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妙法院

妙法院

发布时间: 2020-12-20 21:33:50

A. 北宋宫廷女子马球队真实存在吗

打马球在我国古代体育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北宋的宫廷女子马球队之风采就更是令人赞叹。下面有关记载,读者可细细品味。但遗憾的是,女子马球运动的游戏规则是怎样的?女子马球队为什么在南宋时突然消失了?这些问题恐怕人们已经很难找到相关的答案了。

中国古代就有踢球的游戏,最初为军中练武之用。而唐代从西藏方面又传进来骑马击球的马球运动,使得人们的体能得到更强劲的锻炼,在帝王中也时有出色的马球手。据说唐玄宗年轻时就球艺不凡,《封氏闻见录》说他在球场中“东西驰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后来女子球队也开始出现,《旧唐书》载,剑南节度使曾“聚女骑驴击球”,这是女子驴球队。五代后蜀花蕊夫人费氏,有一首专门歌咏蜀国王宫中女子马球队的《宫词》:

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

上棚知是官家认,遍遍长赢第一筹。

北宋宫廷中也有一支女子马球队,技艺超群。王珪的《华阳集》卷六中有几首《宫词》,就是描绘宋仁宗时期,一年一度的春季金明池百戏汇演的热闹场面,其中有这支宫廷女子马球队的精彩表演:

内苑宫人学打球,青丝飞控紫花骝。

朝朝结束防宣唤,一样真珠络控头。

银盆著水洒球场,马嚼衔声立两行。

齐上玉鞍随仗列,粟金腰带小牌方。

到宋徽宗时期,在这位风流皇帝的倡导下,宫廷中各项文化艺术活动都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不但书法绘画、苑林建筑,而且踢球、百戏之类,这位“浪子陛下”都为其中“圣手”。当然女子马球队也是重要项目,甚至连女子击剑手都出现了,让人讶异不浅。我们来欣赏徽宗有关的几首《宫词》:

宫人击剑斗乘骑,宝带幞头烂锦衣。

凤尾杖交团月令,龙门球过一星飞。

金鞍宝辔簇骅骝,乐奏相从共击球。

花帽两边成锦阵,谢恩长喜上头筹。

控马攀鞍事打球,花袍束带竞风流。

盈盈巧学男儿拜,惟喜先赢第一筹。

可以看到这支宫廷女子马球队豪华的服饰“花袍束带竞风流”,和出色的技艺“龙门球过一星飞”。而女子击剑手居然也是在坐骑上争奇斗艳,其场景真让人大开眼界。

盂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驾登宝津楼诸军呈百戏”中有关宫廷女子马球竞赛活动的描写是最生动形象的,一年一度的金明池宝津楼下的“百戏”活动正在上演,我们先看女子马球队上场之前的情景:“宫监马骑百余,谓之‘妙法院’,女童皆妙龄翘楚,结束如男子,短顶头巾,各着杂色锦绣,燃金丝番段窄袍,红绿吊敦柬带,莫非玉羁金勒,宝轻花鞯,艳色耀日,香气袭人。驰骤至楼前,团转数遭,轻帘鼓声,马上亦有呈骁艺者。”可见马球队由百余名妙龄少女组成,其头饰如男子,身着锦绣紧身缎袍,跨在马上,确实“艳色耀日,香气袭人”,有人还提前在马上作秀,以“呈骁艺”。

接着是在宦官的指挥下,作赛前马上武术表演:“中贵人许畋押队,招呼成列,鼓声一齐,掷身下马,一手执弓箭,揽缰子,就地如男子仪,拜舞山呼讫,复听鼓声,蹁马而上。大抵禁庭如男子装者,便随男子礼起居。复驰骤团旋分合阵子讫,分两阵,两两出阵,左右使马直背射弓,使番枪或草棒,交马野战,呈骁骑讫,引退。”这些妙龄少女骑在马上,一手执弓箭,一手揽缰绳,就像俊男般英武。其后随着鼓声操演,双双出阵,或左右开弓,或枪棒交战。马上武艺绝不亚于男子。表演结束,暂退于一旁。

下面是男子驴球队的赛程,谓之“小打”。最后的压轴大戏,就是女子马球队的“大打”。孟元老如此描绘:“有黄院子引出官监百余,亦如‘小打’者,但加之珠翠装饰,玉带红靴,各跨小马,谓之‘大打’。人人乘骑精熟,驰骤如神,雅态轻盈,妍姿绰约,人间但见其图画矣。”这是数十年之后的追忆,萦绕在老人脑海中的印象虽然深刻,但毕竟已不怎么具体,只有一些总体上的感觉:“乘骑精熟,驰骤如神,雅态轻盈,妍姿绰约”之类,所以最后感慨道:“人间但见其图画矣!”由于描写过于简洁,便留下一个悬念:这宫廷女子马球队的“大打”是如何进行比赛的?或者说其游戏规则是如何的?

孔宪易先生参照当时男子马球队的一些记载进行了猜测,认为其球场、球门、马球、球杖诸设施应与男子相同,这从上述男子驴球队“小打”与女子马球队“大打”使用同一球场,便可推知一二。这女子马球队“百余人”在球场中如何分配和操作,今天我们已无从得知。再据《文献通考》卷一四六及其他有关男子马球队比赛方面的资料推测,女子马球队也应分为两朋(队),每朋约十六人,两朋为三十二人,进行对抗。而其他人约为递补队员、鼓乐队员、唱筹队员等。比赛时,就如上述男子驴球队,“分为两队,各有朋头一名,各执采画球杖,谓之小打。一朋头用杖击弄球子,如缀球子方坠地,两朋争占,供与朋头。左朋击球子过门,入孟为胜。右朋向前争占,不令入孟”。

其实,男子驴球队的比赛是“小打”,而女子马球队的比赛算“大打”,这两者应该有所不同。据《宋史·礼志》对这项运动的介绍,“有司除地,竖木东西为球门,高丈余”,参加者分左右两队,“以承旨二人守门,卫士二人持小红旗唱筹(报告胜球数)”。而上述“小打”只有一个小球门,两队一队攻一队守。这里“大打”是有“高丈余”的双球门,两队互相攻门。那么,女子马球队的“大打”应该与哪种规则相近呢?

上述完全根据男子马球队的规则而进行的推测,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当时如此激烈的体育项目,男子女子会没有多少区别吗?我们不得而知。还有一个令人颇感困惑的疑问是:南宋之后,女子马球运动在历史中突然消失了,其原因何在呢?孔宪易认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用费浩大,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我们觉得这一理由很难成立,请问:当奢侈的统治者竭力提倡或欣赏某种活动之际,什么时候会因费用问题而永远搁置起来呢?

美国的汉裔学者刘子健先生撰文《南宋中叶马球衰落和文化的变迁》认为,南宋马球的衰落,主要是儒臣们阻止宋孝宗以及太子(宋光宗)击球为戏,它是个关键因素。从北宋起,一直到南宋高宗,君主对于武艺球戏,还是相当重视的,有关史例不少。不过从宋孝宗开始,谏官开始批评朝廷宠臣以击球为戏,给孝宗的上谏也不少。一次,孝宗骑马击鞠,坐骑有点疲乏,跑到矮檐的走廊里,眼看要碰到横梁,两边的人惊呼失色,赶快跑过去救护,这时马已驰过,孝宗两手扳住横梁,悬空垂立,大家扶他下来,孝宗神色不动,而大臣们已经一身冷汗。尤其是乾道五年(1169),孝宗射箭伤目,谏官们又旧事重提,恳劝皇帝不要冒险戏球。孝宗受了臣下的影响,终于放弃马球。不过有时还爱看别人打马球,大臣也劝阻太子击球,尤其是光宗即位几年后,因精神病而逊位。从此,史籍不再有宫廷击马球的记载。以此推论,当然更不会存在宫廷女子马球队了。

也有学者认为,南宋马球衰退落的主要原因是马匹数量的减少,质量的降低。南宋丧失西北产马地,马源主要来自贸易和监牧饲养,马匹的缺乏,致使骑兵战斗力都减弱,所以使马球运动客观上受到限制。同时,南宋文弱之风日盛,儒臣力谏击球之戏。在社会上,仕宦之家子弟不为,主要是富豪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故马球也从贵族风尚降为贱人恶习,从肯定的体育降为被否定的玩耍,马球在中国社会逐渐消失。

而陈高华教授又提出不同看法,其在《宋元和明初的马球》一文中,举出了大量的史例,论证了南宋打马球风尚并没有因儒臣劝驾而衰落,也并没有降为“恶习”。因为儒臣们主要是怕皇帝出危险,而并不是反对打马球运动本身,所以当时马球运动还是非常时尚的,在军队中最为流行。辽、金、元代也有许多相同的记载,贵族、将领们每遇节庆日就会举行马球比赛,宫廷中也如此。直到明初,宫廷中和贵族们依然乐此不疲,有关方面的记载同样丰厚,说明当时这项运动之普遍。问题是明代中叶以后这项运动的情况如何?人们还不得而知,至少是有关材料愈来愈少,或者可以说在逐渐消亡。

综上所述,明代中叶以后这项运动为什么消亡?确也是一大疑问,不过这是大明王朝之谜了。我们在这里想问的是:既然南宋、金、元时期,马球运动还颇为时尚,那为什么南宋之后有关宫廷女子马球队会突然消失呢?笔者以为可能应与当时理学的发展有关,那么,这理学是如何具体的在这方面压抑妇女的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B. 岛左近的主要事件

谜之武将岛左近,他的前半生在颠沛流离、浑浑噩噩中默默无闻地逝去了,如果不是庆长五年(1600年)关原会战的爆发,或许他就会象其他难以计数的无名武士一样,落樱一般悄无声息地化为尘烟。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在关原这一壮大的历史剧目中,岛左近把握住了历史所交付予他的角色,霎那间迸发出了烁目的光彩,在终场的谢幕前演出了自己壮绝的人生。 左近的基本战略 《平尾氏箚记》
战败者的事迹总是被有意无意地抹杀掉的。战前三成一方的行动并不明朗,从诸史料来看,直接攻击德川家康本人是最有效的方法,身为兵法家的岛左近不会遗漏这一点,但是三成拘泥于大义名分,没有采取积极的行动,以至于错失了许多大好的机会。
九月十四日美浓杭濑川之战
决战前九月十四日,在左近的指挥下,东军的中村队和有马队于美浓杭濑川被击破。
德川家康在罔山立下本阵以后,东军士气大振。岛左近认为必须发动一战以挽回西军的颓势。在得到三成的允许下,岛左近率军500人向杭濑川行进,宇喜多秀家部将明石扫部全登、长船吉兵卫率兵800紧随其后。
岛左近在芦苇丛生的杭濑川留下伏兵,带领本队自池尻口渡过河川,引诱敌军。无法忍受左近的挑衅,中村队在使用铁炮轰击以后派出骑兵追击。 左近伪装败退,引诱中村队渡川追击,被西军的伏兵与左近的本队前后夹击,中村军陷于苦战。东军的有马队渡河支援,遭到了明石全登的痛击,最后中村队与有马队全灭,中村队指挥野一色赖母战死。
夜袭美浓赤坂家康本阵的议案 《关原阵辑录》
虽然石田三成在战略、战术两方面都依赖大谷吉继和岛左近,但是难以理解的是三成却并不能完全采纳他们的意见。左近在将本阵安置在尾张热田时就提议迎击家康,并具体策划了夜袭赤坂家康本阵的提案,但是显然没有被三成采纳。
直面生死的好汉--《常山纪谈》
决战当日,石田三成于笹尾山列下本阵,阵前竖起二重的栅栏。岛左近背向重栅列阵,或许是希望借助“背水之阵”来激发将士们赴死的决心。
战斗刚开始的时候就陷入了绞杀,因为与三成个人的仇怨,多数东军部队以石田队作为突击的目标,三成的所在成为激战的中心。黑田长政自从侵朝战争以后,就对石田三成切齿痛恨,一早命令铁跑队菅六之介正利、白石庄兵卫带了五十挺铁炮设下埋伏,正好伏击了迂回到丸山山中黑田队侧面的岛左近队。黑田的铁炮队躲在栅栏后面向岛左近队发出骤雨般的射击,拥挤在一起的左近队受到了重创。岛左近带领精兵奋勇杀开血路,但是却中弹负伤。“此时岛左近之先行崩坏乃因其为铳重伤,伤其者为黑田甲州之铳头菅六之助。”(《关原军记大全》)
战况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负伤的左近向三成进言采用大炮轰击。于是三成自本营运来三门大炮开始向东军发炮,轰击的间隙蒲生备中、武兵库、北川十左卫门等人率兵进行突击。三成本人也率领麾下的亲兵出战,猛烈的攻击之下,东军被击退300米。如果情势这样的发展下去,西军的取胜也不是没有可能。
然而--这个世界上太多个人无法把握的然而了,小早川秀秋的背叛以及因此而带动起来的连动效应,最终导致了西军的总崩溃。这样的结局岛左近或许早就有所觉悟,只是已经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够挽回的了。毕竟决定战争的绝非战场上将士的武勇以及指挥个人的智慧,很多时候,在战前迷雾重重的阴影下不同势力自身利益的选择与转让之间,便已经决定最后的结局了。那些在相互厮杀中抛洒血肉的士卒无非是在演出一场已然完成剧本的演出罢了。或许会有各种偶然的因素会使历史的发展意外地偏离世人想象的轨道,然而这一次,岛左近显然没有这样的幸运可以依赖。 八月二十三日美浓合渡川战死说 《关原阵辑录》
这种说法显然已被否认。决战前九月十四日的杭濑川之战,在左近的指挥下击破东军中村、有马部队,这一史事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承认。
九月十五日决战战死说
《关原会战大全》:被黑田队菅六之介正利用铁铳射亡。当时黑田长政曾挑选家中勇士计划以三成与左近为目标特别攻击,所以让原为石田家的旧臣,当时在黑田家供职的人来说说左近的特征(以供辨认),回答说:“只看头盔顶部的立物是红色的天冲,身着涂酱红色漆的圆形皮胴甲,上罩木棉浅黄色的羽织者即是。”所以没有直接说出长相,据说是因为左近威严至令人生畏,不敢正面仰视之故。但是那些挑选出来做特别攻击的人后来却说不记得看到左近出阵,相当令人疑惑。传说三成在听说岛左近的死信,发出绝望的悲叹,自知大势已去,于是带领近侍们从战场脱离。这种说法相当可疑,左近中弹的时间是上午九、十点左右,三成败走是午后二点,三成的本阵与左近中弹之处相隔二町(约220米),实在没有理由三成在午后才得到死信。
奥州儒者成岛司直的说法:在了解自己的子嗣们战死的消息以后,带领本队突入敌阵壮烈战死。
《福岛大夫殿御事》:于三成的居城佐和山城切腹。
生死不明说
《古今武家盛衰记》、《石田军记》:了解自己的子嗣们战死的消息,部队又被敌军切散,岛左近于是脱离战场,之后流落西国。
《关原军记大全》:战后流落对马岛。
《关原御会战当日记》:战后被捕,赦免后成为德川的旗本。(这个,是我见过最诡异的说法。。。)
宫本常一氏《山中的隐者》:隐居近江余吾(滋贺县伊香郡余吾町)的深山。
后世的世人一般采信的是奥州儒者成岛司直的说法--突入敌阵壮烈地战死。 教法院(京都市上京区日莲宗立本寺):剃度隐居。立本寺是由日像上人开山立宗的日莲宗一致派的本山。元享元年(1321年)创建于中京区四条大宫,“天文法乱”时三次转移,天正年间移至上京区寺町。宝永五年(1708年)因回禄(火灾)烧毁,于是移到现在所在的位置。当地有左近的墓地,碑文为“妙法院殿前拾遗鬼玉勇施胜猛大神仪 岛左近源友之”,标注日期为宽永九年(1632年)。岛左近的后裔所收藏的古记录说“岛左近胜猛,又名友之,担当关原一役西军指挥,战败后隐居京都立本寺。宽永九申壬年六月二十六日殁,法名妙法院殿前拾遗鬼玉勇施胜猛大神仪”。同书还记述说左近的二男彦太郎忠正与母亲住在京都,接到关原的败报,他们便逃往西国,变姓更名不知所终。
上述说法按照时间推论,关原前后左近至少应该在三十岁以上,那么宽永九年殁时年龄就在六十左右。但是漫长的岁月间岛左近停留在德川幕府的社会心脏京都地区而没有一点正式的记录留下,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如果按照《和州诸将军传》所载岛左近出身于天文九年(1540年)的记录,关原之战左近已经61岁了……
不止在京都,昭和五十七年于奈良市三笠灵苑东大寺由当地的乡土史家也发现了一座岛左近的墓地。平成四年奈良市长亲自调查后确认中央为岛左近的墓地,墓碑为“舟形五轮塔”的形式,正面书“嶋左近尉”,右面书“庚子”,左面书“九月十五日”。墓碑的时间表明岛左近是关原会战当天战死的。
问题是改墓建立的年代。从五轮板碑的形状和损毁程度来看,是室町末期到江户初期的特征,应该是在据关原会战时间不远的时候建的。这样一来,左近究竟是活下来了,还是在关原就马革裹尸了,实在很难判断。
其他在对马的岛山(长崎县美津岛镇)以及陆前高田市净土寺都有左近的墓地。大阪市淀川区的木川墓地有着左近的供养墓
左近的一生,都在追寻他心目中完美的明主,当他最后在关原的战场上奋斗、力尽,然后再一次仰望蓝天的时候,他会有遗憾吗?石田三成真的就是他所寻找的可以给民众带来一个值得信赖的明天的君主吗?也许这个时候他会回想起初见石田的情形吧。
岛左近在近江高宫庵第一次遇到三成时:
小僧:“白脸,小眼睛的男人。”
不过是秀吉身边的宠童,这是左近听到小僧的描述后瞬间想到的三成。
但是,左近亲眼见到三成时,突然有种紧张感,左近有点恍惚了。
“左近愿效犬马之劳。”
左近弯下了腰,三成就是有这样的魅力。

C. 求!王羲之的《丧乱贴》翻译成现代文..全部...!

丧乱三帖
王羲之“丧乱三帖”:“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合裱于一卷,《丧乱帖》 八行、 《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纸本,纵26.2厘米、横58.4厘米,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帖有“延历敕定”朱文印。延历为日本桓武天王年号(公元782——805年),相当于中国唐代德宗朝。此三帖实为唐模本。可见当时模写后不久即流入日本。(注:此卷现已被改为轴装)
“丧乱三帖”是王书中的精品,笔法变化莫测,笔走龙蛇。唐太宗云“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在此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一、王羲之《丧乱帖》行草,摹本,白麻纸。纵28.7厘米。8行,62字。
《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
首顿首。
二、王羲之《二谢帖》 摹本 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二谢帖》和《得示帖》、《丧乱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5行,行草书。
释文: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三、王羲之《得示帖》摹本, 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行草书。此帖与《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
王羲之顿首。
日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中间一玺中正,上下二玺右斜,显示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杨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入,则在一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复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韩玉涛认为先墓在琅邪,修复之事,在永和十二年八月。刘涛根据此帖书风与《十七帖》距离较大,认为可能是王羲之五十岁(永和八年)左右所写。
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说此帖不可及处有四: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兰亭》。
当代书法大家崔学路先生评《二谢帖》曰:“二谢书先正即行,终为大草,亦庄亦谐,亦方亦圆,亦轻亦重,全由心出,一任自在,当为右军晚年书,真大化境地耳。”...

D. 浅井长政的家臣团

勇将 远藤喜右卫门尉直经
浅井家头号勇将,同时也是位出色的智略家。姊川合战时曾潜入织田本阵欲暗杀织田信长不得。最终被马回众之竹中久作(竹中半兵卫舍弟) 讨取。
1.远藤喜右卫门真的实际存在过吗?
关于远藤喜右卫门这个名字,只是在一级史料『信长公记』及『武功夜话』有所言及,其真实存在的可能性令人怀疑。
下画是滋贺县指定文物财产的之三十六歌仙绘,其中「奉挂之远藤喜右卫门尉直经敬白永禄十二年十一月吉日」表明其中一名奉纳者即是远藤喜右卫门。(多贺大社藏)。
据说祖先原是镰仓武士,后移住到所领地柏原庄(滋贺县坂田郡山东町柏原)。喜右卫门的父亲远藤主膳,在亮政还在京极家为官试看变已经入仕了浅井家。可称谱代家臣。主膳之女嫁给了同在京极为官的今井定清的家臣田辺式部。一般认为喜右卫门有两个儿子。长子远藤孙作,元亀元年(1570年)6月19日,在织田军属下木下藤吉郎攻击下,喜右卫门的居城须川城陷落,不得已向藤吉郎投降。后,孙作得赐予知行伊势(三重县)三重郡。弟喜三郎侥幸逃脱,后来参加了姊川合战、小谷城之战。主家灭亡后,参与加贺的一向一揆也宣告失败,流浪的末期来到越中(富山县)砺波郡务农。到了昭和初期,居住在须川的远藤家也是远藤一族,不过,喜右卫门的后代却是不明。
下之写真是须川山寨遗迹(「滋贺县中世纪城郭分布调查报告书」)。须川山寨在长比城寨眼下的须川山山顶,离山脊的长比城寨在约有300米的距离。一般认为须川山寨是须川城的小城,由远藤喜右卫门筑起。
浅井长政猛将 矶野丹波守员昌
在近江赫赫有名的猛将。浅井对阵六角最前线之佐和山城城主。姊川合战时担任浅井军先锋,率1千5百精锐将织田军2万3千之13段阵备突破了整整11段。浅井本队败走之际,矶野部被织田军断去后路,但矶野员昌丝毫不惧,竟率众正面突破织田军3队,带领残兵三百骑撤回佐和山城。
矶野丹波守的本贯地为伊香郡高月町矶野,累代以矶野城作为居城。到了员昌这一代,入仕近江浅井家。永禄4年(1561年),升任了佐和山城主。矶野丹波守与其他的重臣们一样,得以在小谷城下修建自己的屋敷。其之屋敷在从本町通往进入清水谷的歧路里上。姊川合战之后,佐和山城处于织田军孤立包围中。可是长政却被员昌与织田信长私通这样的假信息所盅惑,没有派出援军。由于这个缘故,矶野丹波守不得已向信长投降了(元亀2年2月)。此后矶野丹波守受信长封赏管领近江高岛郡。曾经狙击过信长的杉谷善坊隐居到高岛,正是被丹波守逮捕,并于天正元年(1573年)9月押送到岐阜。
家老赤尾美作守清纲
服侍了浅井家三代浅井亮政、久政、长政的老臣。获以在小谷城本丸之东构建赤尾屋敷的重臣。浅井家三家老之一(三家老或许就是海赤雨三将吧,可惜我只找到了赤尾清纲的详细资料,而雨森弥兵卫、海北纲亲两人却只有简略介绍)。以武勇闻于天下。因对处理与六角氏的关系到底是战是和跟久政观点截然相反,君臣关系一度不和,结果导致了在永禄3年(1560年),与数名重臣议定推长政为家督使久政隐居(『江浓记』)。原名清纲孙三郎(一说是孙二郎),后改称美作守。
永禄3年,在浅井长政16岁的时候,与赤尾清纲、远藤喜右卫门、安养寺经世、丁野等家中重臣评定,迫使其父久政隐居,而长政登上了家督之位。永禄4年(1561年)3月,在攻入美浓的美江寺川之战中,在浅井军撤退之际,担当殿后之责,连续三次击溃了斋藤军的追击,顺利完成任务。姊川合战及小谷城之战时,织田信长在虎御前山铺开列阵。不过,有记载,那里曾经便是赤尾清纲守卫的城寨。「虎御前山始赤尾美作守清纲阵城然姊川一战之后右大臣信长公本阵所立」(「虎御前山古城寨图」)。元亀元年(1570年)6月的姊川合战中,在长政的本阵与远藤喜右卫门、安养寺经世共同指挥着旗本队。
重臣 安养寺经世
浅井家重臣之一。曾担任浅井长政和织田信长妹妹市之间亲事的中介角色。由于这个缘故,在姊川合战中当经世被活捉的时候,信长以「仔细想来还有一事与你有关系」而放过了他,让他回到小谷城。正在经世的报告,才使得远藤喜右卫门等诸多浅井家臣壮烈就义的经过流传了下来。继续坚持抗争的长政开始与全体家臣共同奋斗,天正元年到小谷城落城为止的3年间,以朝仓义景为首,足利义昭、武田信玄、石山本愿寺一起团结一致,筑成织田信长包围网。而其中便以三方原之战为开端的信玄上洛战和石山合战所代表的元亀骚乱为首。
据说作为织田信长妹妹市和浅井长政的婚姻中介的,是织田方面的不破河内守光治,以及浅井方面的安养寺经世。而在『武功夜话』中,织田方面乃稻叶伊予守良通(西美浓三人众),浅井方面是堀能登守(堀次郎之父)扮演了主要角色。另一方面,『川角太阁记』中将其作为了浅井家重臣矶野氏的功绩。而关于婚礼的时期有永禄4年(1561年)、同7年、同10年等诸说存在。现在最有力的说法是奥野高広氏的帮忙,长政通过市桥长利给信长传递书信,在永禄10年(1567年)长政由市桥长利安排开始了和信长的接近。
其他 家臣简历
赤尾清冬 ?~?
浅井氏家臣。赤尾清纲之子。通称新兵卫。六角方面进攻太尾城时开始随军。
赤田兴 ?~?
浅井氏家臣。赤田隆之子。宦途至信浓守。近江犬上郡八町城主。1566年左右出生。其一字名为源氏。
浅井井伴 ?~?
浅井氏家臣。浅井井演之子。通称弥太郎。别名井量。宦途至木工助。1542年~1571年曾担任江北的菅浦代官职。
浅井井规 ?~1573
浅井氏家臣。浅井井伴之子。1571年攻打背叛浅井投靠织田方的镰刃城堀秀村,不过,败在救援秀村的木下秀吉手下。1573年,小谷城落城时通过秀吉介绍成为织田方内应,然而最终依然被处死,可谓晚节不保。
浅井井演 ?~?
浅井氏家臣。天文时期担任近江横山城守备。
浅井井赖 ?~?
浅井的后裔。通称喜八郎。另有政春·政坚·政信·长房·作庵等诸名。宦途至周防守。有说是浅井长政的三男。不过,从名字看大概应是浅井井规和浅井政澄的近亲。只从通称和宦途,很难辨别是否是长政的血脉。据说小谷落城时为秀吉所藏匿,1583年的贱岳合战时与平野长泰一路讨伐柴田方山路正国。但,如果他就算是在这个时候元服,也是比长政的嫡子万福丸年长。入仕秀长·秀保得知行六百石。1594年秀保死后为入仕了大和的增田长盛,领三千石。以勇猛见称。关原合战长盛改易后入仕生驹一正。参与了大坂之战,落城后投靠了京极氏。也有说夏之阵时战死。不过,在世说较为妥当。有种说法是寄身于京极后他便以作庵为号。
浅井亮亲 ?~1573
浅井氏家臣。浅井秀信之子。通称与次。另称亲政。宦途至石见守。侍奉久政·长政两代,担任与父亲同样的奏者职务。长政与信长敌对时曾持反对意见。不过,在小谷城落城时成了俘虏,后被斩首。
浅井亮赖?~?
浅井氏家臣。通称新兵卫。主要作为领土内用水争论的奉行。在天文年间发生井口·三田村用水争论的时候,井口依求于赤尾清世,而三田村则依求亮赖。1558年担当竹生岛小岛权现的营造奉行。
浅井秀信?~?
浅井氏家臣。通称五郎兵卫。侍奉亮政时担任祐笔之职。诸多文献中作为奏者而被记载这则是事实。书法出色,与本愿寺屡有赠答。但最后一次出现在史料中是1544年,其后消失无踪,再无任何的记录。
浅井政澄 ?~?
浅井氏家臣。浅井政信之子。宦途至玄蕃允。姊川合战作为浅井势的第二阵参与了跟织田军的战斗。后来投向了信长。信长家臣中也有同名的武将,不过,那是尾张浅井氏。
浅井政高 1560~1615
浅井氏家臣。通称茂右卫门·茂左卫门。娶了田屋明政的女儿。在浅井灭亡后侍奉秀吉。秀吉死后侍奉秀赖,大坂冬之阵战死。享年56岁。也有被称为「田尾」的资料,不过,想来应该是「田屋」的笔误吧。
阿闭贞征 ?~1582
浅井氏家臣。通称万五郎。另称贞秀·贞大·长之。宦途至淡路守。与今川家臣的朝比奈泰能·泰朝同样,父子混淆的典型,诸书记之为贞大,与其子名通行。正因为混淆,所以关于其经历除知他为近江伊香郡山本山城主以外不明的事很多,特别是在本能寺之变后要区别他们父子就更不容易了。姊川合战作为浅井阵势的第三阵出战。在信长进攻小谷的时候接受秀吉调略而内通,保全所领土地。但受到江北秀吉的压迫,因身为竹生岛寺领押领不廉而受到了信长责备的时候,被秀吉夺取了其在竹生岛所领土地的大半之事向菅屋长赖辩解过(「竹生岛文书」)。秀吉的中国侵攻开始后与另外的近江众一样地成为了信长的旗本。1581年进攻伊贺时随军, 1582年的武田讨伐时跟随信长出战。在本能寺之变中,贞征·贞大父子支持光秀攻占长滨城。在与秀吉作战的山崎合战中战败,逃回居城山本山城里,落城时和贞大一道被活捉而后被斩首了。阿闭氏作为明智光秀的伙伴,与秀吉对抗也成为必须之事。
浅井氏家臣。安养寺氏秀之子,氏久之孙。通称三郎左卫门。1573年主家灭亡后改仕京极高次。1614年,在丰国社笔绘狩野山乐图(「板绘金地著色系马图」。现收藏于京都妙法院)的安养寺喜兵卫氏亲应该是他的同族。
小川祐忠 ?~1601
浅井氏家臣。通称孙一郎·佐平次。宦途至土佐守。近江神崎郡小川之国人。1571年在信长进攻浅井时投降。1573年的槙松岛攻略中随军。以后成为明智光秀麾下而参与本能寺之变及山崎合战。此后因救命之恩侍奉柴田胜家,成为长滨领主柴田胜丰的家老,胜丰投降后随之参加了贱岳合战。胜丰死后改侍秀吉小牧之役从军, 1590年领伊予府中七万石。文禄之役中渡海,在金海中救援浅野长政。1584年分担伏见城修缮工作。关原合战时率二千兵士,投向西军归属于大谷吉继队麾下。不过,由于小早川秀秋的叛变呼应与朽木原纲·赤座直保·胁坂安治一同攻击大谷队,见形势不妙,反叛到东军,在其后与秀天一起加入到对佐和山城的攻击中,战后遭到改易的惨痛教训。失意中在1601年没。

E. 求王羲之《丧乱帖》的资料

丧乱三帖
王羲之“丧乱三帖”:“丧乱帖”、“二谢帖”和“得示帖”,合裱于一卷,《丧乱帖》 八行、 《二谢帖》五行、《得示帖》四行,共一纸。日人有总称为《丧乱帖》者。纸本,纵26.2厘米、横58.4厘米,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帖有“延历敕定”朱文印。延历为日本桓武天王年号(公元782——805年),相当于中国唐代德宗朝。此三帖实为唐模本。可见当时模写后不久即流入日本。(注:此卷现已被改为轴装)
“丧乱三帖”是王书中的精品,笔法变化莫测,笔走龙蛇。唐太宗云“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反直,”在此帖中表现的最为明显。

一、王羲之《丧乱帖》行草,摹本,白麻纸。纵28.7厘米。8行,62字。
《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
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
首顿首。

二、王羲之《二谢帖》 摹本 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藏
《二谢帖》和《得示帖》、《丧乱帖》连成一纸。纵28.7厘米。5行,行草书。
释文:二谢面未? 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三、王羲之《得示帖》摹本, 纸本。纵28.7厘米。4行,32字。行草书。此帖与《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释文: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
王羲之顿首。

日本学者内藤乾吉称: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系用双钩填墨法所摹。在第一行末‘之极’右侧,有‘僧权’二字左半部分押署。《二谢帖》的第二行末,‘再行’右侧,有一‘珍’小字押署。‘珍’即梁朝鉴赏家姚怀珍。此帖右端纸缝处,钤有‘延历敕定’朱文御玺三处,钤印的形式与《孔侍中帖》同,中间一玺中正,上下二玺右斜,显示曾为日本桓武天皇内府所藏。日本《支那墨宝集》载:‘此幅久藏御府,后西院天皇崩后,购于尧恕亲王。亲王为妙法院教皇,经该院保存至今,后献为帝室宝藏。’
此帖在日本流传了一千三百多年,被视为国宝,为中国书法界所知不过百余年。清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杨守敬首先摹勒于他的《邻苏园帖》,墨迹印刷品的传入,则在一九三四年以后。
此帖提及的‘先墓’及其‘修复’事,今人王玉池推定先墓在洛阳,其修复之事,在永和七八年,也不排除在永和十二年桓温收复洛阳时。韩玉涛认为先墓在琅邪,修复之事,在永和十二年八月。刘涛根据此帖书风与《十七帖》距离较大,认为可能是王羲之五十岁(永和八年)左右所写。
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说此帖不可及处有四: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兰亭》。
当代书法大家崔学路先生评《二谢帖》曰:“二谢书先正即行,终为大草,亦庄亦谐,亦方亦圆,亦轻亦重,全由心出,一任自在,当为右军晚年书,真大化境地耳。”

热点内容
国外法律老公差钱老婆有连带责任吗 发布:2025-05-03 15:47:35 浏览:535
法学概论专治与法治的不同 发布:2025-05-03 15:47:19 浏览:699
上海暴力犯罪律师 发布:2025-05-03 15:46:12 浏览:68
衡阳市火葬条例 发布:2025-05-03 15:45:59 浏览:215
律师素质 发布:2025-05-03 15:43:11 浏览:71
安康法官 发布:2025-05-03 15:35:41 浏览:527
婚姻法的宣讲 发布:2025-05-03 15:33:52 浏览:865
法治群众路线 发布:2025-05-03 15:19:34 浏览:758
合同法教授录音 发布:2025-05-03 15:18:14 浏览:557
社会与法栏目剧寻亲 发布:2025-05-03 15:12:12 浏览: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