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审法官负责制
A. 电大民事诉讼法合议庭评审案件,实行什么负责制
【民事诉讼法合议庭评审案件实行主审法官制】所谓“主审法官制”是指以主审法官为办案核心的审判团队运行机制。实行“主审法官制”后,主审法官直接签发法律文书,对案件的质量、效率、效果终身负责。而主审法官和审判辅助人员组成审判团队,受主审法官领导。
【合议庭】是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民事、刑事和行政三大诉讼法都规定,法院行使审判权的组织形式有两种,即独任制和合议制。在民事诉讼中,除第一审程序中的简单案件适用独任制进行审判外,二审、再审、重审及一审中的非简单民事案件,一律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
B. 为什么打官司不要买通法官
人民给了主审法官的审判权,审判权之大,责任之重,这是法官的共有的认识。主审法官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要为人民行使好审判大权,首先是在政治上要有坚定的信念,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保持共产党员光荣称号的纯洁性,任何时都与党保持高度的一致。第二是作风上要公道正派,不贪不占,在金钱美色诱惑面前不动摇,不被糖衣炮弹所击中。第三是业务要精通,熟悉各种基本法和三大诉讼法,能主审各类案件,在审判领域能独挡一面,为此,笔者对主审法官终身负责制谈点肤浅的见解,抛砖引玉,与同仁探讨。
一、主审法官必须忠于事实真相
主审法官终身负责制,是指对自己所主审的案件的质量终身负责。要把案件办成铁案,使案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大多数案件经过了公安机关侦查、预审,检察院审查起诉的,经过了两关,到人民法院是第三关,也是关键的一关。我们的主审法官怎样才能把好这一关呢?笔者认为:主审法官任何时候都要忠于事实真相,事实是案件的基础,是案件的灵魂,是案件的生命线。只有把事实搞清了,才能决心大,才能放心判。
例如,平江县的袁某奸淫幼女案,主审法官审查证据后,被奸淫的幼女是被遗弃的私生女,被一单位捡到送交平江县民政局,民政局支付费用请人带养的,后被一户人家收养。该案没有民政局和带养人的证据,我们的主审法官与时任刑庭庭长到民政财会上调取了逐月逐年向带养人支付费用的凭证,在带养家里调取了该女孩出生年月日的文字依据。这两方面的关键证据证实,该女孩早已满十六周岁,每次发生两性关系都是在被告人家,都是这名少女主动自愿的,完全是一种通奸行为,案件事实真相大白,建议检察院撤销了案件,释放了被告人,防止了错案的发生。
主审法官在审理案件时,要坚持去精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分析判断,善于开动脑筋,从中找出疑点。上面的案件就是主审法官发现疑点调取了新的关键的证据而破解了疑点。
上个世纪五十年初的土地改革中,平江县一件错杀案,1983年下半年全国第一次严打斗争中,河南省的错杀案,前些年内蒙古的错杀案,中央电视台本月13日报道的陈满的国家赔偿275万元案等等,这些案件都是事实错了,历史证明:事实错了,一切皆错。
上面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说明,主审法官终于事实真相是何等的重要。
二、主审法官必须忠于人民
政治机关打击犯罪,搞综合治理,就是为了保护人民。主审法官怎样才能做到忠于人民呢?第一,在审理案件时对那些构成犯罪的人,坚决依法惩处,不心慈手软。第二,对于没有犯罪的人,绝不能让他受刑法的惩罚。例如:李某与张重婚案,李某是被人贩子拐卖给余某为妻的。李某被拐卖后多次逃跑,均被余某抓回去严加看管,时间稍久,李某先后生育一男一女孩,尽管生育了儿女,但从未进行结婚登记,一次李某乘余某外出之机,逃离了余家,回到了自己父母的身边,半年后李某与张某登记结婚。余某获悉李某与张结婚后,以李与张犯重婚罪向人民法院起诉。笔者当时主审了该案,经过开庭审理,我认为李某与余某的“婚姻”关系不受法律保护,被告人李某与张某不构成重婚罪,其理由是:第一,李某与余某不符合结婚的法定条件,1、李某被拐卖时是十六岁的少女,不到法定的结婚年龄;2、结婚必须自愿,李某是被拐卖的被害人,无自愿可言;3、结婚必须依法进行结婚登记,尽管李某与余某有了共同的子女,但从未登记结婚。第二,如果认定李某与张某构成重婚罪,就是从事实上与法律上承认了拐卖妇女的合法性,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根据上述理由,宣告两被告无罪。
自诉人余某在宣判后,天天找法院时任院长闹,闹得不可开交,院长召开审判委员会讨论研究案决定再审定罪。再审时对上述两被告人均判处了拘役。
虽说判得很轻,但作有罪判决是错误的,绝不能使无罪的人受到法的惩罚,我立即写了一篇文章,邮寄到湖南高级人民法院法律政策研究室,研究室将文章在当时的《湖南审判》刊登。时任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甘俊贤从《湖南审判》中看到我写文章后,作为院长发现,指令中院刑事审判庭调卷再审,岳阳中院调卷再审后,宣告被告人李某、张某无罪,这时我才感到心里舒坦。
三、主审法官必须忠于宪法和法律
现在的法官誓词,把忠于宪法和法律摆在首位,可见忠于宪法和法律是特别的重要,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的法官绝大多数是本地人,都有自己的亲朋好友、同学,难免有人说情、请吃、送礼、求你帮忙,我们的法官在这种环境办案,必须做到洁身自好,请吃不去(吃了人家的嘴软),送礼不受(拿了人家的手软)。只认法、不认情、六亲不认。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两袖清风,公平正义,公正执法,才能理直气壮,刚正不阿,不办人情案,不办关系案,使自己所主审的案件立于不败之地。
做到了上述三个忠于,就是人民的好法官,就能把自己所主审的案件办成铁案,就能经得起历史与法律的检验,就可以问心无愧对案件质量终身负责。
C. 为什么主审法官终身负责制还不实行
自2015年最高法院发布《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 》后,凡是实行员额回制改革的法答院,就已经开始实行终身负责制了。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 》(法发〔2015〕13号)第25条规定:法官应当对其履行审判职责的行为承担责任,在职责范围内对办案质量终身负责。
D. 在刑事审判案件里,审判长负责审判案件,两边的审判员,在审判案件中,起了什么作用
按照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法律文书上会写清审判长和审判员或者代理审判员或者人民陪审员等,由这些人员组成合议庭。同时,因经费、人力等条件限制,在案件审理地实际过程中,需要明确一个主要办理人,即主审法官,从事送达法律文书、组织证据交换、开庭审理、撰写法律文书等工作。审判长不一定是主审法官,主审法官也不一定是审判长。
E. 主审法官和法庭庭长是一个人吗
广东胡律师:
这个案子还没有审,可能法官是想先调解,不过那份空白信纸很奇怪,正常的流程是没有的。
你作为被告如果想不要被法官乱来的话,我建议你最好还是花钱找律师来打,法官可能就是欺你们不懂法。
F. 法官责任制:宋代提刑司是如何通过法官责任制保障执法公允的
宋代作为我国古代尊文抑武达到极致的朝代。文官系统高度发达,宋代从制度上抑制官员擅权和集权的行为。行政架构复杂而平行,各级官员互相制衡,皇帝权威大大巩固。宋虽然在抵御外侮上乏善可陈,行政的技巧,法律的完善,文官系统的成熟却大大超越了先前的朝代。而司法权就是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这里的法官和现代意义上的法官定义并不相同,他指的是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司法官员。《宋刑统》作为宋代法律纲领性的文件,对宋司法官员的管辖权,断案的期限,亲友的回避,现场调查的要求甚至在自己衙门里的会客,以及和其他官员的交往都做了详尽而严厉的要求。提刑司是其中重要的监督单位,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一.法官责任制的前提,司法系统的相对独立,宋朝通过加强对于司法受理主体的明确,和刑狱管理制度改革,为法官责任制提供了基础
1.受理成司法基础
对于司法来讲,管辖权是最基本的权限。熟知美剧的人都知道。FBI和美国地方警局经常在案件的主导权上发生纠纷。这就是司法管辖权的争执了,早在八百年前,宋代就对所有的地方中央的司法管辖有了明确的界定。
宋刑统中,对于不该受理而受理的案件做了严格的界定。这里最普遍的情况是,县级官员受理了刑事案件,规定指出,只有州级官员才可以接刑事案件,县级官员只有接民事案件的权力。
同时地方官员只能接本州县的案件,无论何种情况,干涉临近州县的案件都是越权的行为,类似的协调必须由专门的监司来执行。同时,对于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必须在同族亲友的陪伴下才可以接受诉讼。无宗族庇护的老人,经过反复核实情况属实后,才可以接受案件。
对于推卸责任,应该受理的案件装聋作哑拒绝受理者。州县长官直接追究主管责任,下级吏员接受杖责的体罚。
2.刑狱管理改革
监狱管理是司法部门重要的职权所在,宋代司法审判前的证人和嫌疑犯都是被拘押的。具体对于犯人来说,杖责是宋代重要的惩戒手段,也是刑狱的分水岭。杖责罪以上的罪犯强制拘押,杖责罪以下的罪犯则不能轻易拘押。
同时杖责罪以上的罪犯,只要案情明晰,可以结案的,也迅速流配和接受其他惩戒。官府不鼓励长期拘押。而对于不是嫌疑人的证人,只要不是案情需要和恶意不作证。州县也不鼓励拘押。
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州县拘押的人数,使底层吏员可以借官司发财的心思稍稍收敛,也减少了政府的司法运营成本。
3.刑讯规定创新
体罚和拷打当然是古代司法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部分也是最容易招致诟病的所在。宋代对拷打进行了严格的管理。
简单的讲,他将司法官员完全的隔离在了其他行政体系外,确保司法的独立性,这样的确保是在对官员生活交往的限定下做出的,官吏在司法判定中远离人群,确保案情不被泄露,人情贿赂远离官司。
这样极端的不近人情的规定,客观上确实提高了司法的公正性。但是却给官吏正常的生活造成了诸多的不便,宋代将司法官员的独立性提高到了这样的高度,也体现了顶层对司法公正的渴望达到了怎样的程度。
3.回避制度的确立
宋代的司法回避继承了唐代的一些惯例,本身也有大大的发展。亲属回避是首先被确立的,他包括了司法官员上下级之间亲戚关系的回避,司法官员和嫌疑人证人之间亲戚关系的回避。由专人监督。
籍贯回避则让地方官不在自己的出身地和长期居住地为官,确保了判罚最大程度不被客观因素所影响。在同一件案件多次审理时,前任和后任主审官必须没有血缘或者姻亲上的联系。
由于当时官场同年也是很大的关系网,这方面也做了规定和要求,即司法官员上下级间和官员与犯人间,没有读书时候的同学关系,批捕的人,审判的人,抓人的人之间必须毫无联系。司法的各个环节被细化,自审自判的行为从根源上被杜绝。
G. 我国什么时间开始实行主审法官负责制
最高人民法院2014年12月10日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法庭工作的若干意见》,意见对当前形势下,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民法庭工作机制作出专门部署。
H. 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由谁审理
合议庭是由3名以上审判员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3人以上组成合议庭集体审判案件的组织形式
第一审合议庭的组成有两种形式:由审判员组成或者由审判员和陪审员共同组成。至于哪些案件采用哪种形式的合议庭进行审判,除民事诉讼法规定对选民案件或者重大疑难的非讼案件,必须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审判外,法律没有作其他规定,可由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自行决定。
第二审法院的合议庭只能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特点是:合议庭的组成必须是单数,最少为三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可以保留少数人意见,但须记入笔录。在由审判员和陪审员共同组成的合议庭中,陪审员与审判员拥有同等的权利。
依照人民法院组织法和刑事、民事、行政三个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对第一审刑事、民事和经济纠纷案件,除一部分简易案件实行独任审判外,其余的案件都由审判员3人或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3人组成合议庭进行审判;第一审行政案件一律由合议庭审判;第二审案件、再审案件和死刑复核案件全部收合议庭审判。
合议庭的成员不是固定不变,而是临时组成的,由院长或庭指定审判员一人担任审判长。院长或者庭长参加审判案件时,则自己担任审判长。1、组成方式要求
拓展资料:组成人员要求
合议庭组成人员的可控性表现在合议庭成员的责任承担方面。责任是合议庭成员间有机结合的纽带。合议庭审判案件的质量,究竟是审判长(主审法官)负责好,实行合议庭负责制,即由合议庭成员共同对案件质量负责。
首先,合议庭成员参加了庭审,听取了当事人的陈述、质证、辩论,对案情了解,有条件对案件质量负责;其次,合议庭成员在评议时都要对案件的处理发表意见,这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合议庭作出的决定是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每个成员的意见份量是相同的。因此,合议庭成员有义务对自己发表的意见负责任。再次,裁判文书署名是合议庭全体成员,这表明合议庭所有成员都对案件的判决负有责任。
I. 主审法官与审判长有什么不同谢谢
对于该问题,可阅读马献钊:《“何谓主审法官”》,网页链接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以来,不论理论界还是司法实务界,围绕主审法官的概念展开了热烈讨论。目前尚没有官方对该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权威解读。笔者从三个层面对主审法官的概念进行梳理和辨析。
一、理论上的争辩:职务、角色、权责抑或资格
理论界(包括司法界人士发表的学术观点)重点围绕主审法官概念的内涵或本质展开讨论,大体上形成四类观点:第一类观点认为,主审法官是一种职务,是经过一定的组织程序选拔出来并加以任命的职务,相当于合议庭的负责人。在目前的司法体制下,这一职务可以称为审判长,随着改革后合议庭替代审判庭模式的建立,这一职务也可以称为庭长。第二类观点认为,主审法官是一种角色或者一种分工。有的认为主审法官就是承办法官,即具体承办案件的法官;有的认为主审法官就是合议庭中的审判长,两者只是名称的不同。第三类观点认为,主审法官实质上是一种权责,就是比其他法官承担更多的权力和责任的法官。有的认为主审法官就是直接审理案件并对案件裁判起决定作用的法官;有的认为主审法官是切实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法官;有的认为主审法官就是享有独立裁判权并对案件质效负总责的法官。第四类观点认为,主审法官是一种资格。
如果对以上不同的认识和观点进行简单化梳理,大体上可以提取四种最有代表性的观点:(1)主审法官就是审判长;(2)主审法官就是承办法官;(3)主审法官是真正对案件裁判起决定作用的法官;(4)其他理解。笔者以这四种不同的认识作为选择项,对河南省六个中院及基层法院880名法院干警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864份。其中,认为主审法官就是审判长的293人,占比33.9%;认为主审法官就是承办法官的447人,占比51.7%;认为主审法官就是真正对案件裁判起决定作用的法官的117人,占比13.5%;作其他理解的4人,占比0.04%。由此可见,理论上的争议带来不同主体之间的不同认识。这些不同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尚无大碍,但若具体到司法改革实践当中,将会给改革带来不利的影响,亟须对主审法官概念的内涵给予相对明晰的界定。
笔者认为,对主审法官概念内涵的界定,一方面要立足于目前绝大多数法院的实际情况,特别是广大法官的实际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司法体制改革特别是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据此,主审法官概念的内涵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在既有法官队伍中经过一定的程序选任,在审判团队内起主导作用并承担相应权责的素质、能力较高的资深法官。首先,主审法官是新的审判权运行机制下对法官资格、权责的一种确认,通俗地讲,主审法官是权责和资格的统一体。其次,主审法官不是一种行政职务,他对团队内其他成员一般不具有行政管理职责。再次,选任主审法官的标准应当是既定的,根据标准,在某一时间段,在一个审判团队内,确定相对固定的主审法官,同时对其工作绩效动态考核,当其不具有既定的资格和能力时,及时作出调整。最后,为了确保主审法官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应当建立比较严格的选拔程序,但是并不需要严格的组织任命程序,以避免其形成固定化、常任化的职务。
同时,为了保障主审法官制度的运行,借鉴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应当建立与“主审法官”相对应的“受命法官”、“陪席法官”概念。受命法官是接受主审法官的指派,代表合议庭完成某一单项审判任务的法官,比如完成部分或全部阅卷、调查取证、庭前会议、庭审准备等各项工作,并对完成的工作结果承担相应责任;陪席法官是从庭审阶段开始参加合议庭的法官。但是,不论受命法官还是陪席法官,在合议过程中与主审法官享有平等的表决权,对各自发表的裁判意见承担责任。
从角色论的角度分析,主审法官兼具传统意义上的“审判长”和“承办法官”两者的角色,但又有根本性的区别。与传统意义上的“审判长”相同的是,主审法官负有对案件程序性事项的主导权责。区别在于:主审法官的主导仅限于程序性事项,且对团队内的成员没有行政管理权。与传统意义上的“承办法官”相同的是,主审法官必须亲历审判,和其他法官一样具体参与案件审理,不得采取审批制的方式来管理审判。区别在于:不论是主审法官还是受命法官、陪席法官,他们作为合议庭的共同成员,对于实质性的裁判事项,必须坚持集体决策原则。所以,在以主审法官制为核心的新一轮改革氛围下,应当摒弃“承办法官”的概念。
二、制度的实质:对承办法官负责制、审判长负责制的扬弃
从官方文献来看,“主审法官”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09年发布的《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中,纲要第五条规定:“完善合议庭制度,加强合议庭和主审法官的职责。”从党的文件来看,最早出现主审法官概念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当中,提出“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
笔者认为,主审法官概念的出现,主要是为了解决合议庭制度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上世纪末至今,人民法院一直没有停止合议庭制度改革的步伐。改革的主要动因,一是解决承办法官制带来的“形合实独”、“合而不议”、“一个人说了算”等问题,二是解决合议庭内部权责不清、无法追责的问题。为此,从1999年开始,在一系列文件的支撑下,审判长负责制在全国法院普遍开展。相对于过去的承办法官负责制,审判长负责制有其合理的因素和进步的地方,极大地改变了承办法官一人唱“独角戏”的不正常现象,但是这一制度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主要是:随着审判长职务的固定化、常任化,合议庭内部产生了新的行政化,合议庭成员之间的等级差别加剧了地位的不平等,影响了案件的充分讨论和平等决策。
在中央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在吸取既有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建立主审法官责任制的构想。与过去的承办法官负责制和审判长负责制相比,这一制度既强调合议庭成员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又适度突出主审法官的核心作用,赋予主审法官一定的主导权责,主要是:主持庭审活动、控制审判流程、组织案件合议、避免程序瑕疵等。对于具有实质性意义的裁判事项,仍然坚持平等决策、集体负责的原则。为了避免出现新的行政化倾向,主审法官对其他成员不具有行政管理权,主要是通过示范、带头作用,以自己更高的司法能力、更为丰富的审判经验、资历以及适当的组织协调能力,团结、引导团队成员共同完成审判任务。从制度的实质来解释主审法官的概念,其中的“主”应当是“主持”、“主导”,而不是“主要”、“决定性作用”等含义。可以说,这一新的制度是对过去两种制度的合理扬弃。
三、实践中的难点:推行主审法官责任制需厘清几个关系
从目前各地推行的主审法官责任制改革实践来看,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困惑和困难。笔者认为,要顺利推进主审法官责任制,应当厘清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主审法官”与“员额内法官”的关系。随着法官员额制的推行,有人提出,所有进入员额的法官应当自然成为主审法官,届时实际上不再需要使用主审法官的概念了。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讲,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但是在目前乃至相当长一段时间,还不符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实现“法官”和“主审法官”概念的同一化是一个长远的目标,它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入额法官素质的基本均等化;二是法官独立裁判意识、独立担责意识的成熟;三是案件繁简分流机制的完善,简易程序适用成为审判的基本模式。首先,即使在近年内实现了法官员额制,进入员额的法官素质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种状况将长期存在。其次,虽然中央层面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法院、法官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制度,法院内部也建立了鼓励法官依法独立办案并独立承担责任的机制,但是,要实现制度设计的目的、价值,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法官独立裁判并担责的意识还需要大力培养和塑造。最后,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目前简易程序在中、高级法院适用的比例还比较低,在基层法院适用的比例也不均衡,大量案件仍然适用普通程序,必须发挥审判团队的整体作用。
第二,主审法官与受命法官、陪席法官的关系。一是调整审判团队的组成结构。借鉴大陆法系国家和普通法系国家的经验,建设专业化的审判团队,专业负责审理某一或某几类领域的案件。团队中的法官数量一般多于3人,其中主审法官是固定的,在适用普通程序审理案件时担任审判长,受命法官由审判管理部门在随机分配案件时确定,陪席法官通过随机抽取的方法产生。这种灵活的结构既可以保持审判团队的专业化,又可以避免长期固定化合议庭带来的廉政方面的风险。二是明晰主审法官与受命法官、陪席法官之间的权责。明确主审法官对于程序性事项的主持、主导权责,确保合议流程规范、顺畅、高效进行,避免程序方面出现瑕疵或错误;受命法官根据主审法官的指派完成某一单项任务,需要作出裁决的,受命法官应当与主审法官沟通,由主审法官提请合议庭作出决定;陪席法官虽然一般从庭审阶段开始介入案件审判,但是他对主审法官的指派和受命法官的工作应当十分清楚,必要的时候也要作为受命法官完成相应的庭前工作。三是突出主审法官在审判团队中的核心作用。基于我国的现实国情,在改革的现阶段,为了避免集体懈怠现象发生,保证审判团队的各项工作正常运转,可以赋予主审法官对团队其他成员相应的监督权责,主要包括:工作任务的督促指导、工作业绩的评价,以及对法官助理、书记员等辅助人员的调整建议。
第三,主审法官与院长、庭长的关系。在现有的法院组织体系和内设机构设置体制下,院长、庭长作为法院、审判庭的代表人,其职责包含对审判业务的管理和监督,以及对党务、司法行政事务的管理。如何理顺主审法官与院长、庭长的关系,也是合议庭制度改革的重要环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基本明晰了院长、庭长审判管理权的边界,以及审判监督权行使的方式、程序和责任。
笔者认为,应当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顺主审法官与院长、庭长的关系:首先,厘清院长、庭长不同管理权的内容和行使方式。院长、庭长的管理权分为审判管理权、行政管理权和党务管理权,其中审判管理权是重点。随着审判管理部门的全面建立,审判管理权责应当总体上由审判管理部门统一行使。随着法院司法行政事务管理权和审判权相分离改革目标的逐步实现,院长、庭长的行政管理权也应当剥离出来,由专职人员来行使,院长只是作为核心决策中的一员参与其中,不具体承担管理权责。党务管理权责依此原理确定。其次,明确院长、庭长行使审判监督权的渠道、程序和责任。庭长行使审判监督权的渠道是主审法官联席会议,院长行使审判监督权的渠道包括专业法官会议和审判委员会,除此法定渠道,院长、庭长不能对主审法官、合议庭审理的案件行使监督权。再次,推行院长、庭长担任主审法官制度。院长、庭长绝大多数是审判经验丰富、法律素养较高、审判技能高超的资深法官,由其担任主审法官直接审理案件,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优质审判资源,而且可以实现院长、庭长直接行使审判管理权、审判监督权,减少管理的层级和成本,提高管理、监督的效能。最后,改革裁判文书签发制度,代之以文书签署制度。取消院长、庭长对裁判文书的签发制度,由主审法官、合议庭行使裁判文书签署权,也是合议庭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
(作者系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司改办副主任)
J. 如何完善法官,合议庭,审判委员会的责任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专题的决定》15日发布,属指出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
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健全司法权力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机制,加强和规范对司法活动的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
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责任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明确各级法院职能定位,规范上下级法院审级监督关系。
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录制并保留全程庭审资料。增强法律文书说理性,推动公开法院生效裁判文书。严格规范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程序,强化监督制度。广泛实行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制度,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司法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