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答复的法律效力
① 不产生外部法律效力
不产生外部法律效力。不产生法律效力的意思就是该证据(文本、音像资料、证人证言、物证书证等)在法律上对当事人没有约束力,也不能被法庭采信。与法律有同等效力
法律解释:(一)立法解释
立法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区别在于对于立法解释的主体即立法机关和立法解释的对象即法律的不同理解。
在我国立法解释权属于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全国人大各部门委员会以及省级人大常委会可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法律解释的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法律解释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二)行政解释
行政解释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对于不属于审判和检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的具体应用问题以及自己依法制定的法规进行的解释。
(三)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对司法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问题所做的解释。司法解释分为最高人民法院的审判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检察解释和这两个机关联合作出的解释。审判解释和检察解释有原则性分歧时,应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或决定。承诺是合同双方在订立合同中由受要约人发出同意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它是合同成立的前提。一般来说,要约和承诺是合同中的重要环节。承诺的作出也必须符合一定的期限,否则,可能构成新要约。那么哪些承诺行为不产生法律效力?下文中,由的给您讲讲。
哪些承诺行为不产生法律效力
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
【拓展资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要约人接受要约所做的答复不发生法律效力:
(1)承诺撤回。承诺人可以发出承诺后又撤回承诺,但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
(2)承诺逾期,要约方没有认可其为承诺。
承诺生效的条件
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在法律上,承诺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1)承诺必须由受要约人向要约人作出;
(2)承诺必须在要约的有效期限内到达要约人;
(3)承诺的内容必须与要约的内容一致;
(4)承诺必须表明受要约人决定与要约人订立合同;
(5)承诺的方式必须符合要约的要求。
根据合同法第27条规定,承诺可以撤回,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
法律依据
第二十一条承诺是受要约人同意要约的意思表示。
第二十二条承诺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表明可以通过行为作出承诺的除外
第二十七条承诺可以撤回。撤回承诺的通知应当在承诺通知到达要约人之前或者与承诺通知同时到达要约人。
第二十八条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的以外,为新要约。
第二十九条受要约人在承诺期限内发出承诺,按照通常情形能够及时到达要约人,但因其他原因承诺到达要约人时超过承诺期限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因承诺超过期限不接受该承诺的以外,该承诺有效。
第三十条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有关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的变更,是对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
第三十一条承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非实质性变更的,除要约人及时表示反对或者要约表明承诺不得对要约的内容作出任何变更的以外,该承诺有效,合同的内容以承诺的内容为准。
② 我国司法解释只能由最高人民法院或最高人民检察院来解释。但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可以解释法律。这两者有什
1、两高的解释,叫司法解释,人大党委会的解释,叫立法解释。你的困扰,正好反映了我国关于法律解释的现状:普通百姓只知有司法解释,不知有立法解释。
2、我国法律解释存在如下问题:人大常委会很少行使这一职权,立法解释的数量较少,而具体运用的解释则非常活跃。(说句不好听的,不干正事!)
3、立法解释与司法解释概述
立法解释:通俗说,对某个法律现象,在实践中往往会见仁见智,以致产生法律规范在实施中的严肃性和统一性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立法机关根据立法意图对法律规范在适用中的问题进行限制或者扩张解释,以进一步明确其内涵和外延,准确地执行法律。这种解释,就是立法解释。
司法解释: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办理诉讼案件时,也会对法律规范的内涵,外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和作出判断,这种分析和判断,就是对法律规范适用的一种司法解释。司法机关对如何适用法律规范所作的解释,是正式解释的一种。在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两高就审判和检察工作如何具体运用法律、法令进行的解释即为司法解释”。
4、如前所述,立法解释是国家立法机关对立法律规范含义的解释,属于有权的法律解释中效力最高的解释。其与司法解释的最大区别在于效力及适用范围更高更广。司法解释必须服从立法解释。
5、立法解释主要形式及现状:
1、是法律草案在审议通过,立法机关所作的起草说明或者对法律草案的修改说明,当法律草案通过后,其“说明”也视为一并通过,“说明”中有关适用法律的具体解释也自然就属于立法解释的范畴;
2、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正在施行的法律的有关条款的具体含义等问题所作的解释;
3、是在国务院、两高对法律规范的行政解释和司法解释出现原则分歧或者对有关法律适用的理解不一致报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处理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立法解释。
在我国,立法解释工作长期以来总是一个薄弱环节,有权进行立法解释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法律赋予的权力“有权不用”的问题十分突出。司法解释却到处是!
6、司法解释的现状
根据立法机关的授权,“两高”在审判、检察工作中,针对具体应用法律、法令的问题,相继制定了大量的司法解释及其他具有司法解释性质的规范性文件(如批复、答复、复函等),这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有问题,特别是从司法解释的内容上看,普遍存在侵入立法领域甚至取代立法的问题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审理抢劫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在对199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63条关于“在公共交通运输工具上抢劫”规定中的“公共交通运输工具”限制解释为“……大中型出租车”,明确地把小型出租车排除在“公共交通运输工具”之外,就有取代立法解释之嫌。
7、你的困扰,就是下面的现状造成的:
(一)立法机关对立法解释工作长期疏于职守,“有权不用” 。
(二)立法机关对司法解释中存在的“越权”现象熟视无睹。
(三)有权制定司法解释的机关“重制定、轻清理”问题,而且制定司法解释缺少“章法”和监督机制。
③ 全国人大与常委会指定的法律哪个效力更高
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最高立法权,常委会是其常设机关,全国人大的高
④ 部门规章又不是法律,为什么会有法律效力呢
1、两个“法律”含义不同
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你所说的这句话,前后两个“法律”含义不一样。前者是指狭义法律,它只单指全国人大制定的规定,所以部门规章不是法律。后者“法律效力”的“法律”是指广义的法律,它包括狭义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等等,统指法律体系。
2、法律效力的广义法律范畴有现实必要性
法律效力的意义在于使司法机构在对法律事实进行法律判断时,具有合理的判断依据。狭义法律往往较为宏观,无法涵盖各方面具体事务,将整个法律体系赋予司法机构的判断逻辑里,能够使司法机构的执法更具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⑤ 非仲裁行为是否具有行政可诉性
关于理论上的探讨,我高度同意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以及其他行政机关在职权范围内对相关事件中当事人的责任认定属于行政确认的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合理正当的可诉性的意见。
关于上文作者称“法律对此没有明确的排除或禁止的规定”,我认为全国人大法工委于2005年对湖南省人大法工委以法工办复字(2005)1号的答复具有全国人大法律解释的作用,即属于法律的组成部分,已经具有法律效力。所以,并不能得出“法律对此没有明确的排除或禁止的规定”的结论,能够得出的仅仅是这个法律解释本身太荒谬,完全罔顾法律的事实,如果回顾2005年的时代背景,也许更易理解为何全国人大法工委要出面为公安机关背书。现在要推动的是,如何通过立法法的程序,明确废止该答复意见,以彻底废除该批复尚存的法律效力,排除人民法院依法对其进行司法审查的障碍。
⑥ 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与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那个效力高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都行使国家立法权,有权制定和修改法律,但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制定和修改其他法律。
根据《立法法》规定, 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没有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以外的法律之间的位阶绝非立法失误或遗忘,应解释为并无使两者有不同位阶的意图,即二者的法律效力应当是相同的。
《立法法》第七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第八十七条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第八十八条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九十七条 改变或者撤销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的权限是: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不适当的法律,有权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本法第七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有权撤销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地方性法规,有权撤销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的违背宪法和本法第七十五条第二款规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三)国务院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不适当的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它的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和批准的不适当的地方性法规;
(五)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撤销本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六)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有权改变或者撤销下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不适当的规章;
(七)授权机关有权撤销被授权机关制定的超越授权范围或者违背授权目的的法规,必要时可以撤销授权。
⑦ 全国人大决议的法律效力是什么
单纯的人大决议并无法律效力,立法性质的人大决议才有法律效力
⑧ 最高人民法院复函其法律效力相当于司法解释吗
复函抄法律效力不及司法解释广袭泛。
因为司法解释相当于最高法院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及规范性文件在司法实务领域中具体含义的阐述和下级法院在对法律理解性问题及具体操作中请示的批复,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普遍适用性,各级法院必须执行。
复函分二种。实体案件复函和纯程序性复函。
实体性复函又称具体案件复函一般指仅对下级法院(省高院)就某个个案中定性或存疑点进行答疑,一般下级法院报请时会附上审委会倾向性意见,以便最高院审核。就其效力只涉及本案。当然,最高法院会将其一系列函复汇编,供法律人士在同案或相似案中参考执行。
至于纯程序性复函是指对下级法院就司法实践中某个程序问题的复函。因为司法程序具有共性化,也较稳定,故下级法院一般就该问题均会作为依据。
⑨ 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司法解释,这种行为叫不叫立法
人大常委会所作的解释叫做立法解释,属于立法的一部分,比如对《香港基本内法》的解释,解容释的精神就是法律。广义的立法包括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部门规章、地方法规、地方规章、最高人民法院和检察院制定的司法解释。狭义的立法仅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司法解释是准立法行为,在我国是现状必不可少的一种立法行为,因为我国的社会现状过于复杂,地区发展不平衡,需要最高法院和检察院根据实践先行制定司法解释,待时机成熟时再制定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