利海峡给不列颠带来了文明和技艺;说它不窄,近代以来,拿破仑也好,希特勒也好都没有征服这个岛屿,就是因为这么一衣带水。
另外,岛屿有岛屿的特性,最大的特点是孤立,以前希腊人都把这个陌生的地方看成极乐的永生,不过在文化上就形成了岛国心理,看看近代英国的外交政策吧,光荣孤立和势力均衡,就是岛国心理在外交上的体现
不列颠岛拥有高原,山地,平原,草场,湖泊,河流,应该说集全了各种地形特征,自然风光优美,而且岛的任何地方距海不过200公里,居住的环境应该不错

历史上:盎格鲁萨克森的入侵和诺曼人的入侵对英国的历史有决定性的影响。英国的文化差不多就是凯尔特人的文化+日耳曼人的文化+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法国诺曼人的文化的综合体,当然还有维京人的小小插曲。
小小的一个岛国率先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在整个十九世纪称霸全球,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另外,自由传统的兴盛似乎和欧洲大陆如法国、西班牙、德国、俄国、奥地利都不一样,1215的大宪章,13世纪的牛津条例,也算很引人注明的,所谓的英美法系,应该还有历史的根源的吧

语言:
英语是世界第一大语言,有时怀疑到底是美国的原因,还是历史上大英帝国的余晖(英国加上众多殖民地和自治领的关系)不可否认,英语的确是语言的霸主,事实上,英语也算是比较好听的语言(尽管有人说法语,意大利语等拉丁语族会更好听)
不过以前有个学者也说过,要是在七年战争中,法国再多撑一会儿,这个世界将是法语的天下,不过不管怎么样,英国人还是赢了,可能他们的最初动机是市场,资源,和劳动力,不过客观上也为英语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伦敦
世界最著名的四大城市之一(伦敦,巴黎,纽约,东京),去掉一个的话就去东京,在欧洲就是狄更斯双城记里的双城之一了,地位还是很高的,世界经济中心,特别是金融中心,伦敦城中城,很小的一块地方,聚集了这个世界的很多财富
风景名胜就太多了,泰晤士河,伦敦塔桥,大本钟,威斯敏斯特教堂,本初子午线,白金汉宫,牛津街。。。伦敦是很繁华的,不过少了巴黎的浪漫气息
伦敦16世纪人口还比不上巴黎,18世纪就超出很多了,工业革命的威力

牛津和剑桥
世界上最好的两所大学之一,中世纪大学的典范,牛津是英语世界里最古老的大学,注意不是全世界的,世界最古老的大学在意大利
一直以来都很羡慕英国人,录取率远比我们高,而且是牛津剑桥这么世界级的大学,不过有些东西是羡慕不来的,还是提升自己了

4. 求安茹家族的资料(有英文拼写更好)

金雀花王朝 (1154~1399)

Plantagenet,House of

12~14世纪统治英国的封建王朝。1154年由亨利二世开创。王朝名称的由来,一说亨利二世的父亲安茹伯爵杰弗里经常在帽子上饰以金雀花枝,故有此名。除英国本土外 ,该王朝在法国的安茹、诺曼底、布列塔尼等地拥有大量领土,史称安茹王朝。

亨利二世依靠城市支持,不断加强王权,扩大国王法庭的司法权限,推行陪审制以取代神判法。国王法庭活动的加强导致形成全国统一的普通法。此外,还进行军事改革。实施盾牌钱制度,加强国王的军事力量。理查一世(狮心王 ,1189~1199在位)参加第三次十字军东侵,长期在外作战,征敛繁多,招致贵族不满。约翰(无地王,1199~1216在位)即位后,和贵族的冲突愈演愈烈,引起贵族的反抗,约翰被迫接受大宪章。亨利三世统治时期(1216~1272)封建经济繁荣,骑士阶层多转向经营土地,在政治斗争中崭露头角 。亨利三世即位初年曾多次重新承认大宪章,表示接受贵族监督。后因向教皇献纳过多,又任用法国封建贵族执政,引起英国贵族反对。1258年贵族武装集会,强迫国王实行改革 。是年6月亨利三世被迫接受《牛津条例》,决定组织15人会议,非经会议同意国王不能做出任何决定。不久,反对派阵营因骑士和贵族利益冲突而分裂,亨利三世乘机否认《牛津条例》,内战爆发。1264年 5月14日刘易斯战役中,国王及王子被以 S.de孟福尔为首的贵族俘获。孟福尔控制局势 ,1265 年他召集贵族、骑士、城市市民集会议事,是为英议会之始。1265年 8月孟福尔兵败被杀。亨利三世恢复王位。爱德华一世(1272~1307在位)制定一系列法令,保障封建主利益。1279年的《教产法》规定,如无国王同意土地不能转为教产。1290年的《买地法》规定封臣得以代替方式自由转移封土,从此不能再创立新的封土,是为封土制瓦解的开始。他倚靠骑士、市民等加强王权,1295年召集的议会被称为模范议会。1297年他颁布《宪章的追认》文件,确认了无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的原则。爱德华三世在位期间(1327~1377),为争夺在法国的领地,挑起百年战争。战争使英国贵族从大陆掠得大批财富,但却加剧了英国农民的痛苦。爱德华三世死后 ,爆发了瓦特•泰勒起义。1399年理查二世(1377~1399在位)被兰开斯特家族的亨利废黜,金雀花王朝至此结束。

金雀花王朝(安茹王朝)

House of Plantagenet

1154-1189 亨利二世,1133-1189

法国安茹伯爵戈特弗雷德与英国国王亨利一世的女儿玛蒂尔达之子。19岁时与因婚外情被丈夫休弃的法王路易七世王后埃利诺(30岁)结婚,取得法国南部大片领地。继承英国王位后,其领土因同时包括英格兰和法兰西两国的土地而变得硕大无比,是法国国王拥有领土的两倍以上。

晚年因夫妻失和及争权等原因,导致妻子和两个儿子合谋举兵谋反,亨利举兵与妻儿交战,由于法兰西国王和罗马教皇的先后介入,亨利先胜后败,最终被迫将政权移交给次子理查后隐居,在极度郁闷中含恨去世。

他所建立的王朝本称为安茹王朝,因为使用金雀花的小枝做为家族徽章,因而人们俗称其为金雀花王朝。

1189-1199 理查一世(狮心王),1157-1199

亨利二世次子。因长子出家为修士而成为继承人。亨利前往英国继承王位后,理查与母亲埃利诺在法国阿基坦相依为命,与父亲关系疏远形同陌路。后受母亲的唆使和主君法王腓力二世的挑拨,出兵击败父亲夺取了王位。

理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国骑士,他讨厌英国,不会说一句英语,身为英王十年,在英格兰前后总共只待过六个月。他把英国交给宠臣代理,只要按时缴税就对海峡那边发生的事情不闻不问,因此被评价为最失败的国王之一。其实理查才不关心英国变成人间地狱或什么东西呢!

理查以身为法兰西骑士自豪,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留在法国参与法国内部的『群雄争霸』,法王腓力二世是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时,在神罗皇帝巴巴罗萨溺死,法王腓力二世弃军潜逃的情况下,理查独力支撑起十字军联军的指挥重任,在人数和战术都不如对手的情况下,多次击败埃及苏丹萨拉丁,迫使穆斯林与其签订明显对基督徒有利的和平协定,最终十字军在理查与萨拉丁化敌为友的欢乐气氛中结束。

理查因其在战场上无与伦比的勇猛和神乎其技的指挥手腕,而被畏惧他的对手敬称为『狮心王』(the Lion Heart)。但是战场上所向无敌的勇士,在当世最杰出谋略家——法王腓力二世一浪接一浪的阴谋打击中,疲于奔命一事无成。东征回国后,理查随即陷入与腓力争夺法国主权的漫长战争,并在一次攻城战中,肩中流箭破伤风而死。

1199-1216 约翰(失地王),1167-1216

亨利二世第四子,狮心王理查同胞兄弟。传说自幼英俊乖巧最受父亲宠爱,因此当他和母亲、兄长一起谋反打败父亲时,据说亨利二世因受深此打击而悲愤病亡。

和讨厌英国的兄长理查不同,约翰长期留居英格兰并关心英国的政务,是一个负责任的统治者。在十字军东征期间,法王腓力二世秘密从前线返回法国,计划在英国发动政变拥戴约翰篡夺理查的王位,但是计划迟迟没能成功,理查迅速平定动乱后也轻易地原谅了不忠实的弟弟,看来约翰未必如一些史书记载那样,是热衷于取兄长而代之的大阴谋家。

狮心王死后无嗣,约翰在围绕王位继承的斗争中获得多数贵族的支持和拥戴,成为新任国王,但这或许是谋求独立的贵族和法王串通的阴谋。约翰继位后,把注意力从欧洲大陆转移到英国的内政上,致力于英国的经济建设和王权强化,因此与英国贵族之间的矛盾急剧升温,加上法王腓力煽风点火,约翰反而落得了最不受欢迎的昏君称号。

法王腓力煽动英国贵族反对约翰,与此同时积极备战,准备以武力收回属于安茹家族的法国领土。洞察到法王野心的约翰动员英国贵族整兵渡海作战,却因得不到足够的支持而战败。由于战败造成的财政困难和威望下跌,导致英格兰有力贵族的群起反抗,约翰最终被迫向贵族妥协,签署了承认封建特权和城市自治的《大宪章》,这一事件也被称为是英国民主政治的起源。

1216-1272 亨利三世,1207-1272

约翰之长子,九岁即位。在位期间最大的功绩是与法国和解,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关系。由于和法王路易九世是表兄弟关系,因此亨利三世多次请求路易九世介入调停英国国内贵族对国王的反抗行动,在法王强大外援下成功压制了贵族的反弹,实现了一段时间的政治安定,这一时期也是金雀花王朝历史上英法关系最亲密的时期。

路易九世死后,英国贵族反抗国王的浪潮再次卷起,亨利在内战中败北,被迫接受贵族的要求,设立贵族议会以限制君主权力,这也被称为英国现代议会制度的先河。

1272-1307 爱德华一世(长腿王),1239-1307

亨利三世长子。因为双腿修长而获得『长腿』的雅号(我倒怀疑是不是因为他一生东奔西跑活跃于各地的战场而获此绰号)。继位前被父亲封为初代威尔士亲王,从此王位继承人受封威尔士亲王遂称为惯例。继承王位后打败反抗国王的贵族,强化了王权,把父亲建立的议会改造为国王笼络和操纵贵族的工具,并增设非贵族议员,开创了现代议会制度的雏形。此外长腿爱德华还首创了后来在百年战争中大出风头『威尔士长弓手』部队。

长腿年轻时曾率军参加十字军前往耶路撒冷作战,遭刺客暗算,全靠心爱的王后照料得法才捡回性命。在认识到收复圣地无望后,将注意力转移向英格兰的后院——苏格兰高地。长腿爱德华一生多次用兵苏格兰,但在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和罗勃布鲁斯的奋战下,爱德华虽取得了多次辉煌胜利却始终无法实现他的目标。

在心爱的王后病逝后,爱德华变得狂躁不安喜怒无常,再加上阴险的法王腓力四世老在背后搞鬼,爱德华的晚年没有取得什么值得一提的成果,最后病死在远征罗勃布鲁斯的途中。

1307-1327 爱德华二世,1284-1329

爱德华一世长子,著名的同性恋代表人物。沉溺于文艺对政治漠不关心,导致大权旁落奸臣当道,政府腐败民心涣散。出兵苏格兰战败后又承认苏格兰的独立,声望跌落到最低点。其王后伊莎贝拉是阴谋家法王腓力四世之女,嫁到英国原本就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1325年
携儿子爱德华返回法国娘家,和弟弟法王查理四世合谋,利用英国朝野的不满发动政变,于1327年将爱德华二世废黜和流放,并于两年后将其杀害。

传说中,爱德华二世被杀害时,憎恶其同性恋行为的人用烧红的铁条插入其肛门以示侮辱和鄙视,这一传说并没有十分可信的证据。

1327-1377 爱德华三世,1312-1377

爱德华二世之子,由谋杀亲夫的母亲拥立继位。初无实权,于1330年在处死了母亲的宠臣——逼迫其父退位的莫蒂默伯爵后亲政。因为是法王查理四世的外甥,当查理四世死后无嗣时,主张自己也拥有继承法国王位的权利(这在当时的欧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法国的贵族们为避免英国干预法国内政而拥戴瓦鲁瓦家族的菲利浦六世继承王位,遭致爱德华强烈的不满,由此拉开了百年战争的序幕。

战争初期在英军爱德华三世之子——爱德华黑太子的率领下取得一系列辉煌胜利,甚至在战场上抓获了当时的法王约翰二世,但是法国人随即拥立了新的国王查理五世以示绝不妥协的决心,同时在国内黑太子与国王之间也由于政见不合而渐生摩擦。黑太子由于获得军队和议会的拥戴而拥有越来越大的政治影响力,对此深感不安的爱德华国王竟然扶持自己的另一个儿子组建派系与黑太子对抗,两派人马的政治斗争搞得举国中分,动荡不宁。虽然斗争的结果以黑太子的离奇死亡而匆匆收场,但是失去英明统帅的英军已无复从前的锐气,百年战争的第一阶段的草草落幕。

1377-1399 理查二世,1367-1400

黑太子爱德华之子。继承祖父王位,但是实权被叔父兰开斯特公爵约翰•冈特把持。由于这个原因而记恨兰开斯特家。亲政后驱逐了堂弟兰开斯特公爵亨利,并没收其领地。1399年,亨利在国王远征爱尔兰时举兵拘捕了国王,并让国会同意将理查废黜,由亨利即位。兰开斯特王朝开始。

5. 牛津条例的主要内容

牛津条例 - 规定内容
牛津条例 规定, 议会法 是最高权威,一切法令不得与其 相悖 ,并组成回由答15 名 贵族 参加的委员会与 国王 共同施政,国王采取的任何措施均得他们同意,方能实施.如此形成贵族 寡头政治 .

6. 国会和议会的区别

国会就是议会、只是在不同国家权力范围和叫法名称不一样,一般来说总统共和制国家的议会叫国会,此处以美国国会和英国议会的区别来说明:

1、国家权力中心

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美国国会掌握立法权,但不是国家权力中心。

3、政府

英国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

美国政府由总统任命,对总统负责,不对国会负责。

3、权力

英国议会多数党的领袖由国王任命为首相,首相有权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美国国会可以弹劾总统,但总统无权解散国会;

(6)牛津条例对英语影响扩展阅读

议会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谈话式辩论,最初以一种代表们集会的形式出现,经过长期的演变和发展,最终作为民主的基本形式在许多国家普遍确立。1258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尔男爵武装闯宫,迫使亨利同意召开会议签订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根据牛津条例,国家权力由贵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员会掌握。为此引进了新名称——Parliament。词出自法语,意为“商议”,后在英语中,表示议会。

1265年,召开了第一次议会。1266年贵族孟福尔以摄政名义召开由贵族、僧侣、骑士和市民参加的会议,后来被认为是英国议会的开端,

1689年、1701年通过《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赋予议会立法、决定财政预算、决定王位继承、监督行政管理等权力,从此议会成为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最高立法机关。

7. 什么是原始契约,它在英国史上有何重要作用及意义

麦克尼尔在《新社会契约论》一书的导言中写到:“新社会契约从两个重要的意义上讲也是社会性的。它包含了其内部的社会关系,它在西方国家和发达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社会的基本社会经济工具。”由此可见,麦克尼尔强调关系契约内部关系的社会性和关系契约本身的社会功能。

一、关系契约与社会关系

在麦克尼尔看来,关系性契约与社会关系的勾连在于两个方面——包括原始契约关系和现代契约关系。关系性契约是相对于个别性关系而言的,个别性契约是当事人之间除了物品交换外不存在任何关系的契约。麦克尼尔用了较大的篇幅讨论了个别性契约与原始契约关系、个别性契约与现代契约关系、以及原始契约关系与现代契约关系的联系和差别。他写到:“如果说,我们处在一个新的身份和死亡契约的世界,那也不是亨利梅因所指的身份或格兰特 吉尔摩的侵权行为,而是与两者完全不同的现象”。[①] 很显然,原始契约关系是与原始社会的状态和特点相适应的,现代契约关系是与现代社会的状况和特征相联系的。因此,我们所处的新的身份的世界,决不是梅因所称的与古代社会相适应的身份的世界,而只能是与现代社会的状况和特征相适应的关系的世界。一些学者简单地从概念到概念地认为麦克尼尔所指的新社会契约回归到了梅因所说的身份社会,并运用梅因“从身份到契约”的结论反过来批评麦克尼尔。这样的观点和批评恰恰遮蔽了麦克尼尔的知识贡献?

那么麦克尼尔的知识贡献究竟有多大?在本文看来,麦克尼尔的贡献恰恰在于他直面吉尔摩所提出的“契约的死亡”问题,并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吉尔摩用侵权行为取代和吞并契约的进路的一种新进路。在麦克尼尔看来,契约本身并没有死亡,死亡的只是古典微观经济学个别性契约的进路,契约将以关系契约这一包裹着“有机的团结”的新形象重新登上时代的舞台。

二、新范畴和新理论的限定

提出一个新的范畴的一个关键在于对这一新的范畴进行限定,提出一种新的理论的关键在于界定这一新的理论的边界。具体到麦克尼尔所指的关系契约和新社会契约论来说,如果他不对关系契约进行限定,那么我们可能会问——既然关系契约无所不包,为什么还要叫契约呢?如果他不打算界定新社会契约论的边界,那么我们可能会追问——提出新社会契约论仅仅为了解决“契约的死亡”问题么?

在麦克尼尔看来,关系契约是一种契约,根源于社会、劳动的专业化和交换、选择性和未来意识。尽管原始契约关系与现代契约关系似乎具有很大的差异,然而在根源上具有共同的特征。于是,麦克尼尔巧妙地限定了关系契约这一新的范畴,“新社会契约也是一种契约,如果从契约这个词的初始根源对它界定的话。”[②]

对于新社会契约理论这一新的理论的限定,本文仅仅从麦克尼尔打算处理的一些现代问题角度讨论其理论的限度。麦克尼尔试图在《新社会契约论》第三章中应用新社会契约理论反思一些社会问题。这一探讨新社会契约理论应用问题涉及关系契约的社会功能问题。

三、关系契约的社会功能

在麦克尼尔看来,关系契约的一个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使交换保持不破裂,也就是契约团结和权力。他写到:“权力和团结属于现代世界的社会问题领域,并且在不确定的将来仍会如此”。[③]

麦克尼尔不同意杜尔克姆(又译为迪尔凯姆、涂尔干)的这样两个结论,也就是(1)个人的精神气质不能为公共的良心提供超越个人主义自身的基础,因此,不能为全社会范围内的契约团结提供道德基础;(2)劳动分工的发展使公共良心减弱为只不过是个人的精神气质了。然而,在麦克尼尔看来,就自利来说,其催化剂就是社会戒律,并且人们中常常在现实生活发现他人的自利正是信念的所有基础中最可依赖的一种。例如,契约法全凭绝对的约束力将自利的个人集合在一起,同时将他们的自利转化成有机团结的一种主要原因。换言之,个人的精神气质恰恰可以为全社会范围内的契约团结提供道德基础。

对于杜尔克姆的第二个结论,麦克尼尔从足够强有力地维护团结信念的道德根源出发,坚持现代社会的公共良心的根源,除去个人精神气质之外,至少还有高度的技术和资本决定论、产生于劳动分工本身的规范、自我牺牲的道德、畏惧等四种重要的来源。在麦克尼尔看来,劳动分工远未排除相对规模的公共良心,它不仅绝对有赖于那样一种社会共识,而且还会产生这种共识。于是,麦克尼尔驳倒了杜尔克姆关于劳动分工的发展使公共良心减弱为只不过是跟人的精神气质的结论。

四、关系契约的社会前景

麦克尼尔所指的关系契约,并非一个本质性的概念实体。这种关系契约只是麦克尼尔新社会契约论的一个核心概念,一个可以确定理论边界的概念。这种关系契约一定要放在社会整体中进行衡量和考察。就当下中国和美国来说,依据新社会契约论它们需要建构的关系契约法必定是不同的。未来社会下应然的关系契约法和当代社会下应然的关系契约法也肯定是相异的。

麦克尼尔在《新社会契约论》末尾展望了后技术社会以及其中的契约团结的情景。如果我们说吉尔摩的“契约死亡论”是在法律领域内部以侵权行为代替契约,那么我们可以说麦克尼尔是从法律领域外部即从广阔社会角度考察关系契约的社会前景。

8. 经常在电影中 听到 议会 议员。 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议会
议会是一个主权地区的立法机关,其成员由属该地区的代表组成。这些代表可以是直接或间接选举出来的,也可以是委任的。一般议会除有立法的权力外还有签署外交条约、宣战或批准和谈、选举或推翻政府、批准政府预算等权力。在一些国家里议会还有选举国家元首的权力。但也有一些议会的权力比较少的,比如欧洲议会在其初期基本上没有任何权力。

"议会"的由来:
1258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尔男爵武装闯宫,迫使亨利同意召开会议签订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
根据牛津条例,国家权力由贵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员会掌握。为此引进了新名称——Parliament。词出自法语,意为“商议”,后在英语中,表示议会。
1265年,召开了第一次议会。
议员
议员
parliament,member of congressman;congresswoman
议会的组成人员。 现代西方国家的议员通常由选举产生。有些国家的上院议员由任命或因特殊身份而获得议员资格,如英国上院议员一部分为王室成年男子,其余均由国王任命;意大利卸任共和国总统得为终身参议员,现任总统有权指定在社会活动 、科学和艺术方面有高度成就 、为国争光的公民5人为终身参议员;议员的任期各国有所不同,一般上院任期长于下院 。如美国参议院任期6年 ,每2年改选1/3 ,众议院任期2年 ;日本参议院任期6年,每3年改选1/2 ,众议院任期4年 。各国对议员的当选资格有年龄、性别、种族、居住期限、文化程度等方面的限制。 议员的权利主要有提案权、表决权、对内阁的质询权等。许多国家规定,议员在议院内所有的演说、辩论及表决不受法律追究。但法国、意大利仅以执行职务时的言论和表决为限,联邦德国则规定该种保障不适用于诽谤性侮辱。西方国家的宪法一般都规定,议员在议会会议期间非经议院同意 、在议会闭会期间非经议院常设性机构的许可,不受逮捕、拘禁和刑事审判,但现行犯不在此限。《日本国宪法》还规定,会期前曾被逮捕的议员,如其所属议院提出要求,必须于会期中予以释放。 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机关的代表都由选举产生,享有特殊的言论保障权和人身保障权,接受选民或选举团体的监督,选民或选举团体有权罢免其选出的代表。

9. 谁帮助英国议会成型

夫西蒙·德·孟福尔帮助英国议会成型。

1258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的妹夫西蒙·德·孟福尔男爵武装闯宫,迫使亨利同意召开会议签订限制王权的“牛津条例”。根据牛津条例,国家权力由贵族操控的十五人委员会掌握。为此引进了新名称——Parliament,此词出自法语,意为“商议”,后在英语中,表示议会。

英国议会的职责:

英国议会居于优越于其他机关的“至上”地位,曾经拥有几乎是无限的立法权。对于议会的职能,有不同的概括。1978年设立的程序特别委员会将其概括为四项:立法、审查政府工作、控制财政、平反冤屈。议会1992年编印的“议会与政府”认为,英国议会承担着七项工作。

制定法律,检察政府工作,控制财政,保护个人,审议欧共体建议,辩论时事,审理上诉。英国官方年度报告《英国2000》将议会职能概括为四项。

通过法律;以就征税作出表决的方式为政府的工作提供运作手段;审查政府的政策和行政管理,包括财政支出;辩论日常的重要问题。从权力运作的角度看,英国议会的主要职能是立法、监控财政、监督政府。此外,在外交、司法等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10. 英国议会产生的原因

英国人崇尚自由,他们喜欢别人称他们为“生而自由”的英国人。所以,他们不喜欢被约束。在英国,抗拒王权、限制王权被看作是自由的传统(贵族逼迫失地王约翰签署《大宪章》)。在英国历史中,国王与贵族始终不分上下,谁也难以彻底制服对方,结果形成了长期的抗衡。抗争在相对平衡的状态下不断持续,终于形成了国王与贵族不流血的竞技场——议会。在国王与贵族的斗争过程中,王权应该受到限制的思想逐渐形成封建关系,并以律令的形式固定下来。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于1689年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具体如下:
议会的前身是大议会和小议会,13世纪后小议会逐渐变为御前议会。
起源于1215年的《大宪章》——王在法下;
议会的雏形:牛津议会(公众选举性)——生而自由;
1264年和1265年的西门议会(中产阶级进入议会)
1295年的模范议会(中等阶级被普遍认可,为下院的产生奠定基础)
1322年《约克法令》——王在议会
1689年《权利法案》(议会的权力高过王权,议会主权确立)

热点内容
秦国刑法 发布:2025-05-24 21:31:24 浏览:95
2014年新婚姻法 发布:2025-05-24 21:31:14 浏览:108
公司法二百一十一条 发布:2025-05-24 21:30:34 浏览:982
人民法院在疫情中责任 发布:2025-05-24 21:29:39 浏览:649
思修法律知识答题一 发布:2025-05-24 21:29:30 浏览:518
法律知识小视频大学校园 发布:2025-05-24 21:27:14 浏览:725
与刑事诉讼法有关的论文题目 发布:2025-05-24 21:25:30 浏览:33
为什么中国不是法治 发布:2025-05-24 21:07:30 浏览:13
上海法院执行 发布:2025-05-24 20:57:45 浏览:67
司法局社区戒毒 发布:2025-05-24 20:57:32 浏览: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