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法律知识培训
㈠ 关于普及法律知识的家长心得体会
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自己和家人的权利!
至少在发生有的事情的时候可以回在第一时间答“自救”,并且能使自己的权利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而且了解有些法律的细节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至少自己不会冲“被害者”变成“侵权者”或者“加害者"。
总之很重要
㈡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
目前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十二三岁的少年犯罪持续增长。少年犯罪给家庭带来灾难,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在家庭中对子女进行法制教育,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子女成才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那么,在家庭中如何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呢?首先,要让孩子知法。这一教育,应从小抓起,让孩子及早了解 有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与家庭生活、孩子学习成长以及社会生活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法律,如义务教育法、青少年保护法、计划生育法、兵役法、民事诉讼法、婚姻法等。并让孩子了解这些法规中与孩子直接相关的有关条款和要求,让孩子知道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哪种行为是合法的,哪种行为是违法的,划清守法与违法的界线。 其次,要让孩子知道:知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守法。所以平时要不断地教育孩子懂得法律常识,自觉遵守国家各种法律法规,绝不能视法律为儿戏,要使孩子从小成为知法守法的小公民。其三,让孩子从小学会谦让。有的孩子也懂得法律常识,而且也知道应该守法,但有时一碰到具体问题,由于斤斤计较,往往为了某一件小事而把法制观念抛到脑后,做出违法的事来。现在,有不少青少年的犯罪就是这样引发出来的。有些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人们青少年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感情容易冲动,缺少谦让,遇事不能让人三分,而是一味地斤斤计较,以致失去理智,头脑膨胀,以身试法。其四,要把法制教育的内容渗透在日常生活之中。要以生活中出现的实例,来教育孩子。
㈢ 家长与孩子一起学法律
从这次与孩子一起进行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 我获益良多
法律是一个公民赖以自我保护的武器 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可以寻求法律的帮助
法律是公民用于自我约束的警钟 只有学习法律 了解法律 才能成为一个知法 懂法 守法的公民
法律是国家发展的稳定剂 保障了国家在稳定中走向繁荣
就法律在国家政治生活 经济生活中 以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言 我和孩子决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 多看有关法律的书籍和节目 增长法律知识 更好的保护和约束自己 从而为让孩子成为国家栋梁奠定基础
㈣ 社区家长学校可以搞法律知识讲座吗
可以啊,一般情况下家长学校讲的是育儿方式和方法。
法律知识讲座,讲的内容要是和家庭有关,挺有创意的。
㈤ 向本班同学,家长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准备哪些法律
未成年保护法,侵权责任法中关于学校责任,饲养动物责任等条款,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中有关买卖合同,租赁合同的规定,继承法,婚姻法
㈥ 怎么学习法律知识保护自己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不法侵害,比如说被人敲诈、被人殴打、被人抢劫等等,一旦碰到了,怎么办呢?要教育孩子增强分辨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国家的法律都是为保护一切合法权益、惩罚各种不法行为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在合法权益受到罪犯的不法侵害时,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面临危险的时候,要机智勇敢地同犯罪分子作斗争。如果畏惧罪犯的话,就会助长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使他们有恃无恐地实施犯罪行为。
所谓犯罪的自我防范是指个人为减少被害的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方法,根据《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0条的规定,未成人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指未成年人通过加强文化修养和法律知识,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另一方面是指未成年人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应通过法律途径,及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具体来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未成年人应当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规范。
实践证明未成年人一旦养成了种种不良习性后要矫正过来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因此,未成年人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和学习中,处处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社会公共规范,遵守社会公德,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加强自我修养,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
(二)树立自尊、自立、自强的意识
(三)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未成年人只有学好知识,丰富社会生活经验,锻炼各种能力,才能对违法犯罪行为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才能分清是非,未成年人还要加强锻炼身体,增强体魄,这样有助于未成年人在遭到暴力侵害的时候,及时逃脱或者进行正当防卫,不至于受犯罪行为的随意侵害。
(四)加强未成年人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第一、要以躲避免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不提倡去同违法犯罪分子面对面博斗,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遇事不慌,然后设法摆脱或向四周的大人呼救,或拔打“110”报警。
第二、如果发现自己正在或已经受到非法侵害的就应该采取正确的途径解决。如及时向学校、家庭或者其他监护人报告,由家长、老师或学校出面制止不法侵害,也可以向公安机关或者政府主管部门的报告。
总之各位家长要切实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遇上不法侵害时,不要害怕,一定要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要敢于检举揭发,积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要坚信邪不可能压正的道理,干坏事的心总是虚的,害怕的应该是他们。
㈦ 通过开家里会的方式向家长宣传怎样学习宪法尊法守法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国家内部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的变化对宪法的发展变化起着直接作用,国际关系也对宪法发展趋势有所影响。
神圣,神圣的定义就是凌驾于一切之上不可侵犯的绝对。所以,若是按此认识去认识宪法,是非常错误的。
原因很简单,宪法若是神圣,那将人民置于何地?简单的将宪法理解为“神圣”,并以此作为一个常识,那么法律将成为一个巨大的牢笼,整个社会则被装进这个笼子。我们要切记,将权力装进法律的笼子,这里的权力很大意义上指的是个人的权力或者说不能代表人民意志的权力,提着笼子的手叫做人民。否则就类似于一些电影中出现的那种刻板的,毫无人性化的,机械化的世界。这种神圣的说法,其本质类似于祖宗之法不可改。
不管是宪法还是其他的法律,其本质只是一个工具,人民统治社会的工具。人民使用这个工具统治国家,就是依法治国,而不是法律指示人民治理国家。
但是,神圣的宪法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没错的。因为人民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其具体所指实为国家的统治阶级。而统治阶级,正是用宪法,将自己人民的身份进行确认。一个统治阶级实质上只有一部宪法,在这个意义上人民和宪法是一体的。若宪法出现本质性更改,其实际意义所指,乃是国家统治阶级的更替,也就是国家主权的掌握出现更替。
所以,当宪法出现根本性改动的时候,其本质就是政权的交替,其意义类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改朝换代。
没有神圣的宪法,只有神圣的人民。神圣的宪法,更进一步来说,神圣的法律的认识,会使人陷入教条主义。法不容情的情是私情,而不是“人情”,这个世界上只有徇私枉法,徇公是没办法枉法的。法律原本存在的意义就是出于“人情”,我们常说的以德报德、以怨报怨,所谓的“报”就是人们对法律的原始渴求,其产生的土壤就是“人情”。
总的来说,宪法其本质的属性就是民心所向,人情所系。
概念的产生
“宪法”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onstitution,本是组织、确立的意思。
古罗马帝国用它来表示帝王的“诏令”、“谕旨”,以区别于市民会议通过的法律文件。
欧洲“封建”时代用它表示在日常立法中对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的确认,含有组织法的意思。
英国在中世纪时期建立了代议制度(当然这种情况在中国先秦时期是没有的),确立了国王没有得到议会(代议机关)同意就不得征税和进行其他立法的原则。后来代议制度普及于欧美各国,人们就把规定代议制度的法律称为宪法,指确认立宪政体的法律。
“宪”、“宪令”、“宪法”等词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与“法”同义,日本古代“宪”也指法令、制度,都与现代“宪法”一词含义不同。
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时期,随着西方立宪政治概念的传入,日本才有相当于欧美的概念出现。
世界各国的早期宪法形式
1898年,中国戊戌变法时,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要求清廷制定宪法,实行日本式的君主立宪。
1908年中国清政府颁布以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为蓝本的《钦定宪法大纲》,从此“宪法”一词在中国就成为国家根本法的专用词。
世界上最早的宪法是英国的不成文宪法。
它是17世纪中期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争夺政权过程中互相妥协的产物。通过一系列逐步限制王权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宪法性法律,如《权利法案》《人身保护法》《王位继承法》《国会法》等,这些宪法性法律同政治惯例、司法判例一起构成了英国宪法,确立了英国立宪君主制政体和议会内阁制。
美国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胜利后,于1776年由各州的代表参加的制宪会议草拟了《邦联条例》,经各州批准后于1781年3月生效,成为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开创了一个成文宪法时代。1787年9月通过的《美国宪法》于1789年4月生效,这部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制度和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总统制。1791年法国制定了欧洲大陆第一部宪法,把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作为宪法的序言,在这部宪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宪法国家,但英国宪法没有制定出一部统一的,完整的成文法典,而是由各个历史时期颁布的宪法性文件,法院判例和国会惯例所组成。
美国宪法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一部成文宪法,它是以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通过的《独立宣言》和联邦条例为基础,于1787年在费城制宪会议上制定的,在资本主义国家制宪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由宪政编查馆参照1889年《日本帝国宪法》制定,内容上有“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个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