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职权主义
① 传统纠问式诉讼与职权主义诉讼中的主要区别在
这两种诉讼模式都是在刑诉领域内的概念。职权主义诉讼是公权力机关利用职权主动参与案件审理的一种诉讼模式,是现代大陆法系的刑诉模式纠问式诉讼是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无论是否有被害人控告,均依职权主动予以追究,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刑诉模式从时间上讲,职权主义是纠问式诉讼模式在保障人权、效率考虑的前提下的一种发展公开程度上来讲,职权主义公开性高,法官采取自由心证方式审理,对被告人权利保障较好。而纠问式诉讼则将审判秘密进行,由于其封建性质更易受皇权之影响,被告人常受刑讯等非人道对待从司法机关主动性上讲,纠问式指司法机关全部主动追究,较僵硬,且费时力。职权主义是司法机关一定程度上的便宜主义,根据案件性质、当事人要求等情况,有些案件不予追究,较灵活
② 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区别
一、特点区别:
1、职权主义体现在程序上,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在民事诉讼的发动上,为追求实体真实,法院一般要求当事人在起诉时将有关证据材料一并提供。
第二,在案件审判上,法官指挥整个庭审,由审判长主动询问当事人,收集调查证据,而不受诉辩双方所提出的证人和证据的限制,总之,法官是“起决定作用的弄清真相者”。
2、当事人主义体现在程序上,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在民事诉讼的发动上,当事人享有各种主动权,如主张的提出、证据的提供、为证明主张的辩论权的行使及民事权利的承认处分等,并且在提交的起诉书上不列举证据,为的是防止法院特别是法官产生先入为主之见,从而使审判做到不偏不倚,公正裁判。同时,诉讼案件的材料不随案移送,证据材料仍在起诉人手中。
第二,在案件审判上,法院和法官仅仅是在当事人讼争范围内针对讼争焦点作出裁决的裁判者。诉讼的进行、发展依赖于当事人,法官不能主动依职权推动民事审判活动的进行,同时裁判所依据的证据资料只能依赖于当事人,法官不能在当事人指明的证据范围之外依职权主动收集证据,所以法院和法官在诉讼程序中所处的地位是中立的、公正的。
二、成因
1、当事人主义的成因:
1806年的法国民事诉讼法典中首先确定当事人主义。1877年制定的德国民事诉讼法典和1891年制定的日本民事诉讼法典也相继确定了当事人主义。
作为当事人主义开山鼻祖的法国民事诉讼法典在制定时,受到当时诉讼法理念,即自由主义诉讼观的影响,该观点认为,民事诉讼涉及私人利益的纠纷,运作诉讼和诉讼程序进行的主导权应由当事人持有,法院及法官在诉讼中的角色,是扮演严格中立者,只是事实作出法律上的判断,而不是越过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界限,无端进行干预。
2、职权主义的成因:
职权主义的典型代表是1895年制定的奥地利民事诉讼法。作为当事人主义鼻祖的法国从1935年开始,在遭受人民抵触的情况下,也逐渐导入职权主义的一些规定。德国1976年民事诉讼简易化法也有此倾向。
更令人深思的是,1991年美国司法制度改革法和1995年至1996年英国沃尔夫勋爵组成的司法改革小组拟定的方案,也对英美法官在民事诉讼程序中的超然地位作出变更,强调了法官对程序的干预。对此,日本学者江藤价泰曾形象的说,19世纪的民事诉讼法为当事人主义型,而20世纪则为职权主义型。
三、含义:
1、职权主义的含义
职权主义是指法院在诉讼程序中拥有主导权。该主义可分为职权进行主义和职权探知主义两方面的内容。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相对立,具体是指在民事诉讼中,程序的进行一级诉讼资料、证据的收集等权能由法院担当。
我国学者一般认为,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民事诉讼模式属于职权主义。在19世纪产业革命浪潮中,以至整个20世纪,各国在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又强调了职权主义的色彩。
2、当事人主义的含义
当事人主义是英美法系国家赖以解决民事纠纷的民事诉讼原则,是指在民事诉讼纠纷解决中,诉讼请求的确定,诉讼资料、证据的收集和证明主要由当事人负责。
在当事人主义支配下,当事人甚至对法律的适用都是有选择的权利。由于证据及诉讼资料的收集及提出也是由当事人负责,发现真实的主要责任也是由当事人承担,法官则处于顺应性的地位。这种顺应性,其实指的就是法官对当事人之间的争执和主张,不作干预,而是尊重当事人的意志。
③ 简述: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特点
1、当事人主义的内容及特征。
在当事人主义模式中,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起主导作用。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民事诉讼程序的启动、继续依赖于当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依职权主动启动、推动民事诉讼程序,这被称为处分权主义;(2)法院或法官不能主动地依职权在当事人指明的证据范围之外收集证据他们裁判所依赖的证据资料只能依赖于当事人,这就称为“辩论主义”。在这种模式中,当事人始终处于能动和主动的地位,而作为裁判主体的法官基本上是消极和被动的,法官只能对当事人所提出的事实以真伪为根据进行取舍,不能在当事人主张的事实范围之外主动收集证据,裁判的事实以及裁判的请求都必须经过当事人双方的辩论,否则不能称为裁判的依据和对象。
当事人主义体现在程序上,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在民事诉讼的发动上,当事人享有各种主动权,如主张的提出、证据的提供、为证明主张的辩论权的行使及民事权利的承认处分等,并且在提交的起诉书上不列举证据,为的是防止法院特别是法官产生先入为主之见,从而使审判做到不偏不倚,公正裁判。同时,诉讼案件的材料不随案移送,证据材料仍在起诉人手中。
第二,在案件审判上,法院和法官仅仅是在当事人讼争范围内针对讼争焦点作出裁决的裁判者。诉讼的进行、发展依赖于当事人,法官不能主动依职权推动民事审判活动的进行,同时裁判所依据的证据资料只能依赖于当事人,法官不能在当事人指明的证据范围之外依职权主动收集证据,所以法院和法官在诉讼程序中所处的地位是中立的、公正的。
2、职权主义的特征。
在职权主义模式中,法官处于主导地位,在诉讼中完全不受当事人主张的约束,在各种具体程序的启动和终结方面,法院具有主动性和决定性;法院元可以在当事人主张的证据范围之外收集任何其他的证据;同时,法院可以自主地决定诉讼对象。
职权主义体现在程序上,也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在民事诉讼的发动上,为追求实体真实,法院一般要求当事人在起诉时将有关证据材料一并提供。
第二,在案件审判上,法官指挥整个庭审,由审判长主动询问当事人,收集调查证据,而不受诉辩双方所提出的证人和证据的限制,总之,法官是“起决定作用的弄清真相者”。
④ 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的区别。
当事人主义:就是案件审理时给予双方当事人的充分的辩论机会,让当事人的辩论来推动案件事实的查明,其中当事人在诉讼中起主动作用,而法官只起居间判断的作用。 职权主义:则是指诉讼程序以法官为主导,整个案件在法官的引导下查明事实,当事人的地位仅处于举证的地位,属被动,而法官可主动依职权查明事实,属主动。 相关文章很多 ,可以查找法理方面的书籍和 法制史方面的书籍。 这是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的区别,你可以到中国知网上搜索一下试试
⑤ 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是指什么
这两个概念都是说在诉讼活动中法院地位的。
采取当事人主义的国家,法院在诉讼活动中所处地位完全是被动的,当事人双方各自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证据,法官中立地在此范围内进行审查,英美法系国家多采取当事人主义。
而在职权主义下,法院在诉讼中可以为了查寻事实真相主动取证,象我国的诉讼法就规定,法院认为必要的时候可以决定进行鉴定,在当事人无法取证的情况下也可以申请法院调查取证,等等。
⑥ 职权主义的特点 分条
当事人主义是相对于职权主义而言的,在执行中主要表现为对被执行人的财产证据的举证责任上所持的态度不同:主张由申请人举证的称为当事人主义,主张由法院依职权取证的为职权主义。一定程度上重塑当事人主义是很必要的,但是先进的执行理念与当事人薄弱的举证能力之间的矛盾是客观而且将长期存在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被执行人逃债的意义也不断增大,手段越来越狡猾,斗争越来越激烈,事实上就连法院的调查也是有很大阻力的,更不用说当事人自身。过分强调当事人主义,也许对法院的责难声也会少很多,但人们会反过来责难现行的司法制度,认为司法制度无效,法官无力,社会无赖。因此实践中不宜过分强调当事人主义,要注重适时适度,既不能大包大揽也不能一推了之,要坚持准职权主义与当事人主义相结合,申请人举证与法院责令被申请人申报财产、法院搜查等相结合。
⑦ 职权主义诉讼与纠问式诉讼模式的区别
这两种诉讼模式都是在刑诉领域内的概念。
职权主义诉讼是公权力机关利用职权主动参与案件审理的一种诉讼模式,是现代大陆法系的刑诉模式
纠问式诉讼是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无论是否有被害人控告,均依职权主动予以追究,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刑诉模式
从时间上讲,职权主义是纠问式诉讼模式在保障人权、效率考虑的前提下的一种发展
公开程度上来讲,职权主义公开性高,法官采取自由心证方式审理,对被告人权利保障较好。而纠问式诉讼则将审判秘密进行,由于其封建性质更易受皇权之影响,被告人常受刑讯等非人道对待
从司法机关主动性上讲,纠问式指司法机关全部主动追究,较僵硬,且费时力。职权主义是司法机关一定程度上的便宜主义,根据案件性质、当事人要求等情况,有些案件不予追究,较灵活
⑧ 请问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如果有关于这方面的文章提供下链接,谢谢。
当事人主义就是 案件审理时给予双方当事人的充分的辩论机会,让当事人的辩论来推动案件事实的查明,其中当事人在诉讼中起主动作用,而法官只起居间判断的作用。 职权主义则是指诉讼程序以法官为主导,整个案件在法官的引导下查明事实,当事人的地位仅处于举证的地位,属被动,而法官可主动依职权查明事实,属主动。 相关文章很多 ,可以查找法理方面的书籍和 法制史方面的书籍。
⑨ 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的联系与区别
二者的联系:
当事人主义亦或职权主义之划分都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划分,追求案件的客观真实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才是各种法学理论最理想的价值取向,而这些理论的价值,最终需要诉讼制度来落实。
在民法上,常常有有损害即有救济的说法,在诉讼法上,也应该有非对等则需干预的制度设计。国外立法和我国刑事诉讼法上的律师强制代理制度可以是一个平衡非对等诉讼的参考。当事人主义的本意绝非是非理性处分的主义或诉讼竞技的平台。
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承担举证责任,并对对方的主张承担对抗的责任,法院在诉讼中只处于居中裁判的地位,不允许在诉讼中对任何的一方有增益或者减益的行为。
当事人主义尊重了自由经济中个体的自由意志,也体现了公权力对私权力的较少干预,因而成为现代民事诉讼制度的基石。
二者的区别:
1、二者的立法原则不同:
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并未规定法院为了查清案件个案事实而出现的参与度较高的行为,比如法官释明、反复的求证行为即是违反当事人主义原则之行为。
相关的法律条文有限的明确了法官在特定条件下的释明权及依职权调取证据的权利,这说明立法采用的并非是严苛的当事人主义。
2、对我国现况适用性不同:
我国现阶段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诉讼能力的局限性亦决定不可采用严苛的当事人主义。
职权主义在基层法院、偏远和农村地区的当事人,诉讼能力存在差异、法律意识较弱的情况下更能把握案件审理的主线不偏移。
3、侧重不同:
当事人主义更加要求探究当事人真实的意思表示。
职权主义可以在当事人对法律的了解不够、诉讼能力的欠缺、以及对责任承担的恐惧等发表非理性的意见是,给予必要的释明和法律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