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摩托车与法律效力

摩托车与法律效力

发布时间: 2021-11-16 02:57:07

❶ 新法规定,摩托车转让可以不过户,而只写协议,管用吗具有法律效力吗卖家会承担风险吗请教专业人

协议倒是有效,但发生交通事故就会有点儿麻烦.因此过户为好.

❷ 摩托车转让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你好,
只要是双方的真实的意思表示,内容不违反法律规定,都是有效的。你的摩托车转让协议,只要是你们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没有什么故意违法的内容,应当是有效的。

❸ 摩托车转让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摩托车转让协议,如果没有违反法律就有法律效力。
按实际情况,对于摩托车内转让,未过户的,签容订协议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双方在自愿合法的前提下进行书面确认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四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生效的,依照其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五条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失效。
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85条:合同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关系的协议。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2条: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
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❹ 摩托车不过户签协议有法律效应吗

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是摩托车属于动产,摩托车的所有权转让是以交付为生效版要件的,但是未权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根据《物权法》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二十五条 动产物权受让人先行占有
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权利人已经依法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法律行为生效时发生效力。
第二十六条 动产物权指示交付
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第三人依法占有该动产的,负有交付义务的人可以通过转让请求第三人返还原物的权利代替交付。
(4)摩托车与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物权法》关于所有权的规定:
第四章一般规定
第三十九条 所有权基本内容
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第四十条 所有权人设定他物权
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人、担保物权人行使权利,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

❺ 摩托车转让,未过户,签协议是否有法律效应

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是摩托车属于动产,摩托车的所有权转让是以交付为回生效要件的,但是未答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根据《物权法》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三条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第二十五条 动产物权受让人先行占有

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权利人已经依法占有该动产的,物权自法律行为生效时发生效力。

第二十六条 动产物权指示交付

动产物权设立和转让前,第三人依法占有该动产的,负有交付义务的人可以通过转让请求第三人返还原物的权利代替交付。

(5)摩托车与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物权法》关于所有权的规定:

第四章一般规定

第三十九条 所有权基本内容

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第四十条 所有权人设定他物权

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人、担保物权人行使权利,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

❻ 上牌摩托车不过户转让,转让协议怎样写有法律效力吗

可以有双方当事人一起书写一份机动车转让协议,注明双方权利责任和义务,然后双方签字按手印,注明年月日。

有了这份书面协议,实际交付车辆没有办理过户手续,此时如发生事故,规定是有受让方承担责任。
《机动车转让合同》样板:
甲方:(出让方)
乙方:(受让方) 住:
甲、乙双方本着自愿的原则,经协商就普通二轮摩托车转让达成协议如下:
一、甲方将自己的普通二轮摩托车(号牌号码: , 发动机号:xxxx,车架号:xxxx)一辆转让给乙方。
二、转让价格为人民币 元整。 乙方应在协议签订时,一次性付清转让款。
三、该车乙方若须办理过户事宜,过户费由乙方承担,过户时乙方负责办理转户手续。
四、该车自实际交付给乙方之日起(自 年 月 日起),该车以后所需费用均由乙方负责购买(包括养路费、年审费及保险费)。
五、本协议签订前,该车所发生的有关纠纷及债务由甲方负责。本协议签订后,该车所发生的一切纠纷及债务由乙方负责,与甲方无关。
六、乙方向甲方付清全部转让价款且甲方向乙方交付转让车辆后,车辆的风险即转移至乙方。
七、因双方交易车辆为旧机动车车辆,故乙方在签定本协议时已经对车身及发动机工作状况进行了检查并确认该车状况良好。
八、该车自实际交给乙方之日起(自 年 月 日起)所发生的交通事故及违法活动均由乙方负责,与甲方无关。
九、争议解决:甲、乙双方在履行本协议的过程中发生争议,应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十、本协议双方签字即生效。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具有同等效力。双方不得违约,不得对成交金额提出异议,不退车及车款。
甲方: 乙方:
二 xxx年 月 日
《侵权责任法》:
第五十条当事人之间已经以买卖等方式转让并交付机动车但未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受让人承担赔偿责任。

❼ 摩托车私下买卖协议有效吗

有效。不需要承担责任,但如果卖的是拼装或者近报废的机动车,那么要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侵权责任法》

第五十条 当事人之间已经以买卖等方式转让并交付机动车但未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受让人承担赔偿责任。

第五十一条 以买卖等方式转让拼装或者已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由转让人和受让人承担连带责任。

注:受让方就是接受转让的那一方,比如技术、股权的受让方,就是接受技术、股权的那一方。而受让人就是接受转让的人。

(7)摩托车与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侵权责任法》

第四十八条 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损害的,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七十五条医疗机构对交通事故中的受伤人员应当及时抢救,不得因抢救费用未及时支付而拖延救治。肇事车辆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范围内支付抢救费用;

抢救费用超过责任限额的,未参加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或者肇事后逃逸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先行垫付部分或者全部抢救费用,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管理机构有权向交通事故责任人追偿。

第七十六条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据过错程度适当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机动车一方没有过错的,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

第七十七条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

❽ 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中,摩托车是如何被定义的电动车属于摩托车的范畴吗

摩托车就是使用“内燃机”的车辆

电动车不属于摩托车的范围

把电动车也归于摩托车中,不合理

违反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管理规定条例

2005 年5 月1 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了电动自行车作为非道路车辆,只要符合GB 17761《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的要求,就可以上路行驶,使得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合法化,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电动自行车发展的“身份”问题,适应了现阶段我国交通需求。而在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产品,在最高车速、总质量、电动输出功率、以及驱动方式等方面超出了电动自行车标准要求,甚至实际已为电动摩托车范畴,但由于没有相应的标准法规和产品准入机制,遭遇了机动车道不能上,非机动车道上行驶违法的尴尬局面。

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作为截然不同的非道路车辆和道路车辆两类产品,以其环保、低噪、便捷、经济以及能源友好性,在国外均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我国台湾省也较早实现了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摩托车的商品化。目前我国商务部等五部委出台的加强摩托车出口管理的要求中,也对电动摩托车的准入检验标准提出了要求。因此,为满足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及市场需求,借鉴国外经验,尽快制定我国电动摩托车标准法规和企业及产品准入机制,将电动摩托车产品纳入道路车辆,进行规范管理已十分迫切。

1 我国电动摩托车的演变过程

实际上我国的电动摩托车是由电动自行车发展起来的,我国是自行车生产和使用王国,上世纪90 年代末,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庞大的自行车使用群体中有部分消费者追求便捷、省力,于是电动助力自行车便应运而生,并悄然在各地快速发展,到2005 年突破了600 万辆(这其中包括了大部分的电摩化的“电动自行车”)。

作为新生事物的电动助力自行车,在发展初期,由于对其机非定位认识不统一,产品技术标准法规滞后,在国家的层面上对其规范管理没有及时到位,而部分地方政府因其巨大的市场需求,通过地方法规的方式予以认可,使电动助力自行车在一段时期内处于合法与非法的两重尴尬局面。不规范的发展过程带来一定程度上不规范的发展结果,一方面,随着电动自行车市场扩大,用户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车体宽大、造型时尚、动力强劲的电动自行车受到了越来越多用户的喜爱和欢迎,由于管理不规范和市场竞争,为了迎合人们的口味,我国的电动自行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轻摩化的趋势。到了2003 年这种轻摩化的电动自行车,取消了已经成为摆设的人力骑行功能,取消了脚踏、链条和飞轮,电池容量扩大,全面采用了轮系和优秀的制动系统,最高时速接近40km/h,甚至更高,车辆轮胎加宽,重量加大,已经完完全全成为了一辆摩托车。而另一方面,由于电动摩托车的标准和准入还不完善,且作为非道路车辆的电动自行车管理相对于道路车辆的摩托车管理门槛低很多,这些已电摩化的车辆,甚至一些原来专门用于出口而生产的电动摩托车也面向国内销售,并基本上以电动自行车的面目在路上违规行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安全隐患。

2 电摩化的“电动自行车”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首先,电摩化的电动自行车取消了人力骑行功能,车速比电动自行车更快,重量、外观都趋于了摩托车,这样的车辆行驶在非道路车辆的路上,势必给路上的行人等带来了安全的威胁;另外,目前的电动摩托车其实大部分就是做了一些技术改动的电动自行车,这种不烧油、速度快,价格在两三千元,和电动自行车差不多,还不用上牌照的“电摩”得到了很大的追捧,市场销售一度紧俏,但市面上的这种“电摩”存在很大的缺陷。

指标超标:国家规定作为非机动车的电动自行车车速不大于20 公里/小时,重量不大于40 公斤,有脚踏行驶能力,电动输出功率在300W 以下。而从电动自行车“改良”成的“电摩”,各项指标均超标,没有脚踏行驶功能,车速40km/h 甚至更高,输出功率在500w 以上,整体重量大于50kg。
质量缺陷:电动摩托车由于速度较快,在行驶时放电强度过大,所以电池使用寿命极短,据介绍,目前生产电动摩托车的厂家为降低生产成本,选择低档部件,经常发生故障。电机、控制器等主要部件技术不过关,整车使用年限低。因为,目前没有出台电动摩托车的国家标准,无法按照标准进行检测、鉴定,安全、性能指标如何无法确定。

安全隐患:电动自行车改装成的“电摩”,车身重量增加,在正常匀速行驶过程中,车身原有零部件的压力都会明显增强,在加速、高速以及路况不佳的情况下,车身承受巨大的压力,极易出现翻车、车身断裂、四大主件失灵、失控等事故,遇到紧急情况很难成功刹车,易导致交通事故发生。
其次,《道路交通安全法》只把电动自行车归为“非机动车”,目前,并没有对电动摩托车有明确规定,也没有上发改委的产品公告,没有给电动摩托车颁发过相应的生产许可证。道路交通法实施后,各地对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于合法化的电动自行车很多地方接受,加强管理,允许登记上路,而不符合电动自行车标准的电摩,态度是一样的,一律禁止上路,上路违法警察发现即罚款。

3 电动摩托车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我国私人购买汽车能力还不普及的情况下,摩托车成为人们普遍欢迎的交通工具,这也就是我国为什么成为摩托车生产和销售大国的原因。而摩托车能耗大、排放污染由于技术问题比汽车还要严重,又因其轻便灵活,噪声排放污染分布更加广泛,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原因,这些问题难于从根本上解决,在能源安全以及环保呼声日益强烈的今天,摩托车的发展只有寻求新能源才有前途。

电动摩托车具有操作简单、骑乘舒适、维护方便、噪声低、节能环保等优点,既可以作为普通市民上下班的代步工具,又可以作为中老年人的休闲用车,是名副其实的绿色环保交通工具,也是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必不可少的补充,同时也是传统燃油摩托车理想的换代产品。

我国曾在“八五”“九五”“十五”规划中将电动汽车的研发,产业化列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在电动汽车的各个领域均取得了成果,因电动汽车技术是一项集机械、电机、电子控制、材料、电化学制造为一体的系列工程,很快大批量的上产和商业化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而对于电动摩托车技术不如电动汽车高,电动汽车的研制成果可以直接被利用,使电动摩托车领域率先进入产业化、商品化成为现实。
电动摩托车结构简单,部件少,随着电子技术、电池技术的发展和改进以及批量生产,其性能价格比将显著提高。随着油价的不断上涨,而电机的效率较发动机的运行效率要高很多,电动摩托车的节能效果显著;采用快速充电技术和利用晚上充电,避开用电高峰;利用目前研究开发的单位体积下高储能电池,这都成为电动摩托车发展的可能。

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摩托车企业早已研制出技术较为成熟的电动摩托车,因缺乏相关标准,电动摩托车准入制度不健全,一直没有进入产品公告,同时因电动自行车管理不严,大批的电动摩托车进入了电动自行车行列。适时因势利导、疏堵结合,抓紧制定和颁布技术标准和管理法规,将电动摩托车纳入规范管理,必将为电动摩托车和摩托车行业
带来一个新的春天。

4 电动摩托车标准制定的原则

电动摩托车与传统摩托车相比在动力源和驱动系统方面上有其特殊的方面,而其他方面与其传统的摩托车的要求一致,因此电动摩托车要符合传统摩托车应符合的相关标准要求,同时还要对其特出的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

电动摩托车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1)与传统摩托车要求一致的不再重新规定,执行现有传统摩托车标准,例如:灯光、扶手、凸出物等方面的要求;2)对一些与电动汽车共性的标准,借鉴或直接引用电动汽车标准,也不再重新制定,例如,术语、电池标准等; 3)与传统摩托车标准没有抵触只是需针对电动摩托车特殊方面增加少量内容的,修订原有标准,补充相关内容,例如:操纵件、指示器标志等;4)对电动摩托车特有,不能与传统摩托车以及电动汽车标准兼用的,要单独制定;5)标准的制定由急到缓,有易到难,逐步制定完善电动摩托车的标准体系;6)与电动汽车标准的制定形式相同,考虑制定为推荐性标准且大部分以行业标准的形式制定,如果政府部门在对电动摩托车产品的准入管理中采用,则考虑哪些项目和内容是必需执行的。

5 标准制定的组织形式和首先考虑的项目

因电动摩托车涉及电驱动及摩托车,因此,在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下由电动车辆与摩托车分标委会共同组成标准研究制定工作组,以工作组的形式开展标准的制定工作。工作组成员由电动车和摩托车两个专业方面的人员组成,标准中既要针对电动车的特性提出要求,还要符合摩托车生产企业以及摩托车产品的应用,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两个标委会秘书处人员为工作组主要成员,同时吸收有意愿参加该项工作的企业参加。

首先要考虑制定的项目:1)安全要求标准:电动摩托车为电驱动,动力源使用的是蓄电池,驱动系统采用电机,因此电动摩托车在其结构上要考虑电安全、蓄电池安全、充电安全;同时因驱动方式不同还要考虑与传统摩托车不同的机械安全;电动摩托车的使用安全要求,保证电动摩托车的规范发展。2)性能评价标准:电动摩托车性能是评价电动摩托车好坏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如果没有统一的试验方法标准,那末所标注的性能指标参数就可能有很大的水分,车辆的好坏不具有可比性。包括a)电动摩托车的续驶里程以及能耗试验方法标准。电动摩托车用动力蓄电池在完全充电的状态下依据标准的试验方法,能够行驶的总里程为续驶里程,所消耗的能量为能量消耗量。目前电动摩托车的续驶里程短是与摩托车相比不足之处,因此,车辆续驶里程和能量消耗量的多少是购车者首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指标。b)电动摩托车整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电动摩托车因动力源、驱动方式的不同,其动力性能(最高车速,加速性能、爬坡能力等)、可靠性、耐久性评价的试验条件、试验方法与传统摩托车不同,因此要评价电动摩托车整车性能,就要制定相应的试验方法标准。3)定型试验标准:这是我国机动车辆产品准入管理需要的标准。4)电动摩托车电机输出功率测量标准:电动摩托车电机输出功率是电动摩托车的一个重要指标,可能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会成为界定摩托车、轻便摩托车的一个指标,因此该标准也是首要考虑制定的。

6 其他

关于电动摩托车的称谓,一些人认为电动摩托车这个称谓本身就不对。理由是因为偏离了“motorcycle”的原意,摩托车就是使用“内燃机”的车辆,换成电力驱动,则丧失了“内燃机”的概念,电力驱动和内燃机驱动是有矛盾的,两者不能放在一起。我认为大可不必去追究这种术语概念,随着汽车、摩托车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摩托车的概念已经广义化,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初的内燃机车辆。就像电动汽车的称谓最初也有争议,认为动力系统发生了变化,而且已经不烧汽油了,怎么能叫汽车?可这么多年下来,人们已经接受了电动汽车这种叫法。而另一方面,在我们的标准中也并未对汽车、摩托车的动力源加以限制。“汽车”(GB/T3730.1)—由动力驱动,具有四个(包括整车整备质量超过400kg的三轮车辆)或四个以上车轮的非轨道承载的车辆。GB/T 5359.1《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术语 车辆类型》以及GB/T 15089《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中都明确规定各类摩托车为动力驱动,可以是热机也可以是其他的驱动形式,这其中就涵盖了电驱动的电动摩托车,而实际上电动摩托车这个概念很容易被人们理解并接受。

❾ 摩托车转让不过户签协议书有法律意义吗

协议收法律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

第五十条 当事人之间已经以买卖等方式转让并交付机动车但未办理所有权转移登记,发生交通事故后属于该机动车一方责任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部分,由受让人承担赔偿责任。

摩托车属于动产,以实际交付为所有权变动的法定条件。摩托车交易时,买卖双方就买卖合同达成一致,并实际交付摩托车的,合同即告成立,摩托车所有权即发生转移。没有办理登记不影响买卖合同及摩托车所有权转移的法律效力。

但因为摩托车等机动车往往价值较大,且国家实行特殊登记管理,所以,就摩托车的买卖,虽然在双方当事人实际交付摩托时,摩托车的所有权即发生转移。但为保障第三人的利益,如果买卖双方没有办理过户登记的,其所有权的转移对第三人没有法律效力。

(9)摩托车与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连环购车未办理过户手续原车主是否对机动车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的复函》:即因车辆已经交付,原车主既不能支配该车的营运,也不能从该车的营运中获得利益,故原车主不应对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承担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第二十三条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四条船舶、航空器和机动车等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热点内容
如何理解劳动法实施细则第六十一条 发布:2025-09-24 06:46:26 浏览:249
郑州市司法局局长 发布:2025-09-24 06:39:09 浏览:369
社区普法法律知识讲座计划 发布:2025-09-24 06:28:58 浏览:745
德国民法典名言 发布:2025-09-24 06:28:57 浏览:875
不属于规章制度的文书有哪些 发布:2025-09-24 06:26:47 浏览:284
法官公诉人回避 发布:2025-09-24 06:18:55 浏览:560
法治进行时22号 发布:2025-09-24 06:11:31 浏览:967
沈阳铁西司法局 发布:2025-09-24 06:01:57 浏览:479
如何加入昆明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9-24 05:59:48 浏览:401
前海法院受理 发布:2025-09-24 05:58:13 浏览: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