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办事不想承担法律责任
『壹』 我有个朋友拿钱帮别人办事,事没办成钱也退不了,而且给打了收条,会负法律什么责任,证人负什么法律责任
没有追究就不会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这种行为因为有收条,所以可以在法律上形成不当得利,应当返还。如果你们之间委托办理的事情是非法的话,此收条不受法律保护。现实中,可以由中间人协商,或者到公安、纪委、检察院等部门举报。
收条是收到别人或单位送到的钱物时写给对方的一种凭据,应当具有法律效力,打收条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正式的“收条”又称为“收据”,无论收到钱,还是收到物品都可以开具“收条”,“收条”可以用来证实履行了交钱或物的合同义务。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证人一般不承担相应还款责任,但还是有特殊情况的,如果明知存在非法集资或者捐款跑了,则可能构成非法集资的共犯。
(1)帮忙办事不想承担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10〕18号第三条 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3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50人以上的;
(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
(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
1、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
2、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100人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对象500人以上的;
3、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250万元以上的;
4、造成特别恶劣社会影响或者其他特别严重后果的。
『贰』 帮朋友介绍办事,办事的人给了我好处费,但事没办成,办事的人也找不到了,朋友报警了我要承担刑事责任吗
你拿了朋友多少好处,应该赔偿给他,至于你委托的办事人找不到了,看看是不是因为他没有这个能力而虚构能办成的,如果虚构的,那他就涉嫌诈骗,可以报案。
『叁』 帮忙给朋友办事,结果钱被第三方骗,需要负法律责任吗
如果是帮别人办事,钱被骗,可以选择报警,让警察帮忙挽回损失,你不用承担法律责任,需要配合警察了解被骗经过
『肆』 我一个朋友收钱帮别人办工作,没办成,退钱了,他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收钱帮人办事,或收钱不办事都构成受贿,钱退了则不构成违纪。
『伍』 因办事不利造成个人经济损失付法律责任吗
如果造成的经济损失太少,别人也不会追究,如果后果严重,可能需要你赔偿
『陆』 义务帮忙法律责任
按法律规定或复合同约制定要求当事人应为的行为,称为义务。义务与权利是相对应的。义务的履行即为权利的实现。义务的违反即发生责任。可见,法律责任以法律义务的存在为前提。要先有义务,然后才谈得上责任。无义务,即无责任。虽有义务存在,如果义务人能正确履行义务,也不发生责任。只在义务人违反义务时,才发生责任。换言之,法律责任为违反法律义务的当事人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比如,对债务人来说,到期还钱是义务,此时没有责任,到期偿还也没有责任。如果不还,就会产生责任。
针对楼主义务是应当做的,不做就会产生责任。比如说,法律规定,劳动和受教育既是义务又是权利。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劳动和受教育的权利,也都有劳动和受教育的义务。不按规定劳动和接受教育,就会产生责任。
『柒』 别人托我求人办事、我是介绍人、事办但他不满意、想去举报、我没有收好处只是传话、请问我会承担什么罪
你有责任,这是行贿罪。反正你已经做了,现在吃后悔药也晚了,他托你办这个事你是否有证据,只要有证据至少他举报完和你一起进局子,他是人财两空,就是这个不满意的工作也没有了。他的损失要比你大。如果你没有证据,也没有证据证明那边收了你的钱办事了,那你有可能涉嫌诈骗,这个罪就重了。现在电话都可以录音,建议你套话录音留证,行贿罪比好诈骗罪。诈骗你一个人进去,行贿是你们两个人进去,他会有所顾忌,可能只停威胁你。
『捌』 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有哪些
1、法律无明文规定的行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2、根据中国《行政处罚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未满14周岁的自然人,在生理、智力上尚未发育成熟,还不具备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能力,也不具备自觉地控制自己行为和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所以,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其监护人加以管教。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对于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实施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3、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实践中,免责的条件和情况
(1)时效免责。即法律规定违法者在其违法行为发生一定期限后不再承担强制性、惩罚性的法律责任。如刑法中的已过追诉时效(如:死刑20年)和民法中的已过诉讼时效(一般时效两年,人身伤害时效一年),都属于时效免责的情况。
(2)不诉免责。即法律规定只要当事人不告,国家就不会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如刑法中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就属于不诉免责的情况。刑法中除小部分不告不理之外都是必须追究的。但是,民法是不告不理的。
(3)自首和立功免责。即刑法规定犯罪者在犯罪后有自首和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补救免责。即法律规定违法者在造成一定损害后,在有关国家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或应当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其法律责任。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应当免除或减轻处罚。
(5)协议或议定免责。即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协商同意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责任。这种免责仅适用于民事活动。
4、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具有法定情形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实行这一原则,可以防止和及时纠正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人的错误追究,可以节约司法资源,避免无效劳动。 免于刑事处罚 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指根据《刑法》规定,不构成犯罪的。这是罪与非罪的界限,对于不构成犯罪的,当然不能追究刑事责任。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刑事犯罪的追诉期限,法定最高刑为不满 5 年有期徒刑的,经过 5 年;法定最高刑为 5 年以上不满 10 年有期徒刑 的,经过 10 年;法定最高刑为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 15 年;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 20 年;等等。追诉时效具有法定约束力,超过追诉时 效的,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据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特赦。一经特赦,对罪犯不得再予追究。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我国《刑法》规定了四类案件告诉才处理:第 246 条规定的侮辱、诽谤案(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的除外);第 257 条第 1 款规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第 260 条第 1 款规定的虐待案和第 270 条规定的侵占案。这几种犯罪的追究以被害人等的告诉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法定人员告诉,或者告诉以后又撤诉的,不得追究刑事责任。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我国刑法实行罪责自负、反对株连的原则,加之刑事诉讼中没有缺席审判,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追究刑事责任已经没有意义,因此不予追究。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如果按照刑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其他生效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不予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