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人物宣传
A. 王志平的人物介绍
第一是,1994年6月青岛市行政区划调整后,王志平从青岛中级法院办公回室主任位置上调答整到新组建的李沧区人民法院任院长。当年,这个由原来的沧口区和崂山区“两院合一”的法院的,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荣记集体二等功,七年时间,该院获得荣誉称号,掰着指头已经难以数清。
第二是,2001年2月起,王志平任市北区人民法院院长。荣誉好像特别青睐他似地,接踵而来。当年,该院先后被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荣记集体二等功,荣获山东省法院系统“一教育三整顿”先进集体,山东省省级精神文明单位和全国法院思想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每到一个法院,一个法院就要锦上添花,甚至换颜一新。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
B. 薛捍勤的人物介绍
薛捍勤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公众对外交官的理解多少有些抽象;事实上,工作之外,大使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位镜头前形象高贵的大使,甚至举出了家中装修的例子。她说,夫妻俩在一些装修细节的问题上,也会有争执。
“哪天你看见我挎个篮子去买菜,不要有任何的奇怪。”薛捍勤说。此外,她还介绍说,因为工作的关系,尽管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会相对较少,但在培养方面,她会去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当选国际法院法官
2010年6月2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薛捍勤在当选后接受媒体采访。当日,中国资深女外交官薛捍勤在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选举中高票当选国际法院法官,成为这一权威国际司法机构中的首位中国籍女法官。国际法院中国籍法官史久镛于2010年5月28日辞职,法院席位出现空缺。根据联合国安理会决议,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于6月29日同时举行法官补缺选举,薛捍勤分别获安理会15票和联大150票支持,高票当选。
中国资深女外交官薛捍勤29日在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举行的国际法院法官选举中高票当选,从而成为这一权威国际司法机构中的首位中国籍女法官。
薛捍勤在选举结束后对记者说,各国对中国候选人的积极支持主要是因为看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非常希望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进一步发挥积极影响力。她认为这是她当选的主要因素。
薛捍勤说:“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光荣,更重要的是一份责任,对国际社会的责任。在我履行职责的过程中,我将秉承《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院规约》,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和平与安全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际法院历任中国籍法官
王宠惠:1921-1939年任常设国际法院(国际法院的前身)法官,曾任中华民国政府外交部长、北洋政府司法部长
郑天锡:1939-1946年任常设国际法院法官,曾任北洋政府司法部次长
徐谟:1946-1957年任国际法院法官,曾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次长”
顾维钧:1957-1967年任国际法院法官,曾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和“国务总理”
倪征燠:1985-1994年任国际法院法官,为新中国第一位国际法院法官
史久镛:1994-2010年,任联合国国际法院大法官;2000年-2003年任国际法院副院长;2003-2006年任国际法院院长。
C. 法院有哪些先进人物
萧扬
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写的,时常听别人提起!
D. 有没有诉讼例子,有人物,时间 分析等
被告人王小 .男 .15周岁 .李五 .男 .14周岁 .二被告均为外省人 ,因共同犯有故意杀人罪 ,经人民警察院立案侦察 ,并提起公诉 ,法院开庭时 ,公诉人以案情简单 ,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为由 ,商请法院同意 ,未出庭支持公诉 ,法院以宣传教育青少年为由 ,在一所中学由一名审判员担任审判 ,进行了小范围公开审理 ,开庭前法院为二被告人共同指定一名法律爱好者充当辩护人 ,因二被告是外地人 ,法院未向二被告人宣布应享有的诉讼权利 ,就进入了法庭实体审理 ,二被告人请求法院为各自指定一名好律师 ,被当庭驳回 ,因时间关系在法庭辩论阶段宣布休庭 ,休庭后的第五天法院根据二被告的年龄大小作出罪重和罪轻的量刑判决 ,并直接去看守所送达了判决书 . 问:根据形式诉讼法有关规定 ,试分析一审人民法院的一审是否错误 ,?各是什么 ?简要说明理由 , 有错误 第一,法院未向二被告人宣布应享有的诉讼权利 ,这是法院程序上不合法,根据刑诉法相关规定,法院必须向二被告人宣布应享有的诉讼权利。 第二,二被告人请求法院为各自指定一名好律师 ,被当庭驳回 。被告人要求法院指定辩护律师这是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本案中被告为两人,法院应当指定两名辩护律师。 第三,法院以宣传教育青少年为由 ,在一所中学由一名审判员担任审判 ,进行了小范围公开审理。我觉得这有些公审大会的嫌疑,有侵犯被告人人格尊严权的行为。 补充: 有人物,时间 分析
E. 罗国良法院院长是什么电视剧里的人物
执 行 局 长(2004)
导演: 周康渝 / 周寰
编剧: 周康渝 / 阴法勇
主演: 王庆祥 / 廖学秋 / 狄剑青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汉语普通话
集数: 20
F. 法院告知函会用发人物照片的短信告知吗
一般说法院发个传票、公告这些文件,是不会发布公民个人照片的。
但是如果是因为执行案件,当事人拒不履行,而上了失信人员黑名单,
照片就会被公布到网络,限制各种消费和处境活动。
G. 法庭上有哪些人物
《民事诉讼法》
第四十八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当事人。
法人由专其法定代表人进行属诉讼。其他组织由其主要负责人进行诉讼。
第五十八条 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
下列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
(一)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二)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三)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第七十三条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第七十七条鉴定人有权了解进行鉴定所需要的案件材料,必要时可以询问当事人、证人。
鉴定人应当提出书面鉴定意见,在鉴定书上签名或者盖章。
依据这一规定,法庭上可以有原告、被告、代理人、证人、鉴定人、审判长、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等。
H. 法庭上有哪些人物
1.审判长,审判员
2.书记员
3原告(被害人)及代理
4被告(犯罪嫌疑人)及代理
5.证人
6.人民陪审员
根据性质的不同有不同的变更。但是1234不能缺
I. 赵建铭的人物简介
1991年自台南市私立黎明中学毕业,重考一年后进入台湾大学医学系就读。与其弟赵建勋均因痛风而免服兵役(外界传言技术性作弊)。曾任台大医院骨科总医师,“卫生署”署立台北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台大医院骨科主治医师。台大工学院医学工程研究所博士班肄业,台开案后为挽回社会观感,于2007年3月1日起到台南新楼医院进行公关性义诊赎罪。
2000年10月20日说起,即陈水扁上台刚好5个月的那天,陈幸妤和前任男朋友吵架后离家出走。赵建铭经由老师韩毅雄(台湾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介绍认识陈水扁总统之女陈幸妤,两人并于2001年9月27日结婚。
陈水扁女婿卷入弊案退出民进党婚后至2006年因台开案内线交易炒股事件造成赵建铭被收押一个月,震惊社会,最后以1750万元交保。在土城看守所羁押期间,编号为2260。
2007年6月26日,台开案二审作出宣判,赵建铭被加重刑责被判7年有期徒刑,并罚款新台币3000万元。其父赵玉柱同样加重,被判9年半有期徒刑。
2007年12月29日,“最高法院”认为二审判断不法所得的时点、依据等细节不清楚,在事实不清的前提下,“最高法院”无法进行法律审,因此发回台湾“高等法院”更审。
2008年11月13日,更一审在“高等法院”宣判,赵建铭仍处七年有期徒刑。仍可上诉。
乘虚而入的赵建铭很快就有了收获。据韩毅雄后来透露,赵是在约会陈幸妤时,高唱一曲《爱你入骨》夺得芳心。两个多月后,两人陷入热恋。
2001年4月,两人恋情曝光。面对媒体,陈幸妤大方地说,赵建铭吸引她的地方是“蛮真诚、很坦白”。同年7月,订婚,9月,完婚。
台开案发后,“第一夫人”吴淑珍埋怨这门亲事“没有探听清楚”,大有“识人不准”的遗憾。事实上,当初吴淑珍比女儿更中意赵建铭。据台湾媒体报道,吴淑珍当初对赵建铭“越看越满意”:首先,他的嘴巴甜,成天把“陈妈妈长、陈妈妈短”挂上嘴上。其次,他的口碑好,熟悉他的人都称他外形憨厚、性情也温和、有耐心。最后,他的出身很单纯,父亲是退休小学校长,母亲是退休教师。有鉴于此,吴淑珍还曾告诉赵建铭,“当不成女婿,就当干儿子”。
从相识到结婚,前前后后只有11个月,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就在订婚前夕,台湾的八卦媒体挖出了一个“猛料”,赵建铭的前女友钟小姐批评赵薄幸,为了攀上第一高枝,狠心断绝与她4年的感情。
对于如今身败名裂的赵建铭,民进党前“立委”沈富雄煞是不解:“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会变成这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老实憨厚”的小医生摇身成为弄权舞弊的特权政治核心,亦非突然发生。赵建铭的人品,前女友对赵建铭的批评即是前兆。更明显的“变化”自然是发生在入主“驸马府”之后。
攀上豪门的赵建铭好张扬的心态早为媒体所知。他当数陈水扁之外最爱媒体镜头的“第一家庭”成员,总是在妻子陈幸妤避之不及的同时,抱起儿子翊安主动迎向镜头,把他对准麦克风,不是背唐诗,就是秀英文。
沉醉于“第一家庭”光环的赵建铭,当然不仅仅满足于这些“虚”的曝光率。一旦意识到这个光环能为他带来的影响力进而带来实质利益后,他更多地介入了政商两界。
很快,赵建铭“敢要敢拿敢说(公关游说)”的名声在政商界传开了。据媒体报道,他经常自己当中介,直接打电话给业者,不是介绍生意就是卖东西。若干财经部门官员和“国营”事业负责人,曾接过“赵医师”的电话。而这些官员也搞不清楚赵究竟是不是代表陈水扁的意思,大部分都会买账,且不敢多说、多问。
做得多了,陈水扁的核心幕僚也不会不知道这些事,但没人会去打小报告,免得得罪“驸马爷”,还不讨陈水扁的好。
在为人请托的同时,“驸马爷”自身亦屡添“光彩”,如升为台大医院的住院总医师和主治医师,还在陈水扁的亲自主持下,以“精英”名义加入了民进党。
有点冤?谁之罪?
台开案揭发之初,赵建铭还叫冤,不认错。等一系列穷追猛打之后,证据日多,便不得不道歉、退党,但仍自称“绝无不法”。根据众多事实,从某些角度讲,他确实有些“冤”,但不是他自称的那个“冤”。
首先,“第一家庭”和陈水扁人马弊案连连,但遭殃最惨的只有他一个。甚至丈人陈水扁六年来“执政”无能、人格破产积累的民怨,都找上了他这个“出气筒”。
再则,在台开案中,他涉嫌内线交易,获利四千多万台币,但整个台开案涉及利益四五百亿,大头是别人拿去了。
还有,台湾检调部门以不无为赵建铭解套的“嫌疑”称,赵建铭被他周围的人利用了,“因一时的贪念而购进台开的
股票”。率先揭发赵建铭案的
国民党籍“立委”邱毅也称,很多人“抬着‘驸马爷’的招牌,在所谓‘驸马帮’的簇拥下,其实也有很多、很多事,利用赵建铭的贪念,把赵建铭当政治肉票。”
对女婿的涉案,陈水扁的公开表态则是“勿枉勿纵”,想断尾自清。但有分析人士直言:“要不是陈水扁默许政商界任意打转,一个拿手术刀的医生凭什么认识这些名流老板?要不是‘第一家庭’进出股市已成既定游戏规则,‘驸马爷’何来豹子胆碰这一滩混水?”
针对赵建铭案,民进党的声明中有“赵建铭,你已经陷‘总统’于不义”之语,视“驸马”为“害群之马”。但问题是,这“总统”本身义不义呢?这“群”中其他的“马”就都无害吗?
J. 谁帮我找一篇公众人物隐私权侵权的法院判决书,我请他吃饭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
(2003) 西民初字第6631号
原告方是民(笔名方舟子),自由撰稿人。 委托代理人王京武,北京市华鹏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马红民,北京市华鹏律师事务所助理律师。 被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住所地上海市淮海中路622弄7号乙。 法定代表人王邦佐,副主席。 委托代理人富敏荣,上海市新文化律师事务所律师。 委托代理人屠铭,上海市新文化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方是民与被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权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本案原告方是民及其诉讼代理人王京武、马红民,被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诉讼代理人富敏荣、屠铭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方是民诉称,被告主办的《探索与争鸣》杂志在2003年第3-5期连续刊登署名“野鹤”的文章:《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一)——令人生疑的反腐英雄》、《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二)——洋奴气十足的绝对真理观》、《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三)——为辩而辩的偏执狂》。文章使用大量侮辱性的言辞点名指责、谩骂原告。如将原告称为“假洋鬼子”、“学术警察”、“江湖骗子”等。文章还捏造事实,恶意诽谤原告为了政治目的或为了获得政治权势而从事学术打假活动。文章断章取义,无中生有,对原告进行恶意诬蔑和诽谤。如“……(原告)也唱起了‘反爱国主义’的‘高调’了”;“真正是个洋奴气十足的、打着科学旗号反科学的江湖骗子”等等。由于被告未履行对其主办杂志的监督、审核职责,致使该杂志连续三期发表无中生有、捏造事实、断章取义的文章,对原告进行侮辱、诽谤、谩骂、诬蔑,严重侵害了原告的名誉权,对原告的人格和名誉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并给原告身心造成巨大伤害。原告请求判令被告在《探索与争鸣》杂志显著位置连续刊登三期致歉声明,向原告赔礼道歉;判令被告赔偿原告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7041.23元;判令被告向原告支付精神抚慰金人民币10万元;判令被告承担本案的诉讼费。
被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辩称,被告下属《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在2003年第3-5期《探索与争鸣》杂志上刊登的《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一组文章系由作者投稿而来,具有合法来源,文章内容并未超越学术争鸣的范畴。本案争议文章经过杂志社审核予以刊登,已尽到出版单位审慎的义务。文章所批评的问题是真实的,引文也有合法的出处,并且模仿了方舟子等惯用的笔法和文风。本案争议文章始终围绕对方舟子有关言论的学术批评,文章批评的是方舟子现象,而非原告个人,不存在恶意中伤、攻击原告人格的文字。其中一些尖锐的字眼也源自于原告批评他人的文章,或出自其他作者批评原告的文章。这种文字表现方式是文人惯用笔法。本案争议文章没有侮辱原告人格的内容,原告并没有因为被告刊登的文章而名誉受损,被告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
经审理查明,被告下属《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在2003年第3-5期《探索与争鸣》杂志学术争鸣栏目分别刊登署名“野鹤”《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一)——令人生疑的反腐英雄》、《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二)——洋奴气十足的绝对真理观》、《关于方舟子现象的反思与断想(三)——为辩而辩的偏执狂》的文章。上述文章以学术打假的实质、反腐与国情、不计目的的辩论狂、运用自如的诡辩术等为题对方舟子的一些观点及方舟子现象进行批评。该组文章中多处引用原告及他人的文章、观点,其中有少部分内容涉及对方舟子为人的评价。《探索与争鸣》杂志社经过三审后在上述刊物分期编发该组文章。庭审中,原告提出调查费、交通费等经济损失7041.23元。
上述事实,有原、被告当庭陈述、稿件审理单、2003年第3、4、5期《探索与争鸣》杂志在案佐证。
本院认为,争议的文章刊登在《探索与争鸣》杂志学术争鸣栏目,该文主要涉及对原告一些文章观点的反驳与批评,也涉及对方舟子现象的批评,属于争鸣性质。因文引到人,虽个别文字对原告有过激评价,但该文文风是开展批评,属于学术争鸣的范畴,不构成对原告名誉权的侵害。原告之诉讼请求,本院不予支持。综上所述,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方是民之诉讼请求。
案件受理费用八十元,由原告方是民负担(已交纳)。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审判长:曹宁审判员:刘红代理审判员:王建
二OO四年五月二十五日