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出警常用法律知识
『壹』 公安机关接警人员应该掌握的法律常识有哪些
公安机关抄接警人员袭需要掌握的法律常识涉及面非常宽泛,不仅仅是《刑法》、《民法通则》、《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甚至还包括《食品卫生法》(食客在餐馆因为菜的新鲜程度扯皮)、《消防法》(公交司机阻止乘客带油漆上车而扯皮)等等。参考哦!
『贰』 公安部110接处警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公安机关110接处警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及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则。 第二条城市和县(旗)公安局指挥中心应当设立110报警服务台,负责全天24小时受理公众紧急电话报警、求助和对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现时发生的违法违纪或者失职行为的投诉。 第三条110接处警工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治安,提供安全服务。 第四条110报警服务台在接到紧急报警时,应当进行先期处置,对公安机关各单位和担负处警任务的民警直接指挥,并可调用装备,对处警情况进行监督指导。 公安机关各警种和各实战单位应当建立与110接处警工作相衔接的工作机制,确保及时执行指令。 第五条110报警服务台应当建立健全工作程序、内部管理、考核考评、通报检查、奖惩等各项制度。 第六条110报警服务台应当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接受上级公安机关和社会各界的检查监督,及时改进工作。 公安部指挥中心负责对全国公安机关110接处警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协调和监督。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指挥中心负责对本行政区划内的公安机关110接处警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协调和监督。 第二章基本要求 第七条110报警服务台工作人员应当掌握和使用普通话,在受理报警、求助、投诉时应当做到: (一)警容严整,行为规范,态度热情; (二)接听电话时主动说:“您好,××(市、县)110,××号接警员”; (三)向当事人问明案(事)件的主要情况及当事人的基本情况; (四)按照统一的表格认真登记、存储,做好接报、指挥、处警工作记录,并立卷备查。 第八条在外国人来往较多的城市,110报警服务台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开通外语接警服务。在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城市,开通当地通用的少数民族语言接警服务。 第九条公安机关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合理布置警力,确保案(事)件发生时,处警民警能够及时赶到现场。 第十条110报警服务台应当及时下达处警指令,公安机关各业务部门、基层单位和人员必须服从110报警服务台发出的处警指令,不得推诿、拖延出警,影响警情的处置。 第十一条对危及公共安全、人身或者财产安全迫切需要处置的紧急报警、求助和对正在发生的民警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投诉,处警民警接到110报警服务台处警指令后,应当迅速前往现场开展处置工作。对其他非紧急报警、求助和投诉,处警民警应当视情尽快处理。 第十二条对紧急和非紧急报警、求助的出警时限,由城市和县级公安机关根据市区或者城镇规模、警力资源和道路交通状况等情况决定并予公布,接受公众监督。 第三章受理报警 第十三条110接警工作实行“一级接警”,即统一由城市或者县(旗)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接警。 第十四条110报警服务台受理报警的范围: (一)刑事案件; (二)治安案(事)件; (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或者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事件; (四)自然灾害、治安灾害事故; (五)其他需要公安机关处置的与违法犯罪有关的报警。 第十五条110报警服务台接到报警后,根据警情调派警力进行处置。对危及公共安全、人身或者财产安全的紧急案(事)件,应当在派警处置的同时,立即向分管负责人报告,并向业务主管部门通报。 第十六条对接报的符合本规则第十四条规定范围中的重大案(事)件,应当根据警情的性质、事态规模、紧急程度,及时报告分管负责人,并按照工作预案和分管负责人的指示,迅速派警处置。 第十七条对接报的规模较小、影响不大的一般性群体性事件,应当迅速将情况通报业务主管部门,同时酌情派警维持现场秩序,协助有关部门进行疏导劝阻,防止事态扩大。 第十八条对接报的规模较大、行为方式激烈的群体性事件,应当立即报告分管负责人,并按照工作预案和分管负责人的指示,派警赶赴现场,控制事态,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缓解、化解矛盾的工作,尽快平息事态。 第十九条对接报的自然灾害事故,应当根据灾害的种类、程度派警处置,同时报告分管负责人。 第二十条对接报的管辖暂不明确的地区发生的案(事)件,应当先指定处警人员进行先期处置,必要时再移交属地公安机关有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二十一条对谎报警情或者拨打骚扰电话的,应当根据有关法律法规予以查处。 第二十二条110处警工作实行“一级处警”和“就近处警”、“分类处警”相结合的处警原则;特大城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处警机制。 第二十三条处警民警应当按规定着装,警容严整,携带必要的警械、通讯工具等处警装备;专职处警民警应当掌握基本的救人、救灾及医疗救护技能。 第二十四条处警民警到达现场后,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对警情妥善处置。处警结束后,应当及时将处警情况向110报警服务台反馈,并做好处警记录。处警结果需要制作法律文书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五条对正在发生的案(事)件,最先到达现场的处警民警不足以制止或者控制局面的,应当立即将案(事)件情况报告110报警服务台。110报警服务台应当按照工作预案,迅速调集、指挥有关警种、部门赶赴现场增援或者进行布控查缉。 第二十六条对接报的跨区域的重大案件,需要进行布控查缉的,110报警服务台在指挥本地警力处置的同时,可视情将情况报告上级公安机关或者通报有关地区公安机关。 有关地区公安机关在接到上级公安机关指令或者案发地公安机关的通报后,应当迅速按照工作预案,落实有关查缉措施,提供必要的协助,并随时与案发地公安机关或者本地公安机关110报警服务台保持联系。 第二十七条对涉及外籍人员的警情,处警人员除按规定进行处置外,应当及时报告110报警服务台,由110报警服务台及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外国人管理部门派人协助开展处置工作。 第二十八条处警民警使用武器、警械时,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等有关规定。 第四章受理求助 第二十九条110报警服务台受理求助的范围: (一)发生溺水、坠楼、自杀等状况,需要公安机关紧急救助的; (二)老人、儿童以及智障人员、精神疾病患者等人员走失,需要公安机关在一定范围内帮助查找的; (三)公众遇到危难,处于孤立无援状况,需要立即救助的; (四)涉及水、电、气、热等公共设施出现险情,威胁公共安全、人身或者财产安全和工作、学习、生活秩序,需要公安机关先期紧急处置的; (五)需要公安机关处理的其他紧急求助事项。 第三十条公安机关应当积极参加政府统一领导的城市应急处置工作,并配合有关部门充分履行职责,为社会提供服务。 第三十一条对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以外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人身或者财产安全的紧急求助,110报警服务台应当派警进行先期处置,同时通报相关部门或者单位派员到现场处置。在相关部门或者单位进行处置时,公安机关处警人员可以予以必要的协助。 第三十二条对于公安机关职责范围以外的非紧急求助,110报警服务台接警工作人员应当告知求助人向所求助事项的主管部门或者单位求助,并视情予以必要的解释。 第三十三条承担城市应急处置主叫号码任务的110报警服务台接警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将公安机关职责范围以外的报警求助电话转到相关单位处置。 第五章受理投诉 第三十四条110报警服务台受理投诉的范围: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正在发生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人民警察各项纪律规定,违法行使职权,不履行法定职责,不遵守各项执法、服务、组织、管理制度和职业道德的各种行为。 第三十五条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部门也可设立110接诉台,直接负责接受和处理投诉。 第三十六条110报警服务台受理投诉应当如实登记,秉公查处,及时反馈。 第三十七条110报警服务台在受理投诉时,应当向投诉人问明被投诉对象的基本情况、投诉的具体内容和投诉人姓名、工作单位或者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主要情况。 第三十八条110报警服务台对投诉内容及投诉人情况应当严格保密,严禁将投诉情况泄露给被投诉对象或者其他人员。 第三十九条110报警服务台对投诉应当视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一)对正在发生的公安机关和民警在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遵纪守法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投诉,应当指令就近警力先期处置,同时通知警务督察部门进行现场调查和处理。 (二)对既往发生的公安机关和民警在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遵纪守法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投诉,应当告知投诉人向公安机关纪检、监察、信访、法制或者其他有管辖权的部门投诉,同时视具体情况移交本级纪检、监察、信访、法制或者其他有管辖权的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对110报警服务台移交的投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查处。 (三)对已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投诉或者信访问题,交由原受理部门处理。 (四)外地公安机关的民警或者其他无隶属关系的公安机关的民警在当地被投诉的,应当指令就近警力先期处置,再移送被投诉人的所属单位处理。 (五)对公安机关职责范围以外的投诉,可以告知投诉人向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投诉,并作出必要的解释。 第四十条具体承办投诉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迅速开展调查工作,及时做出处理,并在受理投诉的3日内将查处情况告知投诉人,同时抄送110报警服务台备查;如3日内未能办结的,应当及时告知投诉人办理情况。投诉人姓名、工作单位或者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不实,致使无法告知的除外。 第四十一条110报警服务台及具体承办投诉的有关部门应当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处理,防止利用投诉对民警进行诬告陷害。 第四十二条对已办结的投诉,应当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处理适当,并立卷备查。对上级公安机关交办的投诉,应当及时上报查处结果。 第四十三条上级公安机关应当对下级公安机关上报的对投诉的处理情况进行审查。如发现在事实认定、办理程序、处理结果等方面存在错误的,应当限期予以纠正。 第六章警务保障 第四十四条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110报警服务工作人员的宗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努力做到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 第四十五条公安机关应当对110报警服务台接处警工作正常运转所需编制及人员、装备、经费给予必要的保障。 第四十六条110报警服务台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本级公安机关各类紧急突发案(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预案,并报上级公安机关备案。 第四十七条公安机关应当组织有关警种、部门开展处置各种案(事)件的预案演习,增强各警种之间的协调配合能力,提高公安机关快速反应能力和整体协同作战能力。 第四十八条110报警服务台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政治、业务素质,身体健康,熟悉公安工作基本法律法规和公安业务常识,有较强的分析判断、综合归纳和指挥协调能力,熟悉处警区域自然情况和警力分布情况,熟悉各类案(事)件的处置工作预案,能够熟练操作110报警服务台相关设备。 第四十九条公安机关应当加强110报警服务台工作人员的政治、法律学习和业务技能培训,经常开展岗位练兵和业务考核,提高接处警民警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第五十条110报警服务台工作人员属于在编民警的,应当在公安机关内部定期轮岗。 第五十一条110报警服务台应当装备接警、录音系统,有线、无线指挥调动系统,公安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地图),相应的信息查询终端和必要的办公设备、交通工具,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保证设备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第五十二条110处警单位应当按照规定配备交通、通讯工具、枪支、警械、防弹背心及绳索、急救包等警用装备和救援器材。110专用警车应当统一喷涂标志,并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 第七章奖励与处罚 第五十三条110报警服务台、处警单位和接处警民警在工作中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的,根据有关规定按程序予以奖励。 第五十四条110接处警民警违反本规则情节轻微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造成工作重大失误或者产生严重后果的,应当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五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可以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则实施细则,并报公安部备案。 第五十六条本规则由公安部负责解释。
『叁』 公安机关接处警工作流程警务信息平台工作流程
报警人-出警-打架、盗窃、其它等(劳资、经济纠纷移交有关部门处理。民事纠纷现场民警调解,不能调解进入下一步)-带回所-警务信息平台初步登记-移交治安或刑侦-做笔录-拿好回执单-离开-等待结果(或后期配合)。
依据《110接处警工作规则》规定110接警的流程如下:
1·110接警工作实行“一级接警”,即统一由城市或者县(旗)公安局110报警服务台接警。
2·110报警服务台接到报警后,根据警情调派警力进行处置。对危及公共安全、人身或者财产安全的紧急案(事)件,应当在派警处置的同时,立即向分管负责人报告,并向业务主管部门通报。
3· 110处警工作实行“一级处警”和“就近处警”、“分类处警”相结合的处警原则;特大城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处警机制。
4· 处警民警到达现场后,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对警情妥善处置。处警结束后,应当及时将处警情况向110报警服务台反馈,并做好处警记录。处警结果需要制作法律文书的,按有关规定办理。
(3)接出警常用法律知识扩展阅读
110报警服务台受理报警的范围:
(一)刑事案件;
(二)治安案(事)件;
(三)危及人身、财产安全或者社会治安秩序的群体性事件;
(四)自然灾害、治安灾害事故;
(五)其他需要公安机关处置的与违法犯罪有关的报警。
『肆』 110接警员考试试题,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语文基础知识,还有基本的生活法律常识,警察认识
知识就是那些,其实还是平时积累最重要。
『伍』 110接处警规则不属于法律吗
公安局自己制订的110接处警规则只是规章制度,不属于法律。
『陆』 案件接处警是什么意思
案件接处警是指警方在接到报警后,派出警察来处理警务的情形。通常情况下110报警服务台接到报警后,会根据警情调派警力进行处置。
根据《110接处警工作规则》第十五条110报警服务台接到报警后,根据警情调派警力进行处置。对危及公共安全、人身或者财产安全的紧急案(事)件,应当在派警处置的同时,立即向分管负责人报告,并向业务主管部门通报。
(6)接出警常用法律知识扩展阅读:
《110接处警工作规则》第二十二条110处警工作实行“一级处警”和“就近处警”、“分类处警”相结合的处警原则;特大城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处警机制。
第二十六条对接报的跨区域的重大案件,需要进行布控查缉的,110报警服务台在指挥本地警力处置的同时,可视情将情况报告上级公安机关或者通报有关地区公安机关。
有关地区公安机关在接到上级公安机关指令或者案发地公安机关的通报后,应当迅速按照工作预案,落实有关查缉措施,提供必要的协助,并随时与案发地公安机关或者本地公安机关110报警服务台保持联系。
『柒』 110接处警工作规则的第五章
受理投诉
第三十四条 110报警服务台受理投诉的范围: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正在发生的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公安机关督察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人民警察各项纪律规定,违法行使职权,不履行法定职责,不遵守各项执法、服务、组织、管理制度和职业道德的各种行为。
第三十五条 公安机关警务督察部门也可设立110接诉台,直接负责接受和处理投诉。
第三十六条 110报警服务台受理投诉应当如实登记,秉公查处,及时反馈。
第三十七条 110报警服务台在受理投诉时,应当向投诉人问明被投诉对象的基本情况、投诉的具体内容和投诉人姓名、工作单位或者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主要情况。
第三十八条 110报警服务台对投诉内容及投诉人情况应当严格保密,严禁将投诉情况泄露给被投诉对象或者其他人员。
第三十九条 110报警服务台对投诉应当视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一)对正在发生的公安机关和民警在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遵纪守法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投诉,应当指令就近警力先期处置,同时通知警务督察部门进行现场调查和处理。
(二)对既往发生的公安机关和民警在依法履行职责、行使职权、遵纪守法等方面存在问题的投诉,应当告知投诉人向公安机关纪检、监察、信访、法制或者其他有管辖权的部门投诉,同时视具体情况移交本级纪检、监察、信访、法制或者其他有管辖权的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对110报警服务台移交的投诉,有关部门应当及时查处。
(三)对已通过其他渠道进行投诉或者信访问题,交由原受理部门处理。
(四)外地公安机关的民警或者其他无隶属关系的公安机关的民警在当地被投诉的,应当指令就近警力先期处置,再移送被投诉人的所属单位处理。
(五)对公安机关职责范围以外的投诉,可以告知投诉人向有关职能部门进行投诉,并作出必要的解释。
第四十条 具体承办投诉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迅速开展调查工作,及时做出处理,并在受理投诉的3日内将查处情况告知投诉人,同时抄送110报警服务台备查;如3日内未能办结的,应当及时告知投诉人办理情况。投诉人姓名、工作单位或者家庭住址、联系方式不实,致使无法告知的除外。
第四十一条 110报警服务台及具体承办投诉的有关部门应当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客观公正地进行调查处理,防止利用投诉对民警进行诬告陷害。
第四十二条 对已办结的投诉,应当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程序合法,处理适当,并立卷备查。对上级公安机关交办的投诉,应当及时上报查处结果。
第四十三条 上级公安机关应当对下级公安机关上报的对投诉的处理情况进行审查。如发现在事实认定、办理程序、处理结果等方面存在错误的,应当限期予以纠正。
『捌』 如何快速高效开展110接处警工作
公安机关要加强接处警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巡防工作实战需要,通过开展“大练兵”活动,切实解决民警和协警体能素质、处警质量、内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完善训练形式和方法,将日常训练与巡逻防范实战相结合,重点苦练六项巡逻基本功,有效提高全体民警和协警处置各类事件的能力和调处纠纷、化解矛盾的水平,进一步强化对辖区社会面的驾驭防控能力。
一、练懂法基本功。在一线民警每周的业务学习中要将《人民警察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巡逻勤务技能手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作为学习重点,重点掌握,熟知熟记,做到学以致用。同时,民警应熟知《人民警察使用警械和武器条例》、《巡逻盘查基本程序》等盘查、盘问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并定期组织测试,以提高全体民警和协警的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执法意识。
二、练知情基本功。在每日交接班时坚持讲评制度,以培养和提高民警和协警多渠道获取警情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当班民警和协警要知晓《每日警情提示》内容,包括哪些是案件多发地区、案件多发部位、案件多发时段,以及发案的规律、特点、趋势等,及时掌握巡防工作重点,真正做到“带着警情上街,带着警情巡逻”,从而提高打击街面犯罪的精确度,提升巡防工作成效。
三、练识路基本功。强化“识路”培训,提高接处警快速反应能力和堵截成功率。即熟知辖区道路、标志性建筑物及重点单位名称、位置,熟悉街巷、居民区内楼号分布情况、地形情况,110民警要成为辖区的“活地图”。一是按图练,将辖区地图悬挂在各基层所队办公室,方便民警和协警随时对照地图查看,加强记忆;二是驾车练,当班民警和协警要在巡逻工作中,强化驾驶巡逻车频繁穿行于辖区的大街小巷的能力,全面熟悉辖区每条道路;三是实战练,民警和协警要在接警过程中认真察看地形,将老地名、新地名与实际地点统一起来,确保接处警工作一步到位。
四、练体能基本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根据巡逻工作特点,严格按照《公安民警体育锻炼达标标准》要求,组织备勤民警和协警隔天进行一小时的以力量、速度、灵敏、耐力等身体素质为主的体能训练,重点进行跳绳、跑步、器械、擒拿格斗、俯卧撑、引体向上等专项体能训练,并利用空闲时间组织民警开展篮球、乒乓球、登山等形式多样的带有娱乐性的体能训练,营造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和警营文化,使民警和协警在健康快乐中达到增强体能素质的训练目的,有利于提高作战能力。
五、练能说基本功。针对日常工作中打架纠纷、邻里矛盾、扰民等软性警情较多的实际,重点强化了民警和协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训,要求民警和协警必须练好“能说”基本功。一是发动民警博览群书,了解群众的日常礼仪;二是要求民警熟悉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合同法,劳动法,交通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的基本内容,在处置警情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说服教育效果;三是总结经验教训,要求民警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以锻练民警的语言表达能力,并要求民警对调处的每起纠纷都要认真分析成败之处,特别是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提高。
六、练战术基本功。为提高民警和协警单兵警务战术技能,把盘查、搜身、查缉、带离等训练内容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在繁华闹市练辨别,在实地街巷练盘查,在居民楼道练查缉,进一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民警盘查发现、现场处置和应变的能力,以强化民警和协警的安全防范意识、战术协同意识。
『玖』 借《论语》谈如何做好接处警
■演讲台口述:李沂瑞(江苏省宿迁市公安局黄河派出所民警)
整理:王 军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就是说君子之根本是专心打好基础,基础牢固了,“道”也就产生了。对接处警工作而言,就是打基础,只有夯实公安工作的根基,才能做好接处警工作。近些年来,一线接处警民警的政治理论修养、法律知识水平以及群众工作能力,虽有所提升,但仍必须作为长期性工程常抓不懈,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环境,才能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期待。一线民警只有不断学习,打好根基,才能做好接处警工作。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就是说如果刑罚不能适用得当,人们将无所适从。假如一线民警在接处警过程中,不能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不但会影响执法公信力,也使政府的威信降低,长此以往,提高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将无从谈起。所以,在接处警工作中,一线派出所民警必须立足本职,恪尽职守,以公平正义理念为指导,在接处警工作中,以法析案,以案析法,在处理纠纷与简易治安案件中使双方明白:只有在法律的框架内依法办事,才能真正解决矛盾。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察言观色”的本义就是观察别人说的话、脸上流露的气色,以决定自己该采取的行动。做好接处警工作是良好警民关系的基础,要做好接处警工作首先必须了解群众心理,了解和掌握群众真实需求。首先,这就要求接处警民警在工作时多走、多说、多问,注意了解和掌握现场情况,分清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其次,必须懂群众语言,要充分学习当地乡规民俗、风俗习惯,运用群众认可的语言与群众沟通。必须懂沟通技巧,处理矛盾纠纷不能僵化教条,必须灵活运用俗语、谚语、典故各种技巧与群众进行平等的拉家常式交流,才能使公安民警被群众信赖,执法办事才能让群众放心。掌握说话技巧,才能在短时间内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处理问题时就能做到游刃有余。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句话的大意是,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在接处警工作中,要注重从 “小节”、“小事”做起,规范着装与出警装备,改进工作态度和办事效率,积极主动地察民情、解民忧、保民安、暖民心、树形象,不断拉近警民关系。出警时一是要树立良好的警容风貌,细节决定成败,警容关乎形象,只有严格规范我们的警容风纪,做好出警时单警装备的佩戴,才能在出警时让人民群众感受到警徽下正义的威慑力。二是端正服务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带怒气的批评,引来的反应也是怒气;带讥笑的批评,引来的反应是不服气,每个人都需要理解和关心,尤其是在十分郁闷、十分无助的时候,一个微笑的眼神、一句关心的问候、一种换位的思考,就能给他们带来温暖和舒心,从摆正态度开始,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你的真心与诚意。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这句话的大意是,必须坚持以德服人,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一个团队或组织,从行为上,自己必须身体力行,成为表率。《论语》中所提的“仁、义、礼、智、信”诠释着人生全部,它教给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获取成绩并获得快乐,让我们找到个人的人生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一线民警接处警工作压力繁重,许多时候面对的都是社会上的各种矛盾纠纷,同时承接着许多并不属于公安管辖范围内的工作,但是,我认为,立足岗位,见事就管、见困难就帮,从点滴小事做起,把点滴小事做完美,尽自己所能,把不断地给群众带来满意与快乐作为接处警工作的准绳,才能在工作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心存大爱,才能与幸福结缘。
『拾』 浅谈如何做好接处警中醉酒人员的处置工作
所谓醉酒,是指由于饮酒过量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或者处于麻痹状态,不能正确表达,不能辨别是非,对自己行为性质和后果不能准确认识和辩认,同时也不能控制或者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极有可能对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造成实际危险或者构成严重威胁的情形。醉酒从后期表现形式上可分为兴奋期,共济失调期和昏睡期,在处警中这几种情况都可能会碰到,而且在处置中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招致群众围观,侵害当事人合法权益引起控告或袭警等行为发生。 一、当前接处警中在处置醉酒人员时存在的问题。 一是处警人员存在胆怯害怕心理。由于以前在处理这类警情中出了很多问题,再加上醉酒人员大多具有举止失控,辨别控制能力差,记忆力下降甚至失忆,易激怒、攻击性强等特点,确实难以劝解控制,所以一接到涉及醉酒人员的警情,我们接处警人员第一反应就是认为碰到了麻烦棘手的警情,首先从心里惧怕胆怯,导致能推诿的尽量推诿,能敷衍的尽量敷衍,不敢依法依规处置,从而引起报警人、当事人不满或侵害醉酒者本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二是处置方法不科学,自我保护意识差。在处警过程中,处警民警到达现场后不能根据醉酒者的实际状况迅速做出准确判断,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置措施,以在短时间内对现场和醉酒人员进行有效控制,更有处警人员到现场后因处置方法不对与醉酒人员发生冲突,反而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这样极易引起周围群众围观,对我们热嘲冷讽,损害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形象;甚至发生醉酒人员借酒耍疯引起袭警事件,危及我们处警人员的人身安全和执法威信。 三是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规定统一处置场所和工作流程,给我们工作带来不便。《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十五条和《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三十七条都规定了醉酒的人在醉酒状态中,对本人有危险或者对他人的人身、财产或者公共安全有威胁的,应当(可以)对其采取保护性措施约束至酒醒;可以使用约束带或警绳等进行约束,但不得使用手铐、脚镣等警械;在约束过程中,应当注意监护。这中间没有规定具体的约束方法、实施步骤和放在什么场所实施监控。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举止失控的醉酒人员往往具有强烈的反抗性、对抗性,在约束对抗过程中容易发生因主观意志以外的原因造成对醉酒人员身体的伤害,比如说在挣拉推扯中拧坏胳膊,发生撕扯时损坏表皮组织等,这些问题是难免的,但责任该谁负;再加上我们各基层单位根本没有专门监控这类人员的场所,在其被约束过程中因其自身挣扎原因造成的伤害由谁负责等一系列问题困挠着大家,因此导致了大家在处置这类警情中束手束脚的尴尬境地。 二、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是基层处警民警对相关法律法规不掌握,运用不熟练。我们在处警过程中,由于本身法律基本功不扎实,对求助警情中的醉酒人员该如何保护,对醉酒的违法犯罪嫌疑人如何依法予以处置的相关法律法规往往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从而导致在处警过程中不仅没有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增加执法手段,理直气壮地树立执法威信,反而产生畏难胆怯心理,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二是对现场判断识别能力和实战技能水平不过硬,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在处置涉及醉酒人员的警情中,民警到达现场后,不能根据现场情况和醉酒人员所处状态快速作出准确判断,以采取有针对性地处置措施,从而有效控制事态扩大。另外在处置醉酒人员闹事或违法犯罪过程中,民警要及时实施抓捕、控制,而往往因我们民警的体力达不到控制对方要求,没有良好的擒敌、抓捕实战技能,从而不能在短时间内对醉酒者进行保护性约束或及时制止其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因处警人员证据意识不强,取证不及时、不全面,导致事后被动。在处置过程中,由于醉酒者辨别、控制、记忆能力下降,对抗、攻击性增强等原因,很容易引起醉酒者本人或其它当事人的伤亡,甚至引发暴力袭警等案事件。而我们一些处警民警证据意识不强,不能及时全面对处警过程利用照相、摄相、录音等手段将醉酒者及现场情况予以固定,或及时通知其家属,邀请其它见证人到场见证处置过程,从而导致事后由于没有证据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使我们处于被动地位。 三、对症下药,切实做好接处警中醉酒人员的处置工作。 接到涉及醉酒人员的警情后,应带齐处警装备(包括用于约束的约束带、警绳,取证用的执法记录仪及通迅工具等)及时赶到现场,快速掌握现场情况,根据醉酒状态,迅速作出准确判断,对症下药,以采取有效的处置措施。 (一)对待轻度醉酒胡言乱语兴奋型有潜在危险的,要做好引导看护工作。有些人醉酒后没有完全失去控制、辨别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喝洋了,酒醉心里明的那种。但由于饮(醉)酒使其兴奋,表现在语言增多,夸夸其谈,举止轻浮,粗鲁无礼,具有逞强好胜,随意挑衅,对自认为看不惯的人、事、物和外界刺激容易引发攻击行为,对周围公共安全具有潜在危险,往往是周围被其挑衅的人报警求助。我们碰到这种情况后,在处置过程中要根据醉酒人的要求,通过“满足”他的需求做好引导劝解工作。因为这些人在这种状态下都处在一种发泄心理,在不断地吹棒自己,想得到别人对他的认可、尊重,想找一种天下老子第一的感觉。这时我们要因势顺导,给他说些好听的,对他所说的一切予以肯定,不能因听不惯他瞎吹而对其予以反驳,更不能威胁、吓唬、训斥,因为这时他什么都不怕,就希望有人和他抬杠,这样会使他更加兴奋,受到刺激后反而有可能导致其行为举止更加放肆;我们通过陪他“聊天”先稳住他,控制他把对自己和周围公共安全潜在的危险转化成现实危害的同时,再想法通知其家人或对其有震慑力的单位领导、同事来帮助劝解、看护或根据《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第三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让他们将其领回看管。 (二)对待行为举止高度失控正在实施违法犯罪具有现实危害型的,坚决依法予以强制约束。部分人由于醉酒导致神经共济失调,完全失去控制、辨认、记忆能力,其行为举止高度失控,处在危险不可控状态,且本人毫不知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酒疯子中的武疯子。这时,醉酒者一般表现为大吵大闹,挑衅性强,随意打人毁物,对周围事物浑然不顾;更有甚者,手持凶器到处行凶,见人就打,见物就砸,对其本人和他人的人身、财产或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在处警过程中大可不必产生危难情绪,应在加大取证力度,保证警力、约束工具达到绝对控制标准的同时,依法及时通过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终止醉酒者对其本人和他人、公共安全造成的危害。因为除《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对醉酒者的约束、处罚措施外,《刑法》第十八条,第二百七十七条分别规定了醉酒的人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和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应负的刑事责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根据现场醉酒的人数和醉酒者的身体状况来调配我们的警力,若第一处警人员力量明显不够,要及时通过指挥中心再次调度警力增援。其次是对醉酒者的违法行为进行劝解、制止。可能这时的劝解、制止并不起作用,他们反而会因警察的到来更加肆无忌惮,但我们到现场后一定要做这项工作,当然不要与其产生正面冲突,防止袭警事件发生,最好能当着围观的人或其家属的面做,并拍照、录音、录像取证,若劝解、制止真不起作用,待警力、约束工具备齐后,分人分组对醉酒者实施约束控制,这时就要求我们利用日常学习掌握的抓捕、捆绑技能,在短进间内制伏醉酒者,并确保约束得住。从醉酒到酒醒的时间,因人、醉酒程度不同可能情况各异。第三就是要做好约束期间的监护工作。最好放在有监控设施的房间里进行约束,以防止在这期间因其自身挣扎等原因造成其本人身体伤害事后找我们扯皮,也可以想法找到其单位或家属到场负责看护或领回看管。另外,在约束期间,我们应做到人性化执法,不得使用手铐、脚镣等警械,并全程监护,一旦确认其酒醒立即解除约束。 (三)对酒精中毒麻痹昏睡型的,要做好救助、查找工作。部分醉酒者由于酒精中毒,大脑处于麻痹状态,神志不清,浑身无力,就是我们常说的乱醉如泥、不省人事的那一种。这种醉酒者与前两种恰恰相反,他们一般浪到哪儿算到哪儿,然后不管是街头、路旁还是楼梯间便倒头大睡或躺在地上哼哼唧唧,一般同行的人或其它行人见后会报警求助于公安机关。我们到现场后,首先要迅速将他们移到安全地带,对于无法坐立的,尽量让其侧躺,严禁仰卧,以防窒息。其次是分情况予以及时求助。对于面色苍白,神志无感,跌倒摔伤有明显伤痕的,快速通过120急救找来医生实施急救;对于只是晕迷不醒没有危险的,要询问同行的人,找周围的人进行辨认或通过查验随身携带的手机、身份证件等物品取得醉酒者的信息,以便与其家属、亲戚、朋友、同事、单位取得联系,通知其领回看护;对一时查不出来醉酒者信息的,要领回单位看护,千万不能让醉酒者留在原地自己醒酒,以防止出现冻死、发病死亡等意外情况,因这种处理方式导致公安机关成为被告的事件己经发生过。第三是妥善登记保管好醉酒者的随身物品。为防止醉酒者随身携带的物品发生丢失、被盗,导致事后被动,处警时应尽量查清其随身物品的品种、数量,尤其是手机、现金等物品,要进行当场登记,请现场见证人签字证明。总之,处置涉及醉酒人员的警情,情况复杂多变,处警民警一定要不怕苦,不怕脏,机智灵活,依法处理,以有效保护醉酒者本人、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