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源保护条例
1. 他们调查的地点为太湖水域,主要内容是水资源现状
主要环境问题;1)湖泊水污染加重,富营养化进程加快,水体功能受到损害
星云湖位于江川县城下游,目前,每年排入星云湖的生活污水601万立方米、工业废水量约67万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农业面污染源径流。入湖污染负荷总氮266吨/年,点源占61%,总磷55吨/年,点源占52%, BOD5659吨/年,点源占82%,CODcr2387吨/年,点源占77%,其中:生活污水入湖污染负荷总氮148吨/年,总磷28吨/年,BOD5446吨/年,CODcr 1594吨/年;工业废水入湖污染负荷总氮14吨/年,总磷1吨/年,BOD595吨/年,CODcr 236吨/年;面源入湖污染负荷总氮103吨/年,总磷16吨/年,BOD5117吨/年,CODcr 556吨/年。2000年星云湖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水质综合类别为国家地面水标准(GB3838-88)Ⅳ类,主要污染指标为pH、非离子氨、CODcr和总磷,只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水体迅速富营养化,藻华频繁暴发,饮用水源功能遭到较大损坏。
从历史监测资料来看,1982年以前,星云湖综合水质类别为II类,1993年以前为III类,1994年以后下降为IV类,整个湖泊已达到中—富营养状态。据预测,如不采取必要的污染防治措施,到2010年,星云湖水质将进一步恶化为V类水,湖泊的营养型将从中—富营养型发展到富营养型,其饮用水源和工业用水水源的功能将受到更大威胁,严重影响江川县县城供水。
(2)森林植被涵养能力差,水土流失严重
据统计,径流区森林覆盖率仅为27.7%,星云湖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2077hm2,占流域总面积的35.7%,年平均侵蚀总量64.28万吨。泥沙淤积湖中,降低了蓄水供水能力,缩短了湖泊寿命,加快了湖泊老化进程。
(3)水资源贫乏,供需矛盾突出
星云湖正常储水量为1.84亿m3,但是陆地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仅7684万m3。在p=50%保证率下,可利用水资源总量仅为2.04亿m3。人均水量1109m3,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为全国人均水量的42%,全省的19.7%。在枯水年水量供需缺口达737万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4)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生物调控能力弱
由于水质恶化,湖泊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星云湖特有的“江川大头鲤”已经非常稀有,大型水生生物急剧减少,种群结构向不良方向发展,沉水植物和挺水植物近年来大量消亡,藻类数量急剧增加,鱼类品种单一,水体的生物调控能力下降,生态系统失衡,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对湖泊水功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5)湖泊内污染源污染严重
星云湖入湖河口区域淤积十分严重,每年大量的垃圾、农作物秸秆、泥沙随水输入淤积湖内,库容减少了16.4%、湖面积减少了20%。淤积的污染物释放影响了水质。
2. 国家对水源保护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
第七条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包括一定的水域和陆域,其范围应按照不同水域特点进行水质定量预测并考虑当地具体条件加以确定,保证在规划设计的水文条件和污染负荷下,供应规划水量时,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相应的标准。
第八条在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并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划定一定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应保证一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
第十条根据需要可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外划定一定的水域及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准保护区。准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保证二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
第十一条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一切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活动以及破坏水源林、护岸林、与水源保护相关植被的活动。
二、禁止向水域倾倒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及其它废弃物。
三、运输有毒有害物质、油类、粪便的船舶和车辆一般不准进入保护区,必须进入者应事先申请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登记并设置防渗、防溢、防漏设施。
四、禁止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不得滥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药、毒品捕杀鱼类。
第十二条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必须分别遵守下列规定:
一、一级保护区内
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拆除;
不得设置与供水需要无关的码头,禁止停靠船舶;
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
禁止设置油库;
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畜禽和网箱养殖活动;
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二、二级保护区内
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原有排污口依法拆除或者关闭;
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
三、准保护区内
禁止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第三章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划分和防护
第十三条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应根据饮用水水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条件、供水的数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划定。
第十四条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水质均应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各级地下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应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并保证开采规划水量时能达到所要求的水质标准。
第十五条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位于开采井的周围,其作用是保证集水有一定滞后时间,以防止一般病原菌的污染。直接影响开采井水质的补给区地段,必要时也可划为一级保护区。
第十六条饮用水地下水源二级保护区位于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其作用是保证集水有足够的滞后时间,以防止病原菌以外的其它污染。
第十七条饮用水地下水源准保护区位于饮用水地下水源二级保护区外的主要补给区,其作用是保护水源地的补给水源水量和水质。
第十八条饮用水地下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均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
二、禁止利用透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及废弃矿坑储存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工原料、农药等。
三、实行人工回灌地下水时不得污染当地地下水源。
第十九条饮用水地下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一级保护区内
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建筑物;
禁止从事农牧业活动;
禁止倾倒、堆放工业废渣及城市垃圾、粪便和其它有害废弃物;
禁止输送污水的渠道、管道及输油管道通过本区;
禁止建设油库;
禁止建立墓地。
二、二级保护区内
(一)对于潜水含水层地下水水源地
禁止建设化工、电镀、皮革、造纸、制浆、冶炼、放射性、印染、染料、炼焦、炼油及其它有严重污染的企业,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转产或搬迁;
禁止设置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堆放场和转运站,已有的上述场站要限期搬迁;
禁止利用未经净化的污水灌溉农田,已有的污灌农田要限期改用清水灌溉;
化工原料、矿物油类及有毒有害矿产品的堆放场所必须有防雨、防渗措施。
(二)对于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水源地
禁止承压水和潜水的混合开采,作好潜水的止水措施。
三、准保护区内
禁止建设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堆放场站,因特殊需要设立转运站的,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采取防渗漏措施;
当补给源为地表水体时,该地表水体水质不应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
不得使用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的污水进行灌溉,合理使用化肥;
保护水源林,禁止毁林开荒,禁止非更新砍伐水源林。
第四章饮用水 水源保护区污染 防治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条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作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污染防治工作并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的要求制定和颁布地方饮用水 水源保护区污染 防治管理规定。
第二十一条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提出划定方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跨市、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划定,由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协商提出划定方案,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协商不成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部门提出划定方案,征求同级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商有关流域管理机构划定;协商不成的,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水行政、国土资源、卫生、建设等部门提出划定方案,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据保护饮用水水源的实际需要,调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范围,确保饮用水安全。
第二十二条环境保护、水利、地质矿产、卫生、建设等部门应结合各自的职责,对饮用水 水源保护区污染 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十三条因突发性事故造成或可能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时,事故责任者应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并报告当地城市供水、卫生防疫、环境保护、水利、地质矿产等部门和本单位主管部门。
由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当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组织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必要时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采取强制性措施以减轻损失。
第五章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四条对执行本规定保护饮用水水源有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奖励办法由市级以上(含市级)环境保护部门制定,报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二十五条对违反本规定的单位或个人,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六条本规定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七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2)太湖水源保护条例扩展阅读:
所谓“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指国家为防止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保证水源地环境质量而划定,并要求加以特殊保护的一定面积的水域和陆域。
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要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还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一定的区域作为准保护区。
划分不同级别的保护区应当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不同级别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将采取不同的保护管理措施。
3.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的范围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的范围
我国水源保护区等级的划分依据为对取水水源水质影响程度大小,将水源保护区划分为水源一级、二级保护区。
结合当地水质、污染物排放情况将位于地下水口上游及周围直接影响取水水质(保证病原菌、硝酸盐达标)的地区可划分为水源一级保护区。
将一级水源保护区意外的影响补给水源水质,保证其他地下水水质指标的一定区域划分为二级保护区。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第七条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包括一定的水域和陆域,其范围应按照不同水域特点进行水质定量预测并考虑当地具体条件加以确定,保证在规划设计的水文条件和污染负荷下,供应规划水量时,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相应的标准。
第八条在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划定一定的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并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第九条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划定一定水域和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水质标准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应保证一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
第十条根据需要可在饮用水地表水源二级保护区外划定一定的水域及陆域作为饮用水地表水源准保护区。准保护区的水质标准应保证二级保护区的水质能满足规定的标准。
(3)太湖水源保护条例扩展阅读: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第十二条饮用水地表水源各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内必须分别遵守下列规定:
一、一级保护区内
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拆除;
不得设置与供水需要无关的码头,禁止停靠船舶;
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
禁止设置油库;
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畜禽和网箱养殖活动;
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二、二级保护区内
禁止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
原有排污口依法拆除或者关闭;
禁止设立装卸垃圾、粪便、油类和有毒物品的码头。
三、准保护区内
禁止新建、扩建对水体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改建建设项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4. 无锡《治理太湖、保护水源6699行动》内容是什么
该行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突出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的发展要求,以整治水环境、遏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重建水生态、保证水安全为目标,从解决当前无锡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用水安全问题着手,以建立六大工作机制、实施六大应急对策、建设九大清源工程、落实九大治污措施为重点,以政府主导、多元投入、市场运作、市民参与为抓手,强化组织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形成以我为主、多方联动、协调有力、措施到位的工作机制,为建设群众认可、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和谐宜人新无锡,加快建设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6699”行动的总体目标是
建立治理太湖、保护水源的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无锡城乡生活生产用水安全;
建立强有力的应急预案和处置对策,确保夏季全市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和社会安定;
加快推进水源清源的各项工程,确保城市供水水源的长效安全;
全面落实治理污染的有力措施,确保太湖治本之策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6699”行动着力建立监测预警机制、调水引流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协调联动机制、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机制和考核监督机制等六大工作机制;同时实施自来水水质强化处理对策、打捞和阻挡蓝藻对策、调水引流对策、人工增雨对策、地下水补充对策和净水保供对策等六大应急对策。
为了实现长期、安全的供水目标无锡决定建设九大清源工程:
贡湖水源地取水口优化和延伸工程(2007 年底前完成贡湖水源地取水口优化和延伸工程的前期工作,2008 年底前建成并投入使用,确保取水规模达到 100 万吨/日)、饮用水源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水源预处理和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第二水源地建设工程(锡澄水厂取水能力达到 120 万吨/日,一期供水工程力争 2008 年 3 月底前、确保 4 月底前建成投运;二期供水工程确保 2009 年 4 月底前建成投运,实现长江饮用水供水)、新沟河拓浚工程、走马塘拓浚工程、应急饮用水源建设工程、太湖清淤工程、太湖生态修复工程。
同时落实九大治污措施:
1、关闭规模以下化工生产企业;
2、明确和严格入湖排污口封堵、截污和水质功能区断面达标;
3、整治和取缔所有直接向太湖排污的船舶和临湖经营场所;
4、所有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
5、撤除太湖一级保护区内畜禽养殖场、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村落和传统种养业;
6、禁止新建排放氮磷污染物的项目和限制氮磷污染物排放总量;
7、全面实施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脱氮、脱磷处理和工业及生活污水回用;
8、全面实施山军嶂山、大小箕山、中犊山、充山、马山工业和生活污水回用;
9、取缔定置渔具、垂钓、游泳行为和禁捕期的捕捞行为;
为了确保6699行动取得预期的成效,无锡市委市政府还制定了具体的保障措施:一是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推进机制;二是紧紧依靠专家实行科学治水;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和多元投入治理太湖;四是严格各项工作目标责任的考核。(
5. 无锡太湖水污染的处理方法
据悉,这一行动计划不久将正式启动。会议要求大家必须以“凤凰涅盘”的决心,义无反顾地大胆创新发展模式,大力转变增长方式。确无锡市已确定了治理太湖、保护水源的“6699行动”,其中包括六大应急对策、六大工作机制、九大清源工程、九大治污措施。据悉,这一行动计划不久将正式启动。会议要求大家必须以“凤凰涅盘”的决心,义无反顾地大胆创新发展模式,大力转变增长方式。确保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20%,确保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费用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3%以上,确保到2010年底前建成国家节水型城市和国家生态城市群。
“六大应急对策”是:自来水厂水质强化处理对策、打捞蓝藻对策、调水引流对策、人工增雨对策、地下水补充对策和净水保供对策。“六大工作机制”是:完善监测预警机制、调水引流机制、应急处理机制、协调联动机制、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机制,以及考核监督机制。“九大清源工程”,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扩容和防护工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清淤和生态修复工程、进厂水源预处理和自来水深度处理工程、第二饮用水源地建设工程、新沟河通道拓浚工程、走马塘河通道拓浚工程、应急饮用水水源建设工程、太湖生态清淤以及太湖生态修复工程。“九大治污措施”,包括提前关闭规模以下化工生产企业措施,沿湖地区排污口封堵、截污和水域功能区断面达标措施,取缔“三无”住家船舶、所有水上餐饮船舶、非清洁旅游船舶和所有直接向太湖排污设施措施,所有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措施,调整太湖一级保护区内所有畜禽养殖场和传统养殖业措施,禁止新建排放氮磷污染物的项目和限制氮磷污染物排放总量措施等。
6. 太湖流域一级保护区的范围
太湖流域实行分级保护,划分为三级保护区:太湖湖体、沿湖岸五公里区域、入湖河道上溯十公里以及沿岸两侧各一公里范围为一级保护区;主要入湖河道上溯十公里至五十公里以及沿岸两侧各一公里范围为二级保护区;其他地区为三级保护区。
7. 一级水源保护区规定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一级保护区内有如下规定:
1.禁止新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
2.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设置的排污口必须拆除;
3.不得设置与供水需要无关的码头,禁止停靠船舶;
4.禁止堆置和存放工业废渣、城市垃圾、粪便和其他废弃物;
5.禁止设置油库;
6.禁止从事种植、放养畜禽和网箱养殖活动;
7.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游活动和其他活动。
(7)太湖水源保护条例扩展阅读:
水源保护区的划定以取水点来划分。
一级保护区:以取水点起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
二级保护区:从一级保护区上界起止溯2500米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
准保护区:从二级保护区上界起止溯5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两侧纵深各200米的陆域。
若水源地所在水功能区为单一功能的饮用水功能区,将饮用水功能区全部水域划为水源保护区;
若水源地所在水功能区是以饮用为主导功能的多功能型水功能区,将取水口上游2~3km至下游100m的河道水域划为水源保护区,但不超过水源地所在水功能区的上边界;
河网地区和感潮河段的水源地,其下游保护区范围可根据水流状况适当扩大;
有堤防河道保护区宽度为河道堤防之间的区域;
无堤防河道保护区宽度为河道设防洪水位所能淹没的陆域,未定设防洪水位的河道可按河流5年或10年一遇洪水位划定;
如水功能区未划及对岸,则保护区水域宽度以水功能区在河流中的边界为准。
8. 二级水保护条例
饮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 1、 已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由水利部门组织设定界碑或界桩。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擅自改变保护标志和界桩。 2、在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开山采石、采矿; (二)生产、销售、使用含磷洗涤用品; (三)经营向水域排污的餐饮、娱乐业; (四)施用化肥,使用高浓度、高残留农药; (五)建设畜禽养殖场以及敞养、放养畜禽; (六)向水体排放污水; (七)排放生活垃圾,倾倒、堆放、填埋其它固体废物; (八)毁林开荒、烧山开荒、破坏植被和非更新性砍伐水源林、护岸林等破坏水环境生态平衡的行为(必须根除森林病虫害及因防火需要的除外); (九)其它有可能污染水体的活动。 3、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二级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已设置的排污口由区环保部门报请区人民政府依法处置。 4、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5、5、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6、 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已有的污染源,有明确治理主体的由县环保部门责令其限期治理;没有明确治理主体的,由县环保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治理规划,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分步实施。 7、因事故和突发性事件已经或可能造成饮用水源污染的,当事人应立即切断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污染并立即报告县环保部门,由县环保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对事件依法进行调查处理。 8、各有关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饮用水源保护范围内的排污单位进行现场检查,被检查单位必须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检查机关有责任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9、成立专门机构对全县饮用水水源水质保护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其主要职责是: (1)贯彻实施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做好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2)负责组织宣传和监督实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规划和计划; (3)负责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水质进行监控; (4)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污染事故查处; (5)负责污染源监督管理。 10、 违反上述规定者,由县水利部门责令停止破坏。
9. 二级水保护条例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农家乐餐饮规定,必须关停吗
摘要 根据水污染防护法第59条第一款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禁止存放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即使建设项目将排放的水污染物经城市排污管网转移至保护区外处理排放仍存在事故性排放的危险,威胁饮用水安全,因此原则上不应审批此项目的建设。
10. 饮用水水源保护措施有哪些
《水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国家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省自区、直辖市内人民政府容应当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采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体污染,保证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 第三十四条规定: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 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应当经过有管理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排污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审批。 第六十七条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设置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恢复原状;逾期不拆除、不恢复原状的,强行拆除、恢复原状,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未经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审查同意,擅自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扩大排污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依据职权,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