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姓名考学承担法律责任
『壹』 教育法修订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具体有何举措
随着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进步,国家的教育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尤其是知名大学,集结了非常多国内的优秀的教育资源。这便使得无数学子挤破脑袋都想进入这些大学。他们刻苦学习,努力拼搏,都希望自己可以在高考的战役中拿下心仪的战绩。但是,在大家认真遵循社会准则的时候,有一些人枉顾规则和他人利益,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和财力来夺取别人的利益。这些人不好好学习,争取进入大学的名额,反而动一些歪心思来夺取他人的名额。
『贰』 学校老师要求学生互换名字和准考证参加考试是一种什么行为
绝对是一种违规行为,如果是国家级考试,那就是违法了。要追究刑事责任的。
『叁』 冒名顶替入学将受到法律制裁和约束,此前有过哪些受害者案例
高考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最近“陈春秀、苟晶莹先后被冒名或被顶替上大学”的事件引爆舆论,目前,苟晶事件的调查结果已经出来,处理了15名有关人员,陈春秀被顶替上大学的调查结果尚未揭晓。高考顶替者需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呢?
二、刑事责任
1 伪造居民身份证罪
冒名顶替者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使用被顶替者的姓名和身份,由此其往往可能需要伪造、变造身份证等能够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可能触犯刑法规定的伪造居民身份证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0条,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伪造国家公文和证件罪
冒名顶替者为达到顶替的目的,可能伪造、篡改录取通知书或其他国家公文或证件的,该行为可能触犯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信誉。国家机关制作的公文、使用的印章和证件是其在社会的一定领域、一定方面实行管理活动的重要凭证和手段。任何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都会影响其正常管理活动,损害其名誉,从而破坏社会管理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80条的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3 行贿罪
冒名顶替者在实施冒名顶替行为时往往需要相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协助,如果在此过程中,其向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提供财物以达到谋求顶替目的,其将因此行为触犯行贿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9条的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4 受贿罪
相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如在冒名顶替事件中向顶替者索要财物或者非法收受财物,其行为将因此触犯受贿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85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论处。
『肆』 老师安安排学生交换姓名考试违法吗
看什么考试吧,你说如果普通考试那应该是违纪吧,但如果涉嫌高考,或者升学考试等等国家公考就违法了。不仅老师违法,听从老师安排也会受到相应处分哦。
『伍』 法律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是什么
2021年1月20日草案指出,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学资格顶替入学的,或将被撤销入学资格并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至三年;已取得学位学历证书的将被撤销;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将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冒名顶替行为去年也写入了刑法修正案(十一),其中规定:盗用、冒用他人身份,顶替他人取得的高等学历教育入学资格、公务员录用资格、就业安置待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5)互换姓名考学承担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多起冒名顶替上学事件曝光引争议
近年来,冒名顶替事件时有发生,从2001年被称为中国“宪法司法化”第一案的“齐玉苓案”,到2009年的“罗彩霞案”,都曾在全国教育系统引起风波,该案被曝光后,相继出现了各地版“罗彩霞案”。
去年,山东“农家女”陈春秀、王丽丽、苟晶等反映被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系列事件相继曝光后再次将这一话题推向舆论风口。在2018年-2019年的山东高等学历数据清查工作中,有14所高校曾公示清查结果。273人在清查中被公示,其中242人涉嫌冒名顶替入学。
『陆』 替人考试承担什么责任
构成代替考试罪。依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在国家组织的考试中有代替他人考试等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可以按代替考试罪追究刑事责任。
【法律分析】
代替考试罪是刑法规定的犯罪行为之一,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和刑事处罚。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如职称考试、驾驶证考试、研究生考试、高考、司法考试、会计师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在现实生活中公民提升学历、考取资格证书都需要进行考试的,而有些人为了能顺利通过考试,会找其他人代替其考试,而这种行为是违法犯罪的。国家教育考试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方式,事关社会公平正义、诚信体系建设和每名考生的切身利益。考试作弊入刑定罪,以法律手段对考试作弊行为予以严厉打击,坚决维护国家考试的严肃性,体现出法律维护社会诚信和公平竞争的强烈价值指向,必将对考试作弊行为起到极大震慑作用。希望广大考生文明应考、诚信应考,营造良好考试环境。希望社会各界关心考试工作,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秩序和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八十四条 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第二百八十四条之一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第一款规定的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柒』 以前双方同意互换姓名去当兵上学现在一方反悔怎么办
摘要 你好,以前双方同意互换姓名去当兵上学,现在一方反悔你也没有办法,而且互换姓名去当兵侵犯了双方的姓名权,是违法行为。
『捌』 冒名顶替他人上大学 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是犯罪,根据法律观点,犯的是什么罪
属于的,犯了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
依据《中华人民版共和国刑法》第二权百八十条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8)互换姓名考学承担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冒名顶替他人的相关要求规定:
1、姓名权侵害主要表现在他人干涉、盗用、假冒,如发现上述情形,权利人可以要求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害等。
2、侵权法关于诉讼时效,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
『玖』 法律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具体有什么处罚
1月20日消息,“法律拟明确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引网上关注。据报道,针对社会关切,20日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教育法修正草案拟进一步明确冒名顶替入学相关行为的法律责任。
草案指出,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学资格顶替入学的,或将被撤销入学资格并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至三年;已取得学位学历证书的将被撤销;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将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9)互换姓名考学承担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冒名顶替入学法律责任,越明确越有力
多年来,冒名顶替入学事件频发。由于法律条文不够明确清晰,在法律责任的追究上存在一定的难点。有的案子,只能以侵犯被顶替者的受教育权说事,欠缺惩处力度。惩处不到位、没力度,就难以让铤而走险者忌惮。要遏制冒名顶替歪风,必须让法律刚起来,法律条文完善起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后,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隐瞒事实真相等欺骗手段,冒用他人姓名和入学资格顶替入学的,或将被撤销入学资格并责令停止参加相关国家教育考试一至三年;已取得学位学历证书的将被撤销;已经成为公职人员的,将依法给予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显然,这是对冒名顶替上学当事人予以法律惩戒的必有之举。某种意义上,这一次必要的完善,填补了法律条文上的空白。
『拾』 考取大学不想上和同学互换名字让同学去合法吗
考取大学不想上和同学互换名字让同学去合法吗?我觉得这样是不合法的,如果自己考上大学了,还是自己去上考上大学了,为什么不上了上了会让你节后找工作对今后的工作会更有利,有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