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法系国家法官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借鉴
㈠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区别。
一、代表国家不抄同:
1、大陆袭法系:
大陆法系代表国家为法国、德国、日本等
2、英美法系:
英美法系代表国家为英国、美国、加拿大等
二、源自不同:
1、大陆法系:
源于罗马法、以1804 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也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
2、英美法系:
源于日耳曼习惯法的普通法为基础,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法律制度以及仿效英国的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
(1)英美法系国家法官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借鉴扩展阅读
英美法系根据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公序良俗进行判别谁是谁非,不看重学历威望,用平民组成陪审团,即便没有明文规定,只要不符合陪审团判别是非的观念就是违法。
这样可以避免不法分子钻法律的空子,而且可以解决更多容易产生争议的案件,也有利于人们道德素质的进步。
而法国法典成为欧洲大陆各国建立自己的法律制度的楷模,标志着近代意义上大陆法系的模式的确立。随后在德国,在继承罗马法、研究和吸收法国立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法典。
㈡ 为什么英美法系国家要求法官必须从律师职业中产生
可能因为从事来过律师职业的律师们源,有更多的从业经验吧?以便在法官这个岗位上,能更好的运用好法律、法规,同意能站在法律和律师(即正方和反方)的立场的,对诉讼案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我国也要求法官们必须取得律师资格认格呀,这有异曲同工之处吧。
㈢ 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制度是怎样的
英美法系国家的陪审制度是国家审判机关吸收非职业法官或非职业审判员为陪审官或陪审员参加审判刑事、民事案件的制度。从公民中产生陪审官(员)参与法院审判案件的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国家雅典、罗马,为中世纪欧洲少数封建国家所继承,盛行于资本主义社会。
在中世纪的日耳曼法中,除了以宣誓和包括司法决斗在内的神明裁判方式来判断证据外,法兰克王国还发展出了一种新的调查程序:在审理涉及王室利益的案件时,不采用当事人宣誓的方法,而是由法官主动召集若干知情人,让他们说明事实真相。后来,这种方法又推及到私人身份和租税等问题的解决中。法官审理案件时,要从当事人的邻居中挑选可信任的数人组成"邻人调查团",再向其成员讯问案件的有关情况。"邻人调查团"即为陪审团的雏形。
陪审制度的出现,使普通公民能够参与司法过程,可以防止法官徇私枉法、独断专行,纠正其不周之处。同时陪审团的裁决更能反映社会一般人的观念,因而陪审制度是使司法走向民主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这是英国法对世界法制的一大贡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陪审制度在法律上正式得以确立,并逐渐向全世界推广。独立后的美国通过宪法及其修正案,牢牢确立了陪审制度的独特地位。英国的许多殖民地国也采用了陪审制度,就连司法制度迥异的法国和德国也借鉴了英国的陪审模式。
㈣ 中国的法律是属于什么法系的
中国的法律是属于大陆法系。
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专主要法系,涵盖了世界上一些主属要的国家。大陆法系的代表有德国、法国、中国等;而英美法系则当然以英国和美国为其代表。
法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常用的四种基本法律体系,即英美法系、法国法系、德国法系和北欧法系,其中法国法系、德国法系和北欧法系属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主要基于判例,而其他的三种(即大陆法系)都是成文法系。
拓展资料
法系是西方法学中一个常见的概念。一般认为,凡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形成一种传统或派系的各国法律,就属于同一个法系。所以,西方法学所谓的法系,主要是按照法律的特点和历史传统对各国法律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西方法学家在法系的划分上也很不一致,但不少法学著作在论述法系问题时,多举英国法系、大陆法系、中国法系、印度法系、伊斯兰法系五大法系。这五大法系除大陆法系和英国法系外,其余的基本上已经成为法制史上的概念。
大陆法系是指欧洲大陆上源于罗马法、以1804 年《法国民法典》为代表的各国法律,所以大陆法系也称罗马法系或民法法系。
㈤ 英美法系国家刑事证据中口头证据规则包括哪些内容
“在大陆法系国家,回避是针对法官而言的,而在英美法系国家回避对象集中于陪审团审判案件中的陪审员。以美国为例,除了陪审员之外,美国的法官通常也会因违反“正当程序”条款而被申请回避②,在美国对法官相关司法行为的规范并未具体体现在诉讼程序规则中,而是由《司法行为准则》以及《法官伦理行为准则》加以补充调整。然而,即便如此,法官的回避也不是回避制度的重心,美国联邦民事、刑事诉讼规则仅对陪审团成员的回避作了规定。在英美法系国家,陪审团成员才是回避的主要对象。 在美国对申请法官回避,并不要求证明法官事实上已经执法不公,存在偏见,只要能够证明存在偏见的“可能性”即可,而且这种“可能性偏见”的判断标准,则是宪法修正案第六条“正当程序”条款。判例实践中,下列情况通常视为申请法官回避的理由:法官与本案有经济利益或私人关系(withorwv.Larkin,1975);法官的薪金与他对被告人做出的罚金数额相关T(umeyv.ohoi,1927);被告人受到藐视法庭指控主要是因为对本案庭审法官过多的人身攻击行为(Mayberryv.Pa,1971)。 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恰相反,法官是回避的主要对象。如法国民诉法第339条至第355条,法国刑诉法第668条、669条规定了法官的回避问题。德国民诉法第41条至48条,德国刑诉法第22条、第24条规定了法官的回避问题。陪审员虽然也是被作为回避的对象,但没有像对待法官回避那样,用专章或专门一编来规定,仅是附带提及。如德国刑诉法第31条的规定。法国刑诉法第7编“回避”中没有提到陪审员的回避,而是在“开庭”一章第二节“审判陪审团的组成”(第297条)中规定了对陪审员的回避。 另外,大陆法系国家诉讼法中还规定了其他人员的回避问题。德国民诉法在第49条规定了对法官回避的规定准用于书记官,并且由书记官所属的法院裁判之。在日本,回避的对象也不限于法官,也适应于助理法官、书记官、执行官以及家庭法院的参与员。对于这些人员的回避裁定和法官处理的程序及原则同等对(日本民诉法第27条),并且鉴定人也是回避的对象(日本民诉法第214条第l款)。 大陆法系国家诉讼法普遍对于回避的理由做出了详细规定。同样地,德国民诉法第41条对法官自行回避的理由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而申请回避的理由依德国民诉法第42条规定,每个当事人可因法定的自行回避理由或者由于担心偏颇而申请某法官回避。德国刑诉法第22条、第23条同样也对法官的回避理由一一明文列举。与对待法官一致实行有因回避的做法不同,法、德两国对于陪审员回避的态度截然不同。法国对陪审员实行无因回避。日本新民诉法第23条规定了法官回避的原因同法国和德国没有本质差别。日本刑诉法第20条、第21条详细列举了日本的法官应当受到排除、不得执行职务的原因。另外,除某些情况以外,被申请回避的法官应当对回避申请提出意见书。 德国诉讼法规定了,在回避申请的裁判发生既判力之前,只允许法官进行那些不能迟误的行为(德国民诉法第47条,德国刑诉法第29条),而当事人的行为并不因法官被自行回避或者被成功申请回避而无效。法国民诉法的规定更为严苛:法官一经接到通知的回避申请,即应自行回避,直至对该回避申请做出裁判决定;紧急情况下,得指定另一法官进行必要的办案活动,甚至依职权指定之(法国民诉法第346条)。”以上内容均摘自《诉讼回避制度研究》 翁彤彦 南京师范大学(论文),仅以材料方式提供,如果要引用请一定尊重作者著作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