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论超过了法律效力
1. 社会舆论与法律之间的关系
从法律因果关系方面论,没有关联性。但是现实生活中,社会舆论可以监督法律的公正回执行(即舆论监督执法答机关及其执法人员),如果都能公平、公正执法了,那也就不存在舆论监督执法的具体行为了,不公正执法被监督纠正的实例近期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在此就不作列举。 其他还有人民监督(即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行使)和社会公众媒体监督法律执法具体行为的方面。
2. 法院判决真的要考虑社会舆论的影响或者说“干扰”吗
要,但要适度,唉,现在社会好多当官的不知道怎么办事,经常办死事,不会办活事,造成这样的结局的原因是,学的数理化,教的是钱位名,怎么能懂的为人民办事的方法了,这个道德经和太极图说的很明白,可是就是没人学,第一法院是为人民办事的,离不开人民的意见,这就是阴阳相依,如果不听人民意见,会造成像秦朝一样律法太重,不通人意的后果,第二法律又要起到指导作用,什么指导作用,构成社会稳定的基本律条,一切为了人民利益,老子曰,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者,慈心为先,不可以恶心执法,俭者,过程不能太复杂,不敢为天下先者,不能强制,可是有人问现在的人不强制能行吗,那我告诉你,这就是多少年提倡争强好胜的结果,人民不以慈心相向,总是以利益勾心斗角,物质再丰富,人心不和谐,也是白搭,第三,根据时代不同来适当的增减律条,道可道,非常道,法律不是不变的,要增,也要减,现在社会,会增不会减,结果把什么法律条例越定越多,矛盾也多,企业盲目追求利益,不管基层的生活,这样你矛盾越来越多,法律到变成了祸根,还能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吗,
法律是为人民服务,不能脱离人民,想要高高在上,那就等者灭亡吧,一切社会形式的更替,都是以旧形态的盲目独尊腐化,让新形态的一心服务人民
3. 社会舆论会不会影响到法院的判决
有时会吧,现在的法律有人性了
4. 社会舆论对案件的最终结果起怎样的作用
当官也不上网看这些东西,起不多大作用,就是影响太大了不得不出头。
5. 社会舆论对于司法公正的影响
您的这个题目有点大,很难一两句话说清楚。
既然是辩论,我推荐回给您两个文章请您自行答参考吧,因为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情。
http://www.jcrb.com/n1/jcrb846/ca426665.htm
http://wenku..com/view/3004174f2b160b4e767fcf5b.html
6. 你觉得社会舆论对法律的判决会有影响吗
有多大不好说,但是肯定有影响。
对于“社会舆论”对法律判决的影响,确实有法学教授做过相关实证研究,一位是徐光华教授,一位是白建军教授。二位博导,都是热衷于进行实证研究的刑法学者,尤其是白建军教授的论文。
在徐光华教授在论文中总结了130份判决,其中23份,民意对刑事司法的影响。白建军教授曾总结2000年以来的刑事判决,共32万份,其中无罪判决仅586个,而受到舆论影响的无罪判决就有8个,这个数字不可谓不惊人。
回归到个案上来,舆论的监督对一些案件有很大的影响。比如“许霆 ATM 机盗窃案”,由于民意的影响,从无期徒刑改判为5年有期徒刑;“崔英杰杀死城管案”顺应民意判处死缓;“邓玉娇刺死官员案”最终判处防卫过当并免于刑事处罚;“深圳机场梁丽拾金案”无罪处理。这类案件因为行为双方的身份差距巨大,引发了社会的巨大关注,最终也确实影响了判决,可这类判决的基础有的是在自由裁量的空间内对民意进行回应,有的则跨越了法律本身的维度,比如马克昌教授就曾明言:“若没有民意,邓玉娇至少会判缓刑。”
当然不能只着眼于这类案件,同样是因为舆论的关注,比如对“齐二药假药案”、“河南三鹿奶粉案”、“河南瘦肉精案”的关注,最终推动《刑法修正案(八)》增设食品监管渎职罪,修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的构成要件并加重其法定刑。这就是舆论关注的正向反馈。
所以社会舆论确实对法律判决有影响,这样的影响有正向反馈也有负面反馈,可不论如何,司法还是应保持其独立性,以塑造其权威性。这有赖于整体法治环境、法治文化、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普通民众个人素养的提升。而这恰是如今转型升级的中国的阵痛点。
7. 有哪些社会舆论影响司法判决的案例
现在这样的判决被社会舆论影响的案例太多了 各个地方都有 这个也是中国司法改革的重要问题 司法的独立性 已经经常受到挑战和威胁了 而且短期内还会存在
8. 社会舆论对司法公正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司法的公正性不应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舆论不一定是现在法理的角度上考虑。。。在法律面前不能任何外界因素而导致公平的天平倾向一方。法大于情。。
9. 法律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左右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
这个问题不准确。法律不会被舆论左右。只是受到社会关注大了影响大了,会加重量刑。
10. 社会舆论真的能对执法机关造成影响吗
执法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对舆论引导工作的研究和指导,切实有效地回内应社会的关切、提高引导社会舆容论的能力。同时要敢于担当、公正执法,不为社会舆论环境所左右,处理好社会舆论和公正执法的关系。社会舆论、方方面面会对执法机关增加了很多的压力。但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还是要公正执法,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根据,来处理好社会舆论和公正执法两者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