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法规的特点
劳动法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多个层次和内容,旨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与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首先,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对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具有指导意义,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并监督实施。
其次,劳动法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宪法制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对劳动者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劳动争议的解决等进行规范。
劳动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依据宪法和法律制定,通常以条例、规定、办法等形式存在,对劳动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具体规定。
地方性劳动法规则由各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对国家法律的实施进行补充和细化,确保法律法规更贴近地方特色。
国际劳工公约和建议书是由国际劳工组织会员国缔结的协约,为全球劳动关系提供国际标准和指导,对促进全球劳动权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有关法律规范的正式解释通过官方机构对法律条文的含义、目的以及专业术语进行权威说明,确保法律实施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B. 工厂立法与劳工立法的区别
法律分析:二者定义。都是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法律,但两者存在着显著的差别。“劳工法规”是旨在加强资本家剥削的法律,而“工厂立法”则是限制资本家剥削的法律,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我们对照一下英国现行的工厂立法和从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叶的劳工法。现代的工厂法强制地缩短工作日,而当时的劳工法力图强制地延长工作日。”因此,总体上说,“劳”是反工人的法,而“工”则大多是进步的法。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第二十四条 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C.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劳动立法的特点有哪些
19世纪初,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其经济学原理主张工业自由,政府不得限制,就是当时中产阶级意见的代表。
他们以为凡物价的高低,物品的好坏,工作时间的长短,工资的多少等事,都应该让他们根据需要和供给的定律自由伸缩。如果依照这个原理去应付工业上的重要问题,那么结果不但可以产生真正的快乐,而且亦很合我们所谓“理性”。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谓放任的主义。
但是上面这种学说虽然言之成理而实行极难。大城市中真正能够享受快乐的只有少数的富人,至于工人贫困的仍居多数。到了十九世纪初年英国工人的状况更加困苦不堪。于是社会上发起种种救济的运动,就中最重要的就是劳工法的订定、工会的组织和社会主义的兴起三种。
英国的政治家最初对于劳工问题本抱放任的态度,这本是亚当·斯密一派经济学家的主张,亦是一般中产阶级中人所最赞成的学说。
但是当时亦有一部分悲悯为怀的人,觉得政府对于无力自保的工人应该加以相当的保护。几经运动之后,英国政府乃于1802年通过第一次专对棉业的工厂法,禁止厂主雇用九岁以下的贫儿,限制工作时间每天不得过十二小时,并禁止夜间工作。此后三十一年间政府又别无他种举动了。
后来又因为一班大慈善家如艾希利(Ashley)辈的鼓吹,于是英国政府于1833年又通过一种对于所有纺织业的工厂法,而且规定由政府常常派人前往各工厂视察。不久国会又议决,禁止厂主雇用女工和童工在矿中工作;后来更进一步把纺织业中女工和童工的工作时间减到每天十小时。从此以后一般人才知道劳工法对于改良工人生活状况关系很大。现在英国政府对于工商各业的管理都极严密。如工人工作的时间,工作的安全,工资的最低限,工人的介绍、教育和保险,以及养老的年金等,都有极精密的规定。
至于欧洲大陆上各国的劳工法,如法国、比利时、荷兰、奥地利、瑞典、挪威等都和英国差不多。德国的劳工法规在欧洲大陆上最称美备,澳洲和新西兰对于劳工问题,二十世纪以来亦有许多新试验,一战以后,国际联盟中亦附有一个国际劳工局为讨论研究世界上劳工立法的机关。
二战之后,各国普遍加强了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限制绝对的自由化。
D. 德国劳动法的优点
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产生于19世纪,与产业革命的出现及工人运动的声势日益壮大密切相关。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西方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逐步兴起,工人阶级强烈要求废除原有的“工人法规”,颁布缩短工作日的法律;要求增加工资、禁止使用童工、对女工及未成年工给予特殊保护以及实现社会保险等。资产阶级政府迫于上述情况,制定了限制工作时间的法规,从而促使了劳动法的产生。英国在1802年通过《学徒健康和道德法》,这就是现代劳动立法的开端。到1864年,英国颁布了适用于一切大工业的工厂法。1901年英国制定的《工厂和作坊法》,对劳动时间、工资给付日期、地点以及建立以生产额多少为比例的工资制等,都做了详细规定。德国于1839年颁布了《普鲁士工厂矿山条例》。法国于1806年制定了工厂法,1841年颁布了《童工、未成年工保护法》,1912年制定了《劳工法》。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主要的国家大都相继颁布了劳动法规。从1802年以后的百余年间,西方国家的劳动立法从民法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劳动立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国际无产阶级斗争的高涨,西方国家陆续制定了不少劳动法。德国1918年颁布《工作时间法》,明确规定对产业工人实行8小时工作制,还颁布了《失业救济法》、《工人保护法》、《集体合同法》,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劳动者的利益,对资本家的权益作了适当的限制。
到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劳动立法出现了两种不同倾向:一种是以德、意、日为代表的法西斯国家,不仅把已经颁布实施的改善劳动条件的法令一一废除,而且把劳动立法作为实现法西斯专政、进一步控制工人的工具。另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它们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对工人采取了一定的让步政策。英国于1932~1938年间,先后颁布了缩短女工和青工劳动时间,实行保留工资年休假以及改善安全卫生条件的几项法律。美国在1935年颁布的《国家劳工关系法》(《华格纳法》),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工会有代表工人同雇主订立集体合同的权利。1938年又颁布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工人最低工资标准和最高工作时间限额,以及超过时间限额的工资支付办法。
俄国十月革命后,在1918年颁布了第一部《劳动法典》,1922年又重新颁布了更完备的《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体现了工人阶级地位的转变和国家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态度。它以法典的形式使劳动法彻底脱离了民法的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劳动立法 战后,资本主义总危机进一步加深,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一批现代的反工人立法。如1947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塔夫脱-哈特莱法》,把工会变成一种受政府和法院监督的机构,禁止工会以工会基金用于政治活动;规定要求废除或改变集体合同,必须在60天前通知对方,在此期间,禁止罢工或关厂,而由联邦仲裁与调解局进行调解;规定政府有权命令大罢工延期80天举行,禁止共产党人担任工会的职务等。又如1947年法国国民议会通过的《保卫共和国劳动自由法》,同样是镇压工人运动的法律。到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的劳动立法出现了新的趋势。在工人运动的压力下,各主要国家相继颁布了一些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的法律,如法国颁布了关于改善劳动条件、男女同工同酬、限制在劳动方面种族歧视的法律,日本于1976年重新修订了《劳动标准法》,还制定了关于最低工资、劳动安全与卫生、职业训练、女工福利等方面的法律。
70年代以后,苏联的劳动立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1970年颁布了《苏联和各加盟共和国劳动立法纲要》,其后,各加盟共和国又根据这一立法纲要颁布了自己的劳动法典。东欧国家在50年代先后颁布了劳动法典,到60~80年代,除有的国家如保加利亚,对他们的劳动法典进行了修订和补充外,大部分国家如罗马尼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波兰、南斯拉夫等,都曾再次颁布了劳动法典。经过近2个世纪的历程,劳动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世界各国的法律体系中已经占有了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劳动立法 中国的劳动立法,出现于20世纪初期。中华民国时期 ,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23年3 月29日公布了《暂行工厂规则》,内容包括最低的受雇年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对童工和女工工作的限制,以及工资福利、补习教育等规定。国民党政府则沿袭清末《民法草案》的做法,把劳动关系作为雇佣关系载入1929~1931年的民法中;1929年10月颁布的《工会法》,实际上是限制与剥夺工人民主自由的法律。
为了维护工人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在1922年发动了大规模的劳动立法运动,并提出《劳动法大纲》19条等等。这一代表工人利益的《劳动法大纲》并未得到当时政府的确认。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才产生了真正代表职工利益的劳动立法。1931年11月7日,中华工农兵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劳动法》。抗日战争时期,各边区政府也曾公布过许多劳动法令,如晋冀鲁豫边区1941年11月1日就曾公布过《晋冀鲁豫边区劳工保护暂行条例》。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1948年8月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通过了《关于中国职工运动当前任务的决议》,对解放区的劳动问题提出了全面的、相当详尽的建议,对调整劳动关系提出了基本原则。各个解放区的人民政府,也曾先后颁布过不少劳动法规。这一切,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劳动立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