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安案件做伪证的法律责任
① 治安案件串供 作伪证怎么处理
有证据证明作伪 证的,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条规定,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六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二)伪 造、隐 匿、毁 灭证据或者提供虚 假 证 言、谎 报 案 情,影响行政 执法机关依法办案的;
② 作伪证需要负什么样子的法律责任
民事诉讼中,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刑事诉讼中,是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作伪证,意图陷害或者隐匿罪证的,会以伪证罪定罪处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刑法》第三百零七条第一款、第三款 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司法工作人员犯前两款罪的,从重处罚。
(2)治安案件做伪证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2条规定
诉讼参与人或其他人员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以及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及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具体构成妨害作证罪。
根据刑法的规定,只有在刑事诉讼中作伪证的,才构成犯罪。在民事案件中,作伪证者不构成犯罪,但是,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这是一种妨碍民事诉讼的行为,可能会受到人民法院的相应制裁。
③ 行政案件作伪证要负什么责任
是否作伪证需要法庭进行认定,作伪证的法律责任要看造成的后果,对方已经败诉,说明法版院并没有采权纳对方证人的证据,因此没有造成后果,法院不会追究其法律责任。
上诉案件规定在两个月之内必须进行审理,有特殊情况的可以推迟一个月。
④ 在对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事件中做伪证应承担哪些责任
同样以违反治安管理条例作出处罚,但很轻,一般都是批评教育
⑤ 治安案件中,如何追究作伪证的伪证人的法律责任
治安案件中的伪证责任也是治安案件。警告,
罚款,
拘留等
处罚。
⑥ 做伪证要付什么法律责任呀
《刑法》第305条规定,犯伪证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方年以上7年以下的有期徒刑。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有举证责任,对方当事人对其证据可以进行驳斥。
因此,当事人作伪证相对于刑事案件来说对案情的发展以及危害的结果要小的多,但是并不是指在民事诉讼中证人作伪证就不追究其法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
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6)治安案件做伪证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伪证后果
伪证行为,一般多多少少构成了妨害司法类的犯罪,有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对伪证者的制裁可以从轻掌握,进行批评教育则可。
如果伪证足以影响案件事实,但法官未采纳,没有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法律设计的罚款、拘留按情节适用。
如果伪证影响了法官公正裁判 ,造成了严重后果,则法律规定对个人进行1000元以下的罚款和15日以下的拘留则显得较轻(除非伪证者能证明法官故意采信了其伪证)。
由于中国的伪证罪仅为刑事诉讼中的伪证行为,此定义及为狭窄,因此,必须灵活而合理地运用刑法307条和自由裁量权等严厉地惩罚(民事)伪证者!
⑦ 治安案件做伪证后果严重吗
当然啦,不知道就好,治安,城管现在在人民群众心里已经不是治安了,最多再过30~40中国有可能出现暴乱,现在一般有事很少求助警察
⑧ 做伪证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刑事诉讼中作伪证:
《刑法》第307条的规定,以暴力、威胁贿买等方法指使他人作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帮助当事人伪造证据,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民事诉讼中作伪证的: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2条规定,诉讼参与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伪造、毁灭重要证据,妨碍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证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的;人民法院对有前款规定的行为之一的单位,可以对其主要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⑨ 治安案件中,如何追究作伪证的伪证人的法律责任
去年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了《治安管理处罚法》,今年3月1日起该法正式施行,她是对施行二十年来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全面修订。前几天本人对该法提出不同意见,有网友多有微词,现展开说明。
通读该法,本人认为由于这部法律的制订没有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过多依赖专家,在实践中不便操作执行,调整范围偏窄,处罚幅度偏轻,这是一部“软法”,由所谓“专家、学者”等“精英们”制定出的”软法“必将误国、误民。
一、她是一部“专家”的法,立法与执法、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她是一部不便操作的法。
“法律的生命于在于它的执行”,一部法律制定得再好,那只是一种书本上的法律,处在应然状态,通过法的实施,使法律从书本上的法律变成行动中的法律,从应然状态进到实然状态,这是法治的两个重要条件。然而我们的这部《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制定者,除了著名学者、专家,就是高层管理人员,这些“专家”和“学者”,往往是过多地借鉴、模仿甚至照搬、照抄西方国家“人权”理念,过于理论化、理想化,他们即使深入基层,也很难真实了解基层执法环境、真实民意以及治安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仅凭简单“移植”过来的经验和外出考察后的感性认识,忽视我们当前所处的物生活条件这一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更忽视了我国人口众多、复杂,幅源辽阔,发展不平衡和科学技术等非经济条件,召开只有“精英们”参加的所谓“专家论证会”,便仓促出台法律,造成立法与执法相脱节,容易在理论和实践中形成真空,成为阻碍法的实施的重要因素。
比如该法第六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有效措施,化解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然而保障这一原则得以顺利实行的具体条款一字未有。这就过于理想化、原则化,试问政府如何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化解社会矛盾?都什么样的矛盾需要政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