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证认可条例实施细则
㈠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适用范围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适用范围包括所有行业和类别的认证活动。
㈡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的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390号 ,经2003年8月20日国务院第18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回 1991年5月7日国务院发布的答《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认证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为了规范认证认可活动,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制定本条例。全文共七章七十八条。
㈢ 根据3C认证认可条例第六十七条罚款规定,如有一批不合规的产品,分布在不同区域,会如何处罚
不同地区经销商会被有管辖权的地区职能部门分别处罚。生产者如果不合格产品是同一批次,接受一次处罚,如果不同批次,抽样时间又不同,可能被多次处罚。
㈣ 资质认定管理办法释义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加强对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检验检测机构,是指依法成立,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利用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专业技能,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检验检测的专业技术组织。
本办法所称资质认定,是指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对检验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和技术能力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实施的评价许可。
资质认定包括检验检测机构计量认证。
第三条检验检测机构从事下列活动,应当取得资质认定:
(一)为司法机关作出的裁决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二)为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决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三)为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决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四)为社会经济、公益活动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
(五)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取得资质认定的。
第四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检验检测活动以及对检验检测机构实施资质认定和监督管理,应当遵守本办法。
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管全国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
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认监委)负责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统一管理、组织实施、综合协调工作。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简称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所辖区域内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六条国家认监委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技术规范的规定,制定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基本规范、评审准则以及资质认定证书和标志的式样,并予以公布。
第七条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工作应当遵循统一规范、客观公正、科学准确、公平公开的原则。
第二章资质认定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依法成立的检验检测机构,其资质认定由国家认监委负责组织实施;其他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定,由其所在行政区域的省级资质认定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㈤ 产品质量法和认证认可条列有什么区别
一、两者的区别:
首先,产品质量法是法律,认证认可条例是行政法规;两者在回效力上是不同的;答
其次,产品质量法主要是就产品质量责任方面作出了规定,侧重于规范产品的使用性能是否符合明示和默示的产品标准要求,规范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并在发生产品质量纠纷时提供了划分权责的一个模式。而认证认可条例是就某些特殊产品——主要是家用电器等,在生产时需要对生产者进行资格认证,从生产条件、检验设施等方面确保该些特殊产品的安全性。基本类似于一种市场准入制度。
二、关于销售未经3C认证产品的法律规范
从特殊法优于普通角度而言,认证认可条例相对于产品质量法属于特殊法,应当优先适用。
销售未经3C认证的产品需要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的规定追究销售者的行政法律责任,基本的量罚幅度为5至20万。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可按照行政处罚法适当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㈥ 专利法实施细则2020
2020年3月26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布2020年立法工作计划,对2020年立法工作作出安排。根据这一计划,全年立法项目共55项,包括法律、行政法规送审稿7部,部门规章48部。关于知识产权方面:根据专利法修正案的审议情况积极配合立法机关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修订《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若干规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等规章,并继续配合做好专利法修改的审议工作。
总局各司局和药监局、知识产权局要把立法工作计划的执行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工作机制,精细流程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加快工作进度。起草过程中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协商一致。部门规章第一类项目务必于2020年6月30日前将送审稿及有关材料送法制审查,为审查、审议等工作留出合理时间,力争年底前完成。部门规章第二类项目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要确保高质高效推进,按期送审。
法律、行政法规
序号
项目名称
起草单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
反垄断局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质量监督司
质量发展局
3
商事登记条例
登记注册局
4
市场监督管理所条例
人事司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
认证监管司
认可检测司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
药监局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
知识产权局
部门规章
第一类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起草单位
8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
登记注册局
9
经营者集中审查暂行规定
反垄断局
10
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若干规定
价监竞争局
11
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
价监竞争局
12
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
网监司
13
中国质量奖管理办法
质量发展局
14
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
质量发展局
15
机动车环境保护召回管理规定
质量发展局
16
食品相关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质量监督司
17
食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办法
食品生产司
食品经营司
特殊食品司
18
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
食品生产司
19
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
食品经营司
20
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
特殊食品司
21
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特种设备局
22
计量校准管理办法
计量司
23
国家标准管理办法
标准技术司
24
国家标准样品管理办法
标准技术司
25
企业标准管理办法
标准创新司
26
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
认可检测司
药监局、知识产权局
序号
项目名称
起草单位
27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药监局
28
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
药监局
29
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
药监局
30
生物制品批签发管理办法
药监局
31
药品网络销售监督管理办法
药监局
32
化妆品注册管理办法
药监局
33
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
药监局
34
化妆品生产经营监督管理办法
药监局
35
牙膏监督管理办法
药监局
36
商标代理管理办法
知识产权局
37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
知识产权局
38
官方标志保护办法
知识产权局
㈦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不适用于产品认证.对还是错
《中复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的制第二条指出:本条例所称认证,是指由认证机构证明产品、服务、管理体系符合相关技术规范、相关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合格评定活动。说明包括产品认证。事实上,产品认证分强制和自愿两种,都遵守认证认可条例。
㈧ 绿色市场认证的实施规则
绿色市场认证实施规则
1.目的和范围 1.1 为推进全国三绿工程建设,促进绿色市场认证工作,建立确保食品安全的流
通网络体系,维护消费者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以下简称《认证认可条例》)和《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制定本规则。 1.2 本规则规定了从事绿色市场认证的认证机构(以下简称认证机构)实施绿色市场认证委托的受理、审核和评定的程序及管理的基本要求。 1.3 本规则适用的认证对象包括:蔬菜批发市场、水果批发市场、肉禽蛋批发市场、水产品批发市场、粮油批发市场、调味品批发市场等专营批发市场和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食品生鲜超市等专营农副产品的零售市场,以及大型综合超市大卖场、仓储式商场、便利店等兼营农副产品的零售场所。 2. 认证准则 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 GB/T19220 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 GB/T19221 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 《农副产品绿色批发市场》标准审核细则 《农副产品绿色零售市场》标准审核细则 3. 认证机构 3.1认证机构设立条件 3.1.1认证机构的设立应符合《认证认可条例》、《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相关条款的要求。 3.1.2申请设立认证机构的单位应熟悉农副产品流通行业组织的管理结构、经营环境、设施设备、商品准入过程和信用管理等状况,熟悉食品安全、环境安全管理,熟悉该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及其他要求。 3.2.1 设立认证机构应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的有关规定,向国家认监委提出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材料。 3.2.2 国家认监委按照《认证认可条例》有关规定,与商务部共同进行初审。 3.2.3初审合格者,由国家认监委批准设立。 3.3认证机构应按《认证认可条例》)、《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和本规则要求从事绿色市场的认证活动。
3.4认证机构可以通过认可机构的认可,以保证其认证能力持续、稳定地符合认可条件。 4. 认证人员 4.1 认证机构中从事与绿色市场认证相关活动的人员应具备必要的教育、工作经历,具备农副产品批发或零售市场相关工作的经验或接受相关内容的培训,并具有与市场所经销产品的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相应的质量、卫生、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4.2绿色市场认证的人员培训由国家认监委、商务部组织。认证审核人员应通过审核能力培训,并获得审核员证书。培训内容应包括标准知识、相关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环境管理、流通知识、市场管理以及现场审核技巧。 4.3 绿色市场认证培训教材由国家认监委、商务部组织编写。 5. 认证程序 5.1 认证受理 5.1.1 认证机构应向申请绿色市场认证的委托人(以下简称委托人)明确其认证要求和相关信息: a)认证工作程序; b)认证业务范围; c)认证收费标准; d)认证准则; e)认证受理的条件。
5.1.2 委托人应向认证机构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如下资料和信息: a)委托人基本情况。包括名称、地址、规模、市场硬件设施、资产状况、信用等级、经营情况等; b)委托人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证明其合法经营的其他资质证明复印件; c)委托人的市场管理体系文件及相关文件; d)经营场所平面布置结构图; e)地方商务主管部门提供的有关企业信誉证明材料; f)保证执行绿色市场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声明; g)其他需要的文件。 5.1.3认证机构应根据有关程序及时进行合同评审,并确保认证所依据的标准和认证范围在已认可的业务范围内。 5.2.文件审查认证机构应根据绿色市场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委托人提交的管理体系文件进行符合性审查。 5.3预访问(适宜时)认证机构可根据需要,对申请认证的市场所交易的商品质量、市场硬件设施、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资质、管理体系及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执行情况等进行现场初访,以确定是否可以进行现场审核。 5.4 现场审核 5.4.1 审核时间(审核人日数) 认证机构应参考委托人的经营规模(分市场的个数、经营产品的品种等)、营业面积和员工人数确定。 5.4.2 审核要求 认证机构依据绿色市场认证准则的要求,对委托人实施审核。 5.4.3 审核结果 5.4.3.1 项目审核结果 现场审核项目结果分为符合、一般不符合和严重不符合;不适用的项目应注明不适用。 当审核项目与认证准则基本相符时,该项目判为符合。 当审核项目与认证准则不相符,但未造成严重后果且对系统不会产生重要影响时,该项目判为一般不符合。 当审核项目与认证准则不相符,且造成系统性失效或可造成严重后果时,该项目判为严重不符合。 5.4.3.2 现场审核结论 现场审核结论分为合格、不合格和推迟判定。 当所有项目审核结果均为符合时,现场审核结论为合格。 当项目审核结果有严重不符合项时,现场审核结论为不合格。
当项目审核结果存在一般不符合项,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时,现场审核结论为推迟判定。 获得推迟判定结论的委托人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符合项的纠正,并经认证机构验证其有效性。对于达到符合条件的判定为合格;在规定时间内采取纠正措施不能达到符合条件的判定为不合格。 5.5 抽样检验 5.5.1 对委托人所经销的产品进行抽样检验是认证审核的一部分。 5.5.2 认证机构应依据其对委托人信誉的信任程度,策划对委托人经销的产品的抽样检验,并形成方案。产品抽样检验的方案应包括抽取的产品种类、检验项目、检验依据、样本量与判定准则、检验机构、检验人员能力、检验设备和检验周期等内容。 5.5.3 认证机构应依据有关标准从进入市场销售的农副产品中随机抽取检验的样本。 5.5.4认证机构应针对不同的产品及其特性,以及对安全的影响程度确定产品的全部或部分检验项目。 5.5.5 认证机构应指定有能力的检测机构对样本完成确定项目的检验。
5.6 认证决定 5.6.1 认证机构应对审核结果与抽样检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并做出合格或不合格的认证决定。 对于合格的委托人,认证机构应颁发认证证书,并准予委托人使用绿色市场认证标牌(志)。 对于不合格的委托人,认证机构应书面通知其不能颁证的原因。 5.6.2 认证机构应在30个工作日内将其颁发的认证证书的副本报国家认监委和商务部备案。 5.6.3 国家认监委与商务部定期联合公布绿色市场名单。 5.6.4 委托人对认证决定如有异议,可向认证机构申诉,认证机构自收到申诉之日起,一个月内必须做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委托人。 5.6.5 如果委托人对认证机构做出的处理仍有异议,可向国家认监委和商务部投诉。国家认监委和商务部自收到投诉之日起,一个月内做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委托人。
5.6.6 认证机构出具虚假的认证结论,或者出具的认证结论严重失实的,由国家认监委会同商务部进行调查,情况属实者撤销批准文件,并予公布;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负有直接责任的认证人员,撤销其执业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害的,认证机构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5.7获证后的监督 5.7.1 监督内容 监督内容至少包括: a)质量体系运行情况; b)顾客的投诉; c)认证证书和标志的使用情况; d)监督检查前是否发生重大质量事故; e)以往不符合项的关闭情况; f)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5.7.2监督频次为确保获证方的管理体系与相应标准的持续符合性,在证书有效期内,认证机构每年应实施不少于一次的监督审核。 发生下述情况时,认证机构应考虑增加监督频次: a)获证方受到消费者投诉; b)获证方发生重大变更,(包括最高管理者、组织机构及相关管理职能、场地环境、经营场所、设施和设备、商品的准入流程、交易管理技术、信用等级以及相关影响企业符合性的管理体系更改等); c)认证准则变化; d)认证机构管理制度变更等其它情况。 5.7.3 获证后的抽样检验 认证机构可在必要时对获证方的产品实施抽样检验,作为监督审核的一部分。
5.7.4 结果评价对于监督审核合格的获证方,认证机构将保持其认证资格和允许其继续使用认证标牌(志);否则,应暂停或撤销其认证证书,停止其使用认证标牌(志),并对外公告。 5.8 复评 在认证证书有效期满前,认证机构应进行复评,以确定获证方与认证准则的持续符合性,并延长其认证资格。复评的程序应与初评程序一致。 6. 认证证书和认证标牌(志) 6.1 绿色市场认证证书有效期为3年。 6.2 认证证书和绿色市场认证标牌(志)(以下简称认证标牌(志))的使用应符合《绿色市场认证办法》的规定。 6.3认证标牌(志)的基本图案 6.3.1绿色市场认证标牌基本图案 6.3.2绿色市场认证标志基本图案 6.4认证标牌(志)的制作 认证标牌(志)分为标准规格标牌和非标准规格标志。 标准规格标牌为60cm × 37cm铜牌,颜色为金色底版,绿色图案,由国家认监委和商务部统一监制; 承担统一制作标准规格标牌的企业必须对其制作技术和防伪技术承担保密义务,未经国家认监委和商务部的授权,不得向任何机构或个人提供统一制作的标准规格标牌和制作工具。 非标准规格标志可由获证方自行制作,其规格可根据需要按基本图案等比例放大或者缩小,但不得变形、变色。 6.5 认证证书和标牌(志)的注销、暂停和撤消认证证书和标牌(志)的注销、暂停和撤消按《绿色市场认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7.认证变更 7.1变更内容 获证方应将最高管理者、组织机构及相关管理职能、经营场所、经营产品种类或产品、场地环境、设施和设备、商品的准入流程、交易管理技术、信用等级以及其他影响企业管理体系符合性的变更情况及时通报认证机构。 7.2变更审核 认证机构应对获证方的变更情况进行审核,以确定其与认证准则的持续符合性。 7.3认证机构应对变更的主营产品进行必要的抽样检验。 8. 认证收费 绿色市场认证按照《国家计委、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 关于印发〈质量体系认证收费标准〉的通知》(计价格[1999]212号)收取认证费用。
㈨ 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英文版
Never frown,even when you are s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