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见死不救
『壹』 见死不救应当入罪的理由
一、提议“见死不救”入罪无疑出于这样的担忧:一个缺乏道德温情的社会,哪怕物质文明再发达,也注定是“不文明”的,而“见死不救”泛滥所传递出的“集体冷漠”会像瘟疫一样侵蚀社会的文明底线。这种担忧不无道理,至少一个道德匮乏的社会,是社会进步所不欲的结果。但不少人在批判这种道德危机时,却存在着致命的“法理硬伤”,即不区分“见死不救”的主体,而“一刀切”地将“见死不救”完全归咎于道德危机。
二、 其实,对于不少公职人员来说,“见死不救”行为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不履行职责的法律问题。正如面对一个被歹徒伤害的人,作为普通公众一员的“第三者”,如果逃之夭夭,只是一个道德问题,其所遭遇的只会是道德舆论的谴责,但对于负有保护公众安全职责的警察而言,其同样的“见死不救”,却是严重的渎职行为,能够让其“入罪”的不是不道德的“见死不救”,而是不履行职责的“渎职”。
三、 对处于危险境地的当事人,负有法定救助职责的公职人员或者准公职人员,不能以“道德风险”来替换自己的“职责风险”,诸如警察之于受害人、医生之于病人、消防队员之于受火灾威胁的当事人等等。对此,现行法律早已为其“见死不救”行为规定了相应的罪名,如将其不作为认定为渎职罪甚至故意杀人罪等,而根本不需要《刑法》画蛇添足地为其量身定做一个新的“见死不救罪”。
因此,讨论“见死不救”是否应当入罪,首先要在法理上将“见死不救”的主体限定在不负有职务上、业务上特定责任的“非职务主体”,否则,法律和道德关系的讨论在此处就会成为无稽之谈。如果说现代法治的一个基本趋势是法律不再试图去“解决道德问题”,这能作为论证“见死不救”不应入罪的理由;那么,现代法治同样认可的是,“法律是底线的道德”,“见死不救”这一道德行为通过入罪上升为法律的底线,又有何不可?
“法律不解决道德问题”或者说“法律是底线的道德”,这样的法治原则,从来提供的都是一个法律和道德必须分离的抽象原则,但我们无法借助这样的原则按照“法学原理”的形式逻辑推理出,“见死不救”这样的行为究竟应该在道德和法律界分的哪一边。因为,无论怎样论证,这都是一种逻辑学上的“循环论证”。所以,解决“见死不救”是否应当入罪问题,还应该跳出法律和道德界分“底线何在”的争论,先看看怎样的底线在约束着立法者。
『贰』 见死不救构成犯罪吗
一、法律依据:《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第十六条【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罪】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第二百三十三条【过失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致人重伤罪】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三百九十七条【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犯前款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第四百一十六条【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阻碍解救被拐卖、绑架妇女儿童罪】对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负有解救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接到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及其家属的解救要求或者接到其他人的举报,而对被拐卖、绑架的妇女、儿童不进行解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负有解救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阻碍解救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二、律师意见:1、见死不救,如不负特定义务,一般不构成犯罪,属于道德上的谴责。2、如果故意见死不救的人负有以下义务,如果他违背了该义务,那么这种情况下故意见死不救就涉嫌犯罪或违法、违纪:法律明文规定的作为义务,如警察负有保护人民责任,不能见死不救;职务或者业务要求的作为义务,如消防员看到有火灾不救;法律行为产生的作为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作为义务,如一大人带着一未小孩出去玩,孩子落水,大人必须救助。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不同主体、不同客观表现涉嫌的罪名也不相同。
三、风险提示:负有救助义务的人见死不救,应承担责任,严重的涉嫌犯罪。
『叁』 中国的法律倒底怎莫了见死不救的那个个案的那个法官现在是不是得拿出来判个罪了
不管是在中国还是美国,法律都只能起到一个总体的规范作用,不可能面面俱到。有法律,就会有人有办法钻法律的空子,逃避法律的制裁。
不过现在中国的司法体系确实有待完善,感觉好多法官都是读书读傻了,办案的时候不去了解一下社会现状,不去考虑一下社会后果,以及判决所带来的社会舆论效果,让好人心寒,坏人心宽,看着那一个个的判例,就似乎在说:“让你做好事,不得好死了吧~看你下次还敢不敢做好事了~”
『肆』 今日说法见死不救的真相的观后感
佛山女孩被两车碾轧,18名路人见死不救,这个新闻大家一定都已经看过了,
你是什么感觉,是心疼?是气愤?这么小的一个生命,竟然被这样残忍的对待,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以后她将面对多么残酷的人生?就算她能抢救过来,不会死,也会终身致残!
现在舆论都在谴责肇事司机和漠然走过的路人,可是我也很气愤,在这样一个不正常的社会,你有什么权力去谴责漠然走过的路人?如今世风日下,不就是畸形的社会造成的吗?
人们会骂,但怎么不想想他们为什么不救,难道真的人性泯灭不想救吗,我看到这新闻的时候,也很心痛很伤心,可是冷静的想想换做事我,也许我也不会去救,因为我害怕反咬一口,怕引来很多麻烦,因为有太多做好事的英雄流血又流泪,这些都是前车之鉴。路人的冷漠来自于求自保的不安全感,由于害怕救人有可能带来麻烦,人皆有趋利避害之心,只有在社会上树立公平正义的精神,保护见义勇为者,才能让更多的人敢于挺身而出。 现在的人,救人之前都要先想一想,我怎么样救完人证明自己的清白?用手机录像还是怎么样?以确保不会惹火上身,救小悦悦的是一个老妈妈,她没有车,如果是一个开车的司机中途停下来把小孩救起,结局又会怎么样呢?会不会说是他撞的?希望此事能让有关部门清醒地看待社会存在的问题。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此前南京、天津的事件,扶人者却要承担责任,扶人者委屈的说你们有什么证据证明是我撞的,法官说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送医院,真的是社会价值出了问题,这是直接原因。
要想谴责见死不救行为,倡导见义勇为精神,你要有能够实现的环境,现在这种大环境,不适合,没有健全的法律来支撑,有的人为了做好事,弄得倾家荡产,记得看过一则新闻,有一个司机送路上摔倒的老人去医院,结果被反咬一口,要赔十几万,这个司机全家抱头痛哭,说他家里也不富裕,为了挣点钱供孩子上学,没日没夜的工作,平时省吃俭用,没想到做好事救了个人,一下子要赔十几万,都不知道怎么活。
这次小悦悦事件中,好心的老妈妈陈贤妹救人之后,虽然没有被反咬一口,却处于“莫须有”的道德讨论漩涡之中,无法抽离,陈贤妹救人之后,有人爆出质疑之声,怀疑陈贤妹的举动是为了炒作自己。
对于陈贤妹来说,安宁的生活很难再继续。18日,她的儿子阿兵在电话告诉记者,母亲在遭到媒体的“狂轰滥炸”后,觉得身体很不舒服,还特别去看了医生,当时两人正回清远阳山老家。当晚,陈贤妹的电话关机。
所以说,好人真的难做啊
愿在我们大家的祈祷下,小悦悦能出现奇迹!
『伍』 广州政府提倡见义勇为,不能见死不救。如果救人被赖后法官仍然判赔钱, 大家还会救人吗
好人不会因为别人而改变,就像救小悦悦的那位拾荒老妇
『陆』 见死不救是否因受法律惩罚-辩论-正方
社会整合机制运行中的失当对社会信任状况造成了一定的毁损。社会整合版就是促进社权会和谐,防止社会的排斥与分裂。社会整合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社会文化、价值观及其传播载体;二是社会制度、规范及其执行机构。近年来之所以形成“老人倒地扶不扶”的道德困境,与这两个方面的运行不当密切相关。
司法机关和政府部门都是社会整合机制的关键要素。它们的运行水准直接或间接地对社会信任状况具有巨大影响。近期在处置此类纠纷案件时,有的司法机关执法缺乏应有水准。“彭宇案”等的处理,或证据不足,或真相不明,法院判决表述、推断片面、主观,难以服人,非议巨大,产生了强烈的社会负面效应。如“彭宇案”的判决书使用了“从常理分析”、“与情理相悖”之类的措辞来判断彭宇之责。这些判断的依据中透出“法官”对于今天社会道德状况的预设:人都是自私的,怎可能有公德。
『柒』 南京法官是什么意思谁能介绍下!
南京法官指王浩,2006年南京“彭宇案”法官。由于此案件的审判结果对社会影响巨大,此人备受关注。
案件过程如下: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南京老妪徐寿兰在南京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车时,被撞倒摔成骨折。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彭宇表示无辜,有目击证人为其作证。
2007年1月4日,66岁的徐寿兰向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彭宇将其撞倒在地致其受伤为由,索赔13.6万余元。
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南京市鼓楼区法院认为本次事故的双方徐寿兰和彭宇均无过错。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彭宇对受害人徐寿兰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此,主审法官判决彭宇给付徐寿兰损失的 40% ,共人民币45876.6元。判决结束后,彭宇表示不服判决。
(7)法官见死不救扩展阅读:
当时这起轰动全国的民事诉讼案一审判决后引起极大争议,有人对主审法官王浩的判决表现出了极度不满。
2008年3月15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在全国“两会”新闻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首度披露该案双方已庭外和解。
彭宇与徐寿兰达成庭前和解协议的主要内容是:彭宇一次性补偿徐寿兰1万元;双方均不得在媒体(电视、电台、报纸、刊物、网络等)上就本案披露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双方撤诉后不再执行鼓楼区法院的一审民事判决。
至此,为时1年多的彭宇案画上了结案句号。
『捌』 在狼人杀中,女巫已经使用了灵药救人。这之后,女巫还能不能知道谁被杀了(法官还会不会提示女巫谁被杀
不能,女巫用掉解药只能保护一轮的生命,并不能知道谁被杀了。
『玖』 真的很希望各媒体去采访下判彭宇案的法官,面对彭宇案后的所有不敢救人事件有什么感想
王浩出来、王浩出来、出来…………。网友们我们来人肉一下我们的大法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