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村务治理法律知识

村务治理法律知识

发布时间: 2021-02-28 13:38:42

㈠ 如何提升村党支部治理村务的能力

(一)着眼多渠道选人,构建农村党支部书记选拔任用机制 在村党支部书记的选拔任用上,选好是前提,任用是关键。在选拔过程中,应从个人知识水平、工作经验、带富能力、沟通协调水平等几个关键方面综合考量,结合基层实际,通过“选、派、聘、备”等多种方式,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同志选拔到基层党组织领导岗位。
一是选拔。对支部书记缺位或现任支部书记需要调整的村,在本村党员民营企业负责人、党员致富大户、党员复退军人、回村大中专及高中毕业生党员中筛选,并通过“两推一选”,把愿意为群众服务、能够挑起发展经济和管理村务重担、有秉公办事品质、符合建设新农村能力水平要求的党员选拔到村党支部书记岗位。
二是选聘。对确实在本村找不到合适人选的担任支部书记的,挑选本村在外务工经商或在企业、部门工作,适合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党员,积极发动,请回本村担任党支部书记。
三是选派。针对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的村,鼓励在镇党委、政府干部中,选派懂经济、会管理的年轻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通过高素质人才带动,激活班子、带强队伍。
四是人才储备。切实加强村干部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注重把青年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建立健全岗位培训、配套保障、跟踪培养等各项制度,定期召开座谈会进行思想交流和教育引导,帮助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尽快成长。
(二)着眼提升素质,构建农村党支部书记教育培训机制
一是组织村支部书记“走出去”,开阔视野。组织一批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有针对性地到新农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学习,进一步开阔农村党支部书记的视野,提升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加快发展的意识。
二是将名师“请进来”,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针对性。加强与大中专院校、党校及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菜单式”教育培训模式。对经济实力较强村的干部,侧重文化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促其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处于中间状态村的干部,侧重市场经济知识、发展新思路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促进所在村的工作上台阶;对于贫困落后村的干部,在更新思想观念上下功夫,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和脱贫致富的能力。
(三)着眼规范管理,构建农村党支部书记管理监督机制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村党支部书记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基层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和高效运行,并把一些好的经验做法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坚持下去。
一是强化量化考核。围绕新形势下农村工作重点,探索建立村党支部书记任期目标考核和年度考核机制,加强对村党支部书记的日常和年度、届中和届末考核工作。结合基层实际,分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两大部分制定具体的岗位目标考核办法,重点加强对村干部日常工作的管理。同时,建立健全不合格村党支部书记调整制度,加大对不合格村党支部书记的处臵力度。建立能进能退机制,淘汰一批不合格的村党支部书记。采取诫勉教育、组织处臵等手段,加大对不合格村党支部书记处臵力度,形成及时、规范、健全的村党支部书记调整淘汰机制。
二是加强民主监督。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加强村党支部书记党风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健全村党支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探索建立村级重大事务民主听证制度和村民代表质询制度。认真执行民主理财制度,实行“村财乡管村用”。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三是引导村支部书记建立完善民主决策制度。在加强村务管理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来依法实行村民自治。建立村级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民主决策机制,健全村党员议事会、村民议事会等各项制度,实行民主理财、村账乡管,强化上级部门和群众监督。落实村务财务公开,使党员和群众了解实情,以民主决策切实增强支部书记对自身管理的自觉性,确保权力规范运行。
四是大力培养村支部书记依法行政意识。村一级重大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比如村里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管理和使用,村建道路、水利设施建设等经费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办法,村公益事业建设的承包方案,计划生育等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引导村党支部书记严格依照法律法规办理,形成集体决定或意见,按章行事,杜绝行政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着眼调动积极性,构建农村党支部书记激励保障机制
一是提高经济待遇。建立村党支部书记报酬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村党支部书记的报酬待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财力增长而逐年增长。继续完善“基础报酬+绩效报酬+奖励报酬”的结构报酬制,将村党支部书记报酬同村级集体经济增长、岗位责任制考核结果挂钩。
二是加强政治激励。积极鼓励帮助优秀村党支部书记参与考录乡镇公务员等选拔性考试,拓展村支书政治发展空间,加大在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中推选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力度,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三是优化工作环境。探索个人缴纳、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完善在职村主职干部养老保险和离职村主职干部生活补贴制度。妥善化解村级集体债务,积极动员和组织乡镇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党组织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加大对软弱涣散村级组织整治力度,为村党支书记营造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

㈡ 我国现行法律对村务公开的内容、时间和真实性有何规定

凡是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以及村里的重大事项,都应向村民公开。根据法律规定,村务公开的内容有:

(1)村民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及其实施情况。如村办学校街道等村公益事业的经费统计方案,从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本村享受误工补贴的人数及补贴标准,村民的承包经营方案,宅基地的使用方案等。

(2)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方案。为了保证村委会公正合理的分配生育指标,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村委会应及时公布落实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方案的情况。

(3)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情况。必须做到“三公开”,即公开发放的对象和条件,公开救灾救济的领取户名单和数量,公开上级拨来的救灾救济款物的数量。

(4)水电费的收缴情况。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电费的支出已成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项重要开支。

(5)涉及村民利益,村民普遍关心的其他事项。如办学校和企业招收录用人员的情况,本村影响较大的民事纠纷调解情况等。

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村级财务公开的内容包括:财务计划及其执行情况、各项收入和支出、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水电费和代收代缴费用等。

村务公开一定要做到及时,一般一个月或两个月一次,至多不超过三个月。有些时间较长的事项,可以每完成一个阶段就公布一次进展情况。为了保障财务公开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涉及到财物的事项至少每六个月公布一次。

村务公开的内容要真实可靠,不得虚报或不报。村民对公开的事项有权查询。村委会不及时公布应当公布的事项或者公布的事项不真实的,村民有权向乡(镇)政府或者县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反映。有关政府机关应当负责调查核实,责令公布;经查证确有违法行为的,有关人员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㈢ 谁能告诉我村官考试所考的农村法律知识有哪些

基本法律知识

1、怎样签订合同?
签订合同必须具备二个条件:1、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同当事人。
2、合同双方当事人对主要条款达成合意。
合同成立后,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生效。合同生效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一是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是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真实。三是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合同订立后,并不是每份合同都是生效的。除合法有效的合同外,还分为无效合同和可撤销的合同。无效合同的原因为:1、一方以欺诈、胁迫等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的;3、以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可撤销的合同的原因: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的合同;2、乘人之危订立的合同;3、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4、因显失公平而订立的合同。
2、子女对老人应尽的义务?
⑴子女应当履行对老年人从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⑵子女对患病的老年人应提供医疗和护理的义务。⑶子女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老年人自有住房的,子女有维修的义务。⑷子女有义务耕种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收益归老人所有;⑸子女不得以放弃继承权或者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3、如何解决土地权属争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条、第十六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八条规定: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发生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土地管理部门作为人民政府的职能部门,负责土地权属争议调查,提出处理意见报人民政府,处理决定由人民政府下达或者由人民政府授权,加盖人民政府土地权属专用章,由土地管理部门行文。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自接到处理决定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在土地所有权的使用争议未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的现状。
4、村民遇到民事纠纷应怎么办?
村民遇到民事纠纷应本着互谅互让的原则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申请人民调节委员会调解;如调解仍达不成协议,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
5、民事案件起诉的条件是什么?
⑴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⑵有明确的被告;⑶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⑷属于人民法院受理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一般民事纠纷的管辖权以“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即原告应当向被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起诉)。
6、什么是村民自治?
从自治的内涵和自治的形式来讲,村民自治的构成主要包括两个条件:一是农村社区;二是自治的主体。农村社区指自然村落,自治的主体指村民群众。因此,村民自治是:一个或几个自然村的村民,自己组织起来,在基层人民政府的指导下,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即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群众自己的事情。
7、为什么要建立村民代表会议?
村民代表会议是农村群众在村民自治活动中的一个创造。我国现有村民委员会是在原来生产大队的基础上设立的,规模大,人口较多,一般在1000人到3000人,多的达到8000人以上;在一些山区村,村民委员会由几个自然村组成,村民居住分散,再加上土地分散经营后,很多村民农忙时下田干活,农闲时外出打工,有的长年在外地经商办企业。这样就给经常性地召开村民会议带来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广大村民当家作主,及时决策村中大事,人们在实践中创造了村民代表会议这种形式。新修订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给予了肯定,并用法律条文固定下来。

8、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村民委员会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一种有效形式。它向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在村民代表会议会议闭会期间,可以由村民委员会召集村民代表会,讨论决定村民会议授权的事项。在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之前,村民委员会应将所讨论的事项在村内公告。村民代表要在所代表的村民当中,广泛征求意见。开会时,村民代表要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客观真实地加以反映,从而达到直接民主的目的。
9、为什么要实行村务公开?
⑴实行村务公开能够促进村委会的民主选举;⑵实行村务公开能够有效地化解各种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⑶实行村务公开能够解决一些难点、热点问题;⑷实行村务公开能够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和廉政建设;⑸实行村务公开能够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⑹实行村务公开能够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
10、村务公开的内容是什么?
⑴村社财务收支;⑵农村义务工、劳动积累工的计划、使用和兑现;⑶村干部报酬、奖金、补贴的发放;⑷村社办企业(经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承包情况;⑸救灾救济款物的发放;⑹专项资金的使用;⑺计划生育指标的安排、超生征费和节育措施落实情况;⑻村社群众性集资;⑼村干部责任指标和分工;⑽村社年度经济指标和经济发展规划;⑾有关政策规定;⑿有关办事程序;⒀村民认为需要的其他事项。
11、什么是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12、对妨碍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行为的处罚规定有哪些?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15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创造条件,使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除因病或者特殊情况,经当地人民政府批准的以外,适龄儿童、少年不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由当地人民政府对他的父母或者其监护人批评教育,并采取有效措施责令送子女或者被监护人入学。对招用适龄儿童、少年就业的组织或者个人,由当地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停止招用;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责令停止营业或者吊销营业执照。我国义务教育法第16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不得扰乱教学秩序,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禁止侮辱、殴打教师,禁止体罚学生。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义务教育的实施活动。对违反规定的,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给予行政处分、行政处罚;造成损失的,责令赔偿损失;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㈣ 怎样治理农村村务工作

拉拢一帮,打击一帮

㈤ 农村政策法律法规知识问答

你什么问题啊?不明白

㈥ 怎样推进农村依法治

第一,在农村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搞好相关法律服务。特别要针对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和个性特征,采用农民群众易于理解、容易接受、乐于参与的法制宣传方式,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通过深入开展“送法下乡”“以案说法”“法律服务”等活动,满足广大农民学习法律知识的需要,增强农民群众依法办事的意识,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应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结合农村土地征收征用、土地承包等问题,引导农民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应抓好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充分的法制保障。
第二,进一步提高农村基层干部依法管理基层事务的能力。推进农村依法治理,农村基层干部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关键的作用。应在大力推进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法制教育,不断增强他们依法办事、依法管理基层事务的能力。应教育和引导基层干部切实尊重和保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凡是村里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和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都要交由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推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应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完善村民民主理财、民主评议干部、审计监督村集体财务等制度,使广大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还应积极推行乡镇政务公开,以方便群众办事,接受群众监督。
第三,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应根据目前农村实际状况和农民需要,完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加强农村信访工作,逐步建立农民群众平等表达诉求的制度化平台。农村广大干部要做好进村入户下访工作,主动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真正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把各项工作积极主动地做好。应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坚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依法、及时疏导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应针对目前农村存在的土地纠纷、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尊重农民的合理要求,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第四,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保护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是推进农村依法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应通过加强农村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影响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一方面要加大依法打击犯罪的力度,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犯罪,彻底铲除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另一方面,要加强农村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切实有效预防和减少各种违法犯罪。应动员和组织各方面力量,完善齐抓共管的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夯实农村平安创建的基础,在广大农村形成人人参与、共创平安的工作局面。

㈦ 法律治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矛盾

在我国,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治在农村的具体表现,是我国当代农村的基本政治制度。村民自治的正当性在于它的自治与自主。它促进了我国的法治建设,国家的法治建设又推动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正确处理法律治理与村民自治的关系,促进法律治理与村民自治的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工程。
我国《宪法》将“村委会”定性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从而使“村民自治”作为宪法上的一项制度在我国正式确定下来。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完善了村民自治的各项具体制度,我国村民自治的实践正式纳入国家法治的轨道。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自治就是农村特定社区的全体村民,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依照民主的方式建立自治机关,确定行为规范,办理本社区内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一定范围内自主管理本村事务的民主原则。
我国村民自治从初始时期的自发自治状态发展到今天的具有初级阶段水平的制度化,有关村民自治的法治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尤其是有关村民自治的立法标志着我国村民自治与国家法律治理已经步入协调发展的轨道。国家法治为村民自治提供了制度保障,村民自治又反过来促进了国家的法治民主建设,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村民自治与国家法治之间是统一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某些农村由于法治化程度低,村民自治只不过是一个形式,法律对村民自治没有起到推进作用,村民参与村务往往是出于某种压力或诱惑。甚至在有些农村,村民自治就连走过场都没有,村民自治的实践时间不长,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根据农村改革发展趋势和国家法治的要求,通过制度创新和完善逐步加以解决。在法律治理的总体框架下,逐步推进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将村民自治导向正规化,使村民自治与国家法治更加和谐的发展。‍

㈧ 有关村务知识

B/A/D

㈨ 农村法律法规知识问答

众法网很多这种问答你可以去看看

热点内容
中国法官图片 发布:2025-09-28 15:13:03 浏览:33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合同法解释的解读 发布:2025-09-28 14:59:43 浏览:710
劳动法病假工资如何计算2019 发布:2025-09-28 14:39:32 浏览:671
兰州市劳动合同法产假多少天 发布:2025-09-28 14:38:53 浏览:7
津南区法院有法律援助吗 发布:2025-09-28 14:22:56 浏览:754
规则与道德的作文 发布:2025-09-28 14:14:15 浏览:571
请律师写起诉书多少钱 发布:2025-09-28 14:08:23 浏览:517
四部法规 发布:2025-09-28 14:04:13 浏览:295
中证比较法学 发布:2025-09-28 13:58:46 浏览: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