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税收滞纳金不缴纳的法律责任

税收滞纳金不缴纳的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01-06 14:58:28

① 滞纳金的法律规定

法律法规上会有解释,以下是我为你找到的相关解释

② 纳税人欠缴税款拒不缴纳如何处理

肯定是违法行为。
什么是逃避追缴欠税罪? 逃避追缴欠税罪是指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回移或 者隐匿财产答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的税款且数 额较大的行为。 【法律责任】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 财产的手段,致使税务机关无法追缴欠缴的税款,数额在 1 万元以上不满 10 万元的,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并处或者单处欠缴税款 1 倍以上 5 倍以下罚金;数额在 10 万元以上的,处3 年以上7 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欠缴税款 1 倍以上5 倍以下罚金。

③ 欠税不交,生意不做了,应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税法中的“欠税”概念,是指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税款、拖欠税款的行为。这里的纳税期限是指实体法中规定的纳税期限。欠缴税款既影响国家税款的及时入库,又占用了国家税款,破坏了税法的严肃性,应该承担法律责任。
对不按期缴纳或者解缴的,税务机关应当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解缴。在现实中,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的情况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①非故意的。
有的是不知道应该纳税,有的是知道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期缴纳或者解缴。
②故意的。
纳税人或者扣缴义务人出于一定的目的占用税款,不按期缴纳或者解缴。对这两种情况,不论是否是故意的,税务机关都要责令其限期缴纳,如果过期仍不缴纳,也没有提出延期缴纳申请,或者提出延期缴纳申请,税务机关没有批准,对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上述行为给予一定的处罚,避免其无偿占用国家税款。
对欠税要负的法律责任,《税收征收管理法》有多处规定:
①第六十五条对逃避追缴欠税规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刑法也对其规定了明确的制裁措施。
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延缓征收税款要负法律责任。如第八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提前、延缓征收或摊派税款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行政监察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③明确在规定的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法律责任。如《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在规定期限内不缴或者少缴应纳或者应解缴的税款,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除依照《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四十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外,可以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所谓逃避追缴欠税,是指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超过税务机关核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税款,并在税务机关追缴税款期间,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妨碍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税款的行为。《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五条规定:“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妨碍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欠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逃避追缴欠税,是指纳税人欠缴应纳税款,采取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妨碍税务机关追缴所欠税款的行为。这类行为的特点是:纳税人有能力缴纳欠缴的税款但谎称无力给付,而采取转移、隐匿财产的手段加以逃避。尽管这类行为的发生是以欠缴税款为前提,但其与欠税的不同在于,欠税是无力缴纳,而逃避追缴欠税是有缴款能力而不缴纳。区别两者的关键是:逃避追缴欠税的行为人采取了转移或者隐匿财产的手段而妨碍税务机关追缴欠缴的税款,欠税行为人则未采取上述手段。两者主观方面也不完全相同,即逃避追缴欠税具有逃避纳税而非法获利的目的,欠税行为一般只是暂时拖欠税款,而无逃避纳税的故意。尽管逃避追缴欠税行为与偷税都是在暗中进行的,但偷税隐瞒的是计税依据(即税基),而逃避追缴欠税隐瞒的是缴款能力。

④ 滞纳金不交需要付法律责任吗

您好,首先感抄谢您袭对中国电信的支持。
根据您的描述:如果您的手机欠费没有及时缴清,那么会导致有滞纳金产生,有可能被电信公司加入黑名单,影响您的信用记录,更有可能被起诉的。建议您及时去营业厅协商处理事宜。

电信iPhone6全网通,限量特权享7重大礼!存100得400,乐享套餐3折起,最低仅需49元,加装宽带仅20元/月,赠送4G流量、价值199元iPhone6大礼包。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祝您生活愉快!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能得到您的采纳!

⑤ 纳税人拒绝缴纳滞纳金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目前,未见有明确的规定,只是对从事生产经营纳税人,未按期缴纳税款的,税务机关责令限期内缴纳容,超过期限,仍未缴纳的,税务机关可以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对未缴纳的税收滞纳金同时强制执行。但对于纳税人在规定期限只缴纳税款而拒绝缴纳滞纳金的问题的处理,却没有明确法律依据。

⑥ 不用缴纳税收滞纳金的几种情形

税收滞纳金是按照税法规定,对延误期限缴纳税款的纳税人所加收的款项。这是对违反税法的纳税人的一种经济制裁方式。那么在哪些情况下可以不用缴纳税收滞纳金呢?
不用缴纳税收滞纳金的几种情形
《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 :
(一)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
(二)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追征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五年。
对偷税、抗税、骗税的,税务机关追征其未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或者所骗取的税款,不受前款规定期限的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实施细则》)第八十条:
《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所称税务机关的责任,是指税务机关适用税收法律、行政法规不当或者执法行为违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二条:
纳税人需要延期缴纳税款的,应当在缴纳税款期限届满前提出申请,并报送下列材料:申请延期缴纳税款报告,当期货币资金余额情况及所有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单,资产负债表,应付职工工资和社会保险费等税务机关要求提供的支出预算。
四、特别纳税调整补征税款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特别纳税调整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国税发[2009]2号)第一百零九条:不加情形:税务机关依照税法规定作出纳税调整需要补征税款的,应当对补征的税款,自税款所属纳税年度的次年6月1日起至补缴税款之日止的期间,按日加收利息。
企业发生关联业务经特别纳税调整后应补缴税款的,虽属于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情形,但对其滞纳行为只是加收利息,而不加收滞纳金。
五、善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被依法追缴已抵扣税款政策依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已抵扣税款加收滞纳金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7」1240号)。
纳税人善意取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被依法追缴已抵扣税款的,不属于税收征管法第三十二条“纳税人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税款” 的情形,不适用“税务机关除责令限期缴纳外,从滞纳税款之日起,按日加收滞纳税款万分之五的滞纳金”的规定。
六、缴纳或追缴应扣未扣个人所得税款政策依据: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行政机关应扣未扣个人所得税问题的批复》(国税函「2004」1199号)。不加情形:按照《税收征管法》规定的原则,扣缴义务人应扣未扣税款,无论适用修订前还是修订后的《税收征管法》,均不得向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加收滞纳金。
以上,就是不用缴纳税收滞纳金的几种情形的相关内容,关注会计网,获取更多资讯。
编辑推荐>>2018初级会计金牌vip班 全网最高性价比 96%通过率!

⑦ 纳税人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的,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同时具来备了这两种行自为的,税务机关应依据《税收征管法》第四十条的规定,追缴纳税人不缴或少缴的应纳税款、滞纳金,它依据上述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对纳税人未按期进行纳税申报,但按期缴纳了税的,其行为违反了纳税申报管理规定,税务机关可根据《税收征管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进行处罚;对纳税人按期如实进行纳税申报,但逾期未缴纳税款,其行为违反了税款征收的管理规定,税务机关应根据《税收征管法》第四十条、第六十八条的规定,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纳税人进行了纳税申报,但申报不实,属虚伪纳税申报,如形成不缴或少缴税款的,依偷税行为论处;如未形成不缴或少缴税款的,可不按偷税论处,按依《税收征管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追究法律责任。

⑧ 未按时缴纳税款有什么后果

由相关税务部门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者,税务机关可强制执行。

按时缴纳税款的,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局长批准指示,税务机关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影响详情:

1、罚款、滞纳金。

没有按时申报,税务机关会根据情节对逾期申报的行为作出处罚,有应纳税额的,还要按照每日万分之五征收滞纳金。

2、无法正常清卡

在申报期内,纳税人可以进行网上办税:抄报税、申报、清卡等,但超出申报期,纳税人可在网上办税服务厅简易处罚后逾期补申报,但是无法清卡,只能携带相关资料至办税服务厅进行办理。

3、一不小心就成走逃户

没有按规定抄报税,税务机关通过实地、电话等方式查询对企业和相关人员查无下落,或虽然可以联系到企业代理记账、报税人员等,但其并不知道也联系不到企业实际控制人,该企业将会被判定为“走逃(失联)企业”。

4、纳税信用等级影响

纳税信用等级对一家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按时申报,在评定信用等级的时候会按次扣分,一旦次数过多,信用等级下降,会对企业经营产生不良影响。

拓展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是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制定的法律。法律执行具有强制性。

个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强制执行措施的范围之内。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网络

热点内容
靖江市人民法院江阴园区法庭 发布:2025-05-11 16:33:21 浏览:242
实务法学 发布:2025-05-11 16:13:45 浏览:499
湖南计生条例2016 发布:2025-05-11 15:59:10 浏览:850
合同法怎么处罚未签订补充协议 发布:2025-05-11 15:59:04 浏览:109
公鼎律师事务所 发布:2025-05-11 15:57:26 浏览:294
不服从管理的员工怎么处理劳动法 发布:2025-05-11 15:57:25 浏览:505
刑法罚不中 发布:2025-05-11 15:52:59 浏览:431
常年企业法律顾问收费 发布:2025-05-11 15:35:33 浏览:985
夫妻借钱最新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1 15:17:32 浏览:276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 发布:2025-05-11 15:17:16 浏览: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