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规百科 » 贯彻文明行为条例

贯彻文明行为条例

发布时间: 2025-05-20 04:53:50

❶ 临沂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文明行为,提升公民文明素养与社会文明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文明行为促进工作,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应当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遵循以人为本、社会共治、奖惩结合、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的原则。第四条市、县(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市、县(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规划计划、指导协调、督促检查和评估通报等工作。第五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加强对文明行为的宣传和引导,积极做好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第六条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第七条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参与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国家工作人员、教育工作者、先进模范人物应当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第二章文明行为规范第八条公民应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遵纪守法、明礼尚德,遵守市民文明公约、村规民约等文明行为规范,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提升个人品德。第九条鼓励下列行为:

(一)见义勇为;

(二)紧急救助;

(三)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遗体、人体器官(组织);

(四)慈善公益活动;

(五)志愿服务活动。第十条提倡下列行为:

(一)友善待人,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二)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三)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活动,自觉抵制邪教;

(四)文明节庆,文明婚丧嫁娶,文明、安全、环保祭祀;

(五)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资源,低碳出行,绿色消费,分类投放垃圾,减少污染产生;

(六)遵守公共礼仪,在公共场合衣着得体,言谈举止文明,不大声喧哗,不说粗话脏话;

(七)文明上网,阳光跟帖,理性发言,传播正能量;

(八)等候服务时依次排队,使用电梯时先出后进,上下楼梯时靠右行走;

(九)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先下后上,主动为老、幼、病、残、孕和怀抱婴儿的乘客让座,不妨碍他人乘坐,不食用有刺激性气味的食品;

(十)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遇机动车礼让时快速通过;

(十一)文明用餐,适量点餐,提倡“光盘行动”、餐后剩余食物打包,餐饮服务经营者应当主动提示或者劝导;

(十二)文明旅游,尊重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

(十三)文明如厕,及时冲洗,自觉保持清洁卫生;

(十四)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文明服务,自觉履行法定和约定义务;

(十五)建设文明家庭,培育良好家风,弘扬尊老爱幼、平等相待、和睦相处、相互扶持、勤俭持家等家庭美德;

(十六)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弘扬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良好风尚;

(十七)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自觉崇尚、学习、捍卫英雄烈士,积极参加“双拥”和军民共建活动;

(十八)其他有益于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行为。第十一条遵守公共秩序文明行为规范,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从建筑物、构筑物中抛掷物品;

(二)在公共场所开展广场舞、露天表演以及其他文体娱乐活动时,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三)损毁、侵占公共设施设备,占用、堵塞、封闭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无障碍通道;

(四)在互联网上编造或者传播暴力、淫秽、虚假信息,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等合法权益的信息和违背公序良俗的信息;

(五)在医院、学校聚众闹事,侮辱、谩骂、威胁、殴打、挟持医务人员和教职工;

(六)其他违反公共秩序文明行为规范的行为。第十二条遵守环境文明行为规范,不得实施下列行为:

(一)在建筑物、构筑物的外墙、楼道、楼梯和人行道、树木、电线杆、户外管线以及其他户外设施上乱涂乱画或者非法张贴、挂置宣传物品;

(二)在学校、医院、广场等公共场所散发商业广告、宣传品;

(三)随地吐痰、便溺,乱扔果皮、纸屑、烟头、塑料袋、饮料瓶(盒)等废弃物,乱吐口香糖,乱倒污水;

(四)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在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和其他有禁烟标识的场所吸烟;

(五)在公共绿地内折摘花木果实、践踏草坪;

(六)在法律、法规和市、县(区)人民政府禁止的水域内从事洗涤、游泳、捕鱼等活动;

(七)在法律、法规和市、县(区)人民政府禁止或者限制的区域和时段燃放烟花爆竹;

(八)在市、县(区)人民政府禁止的区域内露天烧烤食品或者为露天烧烤食品提供场地;

(九)焚烧沥青、油毡、橡胶、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露天焚烧秸秆,在城市建成区和市、县(区)人民政府划定的其他区域内露天焚烧树枝、落叶等产生烟尘污染的物质;

(十)在城乡道路抛撒焚烧冥纸、遗物和其他丧葬祭奠物品;

(十一)将建筑垃圾混入生活垃圾,在运输途中丢弃、遗撒建筑垃圾;

(十二)其他违反环境文明行为规范的行为。

❷ 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2021修正)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规范与引导公民行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倡导文明行为,制止不文明行为,推进社会诚信文化建设,提升社会文明水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文明行为促进工作,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应当坚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结合、积极倡导与有效治理相结合、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原则,运用数字化等新技术、新方法,构建党委领导、政府推进、社会协同、全民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第四条市和区、县(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统一领导本区域内的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市和区、县(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导机构具体负责本区域内的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相关规划和计划;
(二)指导、协调相关单位开展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三)督促、检查文明行为促进工作落实情况;
(四)受理并按照规定办理有关建议、投诉;
(五)定期评估和通报本条例的实施情况。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明确责任、积极配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第五条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参与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国家工作人员、教育工作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先进模范人物应当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中发挥表率作用。
公民应当积极参与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第六条本市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引导、服务、创新和保障能力建设,传播向上向善的新思想、新风尚。第二章文明行为基本规范第七条公民应当做到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第八条公民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设施,维护公共环境卫生:
(一)不在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公共场所内和公共交通工具内大声喧哗,使用电话和其他电子设备不妨碍他人;
(二)语言文明,不以语言、动作侮辱、挑衅他人;
(三)需要等候时,依次排队,有序礼让;
(四)使用电梯时先出后进,使用楼梯时靠其右侧上下,使用自动扶梯时不逆行、不在出入口滞留;
(五)开展露天演唱、广场舞等娱乐、健身活动时应当遵守相关规定,合理使用场地、设施和音响器材;
(六)观看赛事、演出、展览等公共文体活动时,尊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演职员等和其他观众,服从现场管理,离场时自觉清理并带走垃圾;
(七)在公共场所应当衣着得体;
(八)不酗酒滋事,不聚众赌博;
(九)遇到突发事件时,服从现场指挥,配合应急处置;
(十)不随地便溺、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口罩等废弃物;
(十一)自觉遵守本市有关公共场所控制吸烟的管理规定;
(十二)培养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就餐时鼓励分餐制和使用公筷公勺,传染病暴发、流行时按照要求做好个人防护;
(十三)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
(十四)饲养宠物应当遵守有关规定,采取必要安全和卫生措施,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
(十五)文明祭扫,破除封建迷信。第九条公民交通出行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驾驶机动车时,不以手持方式使用电话,不违反规定变道、超车、使用远光灯、占用应急车道,不在禁止鸣喇叭的区域或者路段鸣喇叭。经过人行横道时,减速慢行,礼让行人。低速通过积水路段。主动避让正在执行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等特殊车辆。驾驶人和乘车人应当系好安全带,不向车外抛洒物品。
驾驶非机动车时,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路口、人行横道时,应当注意避让行人,不逆向行驶,不违反规定进入机动车道、人行道行驶,不违反规定载人、载物。电动自行车驾驶人及搭载人应当佩戴安全头盔。
停放机动车、非机动车时,应当在规定地点停放,临时停车不占用消防车通道、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或者无障碍设施,不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遵守乘车规则,自觉排队,先下后上,主动为有需要的乘客让座,爱护交通工具、交通设施,不在公共交通工具内饮食,不影响驾驶员安全驾驶。
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时,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不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不浏览手持电子设备,快速通过不停留不嬉闹。

❸ 大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

第一章总 则第一条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和促进文明行为,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文明行为促进工作,适用本条例。第三条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应当遵循党委领导、政府推进、社会共建、全民参与、倡导为主、奖惩并举的原则,坚持法治和德治相结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长效机制。第四条本市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应当以创建文明城市为引领,以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美丽整洁的生活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为目标,打造热情友好、开放包容、和谐宜居、浪漫美丽的现代文明城市形象。第五条市及区(市)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市及区(市)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事机构具体负责文明行为促进工作,履行以下职责:

(一)拟定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相关规划和计划;

(二)指导、协调、督促、检查相关单位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三)组织社会文明风尚行动,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四)指导、协调新闻媒体开展文明行为促进的宣传和舆论监督;

(五)督导相关单位受理并按照规定办理有关建议和投诉;

(六)做好其他有关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第六条市及区(市)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应当建立文明行为促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研究解决有关重大问题,推进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的开展。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应当指定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实施有关文明行为促进的具体工作。第七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八条市及区(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与文明行为促进有关的工作。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等群团组织应当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做好相应的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上级人民政府和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事机构要求,做好本辖区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加强文明行为宣传和引导,协助做好文明行为促进工作。第九条单位和个人应当积极参与文明行为促进工作。

国家公职人员、教育工作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先进模范人物、社会公众人物应当在文明行为促进工作中发挥表率和示范作用。第二章规范与倡导第十条公民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尊重公序良俗,践行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等文明行为规范,积极参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第十一条倡导公民维护公共秩序,自觉遵守下列行为规范:

(一)在公共场所注重自身形象,举止文明、着装得体,不过度暴露身体,不大声喧哗;

(二)等候服务依次排队,礼让老、弱、病、残、孕及携带婴幼儿的人员;

(三)观看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时,遵守场馆秩序,服从现场管理;

(四)在图书馆、纪念馆、博物馆、影剧院等室内公共场馆,主动将手机等电子设备调至静音,避免对他人造成影响;

(五)在公共水域进行游泳、垂钓、捕捞等活动时,遵守水域管理的相关规定;

(六)维护窗台、阳台等设施及其上物品的安全,防止高空坠物,不从建筑物、构筑物内向外抛掷物品;

(七)其他维护公共秩序的行为。第十二条倡导公民维护市容和公共环境卫生,自觉遵守下列行为规范:

(一)维护市容整洁,不乱涂、乱画、乱刻,不随意张贴、悬挂、发放广告传单;

(二)维护公共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便溺,不乱扔烟头、杂物;

(三)控制吸烟行为,不在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和区域内吸烟;

(四)爱护花草树木,不采摘花果、攀折树枝、损坏绿地;

(五)保护水体环境,不向海洋、河流、库塘等沿岸和水体丢弃废弃物;

(六)保护大气环境,不在禁止区域内露天烧烤,不在露天场所和垃圾收集容器内焚烧秸秆、树叶、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

(七)开展广场舞等露天文体活动时,合理使用音响器材,避免对他人造成影响;

(八)主动减少烟花爆竹的燃放。燃放时,遵守本行政区域限制或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地点和种类的规定;

(九)其他维护市容和公共环境卫生的行为。

热点内容
法硕非法学题型 发布:2025-05-20 08:27:09 浏览:962
行政法规设定的证明 发布:2025-05-20 08:12:52 浏览:538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与法律后果 发布:2025-05-20 08:08:02 浏览:53
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劳动法 发布:2025-05-20 08:07:27 浏览:186
合同法对要约撤回与撤销的规定 发布:2025-05-20 07:58:50 浏览:701
欠钱被起诉到法院了 发布:2025-05-20 07:54:33 浏览:730
高平书法学校 发布:2025-05-20 07:45:55 浏览:85
汽车法规书籍 发布:2025-05-20 07:45:55 浏览:722
2019司法考试真题 发布:2025-05-20 07:45:21 浏览:512
法律知识讲座中小学ppt 发布:2025-05-20 07:40:16 浏览: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