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法典的法律知识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法典《,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抄大三次会议表袭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法典的法律。
作为中国第一个用“法典”命名的法律,它将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网络全书”。它将守护着每位公民的生老病死,它也霸道的将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物权法等相关法律不再保留。但是它却由之前的法律合并而成的。其中包括了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家庭婚姻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以及附编,总共1260条。
不管是衣食住行,生产经营,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我们每天都将与它打交道。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社会,它都给每个公民带来了崭新的体验。
1、为人事权利提高保护,这是史上第一个将人格权独立成编的法典。不仅仅是将以往人格权利的整理,而是对人格权利的全面保护。
2、为家庭和谐提升助力。法律更周全的保护了家庭的和睦。
3、为社会治安增添光彩。对于人民需求保持高度敏感性,新增内容不少是针对舆论以及热议的立法回答,中国社会治理得到了有效提升。
2. 明代的主要法典是什么
大明律》是明朝的基本法典,历时三十年才修订完成,并于洪武三十年颁布实施。《问刑条例》是在《大明律》颁布实施近一百年以后,为了弥补“律有不载”的情况而制定的单行刑事规范
3. 明正法典是什么意思
就是公开的严格按照法律条款来执行刑法,绝不徇私
4. 什么是法典,旧中国的民法典,新中国得明法典发展
以前称之为法典,现在我们叫宪法,宪法是高于法律的。
5. 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法律法典有哪些
1、《法经》
战国李悝制定,共六篇,分别为《盗法》、《贼法专》、《囚法》(亦作《网属法》)、《捕法》、《杂法》、《具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以先秦法家“法治”、“重刑”思想为指导,参考、总结、吸收前代各个政权的立法经验,取得了空前的最高立法成就。在中国古代法制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法经》作为一个开创法制建设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对后世的立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成为秦国商鞅变法制定秦律的直接蓝本,而且也为后世的魏晋南北朝等各代立法所宗。从这个意义上说,《法经》是中国古代成文法典之源,开创了中华法系独树一帜的立法先河。
2、曹魏《新律》
①改《具律》第六为《刑名》第一,突出了法典“总则”的性质与地位,并使之名副其实,堪称我国古代法典篇章体例结构的重大创新;
②精简“旁章科令”,增加法典篇目,突出了基本法典的主导地位,也使其篇目分类更为系统、条理、规范,推动了立法技术的进步;
③明令废止旧刑罚体系,确立新五刑制度,不再包括汉代的宫刑和斩右趾刑,标志肉刑已不再作为法定刑罚列入国家法典;缩小了族刑连坐范围。这些规定显然是刑罚制度方面的一种历史进步。
3、西晋《泰始律》
4、北朝《齐律》
6. 相关法律知识
相关法律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有关内容的规定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或者开工报告未经批准擅自施工的,责令改正,对不符合开工条件的责令停止施工,可以处以罚款。
第六十五条发包单位将工程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的,或者违反本法规定将建筑工程肢解发包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
超越本单位资质等级承揽工程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以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未取得资质证书承揽工程的,予以取缔,并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
以欺骗手段取得资质证书的,吊销资质证书,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建筑施工企业转让、出借资质证书或者以其他方式允许他人以本企业的名义承揽工程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对因该项承揽工程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造成的损失,建筑施工企业与使用本企业名义的单位或者个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六十七条承包单位将承包的工程转包的,或者违反本法规定进行分包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承包单位有前款规定的违法行为的,对因转包工程或者违法分包的工程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造成的损失,与接受转包或者分包的单位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第六十八条在工程发包与承包中索贿、受贿、行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构成犯罪的,分别处以罚款,没收贿赂的财物,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处分。
对在工程承包中行贿的承包单位,除依照前款规定处罚外,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
第六十九条工程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或者建筑施工企业串通,弄虚作假、降低工程质量的,责令改正,处以罚款,降低资质等级或者吊销资质证书;有违法所得的,予以没收;造成损失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工程监理单位转让监理业务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责令停业整顿,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资质证书。
7. 司法考试明朝法律的总结
十二、明(1368-1644)[1]
(一)立法
1、《大明律》
太祖时编修颁行,共计7篇30卷460条。它一改传统刑律体例,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格局,其律文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成为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
2、《明大诰》
(1)太祖朱元璋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例整理汇编,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导”,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具有与《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
(2)集中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一般都加重处罚,滥用法外之刑,“重典治吏”。
(3)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每户人家必须有一本大诰,科举考试中也列入大诰的内容。明太祖死后,大诰被束之高阁,不具法律效力。
3、《大明会典》
(1)英宗时开始编修,孝宗弘治十五年初步编成,但未及颁行。武宗、世宗、神宗三朝重加校刊增补。
(2)基本仿照《唐六典》,仍属行政法典,起着调整国家行政法律关系的作用。
(二)罪名、刑罚与刑罚原则
1、奸党罪与充军刑
(1)“奸党”罪
该罪无确定内容,实际是为皇帝任意杀戮功臣宿将提供合法依据。
(2)充军刑
在流刑外增加充军刑,并有本人终身充军与子孙永远充军的区分。
2、从重从新与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原则
(1)实行刑罚从重从新
(2)“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1对于贼盗及有关钱粮等事,明律较唐律处刑为重,此即“重其所重”原则。
2对于“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一般性犯罪,明律处罚轻于唐律,此即“轻其所轻”的原则。
(三)司法制度
1、司法机关
皇帝以下之中央司法机构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一改隋唐以降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体系。
(1)刑部
增设十三清吏司,分掌各省刑民案件,加强对地方司法控制;
(2)大理寺
掌复核驳正,发现有“情词不明或失出入者”,驳回刑部改判,并再行复核。如此三改不当者,奏请皇帝裁决。
(3)都察院
掌纠察。主要是纠察百司,会审及审理官吏犯罪案件。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都察院司法执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复核或审理直隶、各省及京师职官犯罪案件;
2复核或审理直隶、各省及京师斩绞监候案件;
3奉旨监察御史巡按直隶、各省地方,对职官犯罪奏闻皇帝裁决,民人案件或亲审或交两司审理,“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中央上述三大司法机关统称“三法司”。对重大疑难案件三法司共同会审,称“三司会审”。
(4)地方司法机关
1分为省、府(直隶州)、县三级。
2沿宋制,省设提刑按察司有权判处徒刑及以下案件,徒刑以上案件须报送中央刑部批准执行。
3府、县两级仍是知府、知州、知县实行行政司法合一体制。
◎越诉受重惩。
4在各州县及乡设立“申明亭”,张贴榜文,申明教化,由民间德高望重的耆老受理当地民间纠纷,加以调处解决。
2、管辖制度。
(1)明朝在交叉案件的管辖上,继承唐律,同时实行被告原则,减少推诿。
(2)实行军民分诉分辖制
1凡军官、军人有犯,“与民不相干者”,一律“从本管军职衙门自行追问”。
2“在外军民词讼”有涉“叛逆机密重事”者,允许“镇守总兵参将守备等官受理”。
3若军案与民相干者,由管军衙门与当地官府“一体约问”。
◎反映出明代军事审判程序的健全与管辖制度的完善。
3、廷杖与厂卫。
(1)廷杖
即由皇帝下令,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在朝堂之上杖责大臣的制度。
朱元璋在位期间曾将工部尚书薛祥杖杀于朝堂之上。明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刘瑾秉承皇帝旨意,“始去衣”杖责大臣,使朝臣多有死者。嘉靖年间因群臣谏争“大礼案”,被杖责的大臣多达134人,死者竟有16人。
皇帝法外用刑,加深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对法制实施造成恶劣影响
(2)“厂”、“卫”特务司法机关
既是明代司法的一大特点,又是有明一代的一大弊政。
厂卫,多由宦官充当,干预司法始于太祖时期。到明后期,厂卫特务多达十余万,严重地干扰了司法工作。
1奉旨行事,厂卫作出的裁决,三法司无权更改,有时还得执行。
2非法逮捕行刑,不受法律约束。
4、诉讼制度
◎明代的会审制度
(1)九卿会审
又称“圆审”。是由六部尚书及通政使司的通政使,都察院左都御使,大理寺卿九人会审皇帝交付的案件或已判决但囚犯仍翻供不服之案。
(2)朝审
三法司会同公侯、伯爵,在吏部尚书(或户部尚书)主持下会审重案囚犯。清代秋审、朝审皆渊源于此。
(3)大审
宪宗命司礼监(宦官二十四衙之首)一员在堂居中而坐,尚书各官列居左右,从此“九卿抑于内官之下”,会同三法司在大理寺共审囚徒, “每五年辄大审。”
更多资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